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Of Studies是英國散文家、政治家、哲學家、實驗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弗朗西斯·培根的一篇論說散文?!墩撟x書》中譯本頗多,而其中王佐良先生的譯本傳播最為廣泛,也引發(fā)了無數(shù)學者和英語學習者的贊賞和討論。前人探討王佐良先生譯文,多在于其與其他中譯文的對比分析,而該文將在歸化策略下,從其譯本的可讀性方面來研究王佐良先生譯文,以期為研究王佐良先生譯本提供新角度,書寫新內(nèi)容。
關鍵詞:散文翻譯;歸化;可讀性
中圖分類號:H315.9;I04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c)-0017-04
A Case Analysis on the Readability of Of Studies Translated by Wang Zuol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mestication
Abstract: Of Studies was an argumentative prose written by Francis Bacon who was a British essayist, statesman, philosopher and a founder of experimentalism. A number of Chinese versions of Of Studies can be found, among which the version of Wang Zuoliang serves as the most popular one in China. Meanwhile, it is appreciated and discussed by numerous scholars and English learners. However, what they focus on lies in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between Wang's translation and other translations. Therefore, in terms of studying on the translation of Wang, here will conduct a research on the readability of Of Studies translated by Wang Zuol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mestication so as to get new angles and create new contents.
Key words: Prose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Readability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散文家、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寫下了讓讀者競相追捧的論說散文《論讀書》,并將其收錄在《培根隨筆》文選中。作者語言富含理性、睿智,將讀書之好處娓娓道來,又善用排比和比喻修辭,整篇文章將讀書之好和如何讀書娓娓道來?!墩撟x書》的中譯本頗多,其中王佐良先生的中譯本甚至被收錄在中學教材中作為必學內(nèi)容,可見其譯文水平之高、語言之流暢。王佐良先生的《論讀書》在忠實原文又保證語言通順的情況下,將語言塑造的極具美感和可讀性。同時,將一篇源語言為英語的散文寫得如此具有中式古典美,被無數(shù)中國讀者接受和贊賞,王佐良先生運用語言的水平,以及對第二語言的精通令人贊嘆。王佐良先生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他涉及翻譯領域眾多,主要包括詩歌、戲劇、散文等各個方面,對于翻譯,他認為要注重讀者感受,讀者才是最終譯文可接受與否的最終評判者,所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時刻想到讀者,考慮讀者的閱讀效果[1]。王佐良先生的《論讀書》完美地體現(xiàn)了其翻譯觀,譯文符合目標讀者閱讀習慣,用語讓目標讀者完全感受不出原文是英文,且并不是只有閱讀上的可讀性,譯文內(nèi)容像是一個智者在面前循循善誘,令人折服。王佐良先生的《論讀書》主要體現(xiàn)在其語言節(jié)奏、內(nèi)容和美感上的可讀性。本文將在歸化策略下,從其譯本的可讀性方面來研究王佐良先生的譯文,以期為研究王佐良先生譯本提供新角度,書寫新內(nèi)容。
1 歸化策略的簡述
世界上的翻譯策略眾多,歸化策略(Domestication)就是其中一種。翻譯領域中,首先將歸化作為專業(yè)術語來使用的是美國翻譯學者韋努蒂(Lawrence Venuti)。根據(jù)《翻譯研究詞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給出的定義,歸化翻譯是指在文學翻譯中譯者盡可能將譯文本土化,以讀者所習慣的方式,采用透明、流暢的方法翻譯,盡可能減少讀者對外語文本的生疏感,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的翻譯策略。簡而言之就是,作者要向讀者靠攏。歸化策略多在進行文學翻譯時使用[2]。譯者在翻譯的時候心中要想著原作及原作作者,盡可能地把原文的內(nèi)容和風格準確而生動地表達出來[3]。譯者在歸化策略指導下譯出的譯文讀起來通順易懂,曾經(jīng)林紓、朱生豪、錢鐘書等翻譯大家都十分喜用歸化策略。錢鐘書甚至提出“化境論”,認為“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4]。錢鐘書先生的“化境說”與歸化策略所倡導的翻譯觀帶給人相似的感受。
人們常說:“最好的翻譯就是讀起來不像是翻譯?!边@就是歸化翻譯極致的表現(xiàn)[5]。從本質上看,在促進文化交流中翻譯扮演重要角色。文學散文作品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歸化翻譯策略下,散文的翻譯更加“本土化”,有韻味,目的語讀者被照顧到了,自然受眾面也就廣了,自此文化交流與傳播的目的也方可達成。
2 歸化策略在英文散文漢譯中的運用
紐馬克認為,文學翻譯中應該追求的是更加自然的譯文表達而并非生硬的語言風格。歸化策略的使用能使譯文通順易懂,自然流暢,因此,文學翻譯也不能忽視歸化法[6]。文學翻譯在翻譯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散文翻譯屬于文學翻譯的一種。歸化策略在散文翻譯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手段。歸化不僅能打造符合中文讀者閱讀習慣的中譯文,也能更好地傳達源語言的中心思想。對散文的中譯,尤其要注重其語言上的簡潔、行文上的流暢和意境上的優(yōu)美。王佐良先生翻譯過眾多英語散文,培根的《論讀書》中譯本是他的代表佳作之一[7]。譯文兼顧原文形式、內(nèi)容和風格,最后呈現(xiàn)出一篇優(yōu)美的中文譯文。另外,《射手》(A Shooter)也是王佐良先生的一個中譯散文作品。原文是作者在描述一個小細節(jié)——一個律師射手費盡心思想要抓獲第100只鷓鴣,雖然只有寥寥數(shù)筆,但卻將其虛榮心十足的致命弱點生動地刻畫了出來。王佐良先生的中譯文語言質樸自然,多用口語,同時營造了一種“場”,其與中文散文中所營造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歸化策略下的譯文給讀者帶來更多的熟悉感。
中英散文有相對較大的差異,注重意境是中國散文的特點,而英文散文的特點是以自然本身為主。因此,翻譯散文時,譯者應當著重考慮讀者的審美習慣,打破原文的模式,將歸化作為主要方法進行原文翻譯。為增強文章的可讀性,避免造成文化障礙或文化沖突,歸化策略可更好地取悅目標語讀者[8]。
3 王佐良《論讀書》中譯本的三方面可讀性
譯文的可讀性指的是一種面向讀者的綜合性翻譯標準。可讀性強的譯文,其原文意思表達要準確、完整。如果一篇譯文的可讀性不強,即譯文語言生硬,不通順,甚至錯譯,會導致對讀者的吸引力下降,甚至造成讀者不想讀下去的后果。譯文的價值絲毫得不到體現(xiàn),那則是一篇失敗的譯文。所以,要想吸引讀者,傳達信息,增強譯文的可讀性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從語言節(jié)奏、語言內(nèi)容和語言美感等3個方面,探討王佐良先生《論讀書》中譯本的可讀性。
3.1 語言節(jié)奏上的可讀性
即使喜歡的類型有所不同,但世界上幾乎沒有人不喜歡音樂。音樂的魔力之一就在于它的節(jié)奏。到了文章上面,道理是一樣的。培根的Of Studies原文中就善用排比、比喻,使整個節(jié)奏明快、上口。而在王佐良先生的譯文中更是將這種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
例1:
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譯文: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
其中,王將原文中的3個名詞“delight”“ornament”“ ability”分別翻譯成了3個動詞“怡情”“傅彩”“長才”,前3個“for”并未僵硬地翻譯為“為了”,而是譯成了“足以”。后面原文中的“privateness and retiring”“discourse”“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譯為漢語中常見的四字結構“獨處幽居”“高談闊論”“處世判事”,“for”在譯文中則譯成了“見于”,王佐良先生用詞簡潔,詞匯富有中式古典韻味。同時,將原文中的排比句式更加工整地運用于譯文之中。前半部分連用3個排比,后半部分同樣根據(jù)前面的內(nèi)容用上3個排比句,從閱讀角度來看,讀者不需要對句式的變化思考過多,便可流暢閱讀。而且排比句式在節(jié)奏上就給目的語讀者熟悉感,符合中文讀者閱讀習慣,自然讀者會接受和喜愛。譯文讀起來朗朗上口、節(jié)奏鮮明,仿佛譯文帶有韻律,過耳不忘,或是令人總想多朗讀幾遍。譯文使目標語讀者讀起來流暢自如,仿佛在讀一本中文佳作。
例2:
原文: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譯文: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
此句原文中沒有寫出賓語,而王佐良先生運用增譯法將邏輯在譯文中體現(xiàn)完整。同樣,譯文中連用3個“不可”,忠實原文內(nèi)容兼顧其形式,選用“不可”,詞語簡潔,“不可,不可,亦不可”仿佛是擁有音韻節(jié)律的詩歌或歌曲,同時,中文傳統(tǒng)句式的表達方式,更能獲得中文讀者的認可與喜愛。還有同樣的四字結構“詰難作者、尋章摘句、推敲細思”的運用,使譯文長短有致、不落俗套。中文讀者讀起來便可感受其語言之美。
散文雖不像詩歌一樣會注重韻律和節(jié)奏,但是大部分散文中也有明顯的節(jié)奏感。培根的《論讀書》尤為明顯。翻譯時,王佐良先生也將原文善用排比和比喻的特點完整保留,另外,通過將原文的詞語進行歸化處理,將其變?yōu)榉现袊x者閱讀習慣的詞匯、句式結構,增強了其節(jié)奏感,從而使這篇散文的可讀性充分展現(xiàn)。
3.2 語言內(nèi)容上的可讀性
最初,語言的產(chǎn)生是為了便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慢慢地,語言可化作書面文本,用來教化人們,傳播思想。散文作為一種書面語言,表達內(nèi)容多樣,其中就有著教誨目的的散文。培根的《論讀書》就是這樣一個典例?!墩撟x書》全文闡述了正確的讀書方法、讀書目的和讀書的作用和意義。王佐良先生譯文更是將讀書的好處以及如何讀書以我們中國人習慣接受的方式表達得淋漓盡致。
例3:
原文: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se.
譯文: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原文中“make”只用了一遍,而王佐良先生將其在譯文中補充完整,“使”字反復出現(xiàn)。排比句對仗工整,讓人記憶深刻,又讓人對不同題材的文章對人產(chǎn)生的作用清晰明了,讀者心中也可能會不禁感嘆讀書怎會無用!最后一句,原文中培根運用了古詞匯,所以和現(xiàn)代英語有所不同。而王佐良先生也順勢而為將其翻譯成“凡……皆”結構,直接作為讀書妙用的總結?!懊髦恰薄办`秀”“周密”“深刻”“莊重”與后面的“性格”對照,譯文內(nèi)容邏輯滿分,又給人教育意義。譯文內(nèi)容充實豐富、用詞精準。目的語讀者閱讀譯本可從中獲取良多教誨,充實自身。而且內(nèi)容上的正確向導也意味著此中文譯本會得到眾多為師者、好學者的贊賞與推崇。
例4:
原文: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riding for the head; and the like.
譯文: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
原文將思想上的不通順與身體上疾病阻礙之癥相類比,將讀書益處又一次闡明。修辭手法中的比喻可將不易理解的事物化為容易理解的事物加以解釋,形式上與原文對照。王佐良先生的翻譯說服力強,讓人共鳴強烈?!癴or”翻譯為一個簡潔的“利”,將幾項運動——滾球、射箭、慢步、騎術對人身體的益處表達清晰。王佐良先生譯文將內(nèi)容娓娓道來,給中文讀者營造了一種通俗易懂的閱讀氛圍,讀者感到親近,自然會選擇繼續(xù)閱讀下去。
翻譯能將原文內(nèi)容忠實地表達出已屬實不易,但王佐良先生不僅使譯文完全忠實原文,還將其內(nèi)容翻譯得完全符合目的語讀者喜好的閱讀內(nèi)容和形式,這得益于王佐良先生自身的翻譯造詣和做翻譯的細致用心。
3.3 語言美感上的可讀性
散文素來有“美文”之稱,它能給人美好的心靈體驗和優(yōu)美的意境,其注重對語言進行打磨、錘煉,講究文采,作者善于對用詞措句進行推敲琢磨,語言上華麗與樸素兼?zhèn)洹R黄己玫纳⑽耐Z言凝練、優(yōu)美,又很自由靈活。所謂詞美,就在于散文用詞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shù)語便可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鮮活的場景,表達出深遠的意境。另外,巧妙的比喻、優(yōu)美的排比和含蓄的寓意也將散文的美展現(xiàn)得一覽無余。王佐良先生充分利用中國語言的優(yōu)勢,盡顯中譯文的美感。
例5:
原文: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譯文: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并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王佐良先生譯文中“鄙”“羨”“用”展現(xiàn)了散文語言的簡潔美?!爸焙汀罢摺弊质侵袊盼?,因為原文培根的這篇隨筆的風格本身就具有一種簡古美,所以,將原文的簡古美感譯成中文的古典美,王佐良先生通過替換的方法以達到了譯文歸化的目的。這種美感跟目的語讀者讀傳統(tǒng)散文所感受的美感一樣,譯文中華麗和樸素的用詞并存,比如,“鄙、羨、用”和“用處、在書中、書外、觀察”語言之間的碰撞,這兩種用詞的碰撞更會帶給讀者一種精巧、不著痕跡的藝術加工的美感。如僅運用一類詞匯,或華麗或樸素,都會使得散文語言顯得蒼白無力,仿佛在玩文字游戲。王佐良先生的譯文形式與原文形式一致,同時,緊抓原文風格,在譯文中再次展現(xiàn)其風格美。
例6:
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譯文: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王先生的譯文中連續(xù)3個“足以”形成排比句,句子讀起來節(jié)奏感強,同時,名詞變動詞的表達方式,又讓譯文有一種動態(tài)的表達感受,讀者仿佛置身書海之中遨游,得到自己想要的才能,也與原文的排比形式保持一致。另外,“怡情、博彩、長才”3個詞語極富古典美感,不論是從感官,還是含義,或是句式上都給人以美感。這種通過文字組合結構來表現(xiàn)出的形式美正是散文所具有的特征。王佐良先生的譯文文筆流暢,符合譯入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另外,譯文中詞語的選擇也極具感染力,讀者和文章之間能產(chǎn)生感情上的溝通,從而體會原文所要傳達的一種意境美感。
散文語言的美感來自其簡約、自然、凝練、優(yōu)美、富有節(jié)奏感等特征。從美學視角來看一篇散文翻譯,譯者應該將原文的形式美、內(nèi)容美和風格美兼顧,達到三者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從而帶給讀者美的感受。王佐良先生的中譯文再現(xiàn)了原文的形式、內(nèi)容和風格上的美感,同時又采取了符合譯入語讀者習慣的翻譯方法,拉近文章與目的語讀者之間的距離,讓其感受散文語言之美。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歸化策略視角下分析了王佐良先生《論讀書》中譯本的語言節(jié)奏,語言內(nèi)容和語言美感上的三方面可讀性。王佐良先生將《論讀書》的可讀性塑造得極高。中英兩種語言在用詞習慣、句式結構、行文風格等方面都有不同,但王佐良先生通過打磨譯本,將一門英文語言作品給中國讀者帶來的陌生感降到最低,增強了《論讀書》中譯本的可讀性,也真正做到了翻譯要注重讀者感受。本文認為,散文漢譯中,歸化翻譯策略能很好地服務于目標語讀者,譯者可盡量減少中英語言不同給讀者帶來的差異感,不僅能夠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為無數(shù)翻譯研究者和學者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和學習對象。反觀,如果一篇譯文不注重其可讀性,僅根據(jù)譯者自身的翻譯習慣、技巧將原文逐一譯出,供一小部分人閱讀的話,那最終也只能成為束之高閣的觀賞品,可讀性大打折扣。
參考文獻
[1] 陳忠華,楊春苑.譯文的可讀性障礙及其排除[J].中國翻譯,2002(3):45-47.
[2] 陳洋.歸化為主的中國現(xiàn)代散文翻譯方法:以張培基散文譯著為例[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1-33.
[3] 金文.談翻譯的歸化與異化[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lián)合學報,2010(4):125-127.
[4] 李正栓,賈曉英.歸化也能高效地傳遞文化:以樂府英譯為例[J].中國翻譯,2011(4):51-53.
[5] 辛磊.談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1):119-120.
[6] 閻琦,宋倩.從文化角度看翻譯的歸化與異化[J].科教文匯,2007(3):195.
[7] 孫艷.從Of Studies的漢譯本再議王佐良的翻譯[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52-55.
[8] 楊晶雨,肖輝.接受美學視域下張培基的散文英譯:以《匆匆》為例 [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