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2023藝術批評:新時代藝術批評話語建構

        2024-01-01 00:00:00李若飛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24年6期
        關鍵詞:建構藝術研究

        摘" 要:2023年,藝術批評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和突破。一是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藝術批評標準及發(fā)展的研究。二是對“新時代”與階段性經(jīng)驗總結及系統(tǒng)研究的重視。三是對藝術批評基礎理論重點概念和話語的研究。四是對藝術批評史方法和藝術家及學派“共同體”的研究。五是對新媒體語境下的藝術批評現(xiàn)象及新媒體藝術批評類型的研究。六是豐富多樣的各種門類藝術批評研究,各門類藝術批評重點關注批評的歷史、體系、學科和基礎理論研究,基礎研究與個案研究共同發(fā)展。藝術批評話語呈現(xiàn)出新時代多樣化發(fā)展的態(tài)勢。

        關鍵詞:2023年;藝術學;藝術批評;門類藝術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24)06-0026-10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24.06.005

        收稿日期:2024-10-08

        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

        李若飛,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文藝美學出站博士后,湖北美術學院繪畫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藝術理論、藝術批評、美術史。

        2023年是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學科十年后首次調整后的第一年,伴隨著藝術學門類學科建設和新的一級學科“藝術學”體系的形成,藝術批評作為藝術學領域的一門應用學科,愈發(fā)凸顯出它的學科地位和重要價值。從2023年各類已經(jīng)出版和公開發(fā)表的學術文獻來看,這一年的藝術批評研究,既延續(xù)了傳統(tǒng)藝術批評研究的特點,重視對藝術批評史的研究和基礎理論的挖掘,包括對馬克思主義藝術批評標準、新時代藝術批評、藝術批評基本概念的研究等,又表現(xiàn)出對一些藝術話題、熱點問題、新媒介和新技術等藝術現(xiàn)象的關注,元宇宙、人工智能等藝術現(xiàn)象正在成為藝術批評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各種門類藝術批評研究關注的領域和重點問題也各不相同,藝術批評話語呈現(xiàn)出新時代多樣化發(fā)展的態(tài)勢。

        " 一、批評的標準: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藝術批評發(fā)展研究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藝術批評發(fā)展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學術界繼續(xù)深入探討馬克思主義藝術批評的中國化、時代化及標準等問題。姜春、董學文認為,應緊抓“以人民為中心”根本、筑牢“中國精神”靈魂、把握“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和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批評原則四個方面發(fā)展新時代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藝術批評,積極開拓和創(chuàng)新藝術批評理論。40-42張金堯認為,應該“有經(jīng)有權” 地堅持“美學的歷史的” 批評標準,在新時代歷史背景和現(xiàn)實語境條件下把握好“美學的歷史的”批評標準最新的“經(jīng)權之變”。5林瑋、高懿提出建立一種基于歷史科學和偏重于情感認知的藝術批評框架,從歷史語境進入,以歷史科學為指導,從當代生活出發(fā),研究藝術情感表征及結構,這是唯物史觀在藝術批評中發(fā)揮作用的有效方式之一。279韓成認為,習近平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標準,為新時代文藝批評工作提供了新的標準、科學的立場、方法和原則,明確了任務,指明了方向,是對中國文藝批評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1-7袁汪洋認為,習近平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的“批評論”是實踐方略之一,文藝批評是繁榮新時代文藝的重要利器,“優(yōu)秀的文藝批評能給人們以理論上的指導,引導人們在良性的爭鳴比較中審美,幫助人們有效地體驗和理解文藝作品,從根本上發(fā)揮思想啟迪、價值引領和藝術熏陶的作用。”10文藝評論的根本之道在于堅持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評判和鑒賞標準。何曉軍認為,習近平主張的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批評標準是馬克思主義藝術批評標準的新境界,為新時代的藝術批評指明了方向,應堅持以習近平文藝批評標準為指導,彰顯文藝應批評的明辨功能,筑牢我國文藝影響力。15王彥霞認為,習近平文藝論述體系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體系,創(chuàng)新了新時代文藝批評的標準,拓寬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理論與批評標準的含義。14

        " 二、總結與綜述:對“新時代”與階段性成果的聚焦

        2023年是藝術學升為門類學科以來又一個十年的起始點,藝術學及藝術批評研究出現(xiàn)了階段性總結的特點。這類研究主要表現(xiàn)出對“新時代”尤其是藝術學升為門類學科以來的階段性成果及年度藝術批評研究的關注,重點是對學術界的熱點問題進行了階段性分析和綜述?!靶聲r代藝術學理論研究發(fā)展報告”課題組對進入新時代以來的藝術批評進行了階段性梳理并指出,藝術批評需要在理論學術性和藝術史意識的基礎上,更加關注當下的藝術實踐,對于藝術批評的研究分為中國藝術批評、西方(國外)藝術批評和藝術批評學科建構三個主要方面,藝術批評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豐富多樣的。29-30本報告課題組的年度藝術學學科發(fā)展報告也具有代表性,該發(fā)展報告從2011年開始,也即是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學科以來,每年都會對藝術學理論學科藝術批評研究進行綜述,并做對比研究。2023年該報告“藝術批評”部分重點分析了藝術批評基礎理論、學科建設研究、方法探討、藝術批評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等。12-17李修建、孫曉霞、王一楠、黃雨倫以“藝術學理論研究概要”的形式對“藝術批評”研究進行了分析,他們指出,2022年藝術批評有學理探討與個案研究相結合、數(shù)字時代藝術批評的守正創(chuàng)新等熱點問題或研究現(xiàn)象,藝術批評呈現(xiàn)出時代問題意識及在歷史中尋找思想資源的取向,呈現(xiàn)出一種思想與實踐相結合的活躍狀態(tài)。19-21這類成果主要是從宏觀的視角、特定的時間維度對藝術批評研究熱點及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階段性成果研究,并嘗試從中發(fā)現(xiàn)、總結一些藝術批評現(xiàn)象及規(guī)律,并為藝術批評研究及藝術批評學科、藝術學學科建設提供一些參考。

        三、概念和“話語”:對藝術批評基礎理論的探討

        首先,是對“藝術批評”概念的深挖和研究。邢建昌關注“批評”自身對藝術意義的建構問題,他認為批評重視的是感性中有理性的介入、理性中有感性的體驗,以藝術的方式體現(xiàn)批評家的情感、思想和判斷,審美視角直接參與了對語言修辭性功能的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批評與文學一道深度參與意義世界的生成。18-23李安樂把“藝術批評”與“藝術評論”區(qū)分開來,他認為,藝術評論和藝術批評是藝術批評的不同階段,藝術評論是初級階段,主要是對藝術作品進行闡釋性描述,而藝術批評比藝術評論更進一層,是對藝術作品的描述、闡釋、評價和理論概括,邁過審美普及的功能,指向現(xiàn)實之境的未來意義,藝術批評的價值取向比方法重要,藝術批評需要立足、根植于藝術史,才會具有學術深度和歷史價值。218-222鄧心強、丁子瑞指出批評生態(tài)的問題,文藝批評要平衡感性與理性,把握作者、文本和讀者的關系,從具體批評出發(fā)提煉文學理論概念、命題,審美化批評是當代文藝批評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48張政文、陳龍認為,當下需要處理好文藝批評話語與文藝批評思想、理論與感受、問題導向與學科建設等關系,重視藝術批評的思想性、公共性和知識性,重視藝術批評的基礎工作、宏觀學科導向、知識積累、學術導向和專業(yè)導向,通過學科建設和學術發(fā)展,深入介入文藝現(xiàn)場,解決真實問題,建設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經(jīng)典秩序。4-12范玉剛認為,建構中國形態(tài)的文藝評論需要弘揚批評的主體性、強化批評精神和增強使命感,創(chuàng)造面向文藝現(xiàn)實、大眾審美經(jīng)驗和文藝消費的評論話語,加強對話與交流,提升中國文藝評論的全球地位,深化文藝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與理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之間的結合功能,以中國理論有效地闡釋中國實踐,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高揚“人民性”,強化社會主義文藝的使命。1-14周憲認為,中國文藝批評需要加強知識社會學的維度,從為誰批評、批評(家)與文藝界的關系、批評家的社會角色、社會機制等方面建設中國藝術批評的知識社會學體系,把知識社會學作為當下文藝批評的一個有效途徑。166這些藝術批評研究成果,豐富了藝術批評的概念、內涵,有利于新時代藝術批評范疇體系的建設與發(fā)展。

        其次,是對藝術批評“話語”的研究。陳小紅、張建安認為,構建新時代的文藝批評話語需要堅持中華民族傳統(tǒng)審美規(guī)范、作品質量評價標準和褒優(yōu)貶劣的正確導向,處理好傳統(tǒng)文論與外國文論、文藝作品藝術價值與市場效益、肯定與否定、歌頌與批判等關系,在“全球化”與“中國性”的螺旋中把握“中國特色”的本義,在理論推進與批評經(jīng)驗中發(fā)出中國聲音。12-15楊杰認為,公共空間話語闡釋的基礎是“公共性”,而“公共性”規(guī)則的建立,需要從文藝批評主體素養(yǎng)的提升與批評行為的規(guī)范、批評規(guī)則與標準的建構、“部落”之間的融合、互動及其良好運行機制的建構等方面提升話語闡釋的有效性,構建健康的文藝批評公共空間。113-122朱莉認為,在“泛媒介”背景下,藝術批評的話語表征為批評主體、話語權利、傳播方式和語言系統(tǒng)四個方面,“話語平權”促使舊權利體系瓦解,必然會產(chǎn)生一個新的批評發(fā)生與發(fā)展的機制。107-112馬林剛、王雪艷認為,在人工智能迅速發(fā)展的當下,需要建構學院批評、作者批評、讀者批評、編者批評和AI批評“五位一體”的合作式話語批評,這可能是當下一段時間內相對有效的一種批評方式。54-60趙麗瑾指出,文藝批評及話語作為一種建構性力量,應該將批評話題控制在文藝的范疇,建構有效的批評話語,反擊文藝網(wǎng)絡暴力,將用戶對文藝現(xiàn)象、創(chuàng)作及創(chuàng)作者的關注引入文藝批評的話語范疇,發(fā)展獨立、理性的文藝批評。18-25萬晴川、姚雯認為,“風骨”“筋骨”“骨力”“氣韻”“神韻”等美學范疇,“肌理說”等主張,均由相術話語演化而來,相學資源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批評提供了豐富的話語形式,形成了一系列文藝批評范疇,在建構古代文藝批評譜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33

        最后,對藝術批評話語的研究還關注到具體的話語形態(tài),如藝術批評的一些術語、概念等?!叭嗣裥浴笔侵袊敶乃嚺u常見的話語形式之一,謝剛認為,“人民性”會隨著“人民”的內涵與外延的變化而變化,與新的理論話語碰撞產(chǎn)生新的內涵,“人民性”在不斷地返本開新中,不斷地會有“新人民性”的產(chǎn)生。64-71王懷義、董思奇指出,批評家常借用《周易》的話語詞匯,形成了中國藝術批評的思維模式、話語構成、謀篇布局和話語表述方式,并由此形成中國藝術批評的“意象批評”“人化批評”和“物化批評”等傳統(tǒng),當代學者應該關注中國文化和文藝本身的客觀事實,考察中國藝術批評的思想基礎,提煉、概括具有民族特點的中國藝術批評話語,凸顯其普遍性和世界意義。39-48黎楊全認為,“二次元”概念與文藝發(fā)展的現(xiàn)實不完全吻合,當前文藝觀念應從二次元走向跨次元,藝術批評應擺脫二元對立思維,走向跨次元批評,以此深入闡釋和引導新媒介文藝發(fā)展。43-49

        四、方法與主體:對藝術批評史、批評家與學派的研究

        第一,藝術批評史研究與批評的方法。凌繼堯的《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藝術批評史》,詳細歸納、總結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批評思想。凌繼堯在該書的“緒論”部分詳細探討了中國藝術批評史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他認為,藝術批評關注的直接對象是個別的、現(xiàn)存的藝術作品,偏重于評價,具有主觀、論戰(zhàn)的色彩,有四個主要特點:“是對個別的、現(xiàn)實存在的藝術作品的批評;側重于現(xiàn)代時,而不是過去時,是對批評家同時代的藝術作品的批評;偏重于評價,旨在確定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具有強烈的論辯的、情感的色彩”3。他指出,中國文學批評史成果可以成為中國藝術批評史研究的范例,藝術學的研究對象,制約著對藝術批評史對象的理解,因此,他的中國藝術批評史也涉及藝術學的知識范圍。他認為,中國藝術批評史研究操作的方法應該嚴格地依據(jù)學科分類,主要有音樂學、美術學等學科,不包括文學理論、建筑理論和園林理論。電影學和電視藝術學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藝術批評史的時限中,中國藝術批評史不是各種門類藝術批評思想的集合,而是從各種門類藝術批評中抽取、提煉出的適合用于整個藝術批評的命題、概念、觀點和思想的系統(tǒng)闡述。凌繼堯關于中國藝術批評史研究的理論、觀點與方法,為當下藝術批評史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法。黃越華主編的《藝術批評與寫作》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批評中的“節(jié)奏論批評”“意境論批評”“自然論批評”和西方現(xiàn)代、當代藝術批評論“社會歷史批評”“形式主義批評”“藝術心理學批評”“圖像學批評”等概念與范疇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在“吸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總結傳統(tǒng)藝術批評方法的同時,積極借鑒西方重要的藝術理論和批評方法,試圖用一種新的思路建構藝術批評方法論體系和理論框架,為藝術批評創(chuàng)新性教材建設做一些初步的嘗試”1。

        第二,批評家的主體建構研究。譚好哲認為,文藝批評依賴一定的社會文化審美發(fā)生條件和批評家具有一定的主體能力和條件,感受力、闡釋力、判斷力是古今一切優(yōu)秀文藝批評家都需具備的主體能力,或者叫作文藝批評主體能力的三大構件,三者對于完滿的文藝批評及優(yōu)秀的批評家來說,缺一不可。11-19傅振指出藝術批評資格問題,他認為藝術、學術領域的批評有其特殊性,不需要強調資格、資歷,只需要批評者具有一定的水準。藝術學術是公器,任何人都有資格進行批評,但是藝術批評有一定的門檻,需要全面深厚的學識和敏銳的思維,藝術批評具有獨立性。9凌晨光認為,文藝批評活動,在理想的情況下,應同時具有業(yè)余精神和專業(yè)精神,作為藝術批評主體的批評者或批評家具有“職業(yè)”的要求。85-89張帆翻譯了王爾德的《作為藝術家的批評家》,該著作以對話合集的形式探討了藝術批評家和19世紀英國文藝界的一些問題,如批評本身就是一種獨立的創(chuàng)作,“批評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批評既是創(chuàng)造性的,又是獨立自主的?!?42-143這其實也是強調了批評家的獨立性,批評本身不應有任何模仿或類似。該書談及了大量的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批評、美學與批評家等當時藝術界的熱點問題,對今天的藝術批評研究仍具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與“批評家”理論研究相輔相成的是對具體的批評家及其理論觀點的研究。張生重點研究了宗白華藝術批評中的音樂思想,他認為,宗白華“其美有如音樂”等美學思想是其藝術批評的重要法則,宗白華把音樂性引入到繪畫等多種藝術中,并將其作為藝術表現(xiàn)的最高境界和藝術批評的一個重要標準。14-23曾小鳳探討了林風眠具有歷史觀念的藝術批評、林文錚在個人與集團之間的批評、李樸園走向“大時代”的藝術批評等近現(xiàn)代中國藝術批評家及批評思想與中國的“文藝復興”現(xiàn)象,指出了他們的思想對于推動中國啟蒙運動、建設民族國家的價值和意義。6-12張穎重點探討了以羅杰·德·皮勒藝術批評為中心的素描色彩之爭與藝術批評的視覺轉向問題,她認為,皮勒開啟了18世紀以來的藝術批評的道路,理應被當作現(xiàn)代批評理論的先聲,他的批評觀修正了學院批評觀念與標準,并且對老喬納森·理查德森、讓–巴蒂斯特·杜博、狄德羅有著重要的影響,推動了現(xiàn)代意義藝術批評的誕生。78-91陳書煥認為,“佩夫斯納面向羅斯金”可以被視為一種合理建構的藝術批評,作為歷史理解,與歷史寫作的對話、交流甚至交鋒,為當下研究 19 世紀和 20 世紀藝術批評與歷史寫作的相關性,提供了一個可以深入的視角。127-137王志亮以美國后現(xiàn)代批評家哈爾·福斯特、羅莎琳·克勞斯為代表,分析了后現(xiàn)代藝術擬像理論及其在藝術批評領域的批判力,他認為,擬像進入藝術批評,縮小了理論上的適用范圍,但增強了藝術批判力。160

        相對于傳統(tǒng)批評研究來說,元宇宙藝術批評對批評主體、批評家身份有了一個全新的詮釋。不可否認,新媒介及基于元宇宙的藝術實踐,已經(jīng)成為藝術批評的重要對象。徐杰指出,元宇宙文藝主體是區(qū)塊鏈技術支持下的包括“非人類主體”在內的藝術“共創(chuàng)者”,主要是追求娛樂和自由的“玩家”,藝術本體處于缺失、取消或虛擬化狀態(tài),它改變了文藝存在的形態(tài)、主體構成和本體定位,造成了形態(tài)的彌散、主體的重塑和本體的缺失,但是也重生了藝術品的“數(shù)字靈韻”。他認為,我們當以“應然”的價值期待建構元宇宙文藝的話語體系和人文邏輯。119-129

        第三,“批評共同體”批評學派建設研究。方標軍指出了戲劇創(chuàng)作、評論的“江蘇現(xiàn)象”,把戲劇上的“江蘇現(xiàn)象”作為一個整體,對其現(xiàn)狀、特點和優(yōu)勢進行了概括,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qū)的方法和建議。77-81黎在珣在江飛提出構建“皖派批評”(《構建“皖派批評”的可能性》,2022年12月)倡議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建構“皖派批評”的意義、內容和途徑。他把“皖派批評”的構建分為形成一定的特色、形成一套自洽的概念和理論體系、進入整個文藝學領域、外界的認同四個階段,建構的重點和難點在于批評的格局之大和境界之高,健康的學術生態(tài)、良好的學術發(fā)表機制及良好的批評風氣、嚴格的學術標準。4-7袁勇麟在研究閩派批評家李薇及其觀點的基礎上,探討“閩派批評”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問題。他指出,“閩派批評”作為一種群體性現(xiàn)象,形成了思想獨立、風格卓絕、開放多元的藝術個性與價值追求,是一種傳承發(fā)展、開拓創(chuàng)新的思想資源。“閩派新銳批評”及后來者的奮斗目標應以科學精神與獨立思想為引領,秉持緊貼當下的現(xiàn)實責任、弘揚自信的文化擔當、與時俱進的價值追求,在社會變革和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體現(xiàn)出民族性、歷史性、時代性的新的高度統(tǒng)一,傳承和創(chuàng)新“閩派批評”。66-71紐約學派是一個推動美國文化主體性建構的學派,馮巍詳細研究了紐約學派文化批評的精神內核、文化批評的方法、對人生的批評、批評的功能及其作為一個群體的終結等內容。她認為,雖然紐約學派批評家最終大多進入了學院體制,文化批評的立場也逐漸從疏離變成了和解,但是出現(xiàn)了另外一種風貌,文化批評的力量還在延續(xù)和展開。30這對于中國藝術批評學派的建設與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 五、語境與類型:對新媒體與新媒介藝術批評的關注"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藝術批評領域也越來越多地關注現(xiàn)代科技與藝術融合發(fā)展、相互影響的情況,一是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建立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基礎上的新媒體、網(wǎng)絡媒體、新媒介等作為藝術批評的一個重要語境來研究藝術批評與新藝術現(xiàn)象,進而探究藝術批評在新的語境下的發(fā)展與建構問題。二是把“新媒介藝術批評”作為一種藝術批評類型來進行建構和研究。

        一是對新媒介語境下的藝術批評現(xiàn)象的探討。祝帥、張萌秋認為,在全媒體時代,藝術批評呈現(xiàn)出多樣性和多元化,藝術批評的形態(tài)、內容、標準和寫作方式都有了新變化,他們提出從實踐和學理兩個維度來建構藝術批評的價值,正向引導藝術批評和注重藝術批評的社會效益。14-15李震認為,人工智能環(huán)境中的文藝批評,應該更加堅守人本主義立場,人工智能與人本主義批評話語可以共同推動文藝批評回到“人話”的傳統(tǒng)中來。4-13黎楊全認為,交往媒介、環(huán)境的設計也應納入文藝評價的范圍,將交往媒介作為文藝活動的要素,構建公共性的文藝交往媒介和發(fā)揮文藝評論對創(chuàng)作的推動作用,實現(xiàn)社交媒體時代文藝評論中國傳統(tǒng)的重建。71-74他指出,在社交媒體語境下,交往互動成為文藝消費內容,交往性成為文藝批評的重要評價維度,各種主體的評論互動正推動著藝術批評的變革。176-179秦蘭珺認為,算法合成時代的文藝評論需要把算法、數(shù)據(jù)等技術因素納入分析框架,對“人”和“非人”的因素進行同等重要的考量,賦予“物性”以能動性,呈現(xiàn)和批判“物性”中的“人性”,審視技術和人自身。74-78楊慧認為,當下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文藝的重要評論場域,催生了大量的文藝評論及受眾群體,擴音、噪音、消音等多聲道文藝評論的流動與融合,會產(chǎn)生新的文藝評論內容和形式,開拓出文藝評論更多的模式和空間。78-81郭華把自媒體影響下的藝術批評分為大眾化的藝術描述性批評、普遍化的藝術解釋性批評和學者化的藝術評價性批評三種類型。他認為,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中,藝術批評應“積極引導,提高政治站位”“強化引領,凝聚思想共識”“加強溝通,提升溝通能力”,建構理性有效的藝術批評。158-159王熠萌、段江華、范迎春提出建設中國視域下的數(shù)字媒介文藝批評,包括了精英所領導的文藝批評、新興大眾文藝批評和主流文藝批評。94-97王亞芹認為,通過建設一種融合歷史學與現(xiàn)象學,尊重文本經(jīng)驗與闡釋批評,具有在場性體驗、多元化、開放性的“新感受力批評”來“破圈”,為人們提供一種數(shù)字時代恢復感知批評的新契機和文藝批評發(fā)展的新路徑。78-90

        二是對新媒介藝術批評類型的研究。胡疆鋒認為,網(wǎng)絡文藝既要關注審美形式、創(chuàng)作主體、受眾數(shù)量和影響力的變化,也要關注創(chuàng)作方式、傳播路徑、評價方式和評價體系等領域的系統(tǒng)性轉換,從事件理論展開對網(wǎng)絡文藝批評的研究,讓研究重心從意義研究轉向過程研究,為網(wǎng)絡文藝批評擺脫話語困境提供可行的策略,有利于新媒介藝術批評的創(chuàng)造性生成。67-70劉純懿、胡泳認為,數(shù)字文藝批評是中國文藝批評的第四次轉折,文藝批評已進入新媒介場域,數(shù)字文藝批評在借數(shù)字化之勢的同時需要回歸公共領域的價值傳統(tǒng),挖掘曾經(jīng)在 20 世紀中國歷史中所發(fā)揮的時代性力量,重拾文藝批評的歷史能動性和美學特質。37-47凌逾提出,研究融媒介文藝創(chuàng)造之道,擯棄機械套用西方理論的做法,立足于中華文化,適應網(wǎng)媒載體注重“線上+線下” 批評建構融媒介批評話語的方法,建構中國特色的融媒介文藝批評。123-130

        " 六、多樣化的各種門類藝術批評研究

        一是音樂批評史、三大體系與類型研究。2023年《嶺南音樂》連載明言《中國古代音樂批評史》中的“秦漢的音樂批評”等內容,明言在研究導言中指出,中國音樂批評史研究是基于現(xiàn)代學科意義上的“音樂批評”研究,通過整理古代歷史文獻,從經(jīng)、論、說、志、辯、銘、記、賦、表、判、詩、詞、序、傳等文體中梳理、整理出混生的音樂批評,分門別類地做理學解讀和歷史批評。12-18中國當代音樂批評的源頭是對中國古代音樂批評文本體系的承襲和賡續(xù)。95-106中國古代音樂批評史存在著一條注重人聲類歌唱藝術的傳統(tǒng),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和探討,“對構建中國音樂批評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有著急迫的現(xiàn)實價值和深遠歷史意義”91。王文卓、程三南認為,音樂生態(tài)批評是將音樂批評與生態(tài)批評相融合的批評形態(tài),有當代和歷史兩個理論維度,是一種新型的表達人、音樂與自然之關系的批評形態(tài),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及對生態(tài)文明的呼喚,通過音樂生態(tài)批評,走向生態(tài)文明。21-26

        二是舞蹈批評的話語與新時代十年研究。毛雅琛的《1949—1966年中國舞蹈批評話語研究》,對舞蹈批評話語的載體和方法建構、生成來源、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話語體系建構、民族身份認同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她認為,1949—1966年間的中國舞蹈批評話語實現(xiàn)了從二元并立到一元統(tǒng)一的高度整合,實現(xiàn)了中國當代舞蹈批評話語體系的初步建構和民族身份認同,引領著民族文化的復興之路。慕羽、劉唯嘉對新時代十年的中國舞蹈批評進行了述評,她們認為,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國舞蹈批評學科的主要任務是建構中國式現(xiàn)代化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加強舞蹈批評與舞蹈實踐的緊密結合和舞蹈藝術特性的重視、藝術分析、本體闡釋,向人文社會科學、舞蹈科學和前沿科技領域拓展。110-125張素琴認為,舞蹈批評在新時代十年有了系統(tǒng)的理論建構,舞蹈形態(tài)學的舞蹈批評、舞蹈美學視域下的舞蹈批評、舞蹈批評理論有了整體性的建構,改變了以往經(jīng)驗的、描述式的舞蹈評論,實現(xiàn)了方法論意義上的舞蹈批評研究。13

        三是電影、電視藝術批評的體系、標準與元研究。饒曙光提出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建構“共同體美學”的中國電影評論體系。5-8劉睿指出,數(shù)字時代的電影研究需要推進專業(yè)電影數(shù)據(jù)網(wǎng)站的技術革新與升級、流媒體電影評論形態(tài)的價值引導和專業(yè)影評人的媒介位移,在跨媒介寫作實踐中去探索和完善中國電影評價體系。199-207沈子元對電視劇批評的有效性問題進行了探討,他認為,要重視電視劇批評的有效性,建立批評與創(chuàng)作的對話、互動機制,雙向奔赴,建設電視劇批評的話語體系。89-94黃鳴奮從形式美(手段)、敘事美(內容)、互文美(本體)評價產(chǎn)品層面的藝術性,從創(chuàng)作方法(方式)、表現(xiàn)技法(環(huán)境)、歷史定位(機制)分析運營層面的藝術性,把“美好的表現(xiàn)”作為科幻電影評價的藝術標準。53-66陳曉萌認為,“電影評論之批評”現(xiàn)象是電影評論主體意識的覺醒,是影評人對電影評論的自我審視。42-51武彥清提出,“評論之評論”關涉影評本體觀念問題,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影評研究,為當下建立有效和健康的影評提供了借鑒。82-90

        此外,學術界還關注了影視批評的本土文化與當代建構問題。曲景春認為,中國當代電影批評需要走出西方現(xiàn)代史觀主導下的超級意識形態(tài)和話語慣性,推動電影創(chuàng)作回歸本土文化對心靈至境的獨特守護,建構中國電影的“中國性”,尋找民族文化在數(shù)字時代的良性發(fā)展之路。5-11岳曉英認為,近十年中國電影批評通過對類型與意義復合的創(chuàng)新闡釋、社會與現(xiàn)實關懷的情感指向、文化與價值認同的精神探求,形成了時代特色的批評思潮,推動了中國電影意義及當代文化的建構。163-171李安認為,優(yōu)秀的現(xiàn)實主義電視劇應做到與時代“不隔”、與人民“不隔”、與民族審美“不隔”、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上“不隔”。45-48王正認為社會符號學電影批評理論可以有效闡釋電影的藝術價值、深層意義和作品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121-128王華、李麗珺總結出1919—1949年間早期中國紀錄電影批評的宣傳教育、主體性塑造、技藝美學三層進路及文化邏輯,據(jù)此可以彌合時間的斷裂和空間的分割,回應中國電影學派的多元建構和時代發(fā)展。85-92

        四是戲劇、戲曲與曲藝批評的基本理論與歷史研究。安葵認為,對作品的評論是進入戲劇研究的必經(jīng)之路,戲劇評論要講社會效果,評論是進入更高理論層次的一個階梯。20-22康爾指出戲劇評論的“理”與“道”問題,他認為,戲劇評論應關注戲劇內在的規(guī)定性:戲劇性。4-9栗征以2012年為時間起點,對中國新媒體戲劇評論進行“十年期”的研究,他從評論、媒介和創(chuàng)作三個維度總結中國新媒體戲劇評論的得失,認為戲劇評論應從創(chuàng)新度和完成度建立評判戲劇作品藝術質量的坐標,建立中國戲劇自己的理論轉換技巧和機制。128-140

        戲曲批評研究以張之薇的《新中國戲曲批評史(1949—2000)》為代表,該研究基本是以十年為一個階段對中國戲曲批評進行歷史分期,并對每個歷史階段的中國戲曲藝術代表性事件、代表性作品及理論觀點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當代中國戲曲批評的一條歷史脈絡。鄒元江對戲曲表演藝術批評的核心話語(概念)體系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對中國戲曲表演核心概念的梳理、定義,是建構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評論體系的迫切工作,適當?shù)仃P注、發(fā)掘、甄選和運用西方概念,可以形成與中國戲曲評論概念的良性互動、對話交流,完善、補充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評論概念,豐富戲曲表演藝術的內涵和拓展戲曲表演藝術的世界視野。8-22

        五是美術批評的學科建設與新媒介研究。于洋提出,應從“提出真問題,解決真問題”“建構風清氣正的藝術評論環(huán)境”“強化網(wǎng)絡藝術評論的原創(chuàng)性”8三個方面著手,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美術評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虞曉勇倡議建立學科化的書法批評,他認為,書法批評是書法研究的重要領域,書法批評是未來學術型書法學科的一個重要方向,書法批評研究應該成為書法專業(yè)學位建設的理論抓手,學科化的書法批評有利于發(fā)揚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80-82張頤武認為,短視頻及新的網(wǎng)絡傳播方式改變了美術批評的生態(tài),拓展了美術批評的受眾范圍,形成了新的表達路徑所支配的新的認知方式,短視頻和直播構成的批評及戲劇化的表述,提供了一種另類的美術批評方式和公眾交流方式。5-6張志安、廖翔認為,互聯(lián)網(wǎng)數(shù)字平臺美術批評表現(xiàn)出多樣化呈現(xiàn)、情感化表達和多元化發(fā)展的特征,使美術評論具有了更廣泛的參與度、更深刻的體驗感、更豐富多元的藝術討論和交流。11-13

        各種門類藝術批評研究還有工藝美術批評、設計藝術批評等研究內容,但是這些研究相對于上述藝術門類的批評研究來說成果較少。整體來看,各種門類藝術批評一方面關注對藝術批評歷史、學科、體系及基礎理論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藝術批評個案研究,尤其是對藝術事件、藝術活動、藝術家等具體個案的研究,既有歷史的梳理,也有對當下藝術現(xiàn)象的評論與探討。

        " 結" 語

        藝術批評作為藝術學研究的三大支柱領域之一,對藝術理論研究、藝術活動極其重要。從近年來的藝術批評現(xiàn)象來看,藝術批評的發(fā)展又與藝術批評的學術活動、學術組織、學術刊物及批評欄目建設等密切相關。2023年第八屆“啄木鳥杯”中國文藝批評活動,涵蓋了文學、電影、曲藝等12個藝術門類,評選出田青《中國人的音樂》、張穎《17—19世紀法國美學主潮》、祝帥《中國書法批評史·現(xiàn)代編》等優(yōu)秀作品,充分發(fā)揮了藝術批評及評論的導向和推動作用。2023年11月30日,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藝術評論》承辦的“新時代藝術評論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和《藝術評論》連續(xù)三期刊登的藝術評論“特別策劃”特稿文章,得到了藝術批評界的關注。藝術批評類期刊或期刊開設的藝術批評研究類欄目,對藝術批評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影響,2023年有高雁《lt;解放日報gt;文藝版面對延安美術評論標準確立與傳播的助勢》、唐心韻《把握時代美學的新尺度——對藝術評論類期刊內容建設的思考》等針對期刊內容的藝術批評研究文章,具有一定的探討價值。綜合述之,2023年藝術批評研究主要表現(xiàn)出三個特點:一是藝術批評基礎理論呈現(xiàn)出“新時代”、階段性經(jīng)驗總結和綜合研究的特點。二是學界持續(xù)關注藝術批評新現(xiàn)象,新媒介、元宇宙、人工智能藝術現(xiàn)象正越來越多地成為藝術批評的對象。三是各藝術門類藝術批評研究成果豐富,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共同發(fā)展。但是中國藝術批評研究也存在著藝術批評與藝術評論概念混淆不清、各藝術門類藝術批評研究發(fā)展不平衡等問題,有待藝術學界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姜春,董學文.發(fā)展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紅旗文稿,2023(23).

        王景琰,張金堯.賡續(xù)經(jīng)典,力逮大成——文藝評論家張金堯教授訪談.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23(05).

        林瑋,高懿.當代藝術批評如何貫徹唯物史觀?——重讀1859年馬克思、恩格斯致拉薩爾的信.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23(01).

        韓成.試析習近平關于文藝批評標準的重要論述.天中學刊,2023(03).

        袁汪洋.理念、本體、路徑:習近平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的三重層次.文藝論壇,2023(04).

        何曉軍.論習近平文藝影響力的三重向度.文藝論壇,2023(03).

        王彥霞.習近平文藝論述的體系結構.文藝論壇,2023(01).

        “新時代藝術學理論研究發(fā)展報告”課題組.新時代中國藝術學理論研究進展綜述.藝術百家,2023(04).

        “當代中國藝術體系研究”課題組.2022年藝術學學科發(fā)展報告.藝術百家,2023(02).

        李修建,孫曉霞,王一楠,黃雨倫.學科定位·學術溯源·話語重釋:2022藝術學理論研究概要.藝術學研究,2023(04).

        邢建昌.為批評辯護.中國文學批評,2023(01).

        李安樂.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藝術批評.西部文藝評論,2023(02).

        鄧心強,丁子瑞.強制闡釋論與中國當前文藝批評.藝術百家,2023(03).

        張政文,陳龍.當下藝術批評的三重任務.中國文學批評,2023(01).

        范玉剛.強化批評精神,增強使命感——關于建構中國形態(tài)文藝評論的一點思考.文藝理論研究,2023(03).

        周憲.當下文藝批評的幾個知識社會學問題.社會科學輯刊,2023(02).

        陳小紅,張建安.新時代文藝批評話語體系的建構.文藝論壇,2023(03).

        楊杰.融媒時代文藝批評的話語闡釋與公共空間構建.中國文學批評,2023(02).

        朱莉.話語平權背后 :“泛媒介”浪潮中的當代藝術批評.美術研究,2023(03).

        馬林剛,王雪艷.新媒介語境下建構“五位一體”合作式批評話語的探索與思考.藝術百家,2023(05).

        趙麗瑾.以文藝批評話語反擊網(wǎng)絡暴力.中國文藝評論,2023(10).

        萬晴川,姚雯.論古代文藝批評話語中的相學資源.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1).

        謝剛.“人民性”與“新人民性”——“人民性”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藝批評史語義與邏輯.文藝爭鳴,2023(04).

        王懷義,董思奇.以“觀物取象”為思想基礎的中國藝術批評傳統(tǒng).藝術評論,2023(11).

        黎楊全.走向跨次元批評——對當前 “二次元”概念的反思,中國文學批評,2023(04).

        凌繼堯.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藝術批評史.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3.

        黃越華.藝術批評與寫作.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

        譚好哲.感受力、闡釋力、判斷力——論文藝批評的主體能力.中國文學批評,2023(03).

        傅振.批評的資格.書法報,2023-08-09.

        凌晨光.文藝批評的業(yè)余熱情與專業(yè)精神.文藝爭鳴,2023(11).

        奧斯卡·王爾德.作為藝術家的批評家.張帆,譯.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3.

        張生.“其美有如音樂”——談宗白華的藝術批評中的音樂思想.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3(05).

        曾小鳳.“文藝復興”在中國——杭州國立藝術院的理論與批評.藝術探索,2023(02).

        張穎.素描色彩之爭與藝術批評的視覺轉向:以羅杰·德·皮勒為中心.中國美術學院學報,2023(03).

        陳書煥.佩夫斯納面向羅斯金:英國藝術批評與歷史寫作的對話.學術研究,2023(10).

        王志亮.擬像的藝術批判力——基于哈爾·福斯特、羅莎琳·克勞斯批評文本的考察.文藝研究,2023(09).

        徐杰.形態(tài)的彌散、主體的重塑和本體的缺失——元宇宙文藝批評的三個維度.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3(06).

        方標軍.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重要論述領航定向——兼談戲劇創(chuàng)作、評論的“江蘇現(xiàn)象”.藝術百家,2023(02).

        黎在珣.建構“皖派批評”的意義、內容和途徑.文學藝術周刊,2023(17).

        袁勇麟.閩派批評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對《聚焦與延展:現(xiàn)代文化的多維觀察》兼及閩派批評的思考.學術評論,2023(03).

        馮巍.作為主體的建構:紐約學派文化批評研究(1937—1952).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23.

        祝帥,張萌秋.全媒體時代的來臨及其對藝術批評的挑戰(zhàn).美術觀察,2023(11).

        李震.人工智能環(huán)境中的人本主義批評傳統(tǒng).中國文藝評論,2023(08).

        黎楊全.詩可以群:社交媒體時代文藝評論中國傳統(tǒng)的重建.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1).

        黎楊全.從審美性到交往性:社交媒體語境下文藝批評的范式變革.社會科學輯刊,2023(02).

        秦蘭珺.通向算法合成時代的文藝評論.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1).

        楊慧.擴音、噪音與消音: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文藝評論及受眾使用.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1).

        郭華.網(wǎng)絡自媒體對藝術批評的影響.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6).

        王熠萌,段江華,范迎春.數(shù)字媒介時代下的文藝批判.文化學刊,2023(09).

        王亞芹.數(shù)字時代文藝批評的“圈層化”與“破圈”之道.中國文藝評論,2023(03).

        胡疆鋒.事件研究與新媒介藝術批評的創(chuàng)造性生成.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1).

        劉純懿,胡泳.數(shù)字文藝批評的公共性意涵與公共領域平臺化新變.文化藝術研究,2023(06).

        凌逾.融媒介文藝批評的特征和發(fā)展趨勢.中國文學批評,2023(02).

        明言.《中國古代音樂批評史》研究導言.中國音樂學,2023(02).

        明言.中國古代音樂批評的形態(tài)論——中國古代音樂批評若干問題(之一),中國音樂,2023(04).

        明言.梳浩瀚文海 理聲樂批評——《中國古代聲樂批評史》研究導言.人民音樂,2023(10).

        王文卓,程三南.音樂生態(tài)批評芻議.音樂生活,2023(01).

        毛雅琛.1949—1966年中國舞蹈批評話語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23.

        慕羽,劉唯嘉.新時代十年中國舞蹈批評述評.民族藝術研究,2023(01).

        張素琴.新時代十年舞蹈學研究方法論綜述——基于人文社科綜合指數(shù)的分析.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3(02).

        饒曙光.共同體美學與中國電影評論體系建構.西部文藝研究,2023(03).

        劉睿.數(shù)字時代電影評論的屬性變異與秩序重建.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06).

        沈子元.中國電視劇批評的有效性研究.中國電視,2023(11).

        黃鳴奮.美好的表現(xiàn):科幻電影評價的藝術性標準.藝術學研究,2023(03).

        陳曉萌.1920—1932年電影評論之批評.影視文化,2023(02).

        武彥清.電影評論之評論:初期中國電影評論觀念索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3(12).

        曲景春.中國電影批評思潮歷史回顧與當代思考.電影理論研究,2023(04).

        岳曉英.近十年來中國電影批評思潮探究.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23(06).

        李安.“隔”與“不隔”:現(xiàn)實主義電視劇鑒賞批評的一個維度.當代電視,2023(10).

        王正.社會符號學電影批評理論的構建與應用.文藝評論,2023(06).

        王華,李麗珺.早期中國紀錄電影批評的三層進路與文化邏輯(1919—1949).現(xiàn)代傳播,2023(07).

        安葵.青年學者的戲劇評論和研究——景俊美《當代戲劇的理性審思》序.當代戲劇,2023(03).

        康爾,徐望.戲劇評論的“理”與“道”,兼談戲劇創(chuàng)作如何強化戲劇性——戲劇理論與創(chuàng)作名家康爾教授訪談.四川戲劇,2023(10).

        栗征.評論·媒介·創(chuàng)作——中國新媒體戲劇評論十年,南大戲劇論叢,2023(01).

        張之薇.新中國戲曲批評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23.

        鄒元江.論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評論核心話語(概念)體系建構.藝術評論,2023(11).

        于洋.溫度與深度之間——全媒體時代美術評論的困境與生機.美術觀察,2023(11).

        虞曉勇.書法批評學科化芻議.書法,2023(04).

        張頤武.全媒體時代與美術批評的新變.美術觀察,2023(11).

        張志安,廖翔.數(shù)字平臺中的美術評論:特征與反思.美術觀察,2023(11).

        (責任編輯:楊" 飛" 涂" 艷)

        Art Criticism 2023: Discourse of Art Criticism in the New Era

        LI Ruofei/ School of Painting,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Wuhan, Hubei 430205,China

        Abstract:New achievements and breakthroughs were made in the research of artistic criticism in 2023. Firstly, there were studies on the standards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art criticism in the new era. Secondly, there was the emphasis on the summary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new era”. Thirdly, there were studies on key concepts and discourses of the foundational theory of art criticism. Fourthly, there were studies on the methods of art criticism history and the “community” of artists and schools. Fifthly, there were studies on the phenomena of art criticism and the types of new media art criticism under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Sixthly, there were diverse studies on various categories of art criticism, with each category focusing on the history, system, discipline, and foundational theory of criticism,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foundational research and case studies. The discourse of art criticism presents a trend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2023; art; art criticism; category-related art

        猜你喜歡
        建構藝術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紙的藝術
        建構游戲玩不夠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自拍精品在线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又黄又爽的成人免费视频| 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av|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69| 国产99页|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麻豆|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国产女人av一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视频| 一区欧美在线动漫| 日本本土精品午夜视频|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 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久爱| 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狠狠97人人婷婷五月| 国产又黄又大又粗视频| 国产熟女自拍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久久区二区三区蜜桃臀| 天堂√在线中文官网在线|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hd|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五月婷婷六月激情| 麻豆av在线免费观看精品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 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偷v|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精品国产av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久久1区2区3区| 五月婷婷六月丁香久久综合 |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区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