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氣囊仿生助產配合無保護會陰接生應用于初產婦陰道分娩中的效果,分析其對產婦會陰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于東方市人民醫(yī)院行陰道分娩的6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參照組產婦實施常規(guī)助產法,研究組產婦實施氣囊仿生助產配合無保護會陰接生技術。比較兩組產婦會陰裂傷情況、會陰側切率、產程、新生兒評分量表(Apgar)評分及產后2 h出血量。結果 研究組產婦會陰裂傷情況優(yōu)于參照組(Plt;0.05);研究組產婦會陰側切率低于參照組(Plt;0.05);研究組產婦第一、第二及第三產程時間均少于參照組(Plt;0.05);研究組新生兒評分量表(Apgar)評分高于參照組,產婦產后2 h出血量低于參照組(Plt;0.05)。結論 在初產婦陰道分娩中聯(lián)合應用氣囊仿生助產與無保護會陰接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會陰,縮短產婦產程,促使新生兒順利娩出,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氣囊仿生助產;無保護會陰接生技術;初產婦;陰道分娩;會陰裂傷
【中圖分類號】R71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09.0027.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09.008
分娩是女性十分重要的人生階段,會陰裂傷在陰道分娩過程中十分常見,主要發(fā)生于會陰、陰道口及肛門括約肌等部位,嚴重時甚至可能會延伸至直腸壁,導致大便失禁[1]。因此,選擇合理的助產方式,對減輕會陰損傷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無保護會陰接生技術在臨床陰道分娩中得到有效應用,該技術是一種自然低創(chuàng)的分娩方法,能夠降低會陰側切率[2]。仿生球囊助產屬于非藥物性助產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擴充軟產道,符合自然分娩生理規(guī)律[3]。但針對上述兩種助產方式合用是否能夠更好地降低初產婦會陰損傷程度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探討氣囊仿生助產配合無保護會陰接生在初產婦陰道分娩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于東方市人民醫(yī)院進行陰道分娩的6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參照組產婦年齡20~32歲,平均年齡(25.56±3.65)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26±2.10)周;體質量55~78 kg,平均體質量(68.59±5.26)kg。研究組產婦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5.87±3.71)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75±2.12)周;體質量54~77 kg,平均體質量(68.64±5.30)kg。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東方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產婦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均同意接受陰道分娩,全部為單胎妊娠,產前檢查骨盆正常;②產婦無妊娠并發(fā)癥、生殖道畸形或接受過盆腔手術治療;③產前無會陰水腫或瘢痕;④精神狀態(tài)良好,自覺配合臨床指導。排除標準:①發(fā)生宮內窘迫者、巨大兒、早產兒;②中途轉剖宮產者。
1.2 干預方法 參照組產婦實施常規(guī)助產法。實施常規(guī)消毒、鋪巾,協(xié)助產婦保持膀胱截石位,對其子宮收縮、宮頸擴張等進行觀察,監(jiān)測其血壓變化,告知產婦應當保持平和心態(tài);觀察胎頭露出使陰唇聯(lián)合緊張時,注意保護會陰,助產士右肘撐在產床上,使用手掌大魚際肌抵住會陰部,若宮縮時往上內方托壓,左手拿著紗布輕輕地按壓胎頭枕部,幫助胎頭俯屈及緩緩地降低;宮縮間隙,減少右手力度,以免壓迫的時間太長會陰發(fā)生水腫,左手幫助胎頭伸仰,叮囑產婦稍微向下屏氣,利于胎頭緩緩地娩出;胎頭分娩后,右手要繼續(xù)保護會陰,幫助胎頭復位或是外旋,有助于胎兒雙肩和骨盆出口前后直徑相同,左手輕輕地往下壓胎兒的頸部,促使前肩娩出,隨后再托胎頸往上,娩出后肩,協(xié)助胎兒身體其他部位順利娩出,待胎兒娩出后,助產士要及時修補會陰撕裂處。研究組產婦實施氣囊仿生助產聯(lián)合無保護會陰接生技術。①氣囊仿生助產:靜待產婦宮口打開之后,助產士使用全自動化仿生助產儀(蘭康,型號:LK-730Y)按照雙擴法完成助產工作;消毒會陰部位,采取側臥位,向著胎背對側方,同側下肢屈曲與腹壁相近,對側下肢屈曲放置在產床上;進入臨產期,觀察宮口打開2~4 cm,宮頸暴露,鉗夾夾住宮頸前唇,放入氣囊,擴張氣囊2次,每次擴張范圍控制在7.5~8.0 cm內,擴張時間5 min;產婦進入破膜期后,助產士查看羊水狀態(tài),觀察宮口擴張情況、胎方位和胎先露下降程度,通過手柄將氣囊推至陰道下段,利用手動的方式擴張氣囊,氣囊直徑把控在5~6 cm范圍即可,擴張5 min。②無保護會陰接生技術:宮縮時讓產婦雙手抱住膝蓋屈曲,適量抬升臀部,指導產婦使用腹壓,讓腿部與腹部盡可能地靠近,將臀部抬升2~3 cm,臀裂以下部分離開床面;在該階段,助產士指導產婦使用腹壓,宮縮間歇停止,不給予產程干預;等待宮口全開后,將部分分娩床去除,消毒會陰部位,助產士站在產婦的正臺面,做好接生準備,待胎頭露出3~4 cm時,注意控制其娩出速度,助產士囑咐產婦配合用力,宮縮時產婦應當張口呼氣,宮縮間隙則屏氣使用力氣。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產婦會陰裂傷情況。會陰裂傷分度如下,Ⅰ度:會陰皮膚、陰道口黏膜有傷,但裂傷并未達到肌層;Ⅱ度:裂傷深度已經到達皮下組織或肌層,但未對肛門括約肌造成損傷;Ⅲ度:裂傷已經到達會陰深部,肛門外括約肌斷裂,直腸黏膜未被破壞;Ⅳ度:肛門括約肌、直腸黏膜全部已經發(fā)生裂傷[4]。會陰完整指無會陰裂傷、側切。②比較兩組產婦會陰側切率。會陰側切評估標準如下,會陰長度評估:在胎頭撥露時測量會陰體長度,測量點的上緣為會陰6點鐘部位,下緣為肛門12點鐘部位;會陰體長度lt;3 cm或gt;7 cm評1分,會陰體長度3~7 cm評2分。會陰彈性評估:胎頭撥露至4~5 cm時,助產士用食指及中指插入先露與會陰之間撐起會陰,皮膚顏色正常,無處女膜、陰道黏膜撕裂出血,表示彈性好,評2分;若會陰皮膚不能撐起,感覺堅韌,有陰道黏膜裂傷出血、會陰皮膚發(fā)亮或顏色蒼白、出現(xiàn)小裂紋,表示彈性差,評1分。產婦合作程度評估:產婦按照助產士的指導配合完成胎頭娩出時的動作,包括宮縮時張嘴哈氣解除腹壓,宮縮間歇時稍向下用力及體位配合,能按照口令完成者為配合,評2分;不能完成或產程過程不能自控者為不合作,評1 分。以上3項總計得分≤3分者行會陰側切。③比較兩組產婦產程。包括第一、第二及第三產程。④比較兩組新生兒評分量表(Apgar)評分及產婦產后2 h出血量。Apgar評分從心率、呼吸、喉反射、肌張力和皮膚顏色共5個項目評估兩組新生兒窒息程度,每個項目2分,8~10分屬于正常[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會陰裂傷情況比較 研究組產婦會陰裂傷情況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兩組產婦均未發(fā)生 Ⅲ度、 Ⅳ度會陰裂傷,見表1。
2.2 兩組產婦會陰側切率比較 研究組產婦會陰側切率為10.00%(3/30),參照組產婦會陰側切率為33.33%(10/30);研究組產婦會陰側切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12,Plt;0.05)。
2.3 兩組產婦產程比較 研究組產婦第一、第二及第三產程時間少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4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及產婦產后2 h出血量比較 研究組新生兒Apgar評分高于參照組,產婦產后2 h出血量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3 討論
臨床實踐表明,產婦分娩期間良好的輔助干預有利于其順利分娩,減少分娩期間的陰道撕裂概率,減少分娩產婦的生理傷害[6]。臨床上為減輕產婦分娩時會陰撕裂程度,助產士一般會通過會陰側切的方法幫助產婦順利分娩,但也增加了會陰側切率,產婦陰道難免發(fā)生損傷。會陰側切盡管能夠預防會陰撕傷的發(fā)生、有效保護胎兒胎頭[7],但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如:會陰側切出血量多且疼痛感強烈,術后陰道傷口愈合慢,并發(fā)癥多,不利于產婦產后康復;另外,會陰側切還可能會對產婦心理造成的一定程度的影響[8]。為避免巨大兒等情況造成難產,助產士在產婦分娩期間通過會陰側切協(xié)助產婦分娩,但有可能受到助產士技術、醫(yī)護人員的配合等因素的影響,造成產婦陰道損傷[9]。丁素蓮等[10]提出要注意把控胎頭娩出速度,產婦宮縮期間,助產士使用雙手控制胎頭,宮縮時暫時放松。研究顯示,助產士控制胎頭娩出速度是每次宮縮縮小1 cm,會陰側切率降低至25.36%,同時還能夠有效預防會陰裂傷[11]。國內研究中表明,胎頭俯屈與Trendelenburg體位相互配合能夠降低會陰側切率,且不會增加第二產程時間[12]。但目前如何降低會陰側切率還未有統(tǒng)一操作規(guī)范。因此,尋找一種降低產婦陰道分娩會陰側切率、減少陰道裂傷的方式對減輕初產婦分娩痛苦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產婦會陰裂傷情況少、得到有效控制。這可能得益于研究組產婦使用氣囊仿生助產,該方法應用物理仿生原理,在無藥物干預的作用下,通過微電腦控制,將氣囊擴張模擬胎兒胎頭的狀態(tài),從而逐漸擴張產婦陰道和宮頸,能夠在短時間內協(xié)助產婦實現(xiàn)宮頸成熟,合成與釋放內源性宮縮素和前列腺素,陰道上下段受到壓迫,宮縮能力開始得以增強;機械性擴張產婦陰道,壓迫直腸前壁,促使胎先露下降,從而順利分娩,減少裂傷情況發(fā)生[13]。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產婦會陰側切率低于參照組。與常規(guī)助產方式比較,氣囊仿生助產能夠降低其會陰側切率,大大減少了產婦分娩的痛苦。究其原因,產婦分娩在進入第二產程以后,使用無保護會陰接生技術,對胎頭的娩出速度進行控制,會陰不需要實施人工保護干預,即可確保胎兒娩出過程能夠順利進行,促使分娩創(chuàng)傷減少,從而降低側切率[14]。另外,本研究顯示,研究組產婦產程均短于參照組。分析原因,經過氣囊仿生助產擴張軟產道到胎頭大小,降低胎兒在娩出過程中受到的阻力,有利于順利分娩[15]。氣囊仿生助產法能激發(fā)子宮與陰道的反射作用,前列腺素大量釋放,利于宮頸軟化、擴張至理想的分娩狀態(tài),隨后助產士對陰道上下段進行擴張,能使產婦分娩期間可自主上下屏氣,確保胎先露下降,胎兒順利娩出,縮短分娩時間[16]。破膜后,機體內前列腺素濃度增高,子宮平滑肌細胞中的鈣離子水平也有所增高,刺激機體平滑肌收縮,利于產婦分娩,達到縮短產程的目的。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產婦新生兒Apgar評分高于參照組,產婦產后2 h出血量低于參照組。這可能是產婦經氣囊仿生助產配合無保護會陰接生,能夠有效減少產婦產道出血量及產后出血量,保護陰道不受撕裂傷害,緩解產婦產后的疼痛;經氣囊仿生助產配合無保護會陰接生能促進產婦順利分娩,避免胎兒窘迫等情況發(fā)生,順利分娩,新生兒Apgar評分在正常范圍內,降低窒息風險。
綜上所述,氣囊仿生助產聯(lián)合無保護會陰接生能夠降低初產婦陰道分娩時陰道損傷程度,有效縮短其產程,保護產婦及新生兒健康,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湯蓓蓓,丁煒煒,張媛媛,等. 初產婦陰道分娩會陰側切后再裂傷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22, 19(5): 97-100.
楊張娟. 會陰無保護分娩技術的臨床應用[J]. 醫(yī)藥前沿, 2017, 7(8): 237-238.
曾欽蘭,胡玉玲,嚴麗芳,等.球囊仿生助產技術對自然分娩初產婦產程進展及產后并發(fā)癥的影響[J].臨床醫(yī)學工程, 2019, 26(12): 1629-1630.
張婉怡,楊慧霞. 2018年美國婦產科醫(yī)師學會陰道分娩產科裂傷的預防和管理指南要點解讀[J].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 2019, 22(2): 79-82.
孫運梅.新生兒窒息新診斷標準在臨床實踐中的認識和體會[J].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6, 6(24): 62-65.
郭紅超.以助產士為主導的會陰無創(chuàng)不保護干預模式對經陰道分娩初產婦會陰側切率的影響分析[J].四川解剖學雜志, 2020, 28(4): 12-13.
潘映紅,胡艷,陳曉霞,等.會陰無保護分娩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及產后盆底功能的影響[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 2020, 21(6): 606-608.
李麗婷,何秀玲,陳步云,等.側臥位與截石位分娩對初產婦自然分娩會陰裂傷程度和產后出血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20, 17(24): 98-101.
王丹.無保護會陰接生聯(lián)合演示性溝通在經陰道分娩初產婦中的應用價值[J].河南醫(yī)學研究, 2020, 29(20): 3713-3715.
丁素蓮,曹云,丁敏.限制性會陰側切及護理配合對初產婦及新生兒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 2020, 26(24): 142-144.
李娟,黃瑤,劉穎.適度保護會陰技術對降低初產婦會陰側切率的效果評價[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21, 46(7): 952-954.
李雯,王杰,秦洋,等.會陰無保護配合無痛分娩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及盆底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9, 16(27): 101-104.
賴秋婷,張楠,陳燕娜,等.雙側會陰神經阻滯麻醉配合綜合護理在降低單胎初產婦順產會陰側切中的應用效果[J].廣州醫(yī)藥, 2020, 51(6): 90-93.
陳愛俠.無創(chuàng)助產干預促進自然分娩及降低會陰側切率的效果[J].系統(tǒng)醫(yī)學, 2021, 6(20): 191-194.
劉雪平,薛軍香.會陰裂傷風險評估量表在高齡初產婦陰道產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yǎng) , 2020, 30(14): 266.
干愛萍,陶潔靜,曹曉丹.氣囊仿生助產技術對陰道試產產婦分娩方式及側切率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 2019, 34(24): 5775-5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