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瑤 等
潘建芬 韓金明 姜宇航
跑步可以有效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對生活幸福感具有正向影響。但在校園中,跑步被一些學生認為是簡單枯燥、令人疲憊甚至給身體帶來痛苦的運動,愛上跑步的學生數量有限。如何對跑步的價值重新定位,如何解決學生跑步過程中出現的真實問題,引導學生跑起來是目前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期《草根爭鳴》旨在通過研討找到讓中小學生“跑起來就好”的策略,提高學生的運動參與,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
一、激發(fā)學生跑步熱情,提升跑步內驅力
內驅力是推動學生“跑起來就好”的內部動力,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找準原因,選對方法,精準施策,激發(fā)其跑步熱情,強化其運動認知,使其養(yǎng)成鍛煉習慣,提升其跑步的內驅力。
1.找準原因是前提
內驅力是推動學生“跑起來就好”的內部動力,針對學生不愿意跑的原因,江蘇朱云笙認為可以概括如下:教學組織形式枯燥、單一,跑得無趣;睡眠得不到保障,在疲勞的狀態(tài)下,跑得無力;教師教學安排沒有邏輯,目標距離太長,學生耐力水平不足,所以恐懼跑;教師將跑圈作為懲罰的方式,學生不愿意跑。
2.找對方法是關鍵
北京趙金陽認為要想促進學生跑起來,提升跑步內驅力至關重要,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的跑步技術,鼓勵學生自己出去跑、結伴跑,教師要肯定學生的進步,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對自己的超越,讓學生在跑步的過程中體會健康、自律、堅強、快樂和積極。
3.提高趣味是重點
江蘇朱云笙提出,可以從內容安排、練習形式、增強認知、健康保障等方面增加跑步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跑步熱情,如教師有邏輯地安排跑的內容,遵循由易到難、由短到長的原則;借助音樂、游戲和比賽的方法,改變跑的方式,增加跑的花樣,讓跑變得有趣;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跑的價值,讓學生明白跑步對身心健康的積極意義;保障學生的休息時間,充足的休息是跑起來的基礎。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要想實現中小學生“跑起來就好”,首先應該提升其跑步內驅力,內部動力可以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想跑、跑好、跑快。體育教師應該厘清學生不想跑的原因,找對方法,進行針對性指導,通過場地器材的變化、練習形式的變化等激發(fā)學生的跑步興趣,讓學生明白通過跑步不僅能收獲健康、磨煉意志,還能塑造自我,逐漸養(yǎng)成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家校社聯(lián)動形成合力,構建學生跑步新生態(tài)
在教育發(fā)展的新形勢下,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實現學生“跑起來就好”需要家校社三方協(xié)同、聯(lián)合發(fā)力。
1.家校社聯(lián)動共促跑
北京劉娓楠認為要想實現學生“跑起來就好”,需要家庭、學校、社區(qū)合力共促,她分享了自己參與家校社聯(lián)動的經歷:北京市廣華新城社區(qū)晨跑隊目前有30多個孩子,每年暑期都會進行為期1個月的晨跑活動,劉老師毛遂自薦成為晨跑隊的指導教師。根據晨跑隊的實際情況與需求,劉老師為晨跑隊制訂了科學的訓練計劃,家長們紛紛說道:“有專業(yè)的引領,跑得更放心,也跑得更有效果了?!迸軋F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社區(qū)中的志愿者們也越來越多,孩子們每天晨跑3km,足足堅持了27天。
2.自我踐行同出發(fā)
北京吳建美表示體育教師應從自身出發(fā),做學生跑步的引領者、指導者和陪伴者,并分享了她的自我踐行經歷:她組織成立了班級的“悅跑團”,向學生們發(fā)出暑期一起跑步的邀約,約定每周3次在附近公園跑步,每次跑完步都在班級群進行拍照打卡,請家長們監(jiān)督。班級一起跑步的人數由開始的幾個人發(fā)展到比較固定的十幾人,整個暑假師生共進行了20余次活動,跑了百余公里,班級中有近一半的學生參加了“悅跑團”。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家校社聯(lián)動是學生跑起來的重要支撐和保障,學校、家庭和社區(qū)應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跑步生態(tài),提高學生的跑步能力。教師和家長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所以教師和家長的自我踐行必不可少,要想讓學生跑起來,教師和家長首先要跑起來,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滲透鍛煉意識,潛移默化和身體力行地做好孩子們的跑步榜樣。
三、全方位做好跑步準備,從“跑起來”到“跑得好”
“跑起來”是起點,“跑得健康、跑得有效、跑得持久”是目標,所以充足的跑步準備必不可少。
1.耐久跑“跑起來”的準備
如何做好耐久跑的準備,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跑步帶來的樂趣,山東張衍瑩分享了自己的經驗:首先應該幫助學生明確跑步的目的;其次需要讓學生知道跑步中可能面對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還需要強化團隊意識,從各個角度傳輸團隊合作的精神、班級精神,在這樣的精神下,學生才不會輕易放棄,跟隨大多數人的腳步一起前進;最后注意適當分層,對于“跑困生”應給予幫助和鼓勵。
2.耐久跑“跑得好”的準備
如何準備?準備什么?北京徐淑玲分享了她的經驗:耐久跑前,徐老師會在準備活動中融入動感的音樂,帶領學生一起嗨跳馬克操,提高髖關節(jié)靈活性和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增強肌肉力量。同時,徐老師會跟著學生一起跑,培養(yǎng)配速員,帶著學生跑出自己的節(jié)奏,指導學生在跑步過程中如何合理分配體力和沖刺加速。此外,徐老師采用團隊合作的方式,按照體能水平、運動習慣、性格特征等分成不同的小組,小組成員之間互相鼓勵、互相幫助,也通過團隊競爭激發(fā)學生斗志,使學生從“跑起來”向“跑得好”轉變。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耐久跑一直都是學生的困難項,許多學生對耐久跑“望而生畏”。對此,首先需要在“促跑”上做好準備,如激發(fā)學生的跑步動力、精神鼓勵、個別指導等;其次需要在“提質”上做好準備,讓學生跑得好、跑得持久,如在跑步前提高關節(jié)的靈活性,做好必要的準備活動,以及在跑動的過程中分配好體力等。
四、提高體測跑步項目成績,從“跑起來”到“跑得快”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測試中對跑動能力的測試主要是速度跑能力和耐力跑能力。因此,可以以體質健康測試項目為切入點,推動學生從“跑起來”到“跑得快”。
1.實現速度跑“跑得快”
50m跑是典型的速度力量型項目,其主要特點是運動時間短、動作速度快,關鍵技術包括起跑反應、加速、最大速度和速度保持。北京張福良指出,在50m跑中,學生的常見問題主要表現在起跑時后腿蹬地不充分、起跑后上體抬起過早、途中跑時小腿后撩、快速跑時髖關節(jié)利用率低、步幅步頻不穩(wěn)定、騰空時間長等方面,可以針對性地采用輔助練習法、主動練習法、重復練習法等強化正確動作觀念,提高跑動速度。
2.實現耐力跑“跑得快”
北京張鑫提出,對于800m跑和1000m跑的訓練,可以使用持續(xù)訓練法、間歇訓練法和法特萊克跑法,持續(xù)訓練法可以通過長距離的跑來進行,如持續(xù)跑15min或2~3km;間歇訓練法主要通過不同距離、短間歇重復次數多的練習進行;法特萊克跑是持續(xù)訓練和間歇訓練的有機結合,其訓練內容可以根據訓練目的隨意變換。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速度跑和耐力跑在供能系統(tǒng)、體力分配、技術動作、呼吸配合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應該根據項目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進行針對性指導。速度跑對技術動作的要求較高,教師需要注意技術動作的反復強化,耐力跑則更注重重復、持續(xù)的跑動練習。根據不同項目特征,促進學生從“跑起來”到“跑得快”。
綜上所述,跑步是一項相對簡單的運動,但簡單的運動堅持做反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跑步的過程中人們可以學會自律、享受快樂、體會堅持、促進健康。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應該身體力行,發(fā)揮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功能,激發(fā)學生的跑步內驅力,培養(yǎng)學生的鍛煉意識,促使其養(yǎng)成鍛煉習慣,通過“跑起來就好”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真正實現“以體育人”和“全面育人”。
——舒瑤 潘建芬 韓金明 姜宇航(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教育學院,100009)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