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一個更加卓越的自我,這是幾乎所有的人都能有所作為并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事情。一個人再普通,也是獨一無二的;再平凡,也是無可替代的。因為獨一無二,因為不可替代,所有人都生而平等。
未來會怎樣?我也不清楚,但不管世道如何,我們都可以葆有對生活的熱愛,都可以提醒自己:成就一個更為卓越的自我,是我們抵御許多風險的底氣。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個“更好”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便是日臻“卓越”的表征與確證。評價一個人是否卓越的尺度就掌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手中:當我們毫不自欺地覺得我們內心更豐富、更有力量、更加勇敢時,我們就毋庸置疑地更卓越了。
如何成為一個更為卓越的自我?我此刻所能想到的是:與優(yōu)秀的人為伍,向杰出的人學習,像卓越的人那樣思考與行動,尤其是要養(yǎng)成日積月累、持之以恒、水滴石穿、掘井及泉的好習慣。滴水是微弱的,它之所以可以穿石,那一定是因為它滴在同一個地方。這說明目標明確并始終不渝的重要性。
成就一個更加卓越的自我,需要成為一個善于學習的人。這首先是要把書讀好。書讀得好的人,往往也活得比較好。我用“活得好”,而不是有些江湖氣的“混得好”。什么樣才可以稱之為“活得好”?還是要看“時間自由、財務自由、心靈自由”這三者的狀態(tài)。三者俱備那最好,有兩個不錯,還有一個不太理想,也還算可以。總之,就是生活的滿意度比較高,幸福指數(shù)比較高。幸福指數(shù)也可以檢測:從一級指標到四級指標都能夠列出來,盡管“幸?!被旧蠈儆谥饔^的體驗。什么才算“書讀得好呢”?有較高比例的深度閱讀,學有專長,既有比較寬廣的知識面,又有很系統(tǒng)的專門知識的積累。為什么“書讀得好的人往往活得更好”?主要原因是:這些人既發(fā)展出了較高的認知能力,有更好的判斷力,也發(fā)展出了更好的個人品格,比如專注、堅毅、人格的統(tǒng)整、純粹、自信、樂觀等。
其實,“書讀得好的人,往往活得也比較好”,這個說法并不十分準確。更準確地說是:勤于并善于學習的人,往往活得更好。學習的形式與途徑多種多樣:觀察、模仿、練習、聽課、觀影、交往、游歷、寫作、研究以及娛樂、游戲與玩耍等都具有學習的價值。讀書,只是學習的一種形式與途徑,它屬于最普遍、最尋常、門檻較低的學習。在教育學中,“學習”是最為核心的概念之一。因為,對于“我們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一根本問題,它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習”上。離開了“學習”,一切都成了紙上談兵、鏡花水月?!白灾鲗W習”這個概念可以用來描述高級的、深度的學習: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jiān)控。所謂“自我導向”,就是知道為什么而學習,學習是有目標的而非盲目的;所謂“自我激勵”,就是自覺地、心甘情愿地為學習付出努力,包括克服懶怠與保持專心致志;所謂“自我監(jiān)控”就是能夠自覺檢討、反思、復盤自己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明了學業(yè)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這大多會涉及學習過程中“學與習、學與思、學與問、學與行”之間的關系?;谧灾鲗W習的概念框架可以建構出“有效教學”的評價指標。我曾向許多校長建議要帶領教師認真地研究一下有效教學的問題。因為,如果一所學校的教學質量高,那么,其他方面做得好,都屬于錦上添花;但如果教學質量不理想,其他方面再怎么出彩,都無法躋身教育前列。
善于學習的人,不僅可能變得非常博學,享有廣闊且嚴謹細密的思想領域,也能享受學習過程本身的樂趣。享受過程,不僅有助于專注力的發(fā)展——專注本身會產生極大的愉悅感,也有益于積極的內在動機的發(fā)展——內在動機往往更持久與更強大。因為,享受過程,既能降低對結果的過分在乎,也能減少對他人評價的過分在意。而這些都有助于在天長日久中凝結成一個更為強健、豐滿與獨特的自我。
我自忖我馬馬虎虎算得上“善于學習的人”。我有這樣幾點心得:第一,不要怕犯錯誤,要敢于試錯。除非是特別場合或情境中,平日里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情,其實是沒有那么要緊的。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常常最為有效。當然要特別指出這兩點:1.社會的試錯成本不能過高,要允許自己也允許別人犯錯誤。這就有一個社會寬容的問題。我希望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寬容。2.要努力避免犯大的錯誤,尤其是違法犯罪。因此,要始終保證自己的言行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也不要過分地挑戰(zhàn)或冒犯公序良俗。我這里用了“過分”這個修飾詞,分寸就要靠自己掌握了。第二,我從勤于寫作中獲益良多。寫作會推動與深化閱讀。還有助于積累學識,推進探索,更有利于錘煉語言與磨礪思維。對此有興趣的同人可以搜索閱讀我的《寫作的意義》一文。第三,帶著多元的動機去學習。人們行動的動機,概括地說,無非“追求功利,追求趣味,追求意義”。人們所有的行為至少包括了其中之一。如果三個都包括,且意義與趣味(樂趣)占比比較大,那行動的動力就會很大。我強調享受生命,看重樂趣,追求享樂,所以我不快樂的時候很少。這大概也屬于活得不錯的一個表征吧。
一個人要在某一領域做出一點成績,需要隨身攜帶“熱愛”“堅持”這兩個行囊。熱愛,讓我們有拼搏奮斗的源源不絕的動力,有甘之如飴的對過程的享受;讓我們無怨無悔、心甘情愿、樂此不疲,并能夠苦中作樂、以苦為樂;讓拼搏與奮斗不再艱辛與艱難。而“堅持”也因為有熱愛的加盟而變得風生水起、一路歡歌、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當一個人的心中有著更高的山峰想去攀登時,他就不會在意腳下的泥沼,他才可能用最平靜的方式去面對一般人難以承受的艱辛與痛苦。有道是:“欲成大樹,不與草爭;將軍有劍,不斬蒼蠅。”自尊自重,會讓我們變得優(yōu)秀;自強不息,會讓我們變得卓越——有更高的自我期許,是我們走向卓越的第一步。
在教育學的視界中,家庭、學校與社會,是我們每一個人成就自我的不同場域。家長的高度決定著孩子的高度,教師的眼界決定著學生的眼界。一個卓越的家長與一個卓越的教師,這二者既可以統(tǒng)一在一個人身上,也可以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社會由我們每一個人構成,好的社會要靠我們去建設。我們要義無反顧地告別“卡夫卡式社會”,旗幟鮮明地根絕專制主義,這需要我們見識與勇氣的卓越。切記:別讓習得性無助禁錮了你內心的向往,它是妨礙我們走向卓越的最大的心理羈絆。
為了成就一個更為卓越的自我,我想在此重申“四個統(tǒng)一”:自強不息與從容淡定的統(tǒng)一;悅納自我與低調謙恭的統(tǒng)一;特立獨行與通達隨和的統(tǒng)一;追求卓越與知足常樂的統(tǒng)一。愿與所有同人共勉。
愿我們都活得精致,活得滋潤,活得興高采烈、鮮衣怒馬、笑靨如花;愿我們在余生的所有日子里,心中全是敞亮,笑里全是坦蕩!
(責任編輯:林彥)
肖川,教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團隊負責人,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進會會長。出版《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方向與方法》《有“我”的教育學》等20多部著作,在全國各地講學2000余場,受到廣泛的好評,是我國生命教育領域的開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