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烏魯木齊漢族人群心血管衰老指標與西北燥證的相關性。方法:從烏魯木齊選擇2014年9月—2016年12月在新疆居住兩代及以上的自我評價健康的漢族居民且符合入選標準的臨床健康調查對象共314名,評價漢族研究對象不同性別的心血管衰老規(guī)律、西北燥證罹患率及西北燥證證候積分,并分析西北燥證總積分與心血管衰老相關指標的相關性。結果:烏魯木齊漢族研究對象心血管衰老指標脈壓(PP)、脈壓指數(shù)(PPI)、糖化血紅蛋白(HbA1c)、纖維蛋白原(FIB)、胱抑素C(Cys-C)隨年齡增加而升高;血漿清蛋白(ALBU)隨年齡增加而降低;女性心血管衰老指標收縮壓(SBP)、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D-二聚體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男性心血管衰老指標舒張壓(DBP)、血清三酰甘油(TG)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相同年齡組間隨著年齡增加男性高于女性的心血管衰老指標在減少;女性西北燥證罹患率高于男性,漢族男性、女性西北燥證罹患率均在60~74歲達峰值。男性西北燥證病人總積分與TG呈負相關(r=-0.415,P<0.05),女性西北燥證罹患病人總積分與LDL-C呈正相關(r=0.297,P<0.05)。結論:隨著年齡的增長推動著心血管衰老進程;漢族女性在60歲之后心血管衰老進程迅速進展;漢族男性、女性的西北燥證罹患率與心血管衰老規(guī)律存在相關性,西北燥證總積分與心血管衰老相關指標有關。
關鍵詞 西北燥證;烏魯木齊;漢族;心血管衰老;相關指標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3.05.005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rdiovascular aging indexes and northwest dryness syndrome(NDS) in Han population in Urumqi.Methods:A total of 314 self-rated healthy Han residents who had lived in Xinjiang for more than two generations and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selected from Urumqi from September 2014 to December 2016.The regularity of cardiovascular aging,the incidence of NDS,and the score of main and concurrent syndromes of NDS were evaluated,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tal score of NDS and the related indexes of cardiovascular aging was analyzed.Results:The cardiovascular aging indexes pulse pressure(PP),pulse pressure index(PPI),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fibrinogen(FIB),Cystatin C(Cys-C) of Han nationality in Urumqi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and plasma albumin(ALBU)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In addition,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and D-Dimer increased with age in female subjects.Th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 and serum triglyceride (TG) increased with age in men.Among the same age groups,the indexes of cardiovascular aging which higher in men than those in women decreased with age.The incidence of NDS in Urumqi Han women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en.The prevalence of NDS peaked in the 60-74 age group in both males and females.The total score of ND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G in male patients with NDS(r=-0.415,P<0.05),and the total score of ND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DL-C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NDS(r=0.297,P<0.05).Conclusion:The increase of age promotes the process of cardiovascular aging.After the age of 60,the process of cardiovascular aging in Han nationality women progress rapidly.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NDS and the law of cardiovascular aging,and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tal score of NDS and the related indexes of cardiovascular aging.
Keywords northwest dryness syndrome; Urumchi; Han population; cardiovascular aging; correlation indexes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據(jù)2014年4月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shù)為1.8億例,占13.26%。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延緩衰老或是減少隨衰老發(fā)生的疾病,成為全人類共同需要努力的方向。心血管疾病居高不下的發(fā)病率及致死率,究其原因為長時間暴露于多種危險因素下和心血管自身的衰老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1]。在無其他傳統(tǒng)危險因素存在的前提下,衰老能獨立作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2],不僅因其改變了心血管疾病的閾值,還因為其影響著疾病的病理過程及轉歸[3]。20世紀末,研究者發(fā)現(xiàn)衰老機制不外乎兩方面:遺傳與環(huán)境。西方國家建立的衰老評價體系必定不適用于亞洲人群,而對我國北方地區(qū)健康人群心血管衰老研究[4]也不一定適用于具有新疆地域性氣候下的各族人民。
周銘心教授[5]指出:環(huán)境對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確有顯著影響。西北多燥邪,這為西北燥證提供了良好的“培養(yǎng)皿”,它是新疆人群亞健康狀態(tài)的主要地域性表現(xiàn),能夠對新疆多發(fā)心血管疾病,諸如高血壓、冠心病等的發(fā)病和病變過程產(chǎn)生影響,亦是這些疾病的誘因和臨床表現(xiàn)之一。該類疾病多發(fā)的病因顯然是具有新疆地域性特點的氣候環(huán)境,對心血管衰老及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產(chǎn)生影響[6]。新疆學者已完成的研究證實心血管衰老的生物學機制在新疆的不同民族之間、不同地區(qū)之間以及與內地之間存在差異[7-12]。本研究分析烏魯木齊漢族人群心血管衰老指標與西北燥證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課題組依照年齡比按所需130%樣本量隨機抽樣,從烏魯木齊選擇2014年9月—2016年12月在新疆居住兩代及以上的自我評價健康的漢族居民(60歲以上人群根據(jù)2013年中國健康老年人標準[13]),通過現(xiàn)場調查、實驗室檢測相結合的方法,篩選出符合入選標準的臨床健康調查對象共314名,其中男112名,女202名。按照2005年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年齡的劃分標準,將研究對象分為4組:30~44歲組、 45~59歲組、60~74歲組、≥75歲組。所有研究對象年齡計算至2016年,告知研究對象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西北燥證診斷標準及證候辨識:主要癥狀包括口唇干燥、口舌干燥、咽喉干燥、鼻孔干燥、目睛干燥、皮膚干燥,具備3個及以上者,即可診斷為西北燥證。主要癥狀中具備2個以下并且具備變異癥狀(咽喉疼痛、咽喉不暢、咽如物塞、咽喉癢、皮膚脫屑)3個及以上者,亦為西北燥證病人。西北燥證調查問卷:本證共有11個癥狀,見癥(包括上述主要癥狀和變異癥狀)≥4個癥狀,且合計積分≥10分(主癥、兼癥積分按癥狀有、無、輕、重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共4個等級),便為本證,亦即西北燥證。
1.3 納入標準 ①年齡≥30歲,既往無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疾患,無高血壓、糖尿病、腫瘤、風濕性疾病及慢性感染等疾病病史;②血壓≤140/90 mmHg(1 mmHg=0.133 kPa),年齡>65歲時血壓<150/90 mmHg,無意識、心理障礙,頭頸胸腹部、四肢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無明顯異常,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胸部X線片、超聲心動圖檢查無明顯異常。
1.4 排除標準 ①有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嚴重損害,有腫瘤、心腦血管和造血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病病人;②患有經(jīng)醫(yī)學證明神志或精神不正常、老年癡呆癥等,不能配合調查的對象;③正在接受其他臨床試驗研究者;④不符合入選標準者。
1.5 調查方法
1.5.1 問卷調查 采用問卷量表形式,調查人員均經(jīng)過統(tǒng)一系統(tǒng)培訓,調查問答與量表填寫由本人和調查員配合完成。量表包括:①一般情況、人口學資料;②西北燥證調查問卷,調查所有入選對象西北燥證癥狀,積分據(jù)癥狀有、無、輕、重分為4個等級進行賦分。西北燥證診斷標準及證候辨識參照文獻[14-15]制定。
1.5.2 心血管衰老相關指標檢查 ①一般體格檢查指標:在安靜環(huán)境下休息15 min左右測量血壓,根據(jù)Krotkoff 5期法測量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脈壓(PP),計算脈壓指數(shù)(PPI)與體質指數(shù)(BMI),PPI=PP/SBP,BMI=體重(kg)/身高2(m2),測量腰圍;②糖脂代謝指標:糖化血紅蛋白(HbA1c)、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③肝腎功能及D-二聚體:血漿清蛋白(ALBU)、血胱抑素C(Cys-C)、血尿素氮(BUN)、D-二聚體;④炎性指標:纖維蛋白原(FIB)。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調查數(shù)據(jù)統(tǒng)一錄入Epidata 3.0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運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方差齊時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時兩組間比較則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雙變量關聯(lián)性分析兩因素間的相關性。所有統(tǒng)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研究對象年齡、性別分布(見表1)
2.2 SBP、DBP、PP、PPI隨年齡增加變化情況 相同性別研究對象PP、PPI隨年齡增加呈上升趨勢(P<0.05),男性DBP隨年齡增加呈下降趨勢(P<0.05),女性SBP隨年齡增加呈上升趨勢(P<0.05)。30~44歲組、45~59歲組男性SBP、DBP、PP均較女性偏高(P<0.05),而60~74歲組、≥75歲組女性SBP、PP高于男性,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圖1、圖2。
2.3 糖脂代謝指標隨年齡增加變化情況 男性、女性HbA1c均隨年齡增加呈上升趨勢(P<0.05),均在≥75歲達峰值(P<0.05);女性TC、LDL-C在60~74歲達峰值(P<0.05),男性TG在45~59歲達峰值(P<0.05)。30~44歲組男性HbA1c、TG較女性偏高(P<0.05);45~59歲組男性TG較女性偏高(P<0.05);30~44歲組、45~59歲組、60~74歲組、≥75歲組女性TC、LDL-C均高于男性,但僅60~74歲組不同性別TC、LDL-C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4 肝腎功能、D-二聚體、炎性因子指標隨年齡增加變化情況 相同性別之間比較:Cys-C、FIB均隨增齡呈上升趨勢,ALBU隨增齡呈下降趨勢(P<0.05),男性 BUN、Cys-C、FIB≥75 歲組最高,ALBU≥75 歲組最低;女性 Cys-C、FIB、D-二聚體≥75 歲組最高,ALBU 60~74 歲組最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個年齡組男性BUN均高于女性,45~59歲組、60~74歲組女性FIB在均高于男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圖3。
2.5 不同性別研究對象西北燥證罹患情況及其與心血管衰老相關指標的相關性
2.5.1 不同性別研究對象西北燥證罹患情況 按西北燥證診斷標準,314名研究對象中確診為西北燥證 73例,其中男23例(31.51%),女50例(68.49%),女性西北燥證罹患率高于男性,女性在60~74歲西北燥證罹患率達最高,且4個年齡組間西北燥證罹患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2.5.2 西北燥證總積分與心血管衰老指標的相關性 男性西北燥證病人總積分為(26.09±13.60)分,與TG呈負相關(r=-0.415,P<0.05);女性西北燥證病人總積分為(35.40±15.53)分,與LDL-C呈正相關(r=0.297,P<0.05)。詳見表6。
3 討 論
人口老齡化使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shù)不斷增加[16]。它改變了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閾值,還影響著疾病的病理過程及轉歸[3]。衰老程度因人而異,除時序年齡不同外,還與人或生物的機體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實際衰老程度有關,如何了解作為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重要危險因素——心血管衰老的程度,是當代醫(yī)學研究者為心血管疾病病人的防治提供有效方法和思路的落腳點,近年來,白小涓等[4]針對我國北方健康人群建立了心血管衰老生物學積分(cardiovascular age score,CAS),但是否適合新疆各族人民心血管衰老的生物學年齡有待考證。對新疆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之間的心血管衰老規(guī)律差異進行研究表明,心血管衰老相關的生物學標志物包括血壓、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炎性因子等[11-12,17]。
心血管衰老的主要表現(xiàn)包括動脈僵硬增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等。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主動脈僵硬度增加,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PP增大,PP是反映大動脈硬化程度的一個指標[18]。白小涓等[4]的研究證實隨年齡增長PP增高。PP增加由動脈僵硬引起,而PP的增加又可加速動脈硬化的發(fā)展。因此,對PP的監(jiān)測和積極干預有助于早期逆轉各種心血管病,從而預防各種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而羅富健等[19]研究發(fā)現(xiàn),PPI較PP的差異能更真實地反映血管僵硬度的不同。本研究與上述學者的結論相符,認為PP、PPI隨年齡增加呈上升趨勢,同時發(fā)現(xiàn)30~44歲組、45~59歲組男性SBP、PP、PPI較女性偏高,而60~74歲組、≥75歲組女性PP、PPI較男性偏高,提示不同性別在不同年齡段心血管衰老進展速度不同。
有研究表明,脂質紊亂與年齡有關,統(tǒng)計結果顯示TC隨年齡增大而增高,HDL-C隨著年齡增加逐漸下降,而血脂異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20],任麗麗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高血壓前期病人的HDL-C、LDL-C、TC與動脈硬化密切相關,其中女性TC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呈正相關,HDL-C與CA呈負相關,男性LDL-C與CA呈正相關。范燕燕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在絕經(jīng)期過渡晚期和絕經(jīng)期早期表現(xiàn)為SBP、TC、TG的增高,此時間段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易感階段;王俊等[23]發(fā)現(xiàn)男性HbA1c、TG隨年齡增大而升高,而女性隨著年齡增大主要以TG增多明顯。故本研究通過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間HbA1c、TG、TC、LDL-C指標的觀察發(fā)現(xiàn),不同性別間HbA1c均隨年齡增加呈上升趨勢,而男性TG在30~59歲高于女性,女性TC、LDL-C則在30歲以后均高于男性,且女性TC、LDL-C在60~74歲達最高。
在肝腎功能方面,尹金鵬等[24]研究發(fā)現(xiàn),在新疆錫伯族、哈薩克族人群中血清生化指標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血肌酐、血尿素、血尿酸、胱抑素C均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升高,楊尚瑜等[25]研究發(fā)現(xiàn),血漿同型半胱氨酸隨年齡增加逐漸升高,且不同性別病人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異明顯。徐旺達等[26]的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與腎小球濾過率、Cys-C相關,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女性Cys-C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有關。BUN與蛋白的攝入、分解及肝功能狀況等相關,故其在反映腎功能隨年齡變化方面可能存在誤差。目前,研究者通過大量的動物實驗和人體試驗證實了與增齡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兩種作用機制[27]: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隨衰老出現(xiàn)的氧化應激反應和炎癥反應造成心血管衰老相關的功能紊亂。其中與心血管衰老相關的炎性因子有FIB、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等。楊梅[17]通過對烏魯木齊市維吾爾族、漢族人群心血管衰老規(guī)律的研究表明,F(xiàn)IB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并加速心血管衰老的進程。本研究進一步證實Cys-C、FIB與年齡相關,隨年齡增加Cys-C、FIB水平上升,且45~74歲女性FIB高于男性。
此外,基于新疆地區(qū)獨特的氣候環(huán)境因素,國家名老中醫(yī)周銘心教授提出“西北燥證”理論,指以新疆為代表的西北地區(qū)具有的一組特殊中醫(yī)癥候群,可影響新疆多發(fā)疾?。ㄈ绻谛牟?、高血壓病等)的發(fā)病和病變過程。周銘心等[28]開展的新疆各地不同民族西北燥證罹患率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女性西北燥證罹患率高于男性,中年西北燥證罹患率高于青年。呂光耀等[29]的研究證實,中老年組(≥55歲組)、中年組(35~54歲組)西北燥證罹患率均高于青年組(16~34歲組)。新疆多位學者研究已證實西北燥證與心血管疾病存在相關性[30-34]。彭雪梅等[11-12]針對新疆各地不同民族人群心血管衰老與西北燥證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心血管衰老進程受西北燥證的罹患程度影響,因此,西北燥證是新疆各地維吾爾族、漢族人群心血管衰老加重的因素之一,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并進一步證實血壓、糖脂代謝、肝腎功能、炎性因子等心腦血管衰老指標與西北燥證罹患情況的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①高度個體化的心血管衰老進程受生活環(huán)境、飲食習慣及遺傳等的影響,漢族人群心血管衰老相關指標包括PP、PPI、HbA1c、Cys-C、FIB、ALBU,推測以上指標可作為心血管衰老的生物學標志物。②烏魯木齊漢族人群相同年齡組男女心血管衰老指標存在差異:女性在60歲之后心血管衰老進程迅速進展,表現(xiàn)為30~44歲組及45~59歲組男性心血管衰老進程較女性為快,而60~74歲組、≥75歲組間不同性別之間心血管衰老進程趨于一致。③烏魯木齊地區(qū)漢族女性西北燥證罹患率高于男性,女性西北燥證罹患率60~74歲組>45~59歲組>30~44歲組;男性西北燥證罹患率60~74歲組、≥75歲組均高于30~44歲組、 45~59歲組。④烏魯木齊漢族女性西北燥證罹患率在30~44歲組、45~59歲組、60~74歲組,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升高(P<0.05),由此推斷,女性心血管衰老指標與西北燥證之間存在相關性。男性西北燥證總積分與TG呈負相關,女性西北燥證總積分與LDL-C呈正相關。
綜上所述,心血管衰老進程受西北燥證的罹患程度影響,心血管衰老指標與西北燥證主兼證積分存在相關性,西北燥證是不同性別心血管衰老的加重因素之一,因此,心血管衰老除了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外,還與性別、民族相關,如果能從心血管衰老分子水平的客觀規(guī)律的研究中進一步獲得證據(jù),不僅能更好地將中醫(yī)的宏觀優(yōu)勢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微觀優(yōu)勢有機結合,且更深入拓寬中醫(yī)體質學說的內容,形成我區(qū)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 GUPTA S K,PICCOLI M T,THUM T.Non-coding RNAs in cardiovascular ageing[J].Ageing Research Reviews,2014,17:79-85.
[2] LAKATTA E G.Cardiovascular aging in health[J].Clinics in Geriatric Medicine,2000,16(3):419-444.
[3] 儲睿,朱剛艷,周興宇.衰老與心血管疾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8,47(7):187-190.
[4] 白小涓,劉強,韓璐璐,等.中國北方健康人群心血管衰老生物學定量評價與規(guī)律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7,87(34):2385-2389.
[5] 周銘心.西北燥證研究概述[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5,39(11):43-45.
[6] 趙蕾,王坤,郭艷英,等.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蒙、哈、維、漢4民族30歲以上高血壓及部分有關危險因素調查[J].高血壓雜志,2006,14(3):214-218.
[7] 張艷敏.新疆哈薩克族原發(fā)性高血壓與心鈉素基因的關聯(lián)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醫(yī)科大學,2006.
[8] 毛宏偉,貊寶龍,孜亞吾東.新疆伊犁地區(qū)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3(1):99-100.
[9] 鮮木斯婭·肉孜,劉慶軍,王建疆,等.新疆哈薩克族肥胖、胰島素抵抗與心血管危險因素的關系[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41):8166-8169.
[10] 王坤.LPL、LDL-R、CETP基因與新薩克族、蒙古族心血管主要危險因素的相關性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醫(yī)科大學,2006.
[11] 彭雪梅.伊犁地區(qū)維漢民族心血管衰老規(guī)律及與西北燥證相關性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醫(yī)科大學,2015.
[12] 馬源源.烏魯木齊、伊犁兩地區(qū)漢族心血管衰老規(guī)律差異及與西北燥證相關性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醫(yī)科大學,2016.
[13] 中華醫(yī)學會老年醫(yī)學分會,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編輯部.中國健康老年人標準(2013)[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3,32(8):801.
[14] 周銘心,宋曉平,單麗娟,等.西北燥證證候類型分析[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30(1):1-6.
[15] 朱文鋒,樊新榮,姜瑞雪,等.用評定量表法進行中醫(yī)辨證研究[J].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6(2):17-18;21.
[16] ROTH G A,F(xiàn)OROUZANFAR M H,MORAN A E,et al.Demographic and epidemiologic drivers of global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5,372(14):1333-1341.
[17] 楊梅.烏魯木齊地區(qū)維漢民族心血管衰老規(guī)律與中醫(yī)虛證相關性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醫(yī)科大學,2016.
[18] MOSLEY W J,GREENLAND P,GARSIDE D B,et al.Predictive utility of pulse pressure and other blood pressure measures for cardiovascular outcomes[J].Hypertension(Dallas,Tex:1979),2007,49(6):1256-1264.
[19] 羅富健,張丁丁,張云,等.高血壓患者動態(tài)脈壓及脈壓指數(shù)與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關系[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7,25(10):1000.
[20] 馬健博,宋桂榮,羅亞仙,等.健康人群血脂指標隨年齡變化趨勢的研究[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17,34(1):27-29;33.
[21] 任麗麗,趙昕,張效林,等.高血壓前期患者血脂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7,23(1):1-6.
[22] 范燕燕,王艷紅,林守清,等.女性生殖衰老不同階段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變化[J].山東醫(yī)藥,2014,54(44):64-66.
[23] 王俊,郭雯,楊恩,等.高級職稱科技人員健康體檢血脂和血糖結果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7,20(1):44-47.
[24] 尹金鵬,楊顯國,徐國昌,等.不同年齡、性別新疆錫伯族、哈薩克族成人血清生化指標比較[J].解剖學報,2020,51(3):442-445.
[25] 楊尚瑜,鄧健康,李雪,等.川東北地區(qū)成年體檢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分布及與生化指標的關系[J].四川醫(yī)學,2020,41(1):48-51.
[26] 徐旺達,白小涓,韓璐璐.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臟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因素及性別差異[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1):90-93.
[27] WU J Z,XIA S J,KALIONIS B,et al.The role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ion in cardiovascular aging[J].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4,2014:615312.
[28] 周銘心,宋曉平,單麗娟,等.新疆各地不同民族居民西北燥證罹患情況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29(11):1034-1038.
[29] 呂光耀,李杰,孫紅友,等.新疆居民西北燥證罹患率的年齡分布規(guī)律探討[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32(10):1427-1429.
[30] 周銘心.西北燥證診治與研究[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1-5.
[31] 王燕,田強,周銘心.102例新疆地區(qū)高血壓病與西北燥證證型相關性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32(9):1200-1203.
[32] 荊晶,毛麗旦·阿扎提,張慧田,等.西北燥證與新疆地區(qū)高血壓病相關性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24(4):974-976.
[33] 呂光耀,李杰,周銘心.燥證及西北燥證病因病機研究概述[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30(1):26-28.
[34] 王燕.西北燥證與心系疾病關聯(lián)性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醫(yī)科大學,2011.
(收稿日期:2022-03-17)
(本文編輯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