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文化類圖書的出版繁榮尤為重要。人文社科領域的圖書編輯肩負著傳承文明、賡續(xù)文脈的艱巨任務,而成長為學者型編輯則成為從業(yè)者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選擇。為進一步推動文化事業(yè)繁榮,助力出版行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為更多致力于成為學者型編輯的出版工作者提供借鑒,文章選取卓越的歷史文化類出版家、編輯家周振甫為典范,采用文獻分析、理論研究等方法,結合當下編輯出版工作的實際情況,對周振甫的編輯出版生涯和出版思想作系統(tǒng)研究,并從中提煉、概括其編輯工作實踐對當代學者型編輯養(yǎng)成的啟示。選題策劃、編輯加工和自我提升是編輯出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出版工作者需要著力提升的三個方面。文章分點敘述,逐條分析,深入挖掘周振甫作為一代出版大家,其專業(yè)精神在這三個方面的具體體現(xiàn)。指出學者型編輯在選題策劃方面,要有敏銳的學術判斷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編輯加工方面,要具備認真細致的工匠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學術品格;要不斷自我提升,強化積累厚積薄發(fā),握好編寫兩支筆。除此之外,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當代學者型編輯更應在汲取前輩經驗的基礎上,善于利用新技術條件,整合資源,與時俱進,為推動文化傳承發(fā)展砥礪前行。
關鍵詞:學者型編輯;周振甫;選題策劃;編輯加工;自我提升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4-0217-04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關注思想文化建設。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此次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tǒng)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其中,著力賡續(xù)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著力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繁榮發(fā)展”等文化建設要求,也為我國人文社科領域的出版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
在此背景下,出版從業(yè)者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規(guī)律,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更要在實際工作中著眼于文化普及讀物和學術研究等多種書籍的策劃和出版,以更多優(yōu)秀出版物推動文化繁榮,努力成為能夠肩負繁榮文化、賡續(xù)文明重任的學者型編輯,有效推動出版行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學者型編輯可以說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1989年,李春林在《一個學者型編輯——訪〈中國儒學辭典〉責任編輯之一袁閭琨》一文中提出“學者型編輯”一詞。90年代,這一概念在出版界引起探討,出現(xiàn)了“學者型編輯”和“編輯學者化”的爭論[2]。2016年,中國編輯學會年會將主題詞定為“倡導工匠精神,做學者型編輯”,強調學者型編輯的“工匠精神”一維[3]。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立足出版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和建設出版強國的要求,堅持“兩個結合”,更要重視編輯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全方位認識學者型編輯的內涵和外延,呼吁編輯堅守學者精神品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打造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優(yōu)秀出版物。
近代以來,我國出版業(yè)人才輩出,鄒韜奮、巴金、胡愈之、周振甫……這些出版史上熠熠生輝的明星,無一不是滿腹才學,深耕出版,他們的出版實踐和品格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眾多出版先賢中,出版家周振甫是學者型編輯的典范。周振甫從開明書店古籍校對踏足出版行業(yè),歷任開明書店、中國青年出版社、中華書局編輯,參與出版了《辭通》《二十五史》《談藝錄》《管錐編》等經典著作,是首屆韜奮出版獎獲得者,中青社、中華書局的編輯們都稱他是古代漢語、古代文史的“活字典”[4]。此外,他還撰寫了大量文史方面的普及文章、著作,如《詩詞例話》《小說例話》《文心雕龍今譯》等,將編輯與學者的兩支筆完美結合起來。周振甫的出版實踐與精神品格,對當代學者型編輯的成長具有多方面的啟示與指導意義。
本文從編輯日常工作中的選題策劃、編輯加工和自我提升三個角度,分析出版家周振甫對當代學者型編輯的啟示。
選題策劃是編輯出版工作的開始。出版從業(yè)者要承擔起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使命,源源不斷地向社會輸送文化養(yǎng)料,首先要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深耕細作,形成敏銳的判斷力。雖然編輯也被稱為“雜家”,較少像學者那樣對一個問題作集中深入的研究[5],但對專業(yè)領域應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能夠慧眼識珠發(fā)現(xiàn)高質量作者和選題,并對選題或書稿的學術質量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是后續(xù)所有出版工作的基礎。有學者認為,學者型編輯應該是一名“星探”,要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作品的內在價值,慧眼識珠,發(fā)現(xiàn)優(yōu)質作者和作品,進而將其打造為深受讀者歡迎的好書[6]?!豆苠F編》就是周振甫將好選題變成好書的典范。
錢鍾書的《管錐編》是周振甫編輯生涯的重要作品。作為這本書的責任編輯,周振甫經過審讀,對它的價值有深入的認識。在《〈管錐編〉選題建議和審讀報告》中,他指出這部書稿的特點是“通過古今中外名著比較研究,很有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的創(chuàng)見”,并在出版建議中指出,“這書如果出版,至少在英國和日本,會引起重視”,預見了此書在海外漢學界將產生的重要影響[7]。果不其然,《管錐編》出版之后,不但在國內引起轟動,掀起了“錢學”熱,更被西方學者主動翻譯,在海外反響熱烈,甚至設立了專門的研究小組[8]。這一成效也側面反映了周振甫的遠見卓識,成為其出版事業(yè)上光輝的一筆。
除學術研究著作外,周振甫還策劃出版甚至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化普及類讀物,以淺顯易懂的形式讓廣大讀者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策劃面向市場的傳統(tǒng)文化普及類選題需要創(chuàng)新意識,了解相關領域的細分市場,更需要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策劃出版讀者真正需要的,知識含量高、形式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讀物。在這一方面,周振甫的大量著作可以給我們以啟迪。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出版家·周振甫》一書有一個長達50頁的附錄,為“周振甫著述編年”,全面呈現(xiàn)了終其一生的著述全貌[9]。從這個附錄中可以看出,周振甫的大量著作都與“中學”相關,不是刊登在《中學生》《讀書中學》上,就是著作收入“開明中學叢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其大量文章都刊登在《語文學習》上。雖然其中不乏《中學生》和《語文學習》是開明書店和中國青年出版社旗下雜志這一“近水樓臺”的因素,但細讀這些篇目以及文章內容即可看出,多數(shù)是面向大眾讀者甚至青年學生的文化普及性讀物。例如,1986—1987年,已經身為文史專家的周振甫在《文史知識》雜志上連續(xù)發(fā)表了6篇《怎樣學習古文》,1995年還主編了一本《新編中學生古詩文鑒賞辭典》。這些僅僅是滄海一粟??梢姡苷窀κ冀K熱心關注古詩文愛好者,在以自己經年之所學反哺社會,為提高國民的文化素養(yǎng)盡心盡力。
不僅如此,周振甫對古文的教育教學也很有自己的心得,提出了“立體的懂”,即從懂詞的具體解釋,在詞作為術語時懂它的理論意義,進而讀懂文章的用意[10]。更有人將其歸納為重誦讀、重聯(lián)系、重個性、重比較、重應用六個方面,尤其是注重培養(yǎng)語感,可以說是古文教學的一大特色[11]。這一整體性的古文教育思想,在當下更凸顯出獨特的時代價值與啟發(fā)意義。
周振甫的很多著作,如《詩詞例話》《文章例話》等都廣受讀者歡迎,一版再版,長盛不衰,甚至影響了很多青年投身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學者林在勇在早年與周振甫的一次訪談中說,《詩詞例話》這本書對他個人有絕大的意義,1979年小學畢業(yè)時買到這本書,便將其當作“寶書”放在枕頭底下[12]。此類例子還有很多。正是因此,周振甫被稱為“書比人長壽”的編輯巨匠、學問大家。
周振甫的出版實踐和成就啟示我們,要成為學者型編輯,就要在策劃選題的過程中善于挖掘自身優(yōu)勢,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與社會需要相結合,以高昂的熱情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深刻認識到社會之所需、讀者之所盼,為讀者提供有營養(yǎng)、有溫度、有趣味的文化產品。
學者型編輯肩負著普及知識、傳承文化的艱巨使命,書稿思想導向的正確性、知識內容的準確性都成為衡量一個編輯業(yè)務能力和敬業(yè)與否的標尺。書稿進入編輯加工階段后,編輯應該發(fā)揚工匠精神、敬業(yè)精神,嚴格把握書稿內容與導向,在這個過程中,始終做到實事求是,不唯上、不唯名、只唯實。
工匠精神意味著精益求精,力求完美,自提出以來在各行各業(yè)形成了廣泛影響。2016年,中國編輯學會年會的主題詞是“倡導工匠精神,做學者型編輯”,更是將工匠精神與出版相結合,以成為學者型編輯為目標,對編輯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
在處理稿件的過程中,耐心細致、力求準確、實事求是是學者型編輯的必備素養(yǎng)。責編《管錐編》時,周振甫提交了4萬多字的審讀報告,既有技術上的編輯處理,也有專業(yè)的學術探討,可謂事無巨細,深受作者錢鍾書重視,稱之為“小叩輒發(fā)大鳴”。后來這一審讀報告被公開,成為廣大從業(yè)者學習的范本。青年編輯初入出版業(yè),便常常被告知以“改必有據(jù)”的原則。在中華書局點?!睹魇贰窌r,“多查幾種書”成為周振甫的名言。當時他面對南開漏校的“蒲關”與“浦關”之誤,多查了三種史料,指出稱“蒲關”的理由;書稿中出現(xiàn)的“永定伯”許泰和“安邊伯”許泰起初被疑為二人,他“查了三種書,又把《武宗實錄》全部翻了一下”,才最終證實二者為一人。面對這些,他只是淡淡地說:“我們要做結論,孤證不立,要比它多查幾種書?!笨梢?,這已經成為周振甫的日常工作狀態(tài)。在數(shù)字化的今天,很多出版社都開發(fā)了數(shù)據(jù)庫,科學技術的加持使核查各類資料更加便捷。編輯應學習周振甫這種專業(yè)細致的精神,充分并善于使用各類最新的技術成果,以專業(yè)技術保障書稿的內容質量。
對書稿嚴格把關,不僅體現(xiàn)在確保文字、內容準確,更要求編輯提高政治素養(yǎng),把好政治關、方向關。錢鍾書是文化名家,周振甫在與其探討書稿處理時始終張弛有度,有些規(guī)范上的問題,并非錯誤且不引起歧義的并不堅持,最大程度保持了作者的個人風格。但對待思想導向問題,周振甫是非常謹慎且堅定的。例如,《管錐編》中有一處提到“異域之人既等畜獸蟲豸,則異域之言亦如禽獸昆蟲之鳴叫”,是古人對少數(shù)民族的偏見,周振甫建議刪去,錢鍾書也無可奈何地作了讓步[14]。
如果說耐心細致、力求準確是對所有編輯的基本要求,那么,實事求是則更多表現(xiàn)出學者的品格。尤其是許多學術著作的作者本就是相關領域的專家,甚至是權威專家,這就使部分青年編輯在提出問題時承擔著一定的心理壓力。但為了確保書稿質量和內容的準確性,編輯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在有理有據(jù)的前提下與作者友好探討。這也在周振甫對毛澤東詩詞的修改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1957年,周振甫在注釋毛澤東《沁園春·雪》時,認為原稿中“原馳臘象”中的“臘”應為“蠟”之誤,取“白蠟”之意,可與“銀蛇”相對,并勇敢地提出來。這一見解后來得到了毛澤東的首肯。這一編輯生涯中的小插曲,也可見周振甫極大的政治勇氣和學術自信。
由此可見,學者型編輯在編輯加工過程中始終秉承對書稿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書稿質量,而且能夠獲得作者的尊重,形成作者與編輯之間良性的信任與合作關系,也有利于編輯進一步挖掘高質量選題,豐富圖書品類,助力出版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學者型編輯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具備某一領域的專業(yè)知識、有著深厚的學養(yǎng)。出版家周振甫正是憑借深厚的學養(yǎng)慧眼識珠,并能在審稿時以專業(yè)的文化素養(yǎng)和學術自信發(fā)現(xiàn)問題、排查謬誤。以學者型編輯為目標,我們必須在學習和寫作當中不斷地自我打磨、自我錘煉,才能成長為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傳承者和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建設者。
周振甫深厚的文史功底,是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途徑,刻苦努力、不斷積累的成果。初入開明書店擔任《辭通》的校對工作,就是因為周振甫有著一定的古文功底,而開明書店“編校合一”的制度,讓作為校對的周振甫的工作不局限于校異同,或者僅僅核查文字、標點等問題,而是必須和編輯一樣,對內容問題嚴格把握。這一制度對青年周振甫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鍛煉,同時讓他能夠熟悉古籍,熟悉編輯工作,為后來成長為一代名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開明書店鼓勵編輯既編書又寫書、譯書,這為周振甫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空間。1933年,年僅23歲的周振甫便開始了自己編研一體的著述生涯。這一時期,他主要在開明書店所辦的雜志《中學生》上撰寫一些心得類文章,如《讀詩偶得——情感和真實》,還有兩本著作《東漢黨錮》《班超》被收入了“開明中學生叢書”。到了晚年,周振甫總結道:“由年輕的編輯參加編書,是給予鍛煉提高的一個好辦法。假如編輯只顧審稿,不參加自己編書,對編書的甘苦缺少體會,審稿水平也不容易提高。經過自己編書,自己找資料,考慮對資料的選擇剪裁編排改寫。在這方面取得經驗,再來審稿時,就會注意到審稿怎么核對資料,看稿件對資料的取舍組織有沒有問題,會提高審稿的水平?!盵15]
由此可見,編輯應該勤于動筆,不斷提高編輯寫作應用文與其他文章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切實體味作者甘苦,從作者、讀者的角度全方位把握書稿,防止武斷;另一方面,寫作也是思考問題、整理思路、深化研究的重要途徑,是學者型編輯成長的必由之路。
打鐵還需自身硬。新技術條件下,獲取信息更加便捷,編輯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途徑也更加多樣。學者型編輯的養(yǎng)成,最重要的就是要練就專業(yè)優(yōu)勢。要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深耕,整合專業(yè)資源,提高專業(yè)編輯力,這對于學術出版物來講尤為重要。同時,要善用自身所在平臺。如筆者所在的人民出版社,出版方向以黨政類出版物為主,這就要求編輯不斷強化政治理論學習,嚴把政治方向關、輿論導向關、價值取向關,成為相關領域的編輯能手。此外,成為學者型編輯,虛心、耐心和恒心是重要的精神力量。
首先要虛心向身邊的前輩學習。很多出版社重視編輯的“傳幫帶”,“現(xiàn)在一些出版單位,依然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對于新入職員工,除了業(yè)務培訓之外,還選派嚴謹?shù)睦暇庉?、老校對擔任他們的師傅,以老帶新”[16],這就讓青年編輯有更多機會學習前輩吃苦耐勞的品格、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高質量的工作方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此外,還要不斷向其他部門的同事學習。編輯的工作從不局限于編輯加工書稿,從市場的把握到圖書的宣傳推廣,從設計到材料、印制都應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全方位把握圖書的出版情況,將一個半成品的書稿打磨成盡善盡美的書籍送到讀者面前。
其次要有耐心。在這個快節(jié)奏、碎片化的時代,短視頻、短文章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很多人已經沒有耐心去閱讀幾千字的文章。作為編輯,我們必須摒棄浮躁風氣的影響,沉心靜氣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應善于利用這一時代特性,利用各種新媒介,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主動學習,自我提升,主動了解和研究當下讀者的閱讀接受特點,以此為自身的選題策劃和圖書的宣傳推廣服務。
最后,還要有一顆恒心,做到終身學習。學習永遠不是一勞永逸的,一方面要讀書、學習常抓不懈,做到與時俱進,及時更新各類編輯出版專業(yè)知識,善于利用繼續(xù)教育豐富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不能埋首故紙堆,對于風云變幻的圖書市場、相關專業(yè)的最新研究成果,應有相應的認識和了解,以便在圖書策劃和書稿審讀中作出正確的判斷。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700多年前,曹丕一語道破了文化文明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書籍是文章、文化、文明的重要載體,出版業(yè)肩負著傳承文明、賡續(xù)文脈的艱巨任務,而學者型編輯則成為時代所需、歷史所盼。出版家周振甫作為學者型編輯的楷模,啟示我們在選題策劃方面,要有敏銳的學術判斷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編輯加工方面,要具備認真細致的工匠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學術品格;要不斷提升自我,強化積累厚積薄發(fā),握好編寫兩支筆。當代出版工作者只有立足本職工作,積極進取、守正創(chuàng)新,方能以出版前輩為起點,充分發(fā)揮時代優(yōu)勢,在出版這片沃土上精耕細作,為推動文化傳承發(fā)展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N].人民日報,2023-10-09(001).
[2] 杜生權.“學者型編輯”:內涵變遷、發(fā)展指向及其實現(xiàn)路徑[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9(5):76-81.
[3] 郝振省.倡導工匠精神 做學者型編輯[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6(11):1.
[4] 邵煥會,范軍.試論周振甫的工匠精神[J].中國出版,2017(15):23-27.
[5] 許志杰.中國出版家·羅竹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6] 惲薇.培養(yǎng)學者型編輯人才,提升學術原創(chuàng)圖書品質[J].出版廣角,2019(17): 48-50.
[7] 王書華.跟周振甫先生學寫《審讀報告》[J].編輯之友,2012(5):88-89.
[8] 顧鈞.《管錐編》“走出去”的啟示[EB/OL].文匯網,2019-04-22. 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1904/22/257624.html sdkver=d2fc0cf8.
[9] 范軍,曾建輝.中國出版家·周振甫[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47-396.
[10] 周振甫.立體的懂[J].中華活頁文選(初一年級),2013(1):1.
[11] 蔡樂樂.周振甫古文教育思想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啟示[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12] 周振甫,林在勇.周振甫先生訪談錄[J].中文自學指導,1996(2):2-4.
[13] 周慧琳.倡導工匠精神 做學者型編輯[J].中國編輯,2017(2):4-6.
[14] 慈明亮.論學者型編輯的學術精神:以周振甫先生編讀《管錐編》為例[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22(4):351-356.
[15] 周振甫.對編輯工作的老生常談[J].編創(chuàng)之友,1981(1):225-229.
[16] 陳鵬鳴.學者型編輯更要發(fā)揚工匠精神[J].出版參考,2016(12):9-10.
作者簡介 周穎,編輯,研究方向:編輯出版、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