吳志機,梁婷,陳一曉,張麗平,吳敏菱
茂名市婦幼保健院中醫(yī)科,廣東茂名 525000
兒童感冒后咳嗽是兒科常見的一種疾病,由于小兒肺脾發(fā)育不完善,且多數(shù)小兒感冒后咳嗽多屬風熱感冒,發(fā)病時間多為冬末春初,一般持續(xù)2~3周,個別可達數(shù)月[1]。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和氣溫的變化,兒童感冒后咳嗽的發(fā)病率也明顯升高?;純阂蚋忻岸霈F(xiàn)發(fā)熱、鼻塞、流涕、打噴嚏等癥狀,但也有部分患兒僅表現(xiàn)為咳嗽癥狀[2]。由于癥狀與普通感冒相似,常易被忽視,部分患兒未及時就診治療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臨床上一般采用抗菌藥物治療,但由于抗生素不良反應較大,且不易被患兒接受。中醫(yī)認為兒童多屬肺脾兩虛之體,出現(xiàn)咳嗽的主要原因是肺脾兩虛導致肺氣上逆,肺失宣降而致[3]。止嗽散是一種兒科常用中成藥,其主要具有宣肺止咳、散風祛濕的作用,對于咳嗽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4]。穴位貼敷療法屬于一種中醫(yī)外治法,即在人體特定穴位上貼敷藥物,藥物經(jīng)經(jīng)絡傳導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方法。本文選取2022 年4 月—2023 年7 月茂名市婦幼保健院診治的感冒后咳嗽患兒120 例,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治療的120 例感冒后咳嗽兒童,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 例。觀察組男43 例,女17 例;年齡3~12 歲,平均(4.81±0.49)歲。對照組男33 例,女27 例;年齡2~12 歲,平均(4.90±0.62)歲。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批本研究,所有患兒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且簽署研究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中咳嗽的診斷標準[5];②臨床資料完整;③治療前14 d 未進行影響本研究的相關藥物治療;④依從性較好。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惡性腫瘤者;②合并嚴重心臟病者;③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④患兒過敏體質(zhì);⑤患兒有精神疾病。
對照組進行止嗽散治療。處方為炒桔梗、荊芥、蒸紫菀、蒸白前、蒸百部、炒甘草各3 g,陳皮去白6 g。1 劑/d,分早晚2 次用溫水沖服,1 個療程為期1周,共治療2 周。
觀察組給予止嗽散+穴位貼治療。取患者肺俞、風門、大椎、天突穴。先按1∶2∶2∶2 的比例將肉桂、麻黃、白芥子、細辛混勻磨粉,在細粉中加入加熱好的姜汁并攪成糊狀,再將藥糊搓成0.4 g/粒的藥丸,將藥丸置于小膠布中間即可。清潔消毒患兒穴位皮膚后,將制好的敷貼貼于穴位處,1 次/d,2 h/次,1 個療程為期1 周,共治療2 周。
①治療效果評定標準[6]。痊愈:患者咳嗽等無臨床體征,且不再復發(fā);有效:患者咳嗽等臨床體征基本改善,基本無復發(fā)現(xiàn)象;顯效:咳嗽等臨床體征改善明顯,有少數(shù)復發(fā)現(xiàn)象;無效:咳嗽等臨床體征無明顯改善,且有較高的復發(fā)率??傂?(痊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比較患者治療前后咳嗽評分狀況,咳嗽積分表分日間及夜間積分兩部分,每部分4 個等級,分別為0~3 分,患者得分越高咳嗽越嚴重。③比較兩組患者的呼吸急促消失時間,咳嗽、咳痰消失時間。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
治療前兩組咳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咳嗽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咳嗽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咳嗽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兒咳嗽評分對比[(±s),分]
組別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治療前咳嗽評分6.78±1.23 6.51±1.19 1.222 0.224治療后咳嗽評分0.92±0.05 2.08±0.09 7.299<0.001 t 值36.873 28.754 P 值<0.001<0.001
觀察組呼吸急促消失時間,咳嗽、咳痰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臨床相關指標對比[(±s),d]
表3 兩組患兒臨床相關指標對比[(±s),d]
組別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呼吸急促消失時間3.26±1.16 6.49±1.25 14.671<0.001咳嗽、咳痰消失時間5.96±1.28 9.82±1.57 14.760<0.001
感冒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病因主要為上呼吸道感染。由于小兒多體弱,呼吸道黏膜柔嫩,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小兒多發(f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嬰幼兒,其臨床癥狀主要以發(fā)熱、咳嗽、流涕等為主,病程較長,易反復發(fā)作。其中感冒后咳嗽是感冒患兒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臨床癥狀,尤其是5 歲以下的患兒[7-8]。由于感冒后咳嗽的病因病機為“上熱下寒”,多為熱性疾病引起。對于小兒感冒后咳嗽的治療,中醫(y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受外邪侵襲,易患感冒,反復感冒后易引起咳嗽,此咳嗽主要是肺脾兩虛,肺氣上逆而致;加之小兒脾胃尚未發(fā)育完全,水谷精微及津液的運化輸布功能均較差[9]。小兒因其生理特點所致機體抵抗力低下、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加之飲食不節(jié)、積食等因素引起。因此,感冒后咳嗽在兒科臨床中較為常見。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感冒后咳嗽不僅可導致患兒呼吸道疾病反復發(fā)作和病情遷延不愈,還可加重患兒的心肺負擔,因此治療兒童感冒后咳嗽尤為重要。小兒感冒后咳嗽多屬風熱之癥,具有外邪犯肺、內(nèi)傷脾胃、氣機失調(diào)等病機特點,因此臨床治療應以宣肺止咳為主[10-11]。止嗽散為傳統(tǒng)的治療小兒咳嗽的中成藥,由白前、荊芥、桔梗、陳皮等配伍而成,具有疏風解表、止咳化痰之功效。止嗽散為清代醫(yī)家吳鞠通所著《溫病條辨》中治療外感咳嗽的名方,具有疏風解表、止咳化痰之功效[12]。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寫道:“咳逆倚息,不能自主者,止嗽散主之?!毖芯堪l(fā)現(xiàn),止嗽散中的桔梗和甘草能有效地促進呼吸道黏液排除,減少痰液分泌[13]。馬文校等[14]研究結(jié)果指出患者經(jīng)止咳散治療有效率達98.15%,治療后患者的咳嗽癥狀改善明顯,本研究結(jié)果亦表明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較高,觀察組呼吸急促消失時間,咳嗽、咳痰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兩結(jié)果提示止咳散可以明顯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促進其體內(nèi)炎癥物質(zhì)的排出,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
穴位貼敷療法可以起到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整臟腑功能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人體穴位中,大椎穴是督脈和手足太陽小腸經(jīng)的交會穴,位于第7 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是人體氣血匯集的地方,也是人體的要穴。其能調(diào)節(jié)全身氣血的運行,有調(diào)整人體陰陽平衡的作用。大椎穴上接督脈,下連足太陽膀胱經(jīng),有溫陽散寒、清熱除濕、通痹止痛的功效。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頸椎病、慢性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尤其適用于感冒后出現(xiàn)咳嗽、咳痰等癥狀的兒童,因為感冒后咳嗽多為風邪犯肺所致。肺俞穴位于背部的第2 胸椎棘突下1.5寸處。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穴位,具有宣肺益氣、止咳平喘的功效。小兒感冒后咳嗽時,可以使用肺俞穴來治療,能夠很好地緩解咳嗽癥狀。天突穴位于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是肺經(jīng)“合穴”,也是肺經(jīng)“天部”的要穴。具有宣通肺氣、止咳平喘之效。陳佩華等[15]研究表明穴位敷貼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咳嗽嚴重情況,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患者經(jīng)治療后咳嗽積分顯著降低,結(jié)果提示穴位貼敷治療能夠有效預防患者病情惡化,降低患兒的咳嗽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用止嗽散配合穴位貼敷治療兒童感冒后咳嗽可顯著使患兒咳嗽及臨床癥狀程度減輕,縮短病程,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