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芝
“你脾氣太好了,學生誰理睬你!”總有人對我說這樣的話。對此,我總是報之一笑,心里卻酸澀無比,難道只有嚴厲的老師才能帶好學生嗎?
我始終認為,教育不在于強勢震懾,而在于點滴改變。教育之功,就在于潤物無聲。教師有了溫度,教育就有了暖色,就會有更多的孩子看到春天的風景,看到學習旅途上的光。俯下身子,才是教育最美的姿態(tài)。
俯下身子,走進文本,是一種心境,更是一種需求
語文教學,不是用大而空的思想去架構(gòu)課堂,而是帶領學生在文本中徜徉。這就需要教師俯下身子,放下姿態(tài),走進文本,在語言里尋找情感的密碼。我是一個有27年教齡的老教師,可以說到了大家口中不帶課本照樣上課的年紀,可我沒有這種自信。時代在進步,每個人都在進步,我們的課堂更要進步。因此,每上一節(jié)課,我依然會像一個初學者一樣,認真地讀書,靜心地思考,積極地備課,精心地設計。
記得教《藤野先生》一課時,我犯了難。這是名家名篇,可挖掘的教學價值很多,如設謎式的句法結(jié)構(gòu)、刻畫人物的白描手法、雙線的敘事結(jié)構(gòu)等。該如何把握教學內(nèi)容呢?我想到了一句話:“別光盯著五花八門的教案,試著俯下身子,放下姿態(tài),學學新課標,看看單元目標,讀讀課后的思考探究,教學內(nèi)容就自然能確定了?!笔前?,單元目標與課后習題就為“教什么”指明了方向,重要的是我們要思考“怎么教”,如何設計一個主問題。一遍一遍的研讀之后,我選擇了畫龍點睛、揭示主旨的第37自然段,抓住“偉大”這個評價語,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探究“偉大”的內(nèi)涵。我清楚地記得,學生在讀“東京也無非是這樣”這句話時,眼里是飽含淚水的,他們從“也”“無非”這樣樸實的字眼里讀懂了魯迅的失望、無奈、憤懣,更讀懂了在這樣的境遇下結(jié)識如春風般的藤野先生是多么可貴、多么幸福。
語文課上,我?guī)ьI孩子們在文字中徜徉。孩子們習得了方法,善于發(fā)現(xiàn),敢于討論,思想是活躍的,眼睛是充滿光亮的。
俯下身子,走進學生中間,是一種尊重,更是一種親和
課堂上,我們不必居高臨下,顯示自己的威嚴,而要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俯下身子,傾聽他們的聲音,參與他們的討論,這是一種享受、一種快樂。還記得學習《社戲》時,我們討論這群小伙伴誰最可愛。聽到李雨格小組在說雙喜,我興致來了,走到他們中間,帶領他們把“摸”這個字換成“找”,細細比較、揣摩。孩子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個字的傳神之處,格外幸福地炫耀著:“語文老師是我們這個小組的成員!”放下姿態(tài),俯下身子,是對孩子的尊重,是和他們親近的法寶。
俯下身子,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是一種平等,更是一種心靈相通
早讀時,我會俯下身子,走在學生桌角處,檢查他們的朗讀情況;課堂上,學生發(fā)言時,我會走下來,靜靜地佇立在他們身邊,注視著他們的雙眼,聆聽他們的講述,及時給予稱贊……倘若有學生說得不好,我會關切地瞧著他,撫摸一下他的肩頭,輕聲鼓勵:“別緊張,再好好想想?!闭n下,我經(jīng)常和學生一起聊學習,聊家常,幫他們整理衣帽,摘掉頭發(fā)上的污物。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行為,讓我走進了孩子們的內(nèi)心,成了他們的朋友、他們喜歡的人。何雨霏為我畫了人物素描,趙一菡旅游時為我挑了一個漂亮的發(fā)簪,夏子碩給我?guī)Я藦穆愤叢蓙淼男』ā@點點滴滴不正是愛的回報嗎?不正是心靈深處的共鳴嗎?我想,是平等的姿態(tài)、親切的交流、無聲的尊重,讓我們的心靠近,產(chǎn)生了共鳴。
教育,如同春雨,潤物細無聲。無論他人如何評價,我會堅守自己對教育的愛,對孩子的愛,俯下身子教學,俯下身子看學生。我相信,這才是教育最美的姿態(tài);我相信,學生會在我的語文課堂上看到美麗的春天,收獲屬于他們的快樂與美好。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