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最近,山西一位老師在社交平臺上吐槽“課間圈養(yǎng)”現(xiàn)象,“把課間10分鐘還給學生”登上各平臺熱搜,引發(fā)熱議?!罢n間圈養(yǎng)”限制了學生好動的天性,有悖青少年身心發(fā)育規(guī)律。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一味“圈養(yǎng)”學生,身體得不到舒展,生活樂趣得不到放飛,不利于青少年全面發(fā)展,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是,我們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將“課間圈養(yǎng)”的板子全部打在學校身上,這對學校和老師并不公平。我們應當看到“課間圈養(yǎng)”現(xiàn)象背后學校的無奈,而不是簡單地貼上“惰政”之類的標簽,激化師生、家校矛盾。
事實上,不少中小學選擇“課間圈養(yǎng)”模式,禁止學生出教學樓,將課間校園變得靜悄悄,是不得已而為之,主要是擔心學生在課間發(fā)生磕碰等意外事故。今天有不少人回憶乃至“美化”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課間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卻忽略了在這二三十年間,社會環(huán)境和家長觀念已經發(fā)生了變化。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教師體罰學生是家常便飯,當時學生在校園里發(fā)生意外事故,如果有直接侵權人的,基本上由直接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和老師擔任的是調解角色,不用承擔賠償責任,最多是人道主義補償,看望受傷孩子。家長很少鬧到法院打官司判定責任,向學校索賠,或去教育局、地方政府上訪。所以,那時候的學校和老師沒有后顧之憂,不會也不必約束、限制學生課間活動。如今不一樣,學生只要在校園里發(fā)生安全事故、意外事故,不管學校有沒有責任或者有多大的責任,部分家長都會以各種方式要求學校和老師承擔責任,學校和老師的角色從過去的調解者變成了被告的侵權人。更有甚者,學生在校外發(fā)生溺水等意外事故,家長也要求學校承擔責任。
相對而言,課間10分鐘不同于體育課,是學生自由活動,沒有老師盯看,更容易發(fā)生意外事故,現(xiàn)實中有不少學生課間嬉鬧致傷致殘案例。2021年安徽省阜陽市一小學學生王某與其他同學在學校操場上玩“爆雷”游戲,王某摔倒受傷,經鑒定構成九級傷殘,潁東區(qū)人民法院最后判決學校承擔30%的民事責任。從司法判決案例來看,只要學生在校園里發(fā)生意外事故,學?;旧弦袚辽偃傻呢熑巍?/p>
“安全壓倒一切”,學校在“維穩(wěn)”思維驅動下,擔心家長鬧事,影響學校聲譽,往往選擇賠錢了事,部分責任最后落到一線教師身上,班主任被迫“背黑鍋”。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安全工作成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給學校和老師帶來巨大的壓力和負擔,“人人自?!?,只要是危害到學生安全的苗頭不得不掐滅。實際上,即便是“課間圈養(yǎng)”,普通教師在課間10分鐘的工作也一點都不輕松。不少學校會安排老師課間在樓道、樓梯口等學生易發(fā)生意外傷害的場所值班,確保學生安全。
因此,要把課間10分鐘真正還給學生,關鍵是政府、社會、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打消學校和老師實施課間放養(yǎng)的疑慮。這既要用法律厘清校園安全事故的責任邊界,確立合理的責任分攤機制和認定機制,并用校園保險等降低學校賠償壓力,也要引導家長認識到孩子在學校里磕磕碰碰難免,不全是老師責任,對老師和學校的工作予以理解和包容,同時加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共同營造安全且自由的課間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