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j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在進行閱讀學習時,應將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為若干簡單分支,通過搭建這些分支來構建完整的認知學習框架。這種分解與構建的過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支架式教學模式便是基于這一理論提出的高效教學方法,它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支架式學習過程中逐步達到個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運用支架理論,教師可以優(yōu)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培養(yǎng)語文閱讀能力。文章旨在探討如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支架理論,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促進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打造高效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
關鍵詞:高中語文;支架理論;閱讀教學
支架理論源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堅持以學習者為核心,倡導將復雜的學習任務細化為若干小任務,以便在不同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逐步構建完整的學習框架。其理論根源可追溯至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該理論強調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計恰當?shù)闹R框架,進而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潛能。在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未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閱讀素養(yǎng)。因此,教師需要采納支架理論這一創(chuàng)新的語文閱讀教學理念,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深入理解語文閱讀學習框架,從而有效提升學生高中語文閱讀綜合素養(yǎng)。
一、支架理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意義
首先,隨著語文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得到全面實施,建構主義理論受到廣泛關注。支架理論作為建構主義理論的延伸,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與探索學習,使學生達到最近發(fā)展區(qū),提高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語文學習的熏陶。
其次,早在20世紀30年代,前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便提出了關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分析學生的實際發(fā)展狀況及其所需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引導學生以符合自身實際的發(fā)展目標為主,進而挖掘并提升學生的潛在學習能力,提高整體學習成效。支架理論注重引導學生在其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深入學習。這一理論借助建筑領域中的“腳手架”概念,將其用作知識結構框架的生動比喻。其主要含義在于,教師能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提供猶如腳手架般的提示、線索或方法,引導學生在個人最近發(fā)展區(qū)取得進步。通過支架的逐步搭建,學生能更深入地探索和解決學習中的難題,掌握知識運用技巧,并最終將個人最近發(fā)展區(qū)提升至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
最后,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支架理論,可以更好地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程標準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支架理論有助于實現(xiàn)這一目標,因為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探索和發(fā)現(xiàn),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二、支架理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的現(xiàn)狀分析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豐富的語言文字及精神文化內涵構成了學生提升自身綜合閱讀素養(yǎng)的關鍵元素。然而,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教師未能充分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審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癥結,忽視將支架式教學模式融入語文課堂的重要性。因此,學生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習難度無法降低,對優(yōu)秀閱讀篇章的自主興趣和能力亦無法有效提升,從而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綜合素養(yǎng)全面提升的目標受到制約。
相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而言,語文這一科目不像數(shù)學那樣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對學生的語言文字解讀能力和對思想情感的領會要求不是特別高,也不像英語那樣對學生而言是另外的一種語言,學生更需要借助高中語文閱讀培養(yǎng)個人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綜合學習素養(yǎng)。但是部分教師忽略了新課程改革對學生高中語文綜合學習閱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求,因此沒有注意到要用建構主義學習觀中的支架理論,幫助學生個體基于已有知識背景提升高中語文閱讀學習能力。同時,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而輕視了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文化的熏陶。
三、支架理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的實踐策略
(一)把握閱讀教學教材,分析學生具體學情
根據(jù)我國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規(guī)定,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融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課程。因此,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應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然而,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在講授語文文章時,過于側重字詞的講解,而對文章的內涵和文化熏陶等要素關注不足,未能為學生提供恰當?shù)膶W習支撐,也無法調動學生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過程中難以體會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對閱讀教學教材的把握,特別是高中語文教材的深入理解,全面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以便找到符合學生發(fā)展需求的教學方法,從而有效地借助相關支架推動學生開展學習與思考。
例如,在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致云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把握這一閱讀素材,并結合學生的實際語文學習情況,營造一定的語文學習氛圍。教師可以巧妙地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興趣,以及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精心設計導語,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通過引用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中的名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來及時了解學生對雪萊的相關了解,并根據(jù)反饋進行教學調整,為學生搭建合適的語文學習支架。此外,鑒于本篇文章重點在于詩歌朗誦,教師需為學生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應能標出詩歌的節(jié)奏和重音,感受詩歌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在學生誦讀過程中,教師應給予適當?shù)恼b讀提示,如引導學生在朗讀時應注意把握情感線索,并以歡快的基調進行誦讀。這樣一來,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能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在情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詩歌的內容、形式和意境。
(二)提供先行組織支架,創(chuàng)設真實問題情境
教師能夠借助支架理論為學生提供一定先行組織學習支架,也能夠深入分析學生在支架的不斷搭建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學習問題并且及時做出調整,從而優(yōu)化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這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進度,構建起更為高效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為此,教師需要借助真實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提供先行組織的學習支架,從而借助問題情境的搭建引發(fā)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快速進入語文學習的狀態(tài)中。同時,學生在教師所搭建的支架中快速消化吸收教師所講授的語文閱讀知識,并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提高語文素養(yǎng)。此外,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問題情境,教師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關注語文閱讀中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在《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首先,學生應掌握文章的層次結構,隨后深入領略其獨特的語言魅力和創(chuàng)作風格,從而真正理解“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一歷史時刻的深遠意義。其次,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可以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通過播放毛澤東主席在全國政協(xié)會議上的演講視頻,為學生提供一個直觀、生動的歷史背景。這段演講的主旨在于宣告中國人民的解放與當家作主的地位,體現(xiàn)了革命勝利后的喜悅與自豪。再次,教師需引導學生探究以下問題:“這場會議的主題內容是什么?它所傳達的核心精神又是什么?”這樣的問題設置旨在激發(fā)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使他們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深刻體會勞動人民的辛勤付出與新中國的誕生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相關討論問題,如探討中國進入新時代后所實現(xiàn)的“站起來、強起來和富起來”的偉大飛躍,以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深度思考。
(三)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巧妙搭建文本支架
在當前教育實踐中,部分教師在教學模式方面缺乏創(chuàng)新,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不足,從而導致師生間的互動交流相對較少。鑒于高中語文閱讀對部分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它不僅要求學生理解字詞句的意義,還需要深入剖析文章的深層內涵。然而,部分教師往往采用較為刻板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較低,學習過程顯得沉悶,難以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需要根據(jù)實際教學內容,運用文本支架策略,引導學生進行信息分析,推動學生在搭建文本支架的過程中深入思考,以提升語文閱讀綜合水平。
例如,在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文章文本支架的構建中,明確某些寫人記事類散文的閱讀方法,并借助本文學習,激發(fā)內心的正義感。首先,教師可要求學生從文章標題入手,解讀其含義。學生在解讀標題的過程中,能自然地認識到這是一篇關于紀念某人的記敘性文章,此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這篇文章不僅是一種紀念,更是一種記錄,從而完善學生對文章的認知,幫助他們感受深層含義。其次,教師可引入相關故事,引導學生通過劉和珍君的故事情節(jié),進一步體會文章的寫作情感。在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過程中理清學習思路,重點關注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以及描述劉和珍君的細節(jié)語句。最后,為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教師可將學生分組,要求學習小組研究文章第一和第二部分,分析“哀痛者”和“幸福者”所指的對象在權威之下不逃避、是真正的革命青年這一內容。學生在分析第一二部分的過程中,深刻理解了需要學習革命青年的精神,以此激發(fā)學生為正義而奮斗的勇氣。在此活動中,學生由被動學習者轉變?yōu)榉e極主動的學習者,在進行信息分析的過程中,推動自身在文章文本支架的構建過程中提升語文閱讀綜合水平。
(四)搭設語言輸出支架,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對學生而言,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支架理論能夠推動其投入深度思考的語文閱讀學習活動中,從而借助支架實現(xiàn)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學習。而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高中語文閱讀綜合學習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極為重要,教師務必為學生搭建必要的語言輸出支架,以便他們將所學的語文閱讀知識進行實踐應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得以激發(fā),有助于保持積極飽滿的學習狀態(tài),投身于閱讀學習中,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比如,在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離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了解屈原生平,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使學生能夠理解并感受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從而培養(yǎng)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為了幫助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語文閱讀知識進行輸出,教師可以為學生搭設語言輸出支架,要求學生以四人一組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借助課文的注釋及工具書思考:“屈原這一人物的形象以及詩人是如何運用比喻來表達個人的政治理想?!睂W生可以這一語言支架為重要的架構,投入對這一語篇的輸出表達中。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密切關注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適時給予指導和啟發(fā)。
四、結語
支架理論是源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的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論觀念,該觀念強調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定恰當?shù)闹R框架,以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潛能。運用支架理論,教師能夠優(yōu)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語文閱讀能力。根據(j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高中語文閱讀學習的要求,學生需將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為相對簡單的各個部分,并借助這些部分構建完整的認知學習框架。因此,教師需運用支架理論這一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理解語文閱讀學習框架的構建,從而有效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涂安寧. 支架式教學理論在高中群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3.
[2] 楊愛華. 提高閱讀速度的支架建構與實踐探索: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教學為例[J]. 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2(05):14-16+20.
[3] 胡忠禮,劉冬云. 高中語文任務驅動閱讀教學法的實踐探究:以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第2課群文閱讀為例[J]. 中學教學參考,2022(01):1-3.
[4] 毛永健. 捋清線性思路,牽搭教學支架:構建高中語文教學結構化課堂之路徑[J]. 中學語文,2021(13):50-55.
[5] 董荃. 支架理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贛州:贛南師范大學,2018.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