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進一步提高職業(yè)院校人文通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高職院校可基于“知悟行”教學理念,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以“打通課內外,聯通古與今”為主線開展教學活動,以信息技術為依托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知悟行”教學;課程思政;人文通識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5-0078-06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利用課堂教學做好思想政治教育。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綱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因此,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課堂,實現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融合,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在職業(yè)教育領域,研究跨越思政教育與專業(yè)課程教育之間的鴻溝的理論與實踐,成為熱點中的焦點。長久以來人文通識課處于比較易于被忽視的狀態(tài),被研究者所忽視。本文以高職人文通識課程國學經典為例,基于“知悟行”模式,針對目前職業(yè)教育中人文通識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力圖為職業(yè)院校人文通識課的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一、職業(yè)院校人文通識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
課程思政的根本任務,是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的各個階段和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并對社會思潮作出科學客觀的判斷。筆者所在的廣西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大學國學經典課程教師團隊對目前人文通識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討論、分析,認為當下職業(yè)院校人文通識課的課程思政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生的思政學習意識需要進一步加強
職業(yè)院校的學生思維活躍,理念超前,但文化基礎偏弱,學習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較易受到中西文化差異化與自媒體時代文化思潮傳播的影響,把現代化簡單地等同于西方化。在復雜多變的社會文化思潮沖擊下,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等價值觀念沉渣泛起,學生的思政意識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與此同時,人文通識課,比如國學經典、大學語文等主要課程,幾乎沿襲舊有的學科體系,自成一個比較封閉的內容體系。在教法上,教師沿襲傳統(tǒng)的授課方法,以傳播知識為要任,極少研習其中蘊涵的思政內容;在學法上,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分析古代典籍來獲得學科知識,也極少主動去學習其中蘊涵的思政內容。學生沒有把古代典籍學習與思政學習對接,沒有從這些古代典籍中挖掘思政元素來充實自己的思想,導致人文通識課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不佳,有的甚至失去了人文通識課的思政教育陣地。
(二)教師思政教學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
課程思政教學既非說教,又非課程內容與思政內容的簡單疊加,或在課程教學中簡單嵌入思政元素,生硬地完成“課程思政”教學任務。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生的個性化需要,依據他們的思想政治水平、心理基礎、專業(yè)基礎和學習特點設計學習的內容和形式,以適應職業(yè)院校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目前,人文通識課教學大多采用講授法,側重于學科知識傳授。一些教師沒有充分結合學生個人成長、認知規(guī)律和未來就業(yè)上崗的實際需要來挖掘思政元素,也沒有把這些元素融入具體的教學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思政教學與人文通識教學隔離開來,沒有將它們進行融合的意識。有的教師沒有根據不同的專業(yè)特點和需要,沒有結合學生專業(yè)素質培養(yǎng)對課程思政內容進行選擇和調整;有的教師沒有把人文通識課程教學與培養(yǎng)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邏輯思維等相融合,沒有緊跟時代需要,缺乏課程教學的價值引領;有的教師仍然囿于學科體系,不會靈活地結合職業(yè)教育的特點,沒有以問題為導向運用項目導向、任務導向、成果導向和工作過程導向等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提高挖掘與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能力,加強課程思政教學意識。
二、基于“知悟行”的教學思路及模式
(一)“知悟行”教學思路
價值觀塑造要求內化、領悟、養(yǎng)成,基于此,廣西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大學國學經典課程思政團隊對人文通識課進行改革探索,按照人文課程的性質,以內外因關系論為哲學依據,以建構主義為心理學依據,參考BOPPPS教學模型建立“知悟行”模式?;趦韧庖蜿P系論,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運用合作學習研討等方式幫助學生建構認知結構;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領會知識與合理運用。課程教學思路是打通課內外、聯通古與今,建立立體、全面、高效的“知悟行”教學思路(如圖1所示)。
打通課內外。課前探索,布置學習任務,了解相關知識與案例;課中學習,講解知識要點,引導學生領悟;課后拓展,指導學生積極參加第二課堂、競賽、實踐等活動。
聯通古與今。在教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聯系實際,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古為今用。
融通知悟行。學生通過自學與教師傳授,知曉國學經典中蘊含的哲學道理、家國情懷、道德追求;通過討論、辯論、演講和教師的引導,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實踐活動得以固化認識,自覺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基于“知悟行”的職業(yè)院校人文通識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基于“知悟行”的職業(yè)院校人文通識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即知、悟、行三個環(huán)節(jié)。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以學生為中心”為教學指導思想,突出學法引導。如圖2所示。
1.知:主動求知,自覺探索
高職學生主動學習意識較差,普遍存在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學習內驅力不足等問題,加之,文化基礎參差不齊,且學習的發(fā)生僅僅局限于課堂。如果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就難以提高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的特點,搭建線上學習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來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這樣學生可以靈活利用時間、空間、資源進行學習,進行多元交互討論和多維評價等。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通過自主觀看、反復觀看線上課程,彌補漏洞,夯實基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以提前學習網絡學習平臺上推送的難度更大的內容及延伸內容,提升能力。在線上學習平臺上,學生可以觀課、做相關練習,完成“知”的任務,從而培養(yǎng)獨立學習的自覺意識,養(yǎng)成主動求知的習慣。
學生的課前探索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以文字的形式明確任務,避免以前籠統(tǒng)的口頭安排,使學生根據明確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取得好效果。教師通過平臺采集到的數據及其分析了解學情,把握教學起點,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及自主學習能力。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中,課前預習不再是學生自己單打獨斗,而是可以通過線上學習平臺與伙伴交流、分享,或者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梳理出來,向教師、同學請教。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實時監(jiān)測、跟蹤,導出線上學習過程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更好地以成果為導向開展教學活動,并根據學生學習過程數據分析結果給自主學習的學生打分。教師鼓勵學生進行探索,從而解決學生內驅力不足、主動學習意識差的問題,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習慣。
2.悟:精講研討,啟迪思想
精講以啟悟。教師精講是指教師通過線上學習平臺充分了解學情后,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疑點集中進行講解。比如,通過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方式講解重點,使學生領悟核心知識點、重點;通過啟發(fā)性的方式講解難點,引導學生思考、突破難點;通過探究性的方式講解疑點,引導學生探究疑點,解開謎團。在課堂中,教師當好課堂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準確、清晰地講解知識,富有啟發(fā)性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在思考中感悟。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問題解決教學法、講解式教學法等組織研討,比如,教師運用案例教學法,講解案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解決問題。
研討以透悟。學生研討是指學生圍繞教學內容,通過線上線下交流、討論、辯論、答疑等形式,共同探討,互相促進,從而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促進知識內化、培養(yǎng)思想品德。研討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研討透徹理解教材內容,悟出其中之理,透悟事物本質,從而培養(yǎng)問題意識與批判性思維,養(yǎng)成主動求知、勇于創(chuàng)新的習慣和品質。教師設置開放性、多元性、差異性、靈活性的課堂,營造平等、開放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多體驗,給學生表達的機會,提高課程思政的感染力和教化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比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教師根據學情合理組織學習小組,讓學生在組內自由討論、發(fā)表見解,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研討,并把小組的研討成果放到班級交流平臺上分享。在組內,采取“人幫人”與互評的方式進行研討;在組間,采取“組幫組”與互評的方式進行交流,使班級研討的參與度和深入性保持在較高水平。
3.行:內化吸收,外化于行
這個環(huán)節(jié)其實是借用《大學》中提出的內修外行的思想方法,把課程思政教育轉化為個人的修為與行動的實踐。課程思政教育涉及價值觀認同教育,承載思想價值引領的功能,因此人文通識課程思政教學不應該只體現于課堂中,而應同時體現在更接地氣、更有生氣的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從中學習和領會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可知可感的行動中增進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使課程思政教育入耳、入腦、入心。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后,教師都要以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為核心,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學生學會價值思辨、反思內化,以增進個人修為。在交流中吸取營養(yǎng),在內化中領悟思想,在領悟中提升境界,并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從而提高課程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如圖3所示。
為了幫助學生自覺地將知識學習與思想內化轉化為行動,教師要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比如,校園第二課堂、微信公眾號推文寫作、校園文化建設、勞動實踐、公益服務、技能競賽、體育競賽等,將課程思政教育與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相融合,使學生內化吸收,做到知行合一。比如,模仿企業(yè)任務工單設置課后“有償”的“能力提升工單”,每個工作單賦予一定的分數,學生完成“能力提升工單”中的任務就能獲得相應的分數?!肮巍痹醋云髽I(yè)的任務單,企業(yè)工作人員接到任務單后按照任務單的要求作業(yè),完成工作任務。企業(yè)按照工價標準,根據完成的工單數量和質量給予報酬。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模仿企業(yè)任務工單來設置課后學習任務單,增強教育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以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職業(yè)意識和參與意識。
例如,針對涉農專業(yè)的學生設計“二十四節(jié)氣微信訂閱號推文制作工單”,讓涉農專業(yè)學生拓展文化視野,掌握農耕文化知識,培養(yǎng)“三農”情懷,提高寫作、拍攝、剪輯、使用軟件、設計推文等能力,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學生主動接受“工單”,完成“任務”,得到課程積分,獲得滿足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表1所示。
三、基于“知悟行”的職業(yè)院校人文通識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一)明確人文通識課程思政教學方向
緊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教學,把握好人文通識課程思政教學方向。課程團隊把知識傳授同價值觀引領結合,根據本校校訓“立德明志,博文精技”和校風“孝信善禮,勤實精新”要求,結合農類專業(yè)及本課程教學主要內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尋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內在聯系,力圖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了解、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人文素養(yǎng),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
(二)組建“三結合”教師團隊
基于“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組建人文通識課程教師與思政教師、專業(yè)教師“三結合”的教師合作團隊。為了把握好課程思政的政治方向,更好地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關系,團隊邀請思政教師加入,嘗試以國學經典課程思政建設為載體,將本課程的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構建具有“思政基因”的課程體系。同時,為了達到人文通識課為專業(yè)課服務的目的,凸顯“三農”特色,課程團隊邀請涉農專業(yè)教師加入,共同分析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專業(yè)所需要的能力結構、專業(yè)課程體系,共同調研學生將來從事專業(yè)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質和基本能力,找準人文通識課理論知識與專業(yè)知識的結合點(如表2所示)。
(三)整合與優(yōu)化國學經典教學內容
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與優(yōu)化國學經典教學內容,將課程內容分為兩大模塊。
一是主導模塊,即儒家文化模塊。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善人格的塑造思想可以使學生在古代圣賢之道的指引下求真務本,培養(yǎng)君子人格與家國情懷。其中《三字經》《弟子規(guī)》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啟蒙名篇,易于學習和理解,擇其部分進行教學。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資源中汲取養(yǎng)料,學習為人之道,樹立正確“三觀”。課程教學團隊摘取《論語》中有關“君子”的主要語錄,形成“君子”教學模塊,分成10個主題,集中在課堂上學習。旨在感染與熏陶學生的思想情感,于潛移默化中以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塑造當代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的謙謙君子。
二是補充模塊,即道家文化模塊。道家思想集中解決人與外部世界的矛盾和問題,它有助于學生厘清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并從中領悟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道德經》中有關道法自然、清靜無為、上善若水的文本內容和《莊子》的寓言故事是學習的重點。結合農類專業(yè)特點,根據農類職業(yè)崗位人才需求,利用“三農”案例,切入思政教育元素,如“幫扶”“青山綠水”“金山銀山”“退耕還林”“鄉(xiāng)村振興”等,體現農類專業(yè)思政特色,整合、優(yōu)化設計國學經典教學內容(如表3所示)。
課程教學團隊根據本校校訓“立德明志,博文精技”和校風“孝信善禮,勤實精新”要求,結合涉農職業(yè)院校專業(yè)特色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一懂兩愛”和“三農”情懷;挖掘適切的耕讀文化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并將之與國學經典、專業(yè)課、勞動課中的思政元素相融合,形成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四)建設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
一是建設“經典篇章+名人故事+習語育人+現代案例”的人文通識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供教師授課及學生學習使用。教師團隊針對學生文化基礎參差不齊、需求不一的實際,建設人文通識課程線上課程思政資源庫,拓展人文通識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如表4所示。
二是利用信息技術建設微課資源包,以增強教學效果。高職學生注重實際操作,動手能力較強,但不喜歡學習人文通識課程的理論內容。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關注度與參與度,教師團隊根據人文通識課程的特點,建立微課資源包,以圖、文、音、像的方式將經典著作視頻化,將經典的思政故事視頻化,方便學生根據學習需要上線學習。通過在線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互動性、研究性和趣味性等,增強人文通識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全方位、多元化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微課短小精悍、重點突出、生動有趣,并支持翻轉式、混合式、移動式等多種學習方式,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能夠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便利。教學團隊從教材中選擇適當的內容制作微課視頻,以微課資源包的形式存儲于在線學習平臺中,學生可以通過各種視界終端隨時隨地觀看,打破了教與學的時間與空間限制,增強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五)基于“知悟行”的教學評價
課程教學團隊基于“知悟行”制定“監(jiān)管、引導、評議、考查”機制,通過在線學習平臺,采取過程性評價的方式進行教學評價?!氨O(jiān)管”主要是通過在線學習平臺進行課堂監(jiān)管和教學督促,促進學生習得知識和技能?!耙龑А敝饕峭ㄟ^發(fā)布課前探索任務、課中研討話題,在課前、課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預習、研討、探索進行分層指導,因材施教。“評析”是指學生個人評價、組內互評、組間互評和教師點評,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查漏補缺,反思改進?!翱疾椤笔侵笇W生完成基礎的學習任務、課后拓展任務、開卷考查任務進行考核,并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這個機制中,“評析”和“考查”是有機融入思政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依據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思政目標三個部分,靈活設計個人評價、組內互評、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內容和指標,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后通過掃描碼來完成對應的評價。多種評價方式幫助學生在評學過程中檢驗和反思,通過個人評價檢測自己的達標情況,通過他人的評價反思改進。評價既關注結果又注重過程,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霸u析”和“考查”把過程性反饋與學生的能力進階、志趣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讓探索真知與價值涵養(yǎng)融為一體。如表5所示。
課程教學團隊持續(xù)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反饋考核結果,使學生懂得自己是否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和技能點,是否學會構建知識框架,從而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并能根據相應的評價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進度,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實踐證明,基于“知悟行”的職業(yè)院校人文通識課程思政教學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國學經典課程被選為自治區(qū)級課程思政示范課,微信訂閱號“農職國學”與“潤那國學”關注度高,課程資源之一微課《話說蘇東坡》獲得自治區(qū)高校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一等獎,課程負責人獲得全國涉農院校教學能力大賽二等獎等,團隊成員主持的課程思政教改課題獲學校、自治區(qū)級教改項目立項等。
人文通識課程科目多,內容龐雜。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將思政教育融入人文通識課程教學中,找準思政融入點、用好思政融入內容和融入手段,使課程思政教學順暢、有效,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實現課程思政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洪捷.學術創(chuàng)新與大學的科層制管理[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10):2-7+187.
注:本文系廣西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耕讀文化的職業(yè)本科涉農專業(yè)‘四課一體’課程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GXGZJG2023B09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 盧建龍)
作者簡介:滕曉婳,1973年生,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大學應用語文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