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再論現代中東地區(qū)格局的百年變遷

        2023-12-29 00:00:00黃民興
        外國問題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阿拉伯中東伊斯蘭

        [內容摘要]1900年以來中東地區(qū)格局的變遷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階段:1900—1920年,傳統地區(qū)秩序的解體時期;1920—1947年,歐洲殖民秩序的興衰與中東民族國家體系基本形成時期;1947—1979年,冷戰(zhàn)與中東民族主義的高漲時期;1979—2011年,經濟與政治轉型時期;2011—2022年,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時期。20世紀以來中東地區(qū)格局變化具有如下特點:隨著第一次大戰(zhàn)后帝國體系的崩潰和哈里發(fā)制度的解體,中東喪失了近代全球政治的主要玩家之一的地位。第一次大戰(zhàn)后中東的地區(qū)格局進一步碎片化。中東豐富的油氣資源對中東地區(qū)格局及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中東的泛民族主義對地區(qū)和亞洲大陸的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中東的社會發(fā)展特點影響了本地區(qū)的現代化進程和地區(qū)格局。中東錯失了世界現代化發(fā)展的機遇,多數國家的經濟面臨著各種問題。中東國家之間矛盾重重并產生嚴重影響。當代中東再未出現實力雄厚的穩(wěn)定的核心國家。三大一神教,尤其是伊斯蘭教對中東格局保持了持續(xù)的影響力。中東成為世界上反西方情緒最為強烈的地區(qū)。中東從不同層面對外部世界維持著重大影響。20世紀以來,影響中東地區(qū)的外部勢力經歷了重大變化。

        [關鍵詞]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01(2023)02-0110-15

        本文旨在探討1900年以來中東地區(qū)格局的變遷,其影響因素包括本地區(qū)國家力量(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和外部力量對中東影響的變化?!竟P者曾在《中國與世界》第六輯發(fā)表論文《20世紀以來中東格局的演變及其影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文中共劃分了三個階段(一戰(zhàn)前、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和二戰(zhàn)后)展開論述,而本文的分期完全不同,最后的總結也有很多不同?!?/p>

        本文所探討的“中東”包括整個西亞地區(qū)(含最東邊的阿富汗,但也有不少有關“中東”的定義不包括阿富汗)和北非的埃及。事實上,雖然“中東”(the Middle East)的概念出現的時間比較早,但其真正開始流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大戰(zhàn)期間英軍的“中東司令部”和美國的“中東供應中心”均設于埃及),而此前歐洲人主要使用的是“近東”(the Near East)?!敖鼥|”所指范圍是地中海東岸地區(qū),基本上與奧斯曼帝國的領土重合,即包括了西南亞(東至波斯灣)、巴爾干地區(qū)和東北非(埃及和利比亞)。由此觀之,“近東”一詞大體上是與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吻合的,而當時奧斯曼、波斯和阿富汗三個決定了中東北部和西部、東部界限的國家領土大大超過二戰(zhàn)后的中東,因為19世紀的殖民侵略剝奪了三國的大片領土:在北非,法國奪取了奧斯曼的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英國控制了奧斯曼的埃及和塞浦路斯,上述國家在巴爾干半島支持當地的基督教民族(塞爾維亞、希臘)脫離奧斯曼的統治實現獨立或自治;在西亞,俄國奪取了奧斯曼、伊朗和阿富汗的部分領土,英、俄背著中國瓜分了帕米爾的西部土地,確定了阿富汗的北部邊界。由此,奧斯曼開始失去它的左膀右臂(北非和巴爾干),在北非僅保留了利比亞和埃及(后者名義上作為奧斯曼的領土),伊朗和阿富汗也失去了北部的大片領土。不過,上述三國依然保留了傳統的君主制度,直到一戰(zhàn)結束后,奧斯曼帝國才正式崩潰,伊朗建立了巴列維王朝,阿富汗實現了獨立,英法的委任統治制度建立。所以,一戰(zhàn)后中東地區(qū)的地理版圖和政治結構均發(fā)生了重大變動,現代的“中東”正式取代了傳統的“近東”,盡管這一詞匯直到二戰(zhàn)后才進入國際政治的舞臺。不過,從分析的整體性出發(fā),本文依然以“中東”之名進行探討。為此,本文把1900年以來的120多年劃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傳統地區(qū)秩序的解體時期(1900—1920)

        1900年中東地區(qū)的傳統秩序取決于本地區(qū)的主要政治力量和外部勢力。從本地區(qū)看,主要的政治力量是傳統的王朝大國奧斯曼帝國和凱加王朝的波斯,盡管它們已經處于衰落中。其次是已經有若干歷史的中等國家如阿曼、阿富汗。本階段中東格局變遷的主要特征為:

        其一,歐洲列強控制中東的“大博弈”。英俄是在亞洲大陸展開博弈的主要歐洲大國,它們的博弈有西亞、中亞兩個方向。經過激烈的博弈后,1907年的英俄協約劃分了它們在伊朗、阿富汗的勢力范圍,確立了兩國瓜分亞洲的格局。兩國矛盾由此基本化解,英國與法俄同盟聯合形成了對付德國的協約國。1907年,英俄卷入伊朗事務,共同出兵支持國王鎮(zhèn)壓革命。與俄國存在世仇關系的奧斯曼帝國則加入了德奧同盟,卷入了世界大戰(zhàn)。中東因此陷入了西方世界的集團對抗。

        其二,中東的傳統普世帝國奧斯曼走向崩潰。1902—1910年,歐洲國家鼓動奧斯曼巴爾干地區(qū)的馬其頓、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等民族發(fā)動起義脫離奧斯曼,而奧匈帝國則吞并了波黑;意大利于1912年戰(zhàn)敗奧斯曼之后把利比亞變成自己的殖民地。作為歐洲政治的傳統大玩家、中東伊斯蘭世界的霸主、陸權兼海權大國奧斯曼帝國在一戰(zhàn)結束后宣告解體,中東從此徹底喪失了參與世界政治、維持伊斯蘭世界的全球影響和在某種程度上主導本地區(qū)事務的資格。一戰(zhàn)中,英國軍隊占領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法國軍隊在戰(zhàn)后占領敘利亞和黎巴嫩,兩國從而基本瓜分了奧斯曼的阿拉伯領土。它們隨后從國際聯盟獲得委任統治權。

        其三,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建立統一國家的夢想破滅。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力圖在奧斯曼屬下的西亞阿拉伯地區(qū)建立統一國家,但因為英法在一戰(zhàn)中的秘密協議(賽克斯—皮科協議)而無法實現。阿拉伯大起義無果而終,領導起義的麥加謝里夫因為隨后沙特家族的擴張甚至失去了在漢志的統治權。而委任統治的建立意味著西亞阿拉伯地區(qū)分裂為英法主導下的不同的政治實體,連土耳其本土也在一戰(zhàn)期間和戰(zhàn)后一度遭受了歐洲國家的分割和侵略。

        其四,列強控制了中東的石油資源。20世紀初,中東發(fā)現了石油資源,本地區(qū)的戰(zhàn)略價值因之明顯提高,但它馬上就落入了歐洲列強之手。1901年,英國迫使伊朗國王與英國巨商達西簽訂中東第一個石油租讓協定。1908年,在伊朗馬斯杰德—索雷曼找到商業(yè)性油貯,隨后于1909年成立“英波石油公司”。英國殖民者還控制了埃及的石油生產,并與荷蘭、德國和土耳其資本家于1913年聯合組成“土耳其石油公司”,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生產。

        20世紀初是帝國主義的形成時期,在新舊秩序的更替中,中東從西方列強不斷滲透的傳統帝國秩序向歐洲殖民主義主導的殖民體系轉變,后者孕育著現代民族國家的萌芽,同時也預示了中東政治分裂的開始。中東進一步淪為西方的殖民地和能源供應地。

        1900年前,奧斯曼帝國可以說是歐洲國際體系中具有特色的一個地區(qū),尤其是中、東歐多民族帝國體系之一。它參與了一戰(zhàn),處理戰(zhàn)后土耳其問題的《色佛爾條約》是凡爾賽國際體系的一部分,而近代從帝國中獨立出來的巴爾干國家成為歐洲基督教國家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一戰(zhàn)的結束意味著中東徹底與歐洲脫鉤,建立自己的地區(qū)體系,走上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只有土耳其成為兩大地區(qū)的地理和政治過渡帶。

        海權大國英國通過委任統治控制了西亞地區(qū)的海上戰(zhàn)略要地巴勒斯坦、伊拉克,加上原有的海上要沖塞浦路斯、埃及、南也門、阿曼、科威特、特魯西爾地區(qū)和伊朗,構成了從地中海到印度洋的完整的海上交通線,有力地保障了印度的安全,以及對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控制。在陸地上,英國通過伊拉克、伊朗對新興的蘇俄陸權確立了威懾。法國控制了東地中海的敘利亞和黎巴嫩,鞏固了自己在地中海和近東的地位。此外,英、法、荷等歐洲國家也控制了中東的石油——對世界經濟和軍事具有極為重要意義的戰(zhàn)略資源。

        二、歐洲殖民秩序的興衰與中東民族國家體系基本形成時期(1920—1947)

        1920年中東發(fā)生了兩件大事:協約國的圣雷莫會議召開,決定把伊拉克、巴勒斯坦、敘利亞和黎巴嫩的委任統治權交給英法;協約國主導的《色佛爾條約》簽字,但遭到新建的土耳其臨時政府的拒絕,意味著凡爾賽體系在中東遭遇挫敗。本階段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是歐洲列強殖民體系的建立與蘇聯進入中東。委任統治的確立使歐洲大國完全控制了中東富裕的新月地帶,加上此前英國對埃及的“保護”地位的建立(1914)、對阿富汗、塞浦路斯、南也門、海灣地區(qū)的控制及對伊朗的滲透,英法兩國基本上主宰了中東。美國則向巴林、沙特等國進行經濟滲透(石油生產)。二戰(zhàn)前的德國、意大利、日本等軸心國也通過各種方式向伊朗、阿富汗、埃及等國家進行滲透,挑戰(zhàn)英國在中東和南亞的霸權。同時,蘇聯擴大了對中東國家的影響,它歸還了土耳其的部分領土,與獨立后的阿富汗簽訂了條約,并在與伊朗簽訂的友好條約(1921年)中規(guī)定了自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干涉伊朗的權利?!緱l約第六條規(guī)定,如果第三國企圖在波斯領土上通過武裝干涉推行侵略政策,或使波斯領土成為武裝進攻蘇俄的基地,而波斯政府經蘇俄告知后仍無力消除這種危險時,蘇俄有權派軍隊進入波斯,采取必要的自衛(wèi)性軍事措施。此規(guī)定為二戰(zhàn)期間蘇軍進入伊朗提供了法理基礎,直到1978年的伊斯蘭革命后才被廢除?!?/p>

        二是中東現代國家體系初步形成。1924年3月,土耳其大國民議會通過了廢除哈里發(fā)制的決議,伊斯蘭的“烏瑪”失去了其重要標志——哈里發(fā)。繼第一個階段奧斯曼帝國的垮臺標志著中東能夠影響世界事務的物質形態(tài)的國家消失,哈里發(fā)的取消意味著中東在精神上影響世界事務(伊斯蘭世界)的手段也不復存在。與此同時,中東國家通過不同的方式獲得了獨立,初步形成現代國家體系:(1)通過民族主義斗爭迫使宗主國允許殖民地、半殖民地獲得程度不同的獨立,如埃及、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外約旦、阿富汗。(2)通過自身努力擺脫原有帝國(也門)、統一部落及其他政治實體(沙特)實現建國。(3)通過獨立戰(zhàn)爭建國(土耳其)。(4)通過內部努力削弱殖民主義,鞏固國家(伊朗)。不過,宗主國,尤其是英國依然通過條約、駐軍等形式控制著中東許多政治實體。在新月地帶的伊拉克、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阿拉伯人自白益王朝建立(945年)以來第一次取代波斯人和突厥人重新成為統治者?!緛碜圆ㄋ沟陌滓嫒私⒘税滓嫱醭螅鱽喌恼?、軍事中心從伊拉克轉移到波斯,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已經名不副實,哈里發(fā)僅僅是伊斯蘭世界的精神領袖和宗教領袖。再往后則是塞爾柱人、蒙古人和奧斯曼人先后掌握西亞北非的統治權力。參見黃民興:《中東國家通史·伊拉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100—113頁。】

        三是本土民族國家構建的啟動。上述國家通過不同方式完善政府職能,嘗試現代化改革,推進民族認同的發(fā)展,如土耳其、伊朗、埃及和沙特阿拉伯。同時,其內部的族群問題開始呈現,如庫爾德人問題。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團則受到了英國委任統治當局的庇護縱容,與當地的阿拉伯社團發(fā)生激烈沖突。民族國家構建也反映在經濟上,首先是以各個民族國家為基礎逐步建立了新的市場和經濟體系,包括統一的貨幣、銀行和關稅。其次,各國以往的商人階層多以少數族群為主體,如基督教徒、猶太人,而一戰(zhàn)后形成和發(fā)展的民族資產階級則以本土的穆斯林商業(yè)精英為代表,完成了與政治上的國家構建相聯系的經濟精英的階層替換。

        四是西方形成控制中東石油資源的跨國體系。戰(zhàn)后,美國資本加入了中東爭奪石油的斗爭。1927年,美國的新澤西美孚和紐約美孚兩石油公司獲得伊拉克石油公司23.75%的股份。1928年,伊拉克石油公司的英、法、美、荷股東簽訂了“紅線協定”,規(guī)定公司的任何成員不得瞞著其他成員在原奧斯曼帝國用紅線標定的邊界線內尋求新的石油租讓地。同年,七大石油公司(即“七姊妹”,包括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紐約美孚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海灣石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和英波石油公司)簽訂“維持現狀”協定,規(guī)定各公司在世界石油市場上保持現有地位,不增加生產設備,實行統一油價。這標志著國際石油卡特爾的形成。此后,美國公司分別于1928和1933年在巴林和沙特阿拉伯獲得石油開采權。美國還在科威特(1933)、中立區(qū)(1939)和埃及獲得石油租讓權。到1939年為止,美國已控制中東石油開采量的13%。

        五是中東的本土區(qū)域組織開始建立。1945年,獨立的阿拉伯國家成立阿拉伯國家聯盟。二戰(zhàn)的結束標志著阿拉伯民族主義從西亞正式擴展到北非,埃及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頭羊,阿盟總部即設于開羅。阿盟對外以反對殖民主義和以色列為旗號,與反蘇情緒濃厚的北層國家形成對照。后者與以色列成為中東的親西方陣營。

        六是民航交通的開啟提高了中東的戰(zhàn)略價值。一戰(zhàn)后,民航開始發(fā)展,中東由此成為三大洲航空交通的樞紐。荷蘭皇家航空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航空公司,成立于1919年,于1924年10月開辟通往印尼的第一條洲際航線,1929年開通前往亞洲的定期航班。英國的帝國航空公司(1939年改名為英國海外航空)開辟了倫敦、中東和印度之間的國際航班。1927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取得了在伊朗全國專營郵政運輸的特許權。

        本階段,歐洲大國通過凡爾賽體系肢解了奧斯曼帝國,使中東徹底碎片化,而后以國際聯盟的名義完全控制了中東。同時,中東的民族主義開始崛起,反抗歐洲的殖民主義,初步啟動中東的民族國家建立的進程。二戰(zhàn)前和戰(zhàn)爭期間,同盟國與軸心國在中東展開了激烈爭奪,英法通過對德意的勝利鞏固了其在中東的地位,美國則在進入中東石油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大戰(zhàn)的結束掀起了中東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

        三、冷戰(zhàn)與中東民族主義的高漲時期(1947—1979)

        本階段開始的標志是1947年美國出臺杜魯門主義,其主要特征在于:首先,冷戰(zhàn)的開始與美國取代英法主導中東事務。1947年5月22日,杜魯門正式簽署《援助希、土法案》。根據該法案,1947—1950年,美國向希、土兩國提供6.59億美元援助。此外,美國也對與蘇聯發(fā)生沖突的伊朗提供了支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國對蘇聯遏制政策的實施,被普遍認為是美國外交政策上的重大轉變。它也意味著美國正式接替英國填補東地中海的真空。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zhàn)爭之后,英法徹底從埃及撤出,美國取代其成為西方集團在中東的“第一小提琴手”。同年建立的巴格達條約組織成為美國建立的包圍蘇聯的條約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也意味著中東國家正式分裂為“北層”【英國著名的中亞學者、擔任過英印政府外交部長的奧拉夫·卡羅(Olaf Caroe)在1951年出版的《權力之井》(Wells of Power)一書中創(chuàng)造了“北方屏障”(Northern Screen)一詞。“北層”(Northern Tier)是時任美國國務卿臘斯克提出的概念,指中東北邊與蘇聯接壤的三個非阿拉伯國家,即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它們與蘇聯存在歷史糾葛,因而對西方圍堵蘇聯的遏制戰(zhàn)略持同情態(tài)度(主要是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立)。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及英國成立了巴格達條約組織,美國為觀察員。伊拉克退出后改名為中央條約組織?!亢桶⒗畠纱蠹瘓F?!居嘘P冷戰(zhàn)在中東的變化,參見黃民興:《試析冷戰(zhàn)在中東的分期和特點》,《史學集刊》2011年第3期?!?/p>

        其次,中東民族主義高漲。這一時期,一系列國家獲得了獨立(科威特、南也門、其他海灣國家)。而阿拉伯國家通過1945年建立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建立了地區(qū)合作。另外一個重要趨勢是共和主義浪潮的興起。1952年,埃及爆發(fā)革命,推翻君主制。埃及成為阿拉伯民族主義的中心。1956年,埃及宣布對蘇伊士運河進行國有化,并購買了捷克的軍火。1958年,伊拉克爆發(fā)革命,推翻君主制,同時退出巴格達條約組織。1962年,也門爆發(fā)革命,推翻君主制,隨后發(fā)生共和派與?;逝傻膬葢?zhàn)。1963—1968年,阿拉伯復興黨先后在敘利亞和伊拉克上臺執(zhí)政。激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在上述國家的執(zhí)政對保守的君主制國家沙特、約旦和海灣國家構成挑戰(zhàn),而1967年“六五”戰(zhàn)爭的失敗標志著阿拉伯民族主義走下坡路的開始。1953年伊朗的國有化運動對英資石油公司造成沉重打擊,美國策動的政變恢復了國王的地位,同時美國與英、荷、法資本組成國際財團,接收了原由英伊石油公司經營的伊朗石油部門,美國獲得40%的股份?!九順渲侵骶帲骸抖兰o中東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6頁。】

        第三,局部戰(zhàn)爭頻發(fā)。首先是作為代理人戰(zhàn)爭的阿以沖突,與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高漲相聯系。二戰(zhàn)后,因同時遭受阿猶反對的英國把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1947年,聯合國討論分治方案,方案同時獲得東西方的支持而得以通過,但遭到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1948年,英國結束在巴的委任統治,以色列宣布建國,第一次阿以戰(zhàn)爭爆發(fā),以以色列的勝利宣告結束。1956年,以色列與英法聯合發(fā)動對埃及的戰(zhàn)爭,因為美蘇的共同反對被迫停戰(zhàn)。1967年,以色列發(fā)動“六五”戰(zhàn)爭,給予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以沉重打擊,占領了大片阿拉伯領土。此后,以色列結束了先后依靠蘇聯和西歐國家的狀況,而與美國結成聯盟,對抗依賴東方集團的激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國家,中東形成代理人戰(zhàn)爭的局面。1973年的十月戰(zhàn)爭中,埃及和敘利亞在戰(zhàn)爭初期打敗了以色列,美國在戰(zhàn)后開始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埃及此后走上了改善對西方國家和以色列關系的道路。

        第四,蘇聯勢力在中東的興衰。土耳其和伊朗歷史上與俄國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爭,并因此喪失領土,所以存在敵視蘇聯的民族情緒,在二戰(zhàn)中與蘇聯存在糾紛,加入西方陣營是當然之舉。阿富汗在歷史上未與俄國發(fā)生戰(zhàn)爭,但喪失過領土,傳統上奉行中立政策。因此,蘇聯的南翼成為它脆弱的“軟腹部”。為此,二戰(zhàn)后蘇聯極力試圖鞏固南部邊界,擴大勢力,并打破英法的殖民主義體系。1945年,它向土耳其提出領土要求,拒絕從伊朗撤軍,并扶植伊朗阿塞拜疆民族政權和“庫爾德人民共和國”,圖謀在伊朗獲得石油租借權。而且,它還和東歐國家在1947年聯合國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中,與西方國家共同投票支持分治。但是,上述計劃由于西方國家的抵制遭到挫敗,以色列則最終投靠了西方集團。

        隨著中東共和主義浪潮的興起和阿拉伯國家對西方組建軍事集團的敵視,蘇聯發(fā)現了機會。1955年,埃及購買捷克武器,此舉標志著蘇聯勢力大舉進入阿拉伯世界。1956年,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并接受蘇聯對阿斯旺高壩的援助。蘇聯也與民族主義者執(zhí)政的伊拉克和敘利亞、也門及中立的阿富汗建立了良好關系。但是,注重自身利益擴張的蘇聯與中東民族主義也發(fā)生了沖突,1973年十月戰(zhàn)爭后,埃及與莫斯科分道揚鑣。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后者成為蘇聯入侵的第一個第三世界國家,阿富汗戰(zhàn)爭開啟了蘇聯衰落的進程。

        第五,石油戰(zhàn)與產油國的崛起。中東產油國從二戰(zhàn)后即不斷發(fā)起收回石油主權的斗爭。1950—1952年,沙特、科威特、伊拉克、卡塔爾和巴林先后迫使國內的西方石油公司接受了對半分成的原則,新的分成原則使產油國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礎上,沙特阿拉伯進一步迫使阿美公司建立石油標價制度,后者與市場價格脫鉤,成為政府征收石油稅(占標價的50%)的依據。1960年9月,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在巴格達宣告成立,成員包括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和委內瑞拉。到80年代初,其成員增至14國。沙特阿拉伯、利比亞和科威特還于1968年成立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1980年共有10個成員國。歐佩克成立后,開展了爭取穩(wěn)定和提高石油標價、奪取標價決定權、實現礦區(qū)使用費經費化和部分收回資源主權三方面的斗爭,并取得突出成績。1973年十月戰(zhàn)爭開始后,阿拉伯產油國展開減產、禁運斗爭,有力地孤立了美國和以色列,分化了西方陣營。與此同時,產油國展開了奪回石油主權的斗爭。10月16日以后,海灣國家先后兩次提高標價70%和120%,結束了西方公司壟斷油價的歷史。1975—1977年,伊拉克、科威特、卡塔爾和迪拜的石油業(yè)全部實現國有化,沙特接管了阿美公司全部股份。此外,歐佩克于1974年分別提高了礦區(qū)使用費率和石油稅率,并于1975—1979年同步實行了石油大幅度減產及提高石油標價。由此,1973年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出現了兩次能源危機。

        產油國的崛起大大提高了相關國家的財政收入和國家實力,逆轉了近代以來中東地區(qū)的強國長期分布于地中海沿岸的格局【參見黃民興:《淺析石油對現代中東經濟的影響》,《阿拉伯世界》1996年第2期?!?,尤其是沙特利用其龐大的石油美元財富和伊斯蘭圣地守護者的地位扛起泛伊斯蘭主義的大旗對抗阿拉伯民族主義,建立了伊斯蘭會議組織。

        本階段是冷戰(zhàn)在中東的興起和進入高潮的時期。西方集團內部經歷了美國取代英法成為中東地區(qū)主導勢力的過程,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展開了對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的冷戰(zhàn)。在這一過程中,雙方各自直接建立了本地的軍事組織(美英參與的巴格達條約組織,它與北約和東南亞條約組織通過一些共同成員國相互聯系,形成包圍蘇聯的條約網)或利用了當地的國家集團(蘇聯與阿拉伯前線國家),展開了代理人戰(zhàn)爭(阿以戰(zhàn)爭),同時進行了意識形態(tài)、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全方位滲透、控制。中東的主要國家都加入了對立的兩大陣營:蘇聯影響下的埃及、敘利亞、伊拉克、巴解組織,某種程度上的也門;美國和西方影響下的土耳其、伊朗、以色列、沙特、約旦、海灣諸國、黎巴嫩,其中沙特、約旦、海灣諸國在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大框架下與阿拉伯前線國家保持著一定聯系。

        70年代中后期中東格局發(fā)生重大轉折。在政治上,1973年的十月戰(zhàn)爭后埃及逐步脫離了蘇聯陣營而成為親美國家,伊朗則通過1978年的伊斯蘭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而建立了反美的伊斯蘭共和國,導致美國在中東的“雙柱”之一的伊朗的崩塌,但埃及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美國的損失。同時,自60年代開始,蘇聯與西方盟國土耳其和伊朗的關系則有所改善,緩解了其南部邊界的壓力。在經濟上,70年代中東國家開啟了具有自由主義特點的經濟調整,標志著經濟民族主義政策的結束。

        四、經濟與政治轉型時期(1979—2011)

        本階段開始的標志是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發(fā)動兩伊戰(zhàn)爭,由此本階段是冷戰(zhàn)達到高峰并走向終結和后冷戰(zhàn)時期開啟、地區(qū)矛盾凸顯的時期,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冷戰(zhàn)從高潮走向緩和。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扶持建立卡爾邁勒政權,標志著冷戰(zhàn)進入了高潮。美國以卡特主義應對,向海灣地區(qū)增兵,而里根擔任美國總統后通過“低烈度”戰(zhàn)略支持阿富汗圣戰(zhàn)者對抗蘇聯,使后者遭遇了重大挫折。同時,1978年埃及與以色列簽署了有關實現中東和平的戴維營協議,1979年兩國建交,此舉使阿以雙方的力量對比發(fā)生重大變化,埃及退出了對抗以色列的一方,敘利亞成為抗以陣營的領頭羊。此后的阿以沖突主要發(fā)生于以色列與敘利亞和巴解之間,而巴以沖突進入了尋求政治解決的道路。海灣戰(zhàn)爭結束后,美國于1991年10月召開了馬德里中東和會,啟動了阿以的雙邊談判和多邊談判。1993年8月,巴以關系取得重大突破,雙方于9月正式簽署《奧斯陸協議》。但協議的執(zhí)行遇到重重困難,盡管成立了巴勒斯坦自治機構,2000年阿克薩起義爆發(fā)后巴以和平基本上進入了死胡同,巴勒斯坦問題的地區(qū)影響持續(xù)下降。

        其二,海灣地區(qū)取代巴勒斯坦成為中東的主要地區(qū)熱點。1979年,薩達姆擔任伊拉克總統,第二年發(fā)動兩伊戰(zhàn)爭,從而啟動了中東的另外一個熱點——海灣,意味著中東形勢更趨復雜。伊拉克在戰(zhàn)爭中得到了阿拉伯國家和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1988年8月,兩伊實現?;穑晾伺c以色列的關系惡化,前者為擺脫財政危機于1990年發(fā)動入侵科威特的行動,與西方國家徹底翻臉,在1991年的海灣戰(zhàn)爭中被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打敗。作為冷戰(zhàn)后興起的地區(qū)霸權,伊拉克由此遭受毀滅性打擊,陷入了長期的國際制裁、民生艱辛和內部動蕩,2003年再次遭遇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入侵,復興黨政權垮臺,美國扶持下的什葉派取代遜尼派建立了多黨制政權。伊朗在伊斯蘭革命后確立了“法學家”主導的政權,對外推動輸出“伊斯蘭革命”,挑戰(zhàn)美國霸權和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國家、親美國家以色列,支持敘利亞、黎巴嫩、也門的什葉派政府和組織,西方國家稱之為“什葉派新月”,中東格局由此發(fā)生重大變化。

        其三,伊斯蘭主義的崛起。隨著中東現代化的失誤和阿拉伯國家對以戰(zhàn)爭的失敗,從50年代開始,中東地區(qū)出現了針對本國政府和西方世俗主義思想和霸權外交的伊斯蘭宗教—政治思潮和組織。1973年以后保守的中東產油國的崛起進一步為伊斯蘭主義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動力。蘇聯入侵引起了阿富汗全民抵抗,進一步促成了伊斯蘭主義組織的崛起,后者得到了一些伊斯蘭國家和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

        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陷入了與世界伊斯蘭主義的全面對抗。首先,海灣戰(zhàn)爭后美國在沙特的駐軍引起了許多阿拉伯穆斯林的不滿,他們認為這是對伊斯蘭圣地的褻瀆。因此,以本·拉丹領導的基地組織為代表的伊斯蘭激進組織加強了反美活動,美國指責其策劃了1998年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館爆炸事件和2000年10月也門美軍科爾號軍艦爆炸事件。這似乎印證了1993年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1996年,以極端的伊斯蘭主義為特點的塔利班占領喀布爾,北方聯盟退居北方。由于塔利班收容了從事反美活動的“基地”組織,美國于1998年用導彈襲擊了后者在阿營地。2001年,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隨即發(fā)動阿富汗戰(zhàn)爭,一舉推翻了塔利班政權,開始了阿富汗重建。此后,美國于2003年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伊拉克出現了廣泛的反美武裝斗爭,其中包括什葉派的薩德爾派和遜尼派的“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

        除了激進的伊斯蘭主義,一些伊斯蘭國家也出現了溫和的伊斯蘭組織。其中土耳其是一個代表。土耳其奉行伊斯蘭主義的繁榮黨于1996年成為中東第一個通過選舉上臺執(zhí)政的伊斯蘭政黨,其所實施的內外政策也是務實的。2002年,具有宗教背景的正義與發(fā)展黨在大選中一躍成為議會第一大黨,開始執(zhí)政,土耳其進入了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的發(fā)展階段。

        其四,中東國家推進政治改革和經濟調整。70年代初,埃及等非產油國開始摸索經濟和政治改革,向市場經濟和多黨制的方向發(fā)展,在事實上放棄了阿拉伯社會主義的政策。在土耳其,1980年的軍人政變后,逐步還政于民,恢復了大選和多黨政治。埃及的穆巴拉克政府釋放了薩達特時期被捕的反對派人士,恢復了新華夫脫黨等反對黨的合法地位,開放言論自由,允許無黨派人士參加選舉。埃及、黎巴嫩和約旦允許一些政黨和個人參加市政和議會選舉;1992年,沙特頒布基本法,它和巴林均成立協商會議,科威特恢復了解散多年的國民會議。2000年,巴林宣布廢除國家安全法, 2001年授予婦女以選舉權,并經全民公決通過國民憲章草案,規(guī)定在2004年建立君主立憲制,恢復1975年被解散的國民議會??ㄋ栍?003年通過憲法,授予婦女以選舉權。科威特則于2005年授予婦女以選舉權。2005年,埃及第一次通過直選選舉總統,并允許多位候選人參選。

        產油國開始了經濟調整。其原因是1981年以后石油大幅度跌價,產油國因此采取了調整預算規(guī)模、實現經濟多樣化、鼓勵私人投資、積極引進外資、推動經濟開放和國際化經營、改革福利體系和金融體系、積極培養(yǎng)本國職工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非產油國也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加快了經濟改革的步伐。

        其五,中東區(qū)域合作出現新格局。阿拉伯國家于1981年成立了海灣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和阿拉伯合作委員會(1989年)。其中,海合會包括除兩伊以外的海灣六國,均為產油國,主要以經濟合作為主,政治合作為方向,成為中東地區(qū)發(fā)展最成熟的地區(qū)組織。冷戰(zhàn)的結束和蘇聯解體也促成了前蘇聯的中亞和高加索國家的獨立,而上述國家在歷史和文化背景上與中東國家存在密切聯系,從而為后者拓展外交關系開辟了空間。土耳其于1992年倡議成立黑海合作組織,參加的有俄羅斯、保加利亞等11個黑海沿岸國家。伊朗則發(fā)起了有里海沿岸國參加的里海經濟區(qū)。1992年,由伊朗、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三國組成的經濟合作組織接納烏、塔、吉、土等中亞四國及阿塞拜疆和阿富汗為會員國。一些中東國家也加強了與歐洲的經濟聯系。如塞浦路斯于2004年加入歐盟,土耳其加入歐盟的談判于2005年啟動。此外,1995年歐盟正式提出新地中海戰(zhàn)略并付諸實施,其內容是支持南地中海國家的經濟轉軌,到2010年建立歐洲—地中海經濟區(qū)。美國也于1993年提出中東大市場計劃,2003年演變?yōu)槊绹袞|自由貿易區(qū)計劃,以便與歐洲競爭。

        其六,美國在中東的國家構建,開始于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建立。根據奧斯陸協議,1994年7月,巴自治領導機構開始在加沙和杰里科行使權力。1996年1月,巴勒斯坦舉行首次大選,阿拉法特當選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成為少有的阿拉伯國家通過全民選舉當選的政府首腦。美國也參與了巴安全機構、國防大學的設置和運作,但其在巴勒斯坦重建方面的作用總體而言是間接的。但美國真正、全面地參與中東國家重建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包括它們的非政府組織)全面參與了這兩國的安全、政治、經濟和社會重建的全過程?!居嘘P阿富汗重建,參見黃民興主編:《阿富汗問題的歷史嬗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有關中東和平進程和伊拉克重建,參見黃民興:《中東歷史與現狀二十講》,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年,第九和第十四講?!科渲校晾顺蔀橹袞|第一個聯邦制國家,兩國的憲法均是在美國顧問參與下制定的。

        其七,冷戰(zhàn)的結束使中東作為三大洲交通陸地樞紐的地位和戰(zhàn)略價值重現。冷戰(zhàn)結束后,蘇聯解體,能源豐富的外高加索地區(qū)和中亞地區(qū)的獨立建國使得聯系它們與其他地區(qū)和海洋的中東重要性上升。其中,里海石油管線方案主要有五個, 即南俄方案(北線方案)、里海底方案(中線方案)、北伊朗方案、中國方案【楊恕、汪金國:《反恐戰(zhàn)爭前后的阿富汗周邊地緣政治形勢》,《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另一條可能的對外通道是阿富汗。1995年4月,美國成立了包括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務院和中情局在內的工作小組,研究美國公司參與中亞油氣開發(fā)的問題,同時反對向經過伊朗的輸氣管提供財政資助。由于阿富汗局勢的動蕩,途經阿富汗通往巴基斯坦的輸油管計劃胎死腹中,而從阿塞拜疆經格魯吉亞到達土耳其的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汗輸油管于2005年正式開通,向歐洲國家供油;2004—2007年,上述三國完成了南高加索天然氣管線(巴庫—第比利斯—埃爾祖魯姆管線)。

        1979年蘇聯在阿富汗的突進遭遇失敗,從此走上了國力持續(xù)衰落、最終解體的進程。試圖在冷戰(zhàn)結束后挑戰(zhàn)西方霸權、建立地區(qū)霸權的伊拉克也遭受了失敗,淪為國際社會的棄兒。美國則利用埃及脫離蘇聯、推進改革的過程加強對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并在海灣戰(zhàn)爭后全面加強在中東的軍事存在,推進阿以沖突的政治解決和中東國家的市場化改革,從而在與蘇聯爭奪中東的斗爭中獲得壓倒性優(yōu)勢。然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崛起在親美國家的陣營中打開了一個大缺口,前者逐步構建了針對美國及親美的中東國家的“什葉派新月”,反美的伊斯蘭主義的興起更使美國在中東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乃至遭受了本土的恐怖襲擊。

        五、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時期(2011—2022)

        本階段開始的標志是2011年阿拉伯劇變全面爆發(fā),在動蕩、分化和改組中,中東格局有了以下幾個特征:其一是阿拉伯國家陷入全面動蕩,并演變?yōu)槌掷m(xù)高燒的三大地區(qū)熱點。2010年12月,北非國家突尼斯的一個失業(yè)大學生自焚事件迅速演變?yōu)榇笠?guī)模的民眾示威,進而發(fā)展為推翻政府的行動。這場聲勢浩大的政治運動很快波及22個阿拉伯國家和地區(qū),成為阿拉伯世界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政治運動之一,即中東劇變,西方稱之為“阿拉伯之春”?!緟⒁婞S民興:《再論2010年中東劇變的歷史背景、特征和影響》,《中東研究》2019年第2期?!康?012年6月,突尼斯、埃及、利比亞和也門4國實現了政權更迭,不過運動很快在多數國家結束,但敘利亞—伊拉克地區(qū)卷入了持續(xù)的血腥內戰(zhàn),利比亞和也門也先后陷入動蕩。

        其二是溫和伊斯蘭勢力的全面崛起及各國激烈的政治博弈。中東劇變后,阿拉伯國家的伊斯蘭政黨很快就從運動開始的沉默轉為積極參政,在埃及、摩洛哥、科威特、約旦等國家,它們均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一些國家還新建了較為保守的薩拉菲派政黨。在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后的過渡時期建立了由三黨組成的聯合政府,而作為第一大執(zhí)政黨的是伊斯蘭政黨復興運動。2012年6月,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的穆爾西贏得埃及總統選舉,至此“阿拉伯之春”演變?yōu)椤耙了固m之春”,宗教議題成為各國議會討論的重要事項。然而風云驟變。在埃及,總統穆爾西于2013年7月3日被軍方廢黜,傳統的世俗政治勢力最終結束了穆斯林兄弟會的統治。在突尼斯,世俗主義的各黨派聯合要求現政府下臺并解散議會,復興運動領導的政府被迫于2014年1月辭職。因此,與伊朗和土耳其不同,阿拉伯國家的伊斯蘭政黨掌權的嘗試僅僅是曇花一現。

        其三是極端伊斯蘭勢力從擴張走向衰落。2013年4月,原“基地”組織的伊拉克分支宣布成立“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IS),即后來的“伊斯蘭國”(IS)。2014年6月,巴格達迪宣布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建立“哈里發(fā)國”,其控制地域迅速擴大,而“伊斯蘭國”更是在兩國攻城略地,建立了獨立的政權、軍隊的政治實體,嚴重威脅到兩國政府的穩(wěn)定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伊斯蘭國”的影響擴展到北非、南亞、東南亞和高加索地區(qū),從而震驚了整個世界。在也門等地,基地組織也乘機積極活動,擴大勢力。然而,在俄、美等國際力量的打擊下,“伊斯蘭國”最終走向衰落。2017年10月,由庫爾德武裝主導的“敘利亞民主軍”在美國支持下完全奪取了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敘利亞的大本營拉卡。同年11月,伊朗總統魯哈尼宣布,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被完全剿滅。

        其四是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和也門的動蕩加劇,在中東形成了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地區(qū)聯盟的對決。敘利亞和也門處于持續(xù)的內戰(zhàn)中,在敘利亞是政府軍對決反對派,而政府一方得到黎巴嫩真主黨、伊朗特種部隊和也門胡塞什葉派武裝等什葉派地區(qū)力量的援助,以及俄羅斯、伊拉克的外部支持;反對派一方參戰(zhàn)力量包括“基地”組織、“伊斯蘭國”等武裝組織和庫爾德武裝,并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土耳其、海灣國家的外部支持。也門是什葉派的胡塞武裝與前總統薩利赫的部隊對決總統哈迪的部隊,前者得到伊朗支持,后者則得到沙特、埃及、卡塔爾和美國支持。中東因此正式形成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集團公開對抗的局面。此外,伊拉克北部和中部受到“伊斯蘭國”崛起的猛烈沖擊,而利比亞在卡扎菲總統被推翻后同樣陷入了持續(xù)的動蕩,兩大派勢力相互對抗,西方國家、俄羅斯、土耳其、阿聯酋卷入了該國的沖突。

        其五是非阿拉伯國家與阿拉伯國家在中東的地區(qū)影響此消彼長。在中東劇變期間,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的干預不斷升級;其中土耳其極力支持埃及的穆兄會和敘利亞反對派,出兵打擊敘利亞的庫爾德武裝,而以色列則反復對敘利亞目標及所謂的伊朗在敘利亞的設施、軍火進行軍事打擊。其結果是阿拉伯國家的內部動蕩不斷,其地區(qū)影響明顯下降,傳統上作為阿拉伯國家領頭羊的埃及自顧不暇,海灣國家的影響擴大,而整體上看非阿拉伯國家的地區(qū)影響上升。

        其六是庫爾德等少數族群的地區(qū)影響擴大。一些國家的少數族群積極參加了反政府運動。在利比亞,當地的柏柏爾人大規(guī)模地參與運動,以致有人稱其為“柏柏爾人之春”。伊拉克、敘利亞的庫爾德人在劇變中發(fā)揮了重大的地緣政治作用。伊拉克北方的庫爾德地區(qū)計劃舉行獨立公投,只是因“伊斯蘭國”崛起而暫時放棄了這一設想。在敘利亞,庫爾德人開始建立武裝,并首次實現了自治,而伊、敘兩國的庫爾德武裝成為反對“伊斯蘭國”的主要力量之一。而且,伊拉克、敘利亞的庫爾德武裝得到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從而對地區(qū)局勢產生微妙影響。

        其七是中東動蕩的地區(qū)外溢效應加劇。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的動蕩對周邊地區(qū)形成了強烈沖擊。大批敘利亞難民進入土耳其、約旦、黎巴嫩,并經由這些國家流入歐洲。利比亞的武器、伊斯蘭組織和原先為卡扎菲政權服務的一些非洲人返回所在國,造成了這些國家的動蕩,如馬里。同時,動蕩的利比亞也成為向歐洲輸出難民的重要跳板。來自中東的恐怖主義也成為歐洲的新麻煩。難民潮和恐怖主義加劇了本來就不穩(wěn)定的歐盟內部的動蕩,促進了歐洲國家民粹主義的興起和英國的脫歐。

        其八是美西方與俄羅斯在中東展開激烈博弈。中東劇變開始后,西方國家和俄羅斯分別開始大力干預熱點國家的局勢,努力施加影響。歐盟和美國積極推翻了利比亞的卡扎菲,支持敘利亞反對派對抗巴沙爾,美國也派遣軍隊乘機進入敘利亞、重返伊拉克,并支持沙特干預也門政局。此外,美國還組建聯盟對“伊斯蘭國”進行空中打擊。俄羅斯則大力支持巴沙爾,并直接出動海空力量發(fā)動對“伊斯蘭國”和反對派的打擊。美俄還圍繞著敘利亞化武與和談問題開展博弈。

        外部勢力的干預導致其在中東的博弈格局發(fā)生重大變化。首先,美國的傳統盟國對美出現疏離。由于美國的能源實現了自給并開始出口,對中東油氣的依賴下降,甚至雙方在國際市場上出現競爭,而奧巴馬推動從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撤軍進一步引發(fā)了沙特等親美產油國的不滿。美國“撤出中東”的政策還表現在前者在應對中東亂局時有意讓歐盟打頭陣。同時,奧巴馬政府對以色列的內塔尼亞胡政府十分冷淡,時常抨擊后者的定居點政策。另外,2015年4月,歐洲國家和美國與伊朗就伊核問題達成框架協議,這更加劇了沙特、以色列與美國的矛盾,從而促成了海合會國家和以色列“自力更生”和“向東看”的政策出臺;2021年美國和北約匆忙撤出阿富汗更使其在中東聲譽掃地。相比于美國,俄羅斯卻積極介入中東局勢,把中東作為俄美全球博弈的重要棋子,敘利亞、伊朗和土耳其成為俄羅斯發(fā)揮上述作用的重要對象,沙特和歐佩克也與俄羅斯就石油生產問題達成了合作。拜登上臺以來,拉攏印度、以色列和阿聯酋建立中東四邊機制,試圖加強對中東局勢的控制,但難有成效。

        其九是中東在美國勢力逐步退出的背景下形成地區(qū)新格局。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后,積極推動以色列與阿拉伯海灣國家實現和平,聯手對付伊朗。阿聯酋和巴林于2020年9月與以色列簽署歷史性的和解文件《亞伯拉罕協議》,巴勒斯坦因此受到孤立,同時以海灣國家為代表,包括埃及和約旦在內的阿拉伯國家的地區(qū)影響也隨之開始擴大。俄烏戰(zhàn)爭爆發(fā)后,油氣資源價格暴漲,供應緊缺,沙特等阿拉伯傳統產油國的國際地位也進一步鞏固,緩解了因為國際上對碳排放的重視而受到的沖擊。同時,隨著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更加重視印太地區(qū)和遏制中國、對中東的重視程度下降,中東出現地區(qū)國家自行調整對外戰(zhàn)略的趨勢,即以色列與海灣國家聯合遏制伊朗,而海灣國家開始同步改善與伊朗關系,加強與俄羅斯的能源協調,在石油生產和油價方面脫離與美國的戰(zhàn)略一致,在中美對立中拒絕站隊;土耳其也在能源、軍事裝備和對外戰(zhàn)略方面加強與俄羅斯的合作。

        本階段是二戰(zhàn)后中東民族國家、主要是阿拉伯國家全面獨立后現代化發(fā)展的各種問題大爆發(fā)的時期,包括政治民主的長期缺失、經濟發(fā)展的遲緩、社會矛盾的積累等。其間,多數國家通過各種綜合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少數國家則經歷了政權更迭,敘利亞、伊拉克和也門甚至發(fā)生了內戰(zhàn)。然而,整體來看,經歷了如此動蕩的阿拉伯國家在體制方面開展的變革并不明顯,揭示了上述國家制度上的保守性?!军S民興:《再論2010年中東劇變的歷史背景、特征和影響》,《中東研究》2019年第2期?!颗c此同時,中東地區(qū)格局也經歷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動,尤其是美國地區(qū)影響的下降。因此,中東地區(qū)正處于大調整的時期,這一時期可能還需要相當一段時間。

        六、20世紀以來中東地區(qū)格局變化的基本特征

        綜上所述,20世紀以來中東地區(qū)格局變化具有如下特征:隨著一戰(zhàn)后帝國體系的崩潰和哈里發(fā)制度的解體,中東喪失了近代全球政治的主要玩家之一的地位??v觀東亞、南亞、西亞即亞洲大陸的三大板塊,近代存在過基于三大文明的三大帝國,即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和中華帝國,最終后兩大帝國成功地轉變?yōu)榻褡鍑?,盡管中國失去了部分領土,莫臥兒帝國則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最終一分為三,但印度仍然保留了莫臥兒帝國的大片領土;進入21世紀,印度與中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主要大國。但是,奧斯曼帝國完全崩潰,其地緣政治意義極為重大,取而代之的是歐洲殖民主義確立的脆弱的“賽克斯—皮科”體系。中東自古以來就是全球政治的主要玩家之一,此后永久失去了這一地位,淪落為現代全球大國爭奪的對象。盡管有關國家的獨立大大提高了它們的國際地位,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分裂和動蕩成為中東地區(qū)的重要特征。如果說奧斯曼帝國的崩潰是中東物質層面對世界影響的下降,凱末爾廢除哈里發(fā)制度則從精神上進一步削弱了中東對世界的影響,無論這種影響可能采取什么形式。

        一戰(zhàn)后中東的地區(qū)格局日益碎片化。20世紀初,在中東具有影響力的國家主要是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其他地區(qū)或者是英國的保護國(海灣地區(qū))和半殖民地(阿富汗)、殖民地(亞丁),或者是不存在國家的內志。地區(qū)格局碎片化的主要原因是地區(qū)國家的獨立、各國資源稟賦的巨大差距和由此而來的綜合國力的增長高度不平衡及各國奉行的政策。隨著各國的獨立,中東出現了18個主權國家和地區(qū),多數國家的版圖和人口有限,即使是國土面積較大的沙特,其人口也不多。但獨立后一向落后的阿拉伯半島國家因為開發(fā)石油而經濟迅速發(fā)展,人口增長迅猛,經濟、國防力量等硬實力快速增長,并通過與西方國家的聯盟加強了自身實力(包括為它們提供基地);它們的軟實力也有大幅度加強,如金融業(yè)、對外援助、文化體育、媒體、地區(qū)外交等。20世紀初,中東的強國只有奧斯曼帝國、波斯和英國控制下的埃及;50—60年代,主要強國有土耳其、伊朗、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約旦和以色列;70年代后,產油國阿聯酋、卡塔爾也先后成為有影響力的地區(qū)國家。由此,像阿聯酋、科威特和卡塔爾這樣幅員狹小、人口稀少的國家因為其油氣資源而擁有巨大的影響力,甚至某種程度上在中東以外也是如此,如中東劇變期間阿聯酋的空軍甚至參與了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此外,由于民族國家構建方面面臨的種種問題,一些中東國家出現了國內局勢的長期動蕩甚至國家解構,如黎巴嫩、阿富汗、也門、伊拉克、敘利亞等,其國內建立了基于族群、教派、政黨,同時得到外部勢力支持的穩(wěn)定的各色地方武裝和民兵組織,從而進一步加劇了中東的政治碎片化狀況。

        中東豐富的油氣資源對中東地區(qū)格局及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可以這樣說,20世紀初中東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fā)使中東產油國開始獲得一種關鍵的經濟資源和戰(zhàn)略資源,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本地區(qū)曾經擁有的能夠影響世界局勢的大帝國和哈里發(fā)的地位。當然,這種影響是逐步形成的,因為早期的油氣資源均掌握在西方石油大公司手中,它們通過在中東產油國的石油租借權、對石油生產、油價和石油運輸的控制牢牢地掌握了對石油資源的主導權。西方國家由此不但實現了本國以油氣資源代替煤炭的新一代能源更新,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而且從對中東油氣的掌控中攫取了豐厚的利潤。1973年以后,中東產油國奪回了石油資源主權,價格迅速上漲的油氣資源帶來大量收入,從而刺激了國家的現代化,產油國擺脫了社會經濟的落后局面,一躍成為本地區(qū)的經濟發(fā)達國家。沙特等保守的君主制國家利用石油收入舉起了泛伊斯蘭主義大旗成功地對抗阿拉伯激進國家的民族主義,迫使后者讓步,并依靠對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國家的經濟援助影響這些國家的內政外交。在國際上,1973年以后沙特與美國就中東石油交易使用美元達成協議,從而為脫離金本位的美元鞏固其國際貨幣的地位奠定了基礎,并通過油價戰(zhàn)助力美國遏制同樣依賴石油出口的蘇聯。

        中東的泛民族主義對地區(qū)和亞洲大陸的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前文論及的一戰(zhàn)后中東地區(qū)格局的碎片化是國家民族主義發(fā)展的結果,但傳統上中東有多種泛民族主義,即泛阿拉伯主義(阿拉伯民族主義)、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合稱“三泛”)。這三種泛民族主義其實都與中東歷史上的帝國存在密切關聯【參見黃民興:《“帝國”概念與中東問題研究》,《史學集刊》2020年第5期?!?,其中,泛阿拉伯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與阿拉伯帝國和伊斯蘭教的“烏瑪”概念有關,泛突厥主義則是奧斯曼帝國大力推廣的意識形態(tài)。雖然它們未能促成其夢想的統一國家的建立,但依然對當代的地區(qū)格局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二戰(zhàn)后,在泛阿拉伯主義的基礎上建立了阿拉伯國家聯盟,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建立與泛伊斯蘭主義有關(國內有學者稱其為“新泛伊斯蘭主義”)。同樣,土耳其在冷戰(zhàn)結束后積極向操突厥語的南高加索國家和中亞國家擴張,此即所謂的“新奧斯曼主義”政策。而且,歷史上的波斯帝國曾經統治過新月地帶,而阿富汗和蘇聯解體后建立的塔吉克斯坦均屬于波斯語國家,因此不難理解,伊朗自冷戰(zhàn)結束以來大力向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以及新月地帶和阿拉伯半島的什葉派政權(敘利亞、伊拉克)和組織(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組織)進行滲透。

        中東的社會發(fā)展特點影響了本地區(qū)的現代化進程和地區(qū)格局。【參見黃民興:《試析中東現代化的特點》,《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恐袞|是世界文明的發(fā)源地,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文明。但中東同時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是歷史上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沖突的典型地區(qū),直到近代為止、來自中亞和阿拉伯半島的游牧民族的反復入侵造成了部落社會在本地區(qū)的長期延續(xù)和廣泛影響,而部落社會的特點是中古以后中東文明發(fā)展長期遲滯和暴力活動頻發(fā)的重要原因。其結果是中東地區(qū)的現代化發(fā)展受阻,無論是非產油國還是產油國都是如此。其表現之一是古老的教派沖突始終存在,甚至在進入21世紀以后情況進一步惡化,如當前敘利亞、伊拉克、也門的遜尼派、什葉派教派沖突以及地區(qū)兩大教派聯盟的對立。這與其他發(fā)展中地區(qū)形成了鮮明對比。2017年全球“和平指數”最差的國家是敘利亞、阿富汗、伊拉克、南蘇丹和也門,均分布在大中東地區(qū)?!尽癎lobal Peace Index 2017,”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mp; Peace, June 2017, click time: 2017-12-19, http://visionofhumanity.org/app/uploads/2017/06/GPI17-Report.pdf.】

        中東錯失了世界現代化和全球化發(fā)展的機遇,多數國家的經濟面臨著各種問題。除了以色列和土耳其,其他中東國家的經濟都面臨著各種問題。非產油國沒有形成有競爭力的合理的產業(yè)和經濟體系,深受失業(yè)、貧富分化等問題的困擾,這是中東劇變爆發(fā)的重要原因。產油國(尤其是沙特這樣的產油大國)依然在整體上依賴石油及其產品(油品和石化產品)以及來自這些產品的石油美元和由此而來的金融產業(yè),還有外國技術人員和勞工,從而面臨著世界油價波動的不確定因素;產油國提出產業(yè)多元化和人力資源本土化已經有幾十年,但成效甚微,只有迪拜、巴林等小的酋長國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當前,不依賴化石能源的新能源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美國成為油氣出口大國的現實對未來國際市場的油價和油氣資源的前景構成嚴重挑戰(zhàn)。未來主要阿拉伯產油國的國際經濟和政治地位存在著一系列不確定因素。

        中東國家之間矛盾重重并產生嚴重影響。這些矛盾涉及領土、意識形態(tài)、民族、家族、教派、領導人的個人恩怨、經濟差距等等。其結果,首先是中東成為二戰(zhàn)后世界有限戰(zhàn)爭爆發(fā)最為頻繁的地區(qū)。這些戰(zhàn)爭包括阿以之間的四次中東戰(zhàn)爭、黎巴嫩內戰(zhàn)、黎巴嫩戰(zhàn)爭、兩伊戰(zhàn)爭、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zhàn)爭、阿富汗抗蘇戰(zhàn)爭、阿富汗內戰(zhàn)、美國的阿富汗戰(zhàn)爭、兩次也門內戰(zhàn)、敘利亞內戰(zhàn)、海合會對也門胡塞武裝的戰(zhàn)爭等,此外塞浦路斯爆發(fā)了希土兩族沖突,這些戰(zhàn)爭和沖突對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穩(wěn)定造成嚴重而深遠的影響。其次是中東國家難以像歐洲、東南亞那樣形成有凝聚力的地區(qū)組織。阿盟內部矛盾重重,土耳其與伊朗同樣關系不睦,阿拉伯國家仇視伊朗,海合會于2017年因卡塔爾而公開分裂。最后,由于中東劇變引起劇烈動蕩,敘利亞、也門先后陷入長期而血腥的內戰(zhàn),“伊斯蘭國”組織在伊拉克建立并向敘利亞擴張,敘利亞和庫爾德人開始謀求內部自治和獨立,以“賽克斯—皮科”體系為標志的現代中東國家體系一度面臨分崩離析的危險。

        當代中東再未出現實力雄厚的穩(wěn)定的核心國家。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分析了當代的有關情況,指出此后伊斯蘭世界再也沒有出現有足夠力量和足夠的宗教、文化合法性的國家勝任核心國家的角色,并得到其他伊斯蘭國家和非伊斯蘭國家的認可。他認為具有潛力的6個國家即印度尼西亞、埃及、沙特、巴基斯坦、伊朗和土耳其,它們都有各自的問題。【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第193—195頁。】因此,當代的伊斯蘭世界“正在強化共同意識,但迄今為止只形成了一個初級的共同政治結構”?!救姞枴ず嗤㈩D:《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第167頁?!繌谋疚牡姆治鰜砜矗闆r確實如此。由于缺乏有影響力的阿拉伯國家,阿盟是一個松散的組織,而包括了非阿拉伯國家的伊斯蘭合作組織同樣是行動能力不足。

        三大一神教,尤其是伊斯蘭教對中東格局保持了持續(xù)的影響力。伊斯蘭教為兩世兼重的宗教,有干預政治的傳統。盡管民族主義、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成為一些中東國家統治精英的意識形態(tài),但三大一神教依然對社會具有重大影響。20世紀初,具有復古傾向的瓦哈比派與沙特家族聯手在阿拉伯半島建立了沙特王國。此后,隨著中東國家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伊斯蘭運動的領導者由傳統上的宗教階層烏里瑪和蘇菲派過渡到有文化的現代伊斯蘭知識分子,并采用了現代的組織和活動方式,主要的活動地域也由農村發(fā)展到城市。以1928年成立的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為標志,現代伊斯蘭組織紛紛出現于許多中東國家,其中一些激進組織對世俗的統治階層和西方國家構成威脅,并影響到地區(qū)格局。如1978年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把伊朗從一個親美國家改變成反美國家及對遜尼派鄰國輸出“伊斯蘭革命”的政權,對美國的中東聯盟構成沉重打擊。此后的“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也對西方在中東的勢力及其盟友給予削弱,并影響到周邊的中亞、南亞和北非國家的國內形勢。中東的另一種一神教猶太教則為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園”和占領阿拉伯鄰國的領土提供了合法性?;浇痰那闆r分為兩種:其一是有關國家的基督教信徒構成單獨的族群,與國內的穆斯林主體發(fā)生矛盾,如土耳其的亞美尼亞人、伊拉克的亞述人等;其二是同一族群內部的不同信眾,如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基督徒,他們與阿拉伯穆斯林共同反對以色列的占領,并擔任了巴解多個組織的領導人;黎巴嫩的天主教馬龍派則與穆斯林的遜尼派和什葉派對抗,使黎巴嫩陷入了長期的內戰(zhàn)。【參見彭樹智主編:《伊斯蘭教與中東現代化進程》,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45—147頁。】

        中東難以形成穩(wěn)定的、具有影響力的、囊括整個地區(qū)的區(qū)域組織。二戰(zhàn)結束后一直沒有形成這樣的組織。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中東構建民族國家的主體族群之間的深刻矛盾。具體而言,中東可以分為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兩大族群,后者主要分布在中東北部,包括了土耳其人、波斯人、普什圖人(阿富汗的主體族群)、猶太人等,由于歷史上的原因,他們與南部的阿拉伯人存在著種種矛盾。而且,二戰(zhàn)后由非阿拉伯國家組成的北層集團更加親美而反蘇(除阿富汗外),因而追隨英美建立了巴格達條約組織。南方的阿拉伯國家無意加入該組織,相反以埃及和沙特為核心形成了反對巴格達條約組織及以色列的阿拉伯集團。阿拉伯國家內部又劃分為東地中海沿岸的共和制國家和海灣地區(qū)的君主制國家兩大集團,但共和制國家內部依然矛盾重重,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沒有建立起長期存在的穩(wěn)定集團。海灣國家雖然在兩伊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1981年成立了海灣合作委員會,其成為本地區(qū)最成熟的區(qū)域組織,但其內部沙特與其他成員國的巨大的實力差距和其他分歧仍然導致其高度的脆弱性,2017年沙特、埃及、阿聯酋、巴林四國同卡塔爾的斷交實際上意味著該組織陷入了癱瘓狀態(tài)【20世紀60年代末卡塔爾與原特魯西爾地區(qū)各酋長國討論建國時,最初的方案是9個酋長國聯合建立一個聯邦,但卡塔爾(和巴林)最終退出了擬議中的聯邦(阿聯酋)。可見矛盾從一開始已經存在。】,雖然2021年后雙方已經恢復了正常關系,但裂痕將長期存在。由此出現的一個怪現象,就是本文提到的地區(qū)國家爭先恐后加入或申請加入周邊的地區(qū)組織,甚至直接與周邊國家建立地區(qū)組織。

        中東成為世界上反西方情緒最為強烈的地區(qū)。如果說,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反西方情結(如俄羅斯)主要表現在政治、地緣方面,那么中東的反西方情結既有政治又有文化方面。事實上,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均屬于“亞伯拉罕系宗教”,【秦家懿、孔漢思:《中國宗教與基督教》,吳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序。】但宗教的同源性和歷史上中東伊斯蘭國家與毗鄰的歐洲基督教國家長期反復的激烈沖突【關于十字軍東侵對阿拉伯人造成的傷害,參見法籍黎巴嫩裔學者阿敏·馬洛夫:《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彭廣愷譯,北京:河中文化實業(yè)有限公司,2004年,第XIII頁。】導致雙方的沖突在二戰(zhàn)后從隱性走向顯性,后冷戰(zhàn)時期西方主要針對伊斯蘭國家和穆斯林組織的反恐戰(zhàn)爭成為其突出例證。隨著時間的流逝,一戰(zhàn)后美國在中東的形象從民族自決的倡導者、民主自由的捍衛(wèi)者、殖民主義的反對者逐漸淪落為二戰(zhàn)后以色列的守護神、中東獨裁者的捍衛(wèi)者、肆意發(fā)動戰(zhàn)爭的好戰(zhàn)者、虐囚和酷刑的實施者、貶低伊斯蘭文化的國度,即使在美國的盟國如沙特、約旦,也有大批民眾持強烈的反美情緒。

        中東從不同層面對外部世界維持著重大影響。經濟上,中東是世界能源的主要供應者之一,也是影響世界油價、美元地位和海外投資的重要地區(qū)。在國際關系方面,中東的伊斯蘭國家政府和民間組織對本地區(qū)和其他地區(qū)涉及伊期蘭的問題十分敏感,并積極干預,包括阿富汗、伊拉克、波黑、俄羅斯的車臣、中國新疆等,中東的極端主義也影響到南亞、東南亞、中亞、東亞、非洲等地區(qū)。中東的移民、難民影響到歐洲的人口結構、社會和政治穩(wěn)定。因此,中東的問題絕不僅僅是本地區(qū)的問題,它深刻地影響到世界的和平、穩(wěn)定和繁榮。

        20世紀以來,影響中東地區(qū)的外部勢力經歷了重大變化。20世紀初,對中東影響最大的均為歐洲國家,主要是英、法、俄、德、奧匈五國,它們最終形成了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集團并展開廝殺。一戰(zhàn)后,英、法、蘇三國成為對中東影響最大的國家,其中英、法建立了委任統治,而蘇聯屬于社會主義國家,德、意、美、日則積極向中東展開滲透,削弱上述國家的影響,最終形成了英、美、蘇反法西斯同盟國與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的對抗。二戰(zhàn)后,以美蘇牽頭的集團對抗為特征的冷戰(zhàn)主導了中東地區(qū),這種對抗涉及政治、經濟、外交和意識形態(tài)等各個領域。而且,美國在中東建立的軍事聯盟巴格達條約組織通過兩個共同成員國(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分別與北約和東南亞條約組織相融合,形成了對以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完整的弧形歐亞大陸包圍圈,顯示出以美英日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海權國家利用中東作為沿海地帶的特點對以蘇聯東歐為代表的陸權國家的圍堵戰(zhàn)略。

        總之,從世界范圍看,20世紀以來中東格局的變化是非常獨特的,上述變化對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和國際形勢產生了深遠影響。

        (責任編輯:郭丹彤)

        猜你喜歡
        阿拉伯中東伊斯蘭
        中東政治演進的特點
        嘉米拉伊斯蘭服飾旗艦店
        現代裝飾(2020年8期)2020-08-24 08:23:08
        車 站
        中外文摘(2020年9期)2020-06-01 13:47:56
        來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勞倫斯》片頭為編劇正名
        電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0
        阿拉伯小鎮(zhèn)的露天集市
        論中世紀伊斯蘭海商法的形成
        古代文明(2016年1期)2016-10-21 19:35:20
        中東三季度硫磺合同繼續(xù)走低
        聯防聯控嚴防中東呼吸綜合征
        聶中東藝術欣賞
        魅力中國(2009年1期)2009-05-21 05:31:24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 日日碰日日摸日日澡视频播放| 无码国产色欲xxxx视频| 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三级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天美传媒| 亚洲av影院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我的美艳丝袜美腿情缘|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福利|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国产一区亚洲欧美成人| 免费视频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女人高潮流视频在线观看| 内射交换多p国产| 国产美女黄性色av网站| 六月婷婷亚洲性色av蜜桃| 99国产精品久久久蜜芽| 国产91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素人av在线观看| 亚洲av免费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又污又爽又色的网站|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 | 亚洲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页| 亚洲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成人亚洲另类欧美|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在线视频网站www色下载 | 国产91久久精品成人看网站|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小12萝8禁在线喷水观看| 国产美女黄性色av网站|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一区二区| av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久久成人| 精品国产黄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