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幾何中的“動態(tài)問題”較為復雜,且難度較大,對同學們的抽象思維及邏輯推理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立體幾何中的“動態(tài)問題”一般與動點、動直線、動平面有關,常見的題目有:最值問題、軌跡問題、存在性問題.下面結合實例一起來探討立體幾何中這三類“動態(tài)問題”的解法.
一、最值問題
最值問題是立體幾何試題中常見的問題之一.在解題時,往往要先仔細閱讀題目并研究圖形,明確點、線、面的位置關系,確定所求目標與動點、動直線、動平面之間的聯系;然后根據題意和空間位置關系,確定取得最值的臨界情形;再借助平面幾何和代數知識,建立關系式,求得最值.
例1.如圖1,正方體[ABCD-A1B1C1D1]棱長為[2],[E]為[CC1]的中點,[P,Q]為面[A1B1C1D1]和[B1C]上的動點,求[ΔEPQ]周長的最小值.
解:將四邊形[A1B1C1D1]翻折,使其與[BB1C1C]在同一個平面內,如圖2所示.
在平面[BB1C1C]內作點[E]關于[B1C1],[B1C]的對稱點[N],[M],連接MN,交[B1C]于點Q,交[B1C1]于點P,
由對稱性可知[EQ=MQ],[EP=NP],
則[ΔPEQ]的周長為[PQ+PN+QM],
當[N,P,Q,M]共線時[PQ+PN+QM]最小,且[PQ+PN+QM=MN].
所以[C1N=C1E=1,CM=CE=1],
所以[MN=CN2+CM2=32+12=10],
故[ΔEPQ]周長的最小值為[10].
將四邊形[A1B1C1D1]翻折,使其與[BB1C1C]在同一個平面內,只需在平面[BB1C1C]內研究[P、Q]的位置,使得[ΔEPQ]的周長最小即可.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平面幾何問題.在平面[BB1C1C]內作點[E]關于[B1C1]、[B1C]的對稱點[N]、[M],便可直接根據點關于點對稱的性質,將問題轉化為求[PQ+PN+QM]的最小值.再根據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確定當[N、P、Q、M]共線時[PQ+PN+QM]最小,從而求得最值.一般地,在明確動點、動直線、動平面的變化范圍以及運動軌跡后,要將空間位置關系轉移至平面內,利用平面幾何知識進行計算,或通過分析參數的變化對最值的影響來得出最終的結論.
二、軌跡問題
軌跡問題一般要求動點、動直線、動平面的運動軌跡.求解軌跡問題,需先根據題意尋找并建立與動點、動直線、動平面有關的等量關系,以確定動點、動直線、動平面的變化范圍;再根據圓、垂直平分線、雙曲線、橢圓的定義來判斷動點、動直線、動平面的運動軌跡.必要時,可從一些特殊情形、極端情形入手,尋找動點、動直線、動平面的運動軌跡.
例2.如圖3,若[AB]垂直于圓[O]所在的平面,[B、C]在圓[O]上,[H]是點[B]在[AC]上的射影,則在[C]運動時,[H]的軌跡為(" " " ).
A.圓 B.直線 C.線段 D.三角形
解:過點[B]作圓[O]的直徑[BD],作[BE⊥AD]于點[E],連接[EH],CD,AD,
因為[AB]垂直于圓[O]所在的平面,即[AB⊥]平面[BCD],
所以[AB⊥CD].
因為BD為圓的直徑,所以[BC⊥CD],
又[AB?BC=B],
所以[CD⊥]平面[ABC],則[CD⊥BH].
因為[BH⊥AC],且[AC?CD=C],
則[BH⊥]平面[ACD],即[BH⊥AD],[BH⊥HE].
所以當點[C]運動時,點[H]的運動軌跡是以[BE]為直徑的圓,故選A項.
解答本題,需要先添加多條輔助線,過點[B]作圓[O]的直徑[BD],過點[B]作[BE⊥AD],連接[EH]等;然后根據線面垂直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證明線、面之間的垂直關系,進而證明[BH⊥AD],[BH⊥HE],確定H點的運動軌跡.解答軌跡問題,需通過觀察,明確動點、動直線、動平面的變化規(guī)律,找到極端位置,從而確定運動軌跡.
三、存在性問題
立體幾何中的存在性問題通常采用設問的方式,如“是否存在……”“若存在……”“若不存在……”來命題.由于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所以在沒有經過深入的分析、嚴格的計算和推理論證前,其存在性是未知的.我們可以先猜出結論,后進行證明;也可以通過命題成立的必要條件探索出命題成立的條件,再證明充分性;還可以先假設結論存在,再在這個假設下進行推理論證,尋找與條件相符或相矛盾的結論,若相符則說明存在,若產生矛盾則說明不存在.
例3.如圖4,四棱錐[P-ABCD]中,[PA⊥]平面[ABCD],[∠ABC=∠BAD=90°],[AD=AP=4],[AB=BC=2],[M,N]分別為[PC,AD]上一點(非端點),[N]為[AD]的中點,那么是否存在[M],使得直線[MN]與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為[255].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因為[PA⊥]平面[ABCD],AB、AD在平面ABCD內,
所以[PA⊥AB,PA⊥AD],
因為[∠ABC=∠BAD=90°],
所以AP,AB,AD兩兩相互垂直,以A為原點,AP,AB,AD為坐標軸建立如圖5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則[B(2,0,0),C(2,2,0),P(0,0,4),N(0,2,0)],
假設存在[M(a,b,c)],使直線[MN]與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為[255],
設[CM=λCP(0lt;λlt;1)],
則[(a-2,b-2,c)=λ(-2,-2,4)],
解得[a=2-2λ,b=2-2λ,c=4λ],
所以[M(2-2λ,2-2λ,4λ)],
則[MN=(2λ-2,2λ,-4λ),BC=(0,2,0),BP=(-2,0,4)],
設平面[PBC]的法向量[p=(x,y,z)],
則[BC?p=0,BP?p=0,]即[2y=0,-2x+4z=0,]
令[x=2],則[p=(2,0,1)].
所以[cosMN,p=MN?pMN?p=255].
得[24λ2-8λ=0],解得[λ=13]或[λ=0](舍),
所以存在[M(43,43,43)],使得直線[MN]與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為[255].
解答本題,需先證明AP、AB、AD兩兩垂直,并據此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然后假設存在[M(a,b,c)],使得直線[MN]與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為[255];再根據夾角公式求得平面[PBC]的法向量與直線[MN]的方向向量之間夾角的余弦值,據此求得M的坐標,進而證明M點存在.
雖然立體幾何中的“動態(tài)問題”比較復雜,但是我們只要抓住問題的特征和本質,明確變化的量和不變的量,在變化中尋找某些不變的因素,就能從靜態(tài)因素中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五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