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通過描寫出現(xiàn)在各種句法位置上的并列詞,刻畫出“跟、與、同、及、以及”與“和”的差異,并借助介詞賓語位置、“把”后賓語位置這樣的區(qū)別性句法環(huán)境,進一步刻畫出各個并列詞(尤其是“跟、與”)與“和”的微觀差異,由此指出“跟、與、同、及、以及”均不等同于“和”。在各種句法位置上、區(qū)別性句法環(huán)境中,“和”均能通過相應的檢驗,而在同等條件下,“同”所受的限制相對更多,與“和”的差異也最明顯;在“和”與“同”這兩個極端之間,“跟”以及“與”更靠近“和”這一端,“及”處于或者說十分接近“同”這一端,“以及”則處于中間地帶。文章基于此刻畫出漢語并列詞圖譜。
關鍵詞 并列詞 “和” 句法位置 區(qū)別性句法環(huán)境 并列詞圖譜
一、 引 言
在現(xiàn)代漢語(本文僅就普通話分析)中,用于連接名詞短語(簡稱NP)以形成NP并列義結構的并列詞(coordinator)包括“和、跟、與、同、及、以及”。[1]這些并列詞的使用環(huán)境有所不同(呂叔湘 1999)231:“與、同、及、以及”一般用于書面語;“跟”在口語中常用,在書面語中相對少用;而“和”在口語、書面語中的使用頻率都很高(且在口語、書面語中分別比“跟”和“與”等更常用),大概是現(xiàn)代漢語中最顯赫的并列詞?;蛞蛉绱?,眾多文獻(尤其是研究語法化的文獻)將這些并列詞統(tǒng)稱為“和”類虛詞(于江 1996;吳福祥 2003;曹煒 2006等),并以“和”為代表考察這類虛詞的虛化路徑?!啊汀愄撛~”這一名稱本身也表明,相關文獻多認為這些并列詞大致相同或相似,可以一總討論。更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版(呂叔湘 1999)以及《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以下稱為《現(xiàn)漢》)為代表的辭書,往往將“和”作為解釋其他并列詞的基準[比如,在解釋“同”時,呂叔湘(1999)535指出“用法同連詞‘和’”;《現(xiàn)漢》沿循此說,明確指出其“跟‘和’相同”],或直接以“和”對其他并列詞(“跟、與”,也包括“同”)進行釋義。至于“和”本身,《現(xiàn)漢》又將之釋為“跟;與”。如此解釋“和”與“跟、與、同”,存在循環(huán)釋義的問題,同時也表明是將其等同看待。由此我們不免產(chǎn)生疑問:“跟、與、同”等確實等同于“和”嗎?
粗略看這些并列詞的意思,似乎都是表并列。除了“及”和“以及”所連接的并列項(conjunct)通常有主次之分,以前項為主、后項為次,[2]“和、跟、與、同”的前后并列項一般不體現(xiàn)主次之分外,各個并列詞之間好像無甚區(qū)別或者說差別不大。這些并列詞的位置、功能,似乎也高度一致:若連接兩個并列項,則處于兩并列項之間,且與后一并列項的句法關系更近;若是多個并列項,則處于最后兩個并列項之間。至于這些并列詞的句法范疇,不少學者對照英語的and,認為連接具有并列關系的NP并列項的“和、跟、與、同、及、以及”就是并列連詞(conjunction),辭書中也對此單列一個義項并明確標注為連詞。但實際上,各個并列詞在多個層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為此,本文對“和、跟、與、同、及、以及”進行細顆粒度的描寫,通過區(qū)別性句法環(huán)境(distinctive syntactic environment)刻畫并反映這些并列詞之間的微觀句法語義差異。[3]
二、 并列詞的微觀句法語義差異
本節(jié)遵循胡建華(2009,2018)提出的新描寫主義(New Descriptivism)研究路向,以微觀句法視角描寫各個并列詞顯性和隱性的語言事實,充分利用新描寫主義所強調的區(qū)別性句法環(huán)境刻畫各個并列詞的差異,尤其是不易直接察覺的微觀句法語義差異。
本節(jié)第(一)小節(jié)首先對本文例句的選用及測試情況做概要說明。第(二)小節(jié)描寫NP并列義結構出現(xiàn)在各種句法位置上的情況,為了盡可能全面地顯示各個并列詞及其并列義結構的語言事實,本節(jié)不僅列舉并列項為生命度等級高的指人NP的例證,同時也列舉并列項為無生命NP的例證。隨后,第(三)小節(jié)和第(四)小節(jié)將充分利用區(qū)別性句法環(huán)境(同時配合無生命NP并列項,以便更清楚地揭示相關并列詞所受的限制),進一步刻畫不同并列詞之間微觀的甚至隱性的差異。
(一) 例句選用及測試情況
研究“和”的文獻普遍指出,“和”在介詞與連詞之間存在身份歧解,大多數(shù)人認為它既是介詞又是連詞,(朱德熙 1982;呂叔湘 1999等)或稱之為“介詞性連詞(prepositional conjunction)”(Chao 1968),又或稱之為“連-介詞”或“介-連詞”(江藍生 2012,2014)。究其原因,蓋因并列連詞“和”是從伴隨義介詞“和”虛化來的。[4]據(jù)文獻所述,這種介詞與連詞的身份歧解,一般只涉及謂語前的主語位置,劉丹青(2003a)指出賓語位置上的“和”必然是連詞。例如“約翰(不情愿地)和瑪麗回家了”中的“和”就有兩種可能的分析:介詞用法的“和”表伴隨義(“NP1‘跟、跟從’NP2”),連詞用法的“和”表并列義。因此,本文在選用例句時避免涉及可能解讀為伴隨義介詞的“和”。
至于如何規(guī)避伴隨義解讀,方法有多種。經(jīng)對比檢驗,本文認為以下幾種方法更有效、可靠。(i) 迫使語句做分配性(distributive)解讀。比如,可令謂語動詞或動詞賓語被“分別”“各自”等表分配義的附加語(adjunct)修飾,這樣一來,并列詞就不可能得出伴隨義解讀。(參看Zhang 2010;楊萌萌,胡建華 2018)(ii) 令NP并列義結構充當?shù)闹髡Z搭配個體/屬性謂詞(individual-level predicate)。以個體/屬性謂詞做謂語,句子的解讀就會高度受限,無法解讀出伴隨義。(參看楊萌萌,胡建華 2018)(iii) 將NP并列義結構放置在特定的區(qū)別性句法環(huán)境中,比如介詞賓語位置、“把”后賓語位置,借助特定句法結構、環(huán)境所賦予的語義限制而排除伴隨義解讀。(iv) 以無生命的NP作為并列項。如果并列項NP不是生命度等級高的NP,并列詞自然也就很難或不可能解讀為伴隨義介詞。因此,以無生命NP作為并列項,是排除伴隨義解讀最直接的方法;而且從理論上講,無生命NP并列項更能體現(xiàn)相關并列詞及其并列義結構所受的限制。
鑒于不同的并列詞在使用環(huán)境方面有不同的傾向,本文用以對比各并列詞的例句兼顧口語和書面語。出于這一考慮,同時也為設定恰當?shù)臋z驗環(huán)境,本文不使用語料庫例句。另外,語料庫例句既包括完全自然的語料,也包括不同質的邊緣(marginal)語料,因此,使用語料庫檢索無法反映出不同性質例句的接受度高低的差別。
本文使用16組“和”字例句及其“跟、與、同、及、以及”替換句進行測試。其中,“和”字例句的每一例都十分自然,以此為標準,請受試者對各替換句的接受度進行判斷、評分(此外,還要求判斷少數(shù)例句的解讀傾向性)。[5]總體而言,受試者對替換句接受度的判斷結果很不統(tǒng)一,因為各人語感差別較大,評分有嚴有寬。盡管如此,受試者的反饋仍然表現(xiàn)出一致性:首先,受試者一致認為“和”字例句都十分自然;其次,受試者在以下方面也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第一,盡管各人的評分不一,受試者對“同”字替換句的接受度普遍偏低,有的受試者明確將個別“同”字替換句判定為不可接受,這表明“和”與“同”的差距顯著(對“和”與“同”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算是“黑白分明”);第二,受試者大都認為多數(shù)“跟”字替換句(相對于其他替換句)接受度較高;第三,對于“與”字替換句、“以及”替換句、部分“及”字替換句、少數(shù)“跟”字替換句,多位受試者表示把握不準(對它們的把握處于“灰色地帶”),而這也恰恰說明,替換句的接受度相比于十分自然的“和”字例句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總之,我們無法對每一個替換句都做出絕對精準、客觀的接受度標注。以下替換句的接受度,是根據(jù)多位受試者(及作者)趨于一致的反饋并按嚴格把控度進行標注的,僅作為參考:輕度不自然的標為“(?)”,有些不自然的標為“?”,很不自然的標為“??”,非常別扭、拗口以至于多人認為不可接受的標為“?*”。
(二) 各句法位置上的NP并列義結構:并列詞差異概覽
NP并列義結構可以做主語、話題,也可以做動詞的賓語、介詞的賓語,還可以做領屬定語、準領屬定語?!癗P1和NP2”結構即是如此。我們首先檢驗其他并列詞構成的并列義結構是否也同“NP1和NP2”一樣可以出現(xiàn)在上述各位置。
1. 生命度等級高的指人NP并列項
下舉例(1)—例(6)分別是“NP1和NP2”充當主語、話題、動詞賓語、介詞賓語、領屬定語、準領屬定語的例證,其中的并列項均為生命度等級高的指人NP。例(1)a中的“各自”,迫使該句做分配性解讀,從而使 “和”無法解讀為伴隨義介詞;例(1)b中搭配的謂語是個體/屬性謂詞,也排除了“和”做伴隨義解讀的可能。注意,在例(5)中,“NP1和NP2”充當領屬定語,例(5)a和例(5)b均有兩種解讀:一是“阿寶和小汪”共同領屬的(比如,兩人合著的)書,即“一本書”(以下簡稱“解讀1”);二是“阿寶”與“小汪”分別領屬的書,即“兩本書”(以下簡稱“解讀2”)。
(1) a. 阿寶和小汪寫下了各自的答案。
b. 阿寶和小汪是上海人。
(2) a. 阿寶和小汪,我看(他們)已經(jīng)寫下了各自的答案。
b. 阿寶和小汪,我認為(他們)是上海人。
(3) 張三打了阿寶和小汪。
(4) 張三給阿寶和小汪準備了見面禮。
(5) a. 阿寶和小汪的書出版了。
b. 我買了阿寶和小汪的書。
(6) a. 張三投了阿寶和小汪的反對票。
b. 張三總是生阿寶和小汪的氣。
假如“跟、與、同”等同于“和”,那么以上各例中的“和”就可以替換為“跟、與、同”而不影響例句的接受度、語義解讀。[6]如果說“及、以及”除了在某些情況下前后并列項有主次之分外,則應當與“和”在句法上別無二致,并且在語義上同是表達合?。╟onjunctive)并列義,理論上也可以替換“和”(更何況,“及、以及”本身也可以連接兩個平等聯(lián)合關系的并列項,在這種情況下,更加可以無障礙地替換“和”)。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替換后的各個例句接受度不一?!案弊痔鎿Q句如下:
(1'-跟) a. 阿寶跟小汪寫下了各自的答案。
b. 阿寶跟小汪是上海人。
(2'-跟) a. 阿寶跟小汪,我看(他們)已經(jīng)寫下了各自的答案。
b. 阿寶跟小汪,我認為(他們)是上海人。
(3'-跟) 張三打了阿寶跟小汪。
(4'-跟) 張三給阿寶跟小汪準備了見面禮。
(5'-跟) a. 阿寶跟小汪的書出版了?!舅苾A向解讀1】
b. 我買了阿寶跟小汪的書。
(6'-跟) a. 張三投了阿寶跟小汪的反對票。
b. 張三總是生阿寶跟小汪的氣。
“跟”字替換句與“和”字例句的語感接近一致,只是例(5)a對應的“跟”字替換句似乎具有一定程度的解讀傾向性,傾向于解讀1。將“和”替換為“與”,例句如下:
(1'-與) a. 阿寶與小汪寫下了各自的答案。
b. 阿寶與小汪是上海人。
(2'-與) a. (?) 阿寶與小汪,我看(他們)已經(jīng)寫下了各自的答案。
b. (?) 阿寶與小汪,我認為(他們)是上海人。
(3'-與) ? 張三打了阿寶與小汪。
(4'-與) 張三給阿寶與小汪準備了見面禮。
(5'-與) a. 阿寶與小汪的書出版了?!緹o傾向,或似傾向解讀2】
b. 我買了阿寶與小汪的書?!緹o傾向,或似傾向解讀1】
(6'-與) a. 張三投了阿寶與小汪的反對票。
b. 張三總是生阿寶與小汪的氣。
相比于“和”(以及“跟”),“與”在賓語位置上時語感有些不自然;同時,例(5)a對應的“與”字替換句似乎傾向于解讀2,例(5)b對應的“與”字替換句似乎傾向于解讀1。但是,上述傾向性非常微弱,似有似無。將“和”替換為“同”,例句如下:
(1'-同) a. ? 阿寶同小汪寫下了各自的答案。
b. ?? 阿寶同小汪是上海人。
(2'-同) a. ?? 阿寶同小汪,我看(他們)已經(jīng)寫下了各自的答案。
b. ?? 阿寶同小汪,我認為(他們)是上海人。
(3'-同) ?* 張三打了阿寶同小汪。
(4'-同) ?* 張三給阿寶同小汪準備了見面禮。
(5'-同) a. ? 阿寶同小汪的書出版了?!局挥薪庾x1】
b. ?? 我買了阿寶同小汪的書?!局挥薪庾x1】
(6'-同) a. ?? 張三投了阿寶同小汪的反對票。
b. ?* 張三總是生阿寶同小汪的氣。
“同”與“和”差異明顯,“同”處于各種句法位置時,相關例句在不同程度上都不自然:“同”在賓語位置上的例句基本上可判定為不可接受;“同”在話題、準領屬定語(尤其是抽象名詞的準領屬定語)位置上的例句也很不自然;“同”在領屬定語位置時,相關例句只有解讀1這一種解讀。故本文強調:以往認為“同”與“和”相同的觀點,其實并不符合語言事實,是不可取的。將“和”替換為“及”,例句如下:
(1'-及) a. ?? 阿寶及小汪寫下了各自的答案。
b. ?? 阿寶及小汪是上海人。
(2'-及) a. ?? 阿寶及小汪,我看(他們)已經(jīng)寫下了各自的答案。
b. ?? 阿寶及小汪,我認為(他們)是上海人。
(3'-及) ?* 張三打了阿寶及小汪。
(4'-及) ? 張三給阿寶及小汪準備了見面禮。
(5'-及) a. ?? 阿寶及小汪的書出版了?!舅浦挥薪庾x1】
b. ? 我買了阿寶及小汪的書?!局挥薪庾x2】
(6'-及) a. ? 張三投了阿寶及小汪的反對票。
b. ?? 張三總是生阿寶及小汪的氣。
“及”也與“和”相差明顯,“及”在動詞賓語位置上的例句基本上不可接受,在主語、話題、準領屬定語(尤其是抽象名詞的準領屬定語)位置上的例句很不自然;“及”在領屬定語位置也比較受限(尤其是所限定的NP做主語時),當所限定的NP分別做主語、賓語時,大概均只能得出一種解讀(且二例的解讀或許也不一致)。將“和”替換為“以及”,例句如下:
(1'-以及) a. ?? 阿寶以及小汪寫下了各自的答案。
b. ?? 阿寶以及小汪是上海人。
(2'-以及) a. ?? 阿寶以及小汪,我看(他們)已經(jīng)寫下了各自的答案。
b. ?? 阿寶以及小汪,我認為(他們)是上海人。
(3'-以及) (?) 張三打了阿寶以及小汪。
(4'-以及) (?) 張三給阿寶以及小汪準備了見面禮。
(5'-以及) a. 阿寶以及小汪的書出版了?!局挥薪庾x2】
b. 我買了阿寶以及小汪的書?!局挥薪庾x2】
(6'-以及) a. (?) 張三投了阿寶以及小汪的反對票。
b. ? 張三總是生阿寶以及小汪的氣。
“以及”顯然也不同于“和”?!耙约啊痹谥髡Z、話題位置上的例句很不自然;相比之下,當其處于動詞賓語、介詞賓語、領屬定語、準領屬定語位置時,例句的接受度較高。另外,“以及”與“及”的表現(xiàn)也明顯有別,二者在動詞賓語位置上的差異尤其顯著、關鍵。
本文強調:以上例句只顯示相關替換句與例(1)—例(6)中“和”字例句的接受度對比,而不是用以說明“跟、與、同、及、以及”完全可以或完全不可以占據(jù)某種句法位置。例(1)—例(6)及五組替換句尚未反映語言事實的全貌,不能說明各個并列詞的句法分布特性。另外還需再次強調,很多替換句的語感、接受度的差異非常微妙,并不容易把握,也的確存在各人語感不一致的情況,但是,我們必須抓住關鍵的一點:“和”字例句[例(1)—例(6)]都是十分自然的,其語感可以清楚把握,那么,以此為參照標準,檢驗替換句是否同“和”字例句一樣十分自然,即可明確認識到其他并列詞與“和”的區(qū)別(下文涉及的例句及其替換句,亦是如此)。
目前看到的情況是,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上,“同”“及”“以及”的表現(xiàn)與“和”差距很大,而“跟”“與”的表現(xiàn)與“和”比較接近。這似乎也比較符合我們一貫的認識,即:“和、跟、與”的使用頻率相對更高,只是它們的使用環(huán)境有所不同而已(“與”一般只用于書面語;“跟”常用于口語;“和”在口語、書面語中的使用頻率都很高)。但下文的論證表明,即使是“跟”和“與”,也與“和”具有顯著的差異,“跟”和“與”不等同于“和”,而且,它們之間的差異也并非單純是語體的差異。
2. 無生命NP并列項
上文例句的并列項都是生命度等級高的指人NP;下列各例中并列項都是無生命NP。
(7) 北京和上海擁有更好的資源。
(8) 北京和上海,(我認為)擁有更好的資源。
(9) 張三最近去了北京和上海。
(10) 張三給北京和上海供貨。
(11) a. 北京和上海的小吃很受歡迎。
b. 我很喜歡北京和上海的小吃。
例(7)—例(11)適用于口語、書面語,可兼顧“跟”和“與”的使用習慣?,F(xiàn)將其中的“和”替換為“跟”或“與”,原本十分自然的例句,有的接受度就降低了。
(7'-跟) 北京跟上海擁有更好的資源。
(8'-跟) (?) 北京跟上海,(我認為)擁有更好的資源。
(9'-跟) ? 張三最近去了北京跟上海。
(10'-跟) ?? 張三給北京跟上海供貨。
(11'-跟) a. (?) 北京跟上海的小吃很受歡迎。
b. ? 我很喜歡北京跟上海的小吃。
(7'-與) 北京與上海擁有更好的資源。
(8'-與) (?) 北京與上海,(我認為)擁有更好的資源。
(9'-與) ? 張三最近去了北京與上海。
(10'-與) ?? 張三給北京與上海供貨。
(11'-與) a. (?) 北京與上海的小吃很受歡迎。
b. ? 我很喜歡北京與上海的小吃。
由此可見,即使是我們以為基本等于“和”且使用頻率較高的“跟”和“與”,在很多情況下也不宜直接替換“和”,甚至其表現(xiàn)與“和”相差明顯。
將例(7)—例(11)的“和”替換為“同、及、以及”,多數(shù)替換句的接受度顯著降低。
(7'-同) ? 北京同上海擁有更好的資源。
(8'-同) ?* 北京同上海,(我認為)擁有更好的資源。
(9'-同) ?* 張三最近去了北京同上海。
(10'-同) ?* 張三給北京同上海供貨。
(11'-同) a. ?* 北京同上海的小吃很受歡迎。
b. ?* 我很喜歡北京同上海的小吃。
(7'-及) ? 北京及上海擁有更好的資源。
(8'-及) ?? 北京及上海,(我認為)擁有更好的資源。
(9'-及) ?* 張三最近去了北京及上海。
(10'-及) ?? 張三給北京及上海供貨。
(11'-及) a. ?* 北京及上海的小吃很受歡迎。
b. ?* 我很喜歡北京及上海的小吃。
(7'-以及) ?? 北京以及上海擁有更好的資源。
(8'-以及) ?* 北京以及上海,(我認為)擁有更好的資源。
(9'-以及) 張三最近去了北京以及上海。
(10'-以及) ? 張三給北京以及上海供貨。
(11'-以及) a. ?? 北京以及上海的小吃很受歡迎。
b. ?? 我很喜歡北京以及上海的小吃。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很多情況下,“跟、與、同、及、以及”都無法等價替換“和”,因此,以往將這些并列詞與“和”等同視之的觀點均不可取。
(三) 介詞賓語位置
本節(jié)利用介詞賓語位置,繼續(xù)刻畫“跟、與、同、及、以及”與“和”之間的差異。
漢語中絕大多數(shù)介詞從動詞虛化而來,且多是動介兼用的。(劉丹青 2003b)比如,“給”就有動詞和介詞兩種身份。上例(4)和例(10)中的“給”,雖然普遍認為是介詞,但由于“給”本身的動詞屬性顯著,或也不宜將其看作純正的介詞,若分析為動詞也有一定的道理。因此,若要利用介詞賓語位置進行微觀句法分析,應使用動詞屬性更弱的介詞。同時,搭配無生命NP,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降低或抑制介詞的動詞
屬性。
(12) 他們從北京和上海來。
(12') a. ?* 他們從北京跟上海來。
b. ?? 他們從北京與上海來。
c. ?* 他們從北京同上海來。
d. ?* 他們從北京及上海來。
e. ?* 他們從北京以及上海來。
(13) 張三為北京和上海組織宣傳活動。
(13') a. ?* 張三為北京跟上海組織宣傳活動。
b. ?? 張三為北京與上海組織宣傳活動。
c. ?* 張三為北京同上海組織宣傳活動。
d. ?* 張三為北京及上海組織宣傳活動。
e. ?* 張三為北京以及上海組織宣傳活動。
例(12)中的介詞“從”選擇表地點的NP并列義結構,并列詞是“和”,語感十分自然。當“和”替換為“跟、與”時,替換句變得很不自然。其中,“與”字替換句例(12')b的語感似比“跟”字替換句例(12')a稍好,但這并不能說明“與”比“跟”更接近“和”。當“和”替換為“同、及、以及”時,替換句均不可接受。例(13)情況大致亦同,在此不贅。
借助介詞賓語位置這一區(qū)別性句法環(huán)境,可以進一步觀察到“和”與其他并列詞的差異;同時,“跟、與”的限制及其與“和”的差異性表現(xiàn),也被清晰地反映出來。
(四) “把”后賓語位置
“把”字句也可以作為檢驗各個并列詞的區(qū)別性句法環(huán)境。“NP1和NP2”處于“把”后的賓語位置時,如例(14)所示,語感十分自然。將“和”替換為其他并列詞后,替換句的語感均不如“和”字例句。[7]
(14) 張三把字畫和翡翠送人了。
(14') a. ?? 張三把字畫跟翡翠送人了。
b. ?* 張三把字畫與翡翠送人了。
c. ?* 張三把字畫同翡翠送人了。
d. ?* 張三把字畫及翡翠送人了。
e. ?? 張三把字畫以及翡翠送人了。
“跟”字替換句例(14')a比“與”字替換句例(14')b的語感稍好。而上文指出,在介詞賓語位置上,則是“與”字替換句例(12')b比“跟”字替換句例(12')a稍好。
或許有人認為,討論“跟”就必須用口語例句,而討論“與”則必須用書面語例句。這樣涇渭分明的做法,或許更容易讓人信服。但這一做法本身就已經(jīng)說明了“跟”不同于“和”,“與”也不同于“和”,“跟”“與”都不能與適用范圍更廣的“和”畫等號。
依照嚴格區(qū)分“跟”和“與”使用環(huán)境的思路和做法,再分別舉例說明口語中“跟”同“和”的區(qū)別、書面語中“與”同“和”的區(qū)別。
(15) 你別把鉛筆和橡皮拿走,我還得用。
(15')? 你別把鉛筆跟橡皮拿走,我還得用。
(16) 請不要把雜物和自行車堆放在樓梯間,謝謝合作!
(16')? 請不要把雜物與自行車堆放在樓梯間,謝謝合作!
口語“和”字例句例(15)十分自然,而“跟”字替換句例(15')的接受度有所降低。至于書面語,大概不太適合討論接受度,因為對于書面的句子,如果不是違反硬性語法原則,閱讀者往往自動予以調整、糾正,從而最大限度地接受并理解該句子。例(16)和例(16')出現(xiàn)在公告等書面語中時,自然都沒有問題。但是,將其轉換為說出的句子(比如閱讀者要將該句的信息轉述給他人),在二者之間仍然優(yōu)先使用前者。
三、 “叩其兩端”:刻畫并列詞圖譜
至此我們清晰地看到,不同的并列詞在各種句法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則不能接受以往認為各個并列詞無甚區(qū)別或者說差別不大的普遍看法,尤其是不能認同直接指明“同”以及“跟”“與”完全等同于“和”的觀點。
綜觀替換句與“和”字例句的對比,“跟、與、同、及、以及”與“和”的區(qū)別體現(xiàn)在三個維度上:主語與賓語位置的對比、論元與非論元位置的對比、并列項NP的不同生命度。
第一,“和”不論是在主語位置還是賓語位置,例句都是完全自然的。相比之下,有的并列詞卻在主語、賓語位置上有不同的表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對主賓不對稱性敏感:“同”和“及”對賓語位置的排斥表現(xiàn)得最明顯,相對地對主語位置有一定的兼容度;而“以及”的表現(xiàn)則與“同”“及”互為鏡像,“以及”相對排斥主語位置,更兼容賓語位置。此外,“與”和“跟”對賓語位置也有所排斥,不過排斥程度低于“同”“及”。
第二,“和”不論是在論元位置還是非論元位置,例句都是完全自然的。相比之下,“跟、與、同、及、以及”在非論元位置上的表現(xiàn)與“和”明顯不同。在介詞賓語這一附加語內部位置上,“跟、與、同、及、以及”例句都很不自然甚至不可接受,其中“同”和“及”連同“以及”例句尤其不可接受。在“把”后賓語位置上,“跟、與、同、及、以及”例句也都是很不自然甚至于不可接受的,其中“同”和“及”例句更是不可接受。
第三,“和”兼容各個生命度等級的NP,從生命度最高的指人NP及至無生命NP,由“和”連接時,相關例句都十分自然。一旦將“和”替換為“跟、與、同、及、以及”,相關例句的接受度即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降低。
綜上,“和”在各種句法位置上、區(qū)別性句法環(huán)境中,都可以通過檢驗,相關“和”字例句都是完全可接受的。綜合考量“跟、與、同、及、以及”在同等條件下的表現(xiàn),“同”與“和”的差異最顯著,其限制性表現(xiàn)相對更多。因此,如果說“和”占據(jù)一個極端,那么“同”則處于與“和”相對的另一個極端。由此本文再次強調,認為“同”與“和”相同的觀點實不可取。接下來以“和”與“同”這兩端為參照,看其他并列詞在這一量度圖譜(scale)或者說連續(xù)統(tǒng)中所處的位置。在同等條件下,“及”與“和”的差異也很顯著,“及”在大多數(shù)句法位置上受限(“及”所受的限制或許比“同”稍顯寬松,但二者的限制并非一一對應),故“及”處于“同”這一端,或者說“及”十分接近“同”這一端。“跟”“與”在一些檢驗環(huán)境下,其表現(xiàn)與“和”接近一致,因此二者靠近“和”這一端,但二者在介詞賓語位置等區(qū)別性句法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明顯的限制、與“和”的差異。由于“與”一般只用于書面語,或因此導致其自由度不如“跟”。“以及”則處于這一并列詞圖譜的中間地帶?!耙约啊辈煌凇凹啊?,且在多種環(huán)境下接受度高于“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使用“以及”時,很容易帶上停頓,而“以及”前的這一停頓,很有可能使得原有的結構發(fā)生變化,比如動詞賓語位置上的“NP1以及NP2”可以分析為次謂語(secondary predicate)結構?;蛞蛉绱?,主語、話題位置上的“NP1以及NP2”不如賓語位置上的自然。
至此,本文根據(jù)各個并列詞在不同句法位置上、區(qū)別性句法環(huán)境中的表現(xiàn),將并列詞圖譜刻畫如下。[8]
和 gt; 跟(gt;)與 gt; 以及 gt; 及(gt;)同
最后再補充一點,上文指出受試者對“和”字例句、“同”字替換句的判斷較明確,但對“與”字替換句、“以及”替換句,連同部分“及”字替換句、少數(shù)“跟”字替換句把握不準。受試者對“和”“同”的把握“黑白分明”,而對其他并列詞的把握處于“灰色地帶”,這同樣呈現(xiàn)出一個兩極分明、中間存在過渡的畫面,且與本文刻畫的并列詞圖譜相合。
四、 結 語
對于漢語并列詞,以往的印象是各個并列詞大致等同,尤其是“跟、與、同”,往往被認為完全等同于“和”。本文通過描寫出現(xiàn)在各種句法位置上的并列詞,刻畫出“跟、與、同、及、以及”與“和”的差異,并借助介詞賓語位置、“把”后賓語位置這樣的區(qū)別性句法環(huán)境,進一步刻畫出各個并列詞與“和”,尤其是“跟、與”與“和”的微觀差異。由此本文強調,認為各個并列詞大致等同,或“跟、與、同”與“和”相同的看法,實則是不可取的。
在描寫、刻畫各個并列詞差異的過程中,本文發(fā)現(xiàn),在各種句法位置上、區(qū)別性句法環(huán)境中,“和”均能通過相應的檢驗,而在同等條件下,“同”所受的限制相對更多,與“和”的差異也最明顯;在“和”與“同”這兩個極端之間,“跟”以及“與”更靠近“和”這一端,“及”處于“同”這一端或者說十分接近“同”這一端,“以及”則處于中間地帶。在此基礎上,本文刻畫出漢語并列詞圖譜:“和 gt; 跟(gt;)與 gt; 以及 gt; 及(gt;)同”。
附 注
[1] 本文僅探討這些虛詞連接NP的功能,故稱之為NP并列詞。有的并列詞除了連接NP,還可連接VP、AP,對此本文不做討論。因下文不涉及它們連接非NP的情況,以下簡稱 “并列詞”。
[2] 但須注意,“及”和“以及”的前后并列項也可以是平等的聯(lián)合關系,不體現(xiàn)主次之分。如呂叔湘(1999)286對“及”的解釋明確分為兩條,一是以前項為主,二是“連接的詞語前后并重”,后者例如“工人、農(nóng)民及士兵”“一九五六年,我國對個體經(jīng)濟及資本主義經(jīng)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
[3] 匿名審稿專家建議本文“著重說明,以前認為‘跟、與、同’與‘和’相同,是就意義上說的,在用法上并不完全相同”。區(qū)分意義和用法這一思路自然是正確的。然而,以往的一些研究實際上并未區(qū)分意義和用法(比如,《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在解釋“同”時,直接指出“用法同連詞‘和’”),甚至認為它們在多個層面(包括但不限于意義、句法功能、句法范疇,甚至虛化路徑)是相同的。但這顯然不符合語言事實。鑒于此,本文通過區(qū)別性句法環(huán)境刻畫這些并列詞所受的不同句法語義限制及差異性表現(xiàn),以此反映它們的微觀句法語義差異。
[4] 吳福祥(2003)考察了“和”類虛詞的語法化歷程,認為“和”的語法化始于唐代,“拌和”義動詞“和”一方面發(fā)展為表示“連帶、連同”的介詞,一方面又開始語法化為伴隨介詞,并在伴隨介詞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并列連詞用法,而此過程遵循著“伴隨動詞﹥伴隨介詞﹥并列連詞”這一語法化鏈。這一分析代表了大多數(shù)學者對“和”虛化起點和路徑的觀點。
[5] 絕大多數(shù)替換句不涉及硬性語法原則,對其進行語感判斷,實則是把握接受度高低。如果認為替換句同“和”字例句一樣自然,打0分;認為不可接受,打×號;在非常自然(0)和不可接受(×)這兩種極端情況之間,據(jù)其比“和”字例句所差程度打分:稍差的1分,再差的2分,很差的3分。受試者長期在普通話環(huán)境中工作、學習,普通話水平好,且熟悉測試要求。參加測試的受試者共26位,從中篩選出19位的反饋結果,其中2位無方言、只講普通話,4位來自北京官話區(qū)(北京3,保定1),13位來自其他北方官話區(qū)(濟南1,淄博2,日照1,菏澤1,臨沂4,徐州1,鶴壁1,大連1,鞍山1)。
[6] 注意,判斷“同”字替換句的接受度時,切不可帶入粵語等方言的語感。
[7] 兩位受試者指出,如果在例(14')這一組例句中加“都”,接受度就會提高。但“和”字例句例(14)不加“都”,也是自然的。因此,這里的測試絕不可加“都”,否則測試環(huán)境得不到有效控制。
[8] “gt;”表示前者自由度大于后者(后者限制性表現(xiàn)相對更多,受限程度相對更高);“(gt;)”表示兩者的自由度差距不是特別明顯或不便進行一一對應的比較。
參考文獻
1. 曹煒. 近代漢語中被忽視的“和”類虛詞成員“并”——以《金瓶梅詞話》中“并” 的用法及分布為例.古漢語研究,2006(4).
2. 胡建華. 焦點與量化. //程工,劉丹青主編. 漢語的形式與功能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 胡建華. 什么是新描寫主義. 當代語言學,2018(4).
4. 江藍生. 漢語連-介詞的來源及其語法化的路徑和類型. 中國語文,2012(4).
5. 江藍生. 連-介詞表處所功能的來源及其非同質性. 中國語文,2014(6).
6. 劉丹青. 語法化中的共性與個性,單向性與雙向性——以北部吳語的同義多功能虛詞“搭”和“幫”為例. //吳福祥,洪波主編. 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一).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a.
7. 劉丹青.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b.
8. 呂叔湘主編.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9. 吳福祥. 漢語伴隨介詞語法化的類型學研究——兼論SVO型語言中伴隨介詞的兩種演化模式.中國語文,2003(1).
10. 楊萌萌,胡建華. “和”的句法. 語言教學與研究,2018(3).
11. 于江. 近代漢語“和”類虛詞的歷史考察. 中國語文1996(6).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3. 朱德熙. 語法講義.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4. Chao Yuen 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15. Zhang Niina Ning. Coordination in Syntax.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楊萌萌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北京 100732;
胡建華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 廣州 510420)
(責任編輯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