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常生活是人們最直接、最多樣化的生活場景,以民族語言和方言為主的日常生活語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容忽視的研究領域。日常生活語言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是一種生活形式,日常生活語言的多元一體結構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日常生活語言在語言向度、思維向度、文化向度上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日常生活、互聯(lián)網、藝術三個主要方面補全日常生活語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短板,借助互聯(lián)網等工具寓語于民突破保存多樣日常生活語言的難點。不論是從有機意識、集體意志的政治認同層面還是生活形式的共識和異議層面看,協(xié)同推進普及國家通用語言與發(fā)展日常生活語言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日常生活語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語言共同體;國家通用語言
【作 者】鄭文正,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阿依吐松·蘇旦,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新疆烏魯木齊,830046。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6-0086-0007
習近平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黨的民族工作要“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tǒng)一”[1]的工作原則。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是“主干”與“枝葉”的關系,語言是推進民族工作和中華文化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習近平指出,“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習和使用”[1]??梢娫谛聲r代,民族語言是需要關注的重要方面。民族語言并不僅指少數民族語言,也包含漢語方言。目前學界以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視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已有相當豐富的成果,但是,站在日常生活語言視角下談論包括漢語方言在內的民族語言這一主題的相關研究鮮有人涉及。因此,深入探討日常生活語言尤其是民族語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內涵和途徑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重視日常生活語言的因由
人一定是處在一定日常生活中的人。從空間看,日常生活世界通??梢岳斫鉃橄鄬ΚM窄的、直接給定的環(huán)境。它具有邊界,是我們活動的有效輻射極限。對一個終生從未離開過村莊的村民而言,村莊就是他的邊界。隨著人類實踐的不斷深化,我們的生活世界能夠拓展到全世界。但是,從事日常生活的個人的活動有效范圍仍是有極限的、受限制的。以口頭語言為主要形式的日常生活語言依然是人們使用場景最多和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形式。因而,日常生活語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能忽視的研究場域。
(一)日常生活語言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后一公里在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人們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的活動范圍。日常生活語言覆蓋了所有的生活場景,如偶然或隨機交往、習慣性交往、依戀、直接的日常交往、游戲以及通告、討論、說服、揭露、談話、聊天等語言行動的交往。即使人們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日常生活語言,它也能為我們習慣性地掌握。它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體現了一種生活形式。
一方面,日常生活語言最重要的形式是口頭語言。日常生活語言是一切語言的基礎。在中國56個民族中存在73種語言,30個有文字的民族共有55種現行文字,其中正在使用的有26種。[3]可見,在歷史長河中,文字語言的發(fā)展和保存遠遠低于口頭語言,它也是人類語言的最高級表現形式。[4]口頭語言體現了日常生活語言的幾個特點。第一,口頭語言集中體現了生活語言對客觀世界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反映,它“對體現在日常語言中的微妙區(qū)分的澄清同樣闡明了世界中的區(qū)分”[4]。第二,口頭語言鮮明的體現了生活語言的直接性和自然性。第三,口頭語言以嘴巴、手勢、表情、動作等方式表達體現了它的整體性,它表達的不僅是“意思”,還有欲望、感情、情緒和意志等,是一種表現力豐富的“全語言”。[4]第四,口頭語言這種“全語言”確切地描述日常生活本身體現了它的確定性。
另一方面,每一種日常生活語言都是一種生活形式。語言不僅是一種表達事實的單純工具,更是人的生活形式。馬克思主義語言學原理表明了“語言的產生和發(fā)展同社會物質生活、同人們的勞動過程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5]Ⅻ。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也說語言就是“生活形式”。[6]11所謂生活形式,就是指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以特定的歷史地繼承下來的風俗、習慣、制度、傳統(tǒng)為基礎的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體或局部。一個語詞怎樣使用取決于具體的生活語境,語言的一詞多義體現的是生活形式的多樣性。語言本身就是生活,而日常生活并未以什么樣的方式得以標準化,不同的語言表現的是不同的風俗、習慣等生活形式。讓語言回歸生活形式就是把語言與人的存在方式緊密相連,只有與生活形式渾然一體的日常語言才是人類真正的文化棲息之所。日常生活語言的現代化是“引導各族群眾在思想觀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現代化邁進”[1]的重要途徑。日常生活語言也有走向普通話統(tǒng)一的趨勢,表現出當代中國人日常生活形式的趨同性方面。(二)日常生活語言的多元是合理的
斯大林指出,那種認為社會主義在一國勝利就能使這個國家的所有民族語言消亡而融合為一種共同語言的觀點是“反馬克思主義、反列寧主義的理論”。[7]5只有“社會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勝利的時期,當社會主義已經鞏固并且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時候,各民族語言必然會融合為一種共同的語言”。[7]6當代像斯大林批判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8]314、美國的“唯英語運動”、“唯英語法”[3]等資本主義國家試圖通過剝奪弱勢民族語言的使用權利來實現單一語言化的問題依然存在。在現階段,日常生活語言的多元依然是合理的。
一方面,多元文化和多元生活形式意味著多元日常生活語言存在的合理性。民族語言和方言反映了多元生活形式和多元文化。要知道,“理解一種語言就是理解一種文化”,句子的意義“取決于背景”,背景“歸結為生活形式”,“生活形式只有在一種文化之內才能找到它的實在性”。[9]53~54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要全面系統(tǒng)地把握語言的多種意義,要避免“偏食”,避免片面、簡單化的理解。理解一種語言就是進入一種生活形式就是走向活生生的現實世界。普通話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生活形式的共同方面,民族語言、方言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生活形式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它們只有使用才有意義,“意義不是做出解釋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10]229。日常生活語言的強制同一化會讓中華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失去生機和活力,許多語言將會成為無人用的死語言。
另一方面,多元的日常生活語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不可少的要素。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不是單一民族的,單一語言的一體。以《憲法》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為主體的普通話推廣法律,始終堅持普通話在公共交際行為中的使用,同時也強調了各民族能夠根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擁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在一些確需使用方言的情形下也可以使用方言,而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限制。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普通話下沉并完全擠占日常生活語言是不科學的、不現實的。例如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fā)言人朱鳳蓮除了使用普通話外,還以閩南語、客家話發(fā)言。此外,臺灣地區(qū)文化部門想把閩南語、客家話“正名”為所謂的“臺灣臺語”“臺灣客語”,試圖以此“去中國化”。這些例子都證明民族語言、方言為主要形式的日常生活語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性。
(三)多元化的日常生活語言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突出特征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中華民族語言多元一體的格局。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的尊重和保護一直都是我黨非常重要的民族政策,這不僅僅是出于民族團結的考量,還是由于我黨深知馬克思主義語言學基本原理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隨著普通話推廣不斷深化,民族語言和方言的適用范圍雖然相對的縮小了,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特征在日常生活語言中依然能夠鮮明的體現出來。
一方面,中華民族在語言上具有共同性和差異性辯證統(tǒng)一的特點。國家通用語言是公民“統(tǒng)一使用的無差別的交流工具”,是通過國家教育實現的;而民族語言和方言則是“國家內部不同民族和地區(qū)內各自通用的有差別的交流工具”,是人們日常生活自然形成的。[3]兩種語言之間的關系是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各民族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是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的,這也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而保障每個公民多樣的日常生活語言使用權利在過去、現在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具有合理性。民族語言和方言使用的局限性意味著它并不會與國家通用語言使用形成矛盾沖突,也不會占據其他較為規(guī)范的共同體的領地,反而為這些領域的語言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素材和語言資源。
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在語言上有多民族特點。西方國家分裂其他民族的方式就有在多民族國家的多元語言結構中強化差異,得出與其現存國家共同體相排異的民族元素,進而“科學”地得出這些民族與國家本不是一體的結論。西方國家對我國新疆、西藏等地也使用過類似的伎倆。有鑒于此,有些學者主張通過“融合性原則”,將國家通用語言使用場景從語言文字,向大眾生活、工作內容結合起來。[11]這種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從現有的語言認同看,更傾向于各弱勢民族語言對強勢民族語言的單向認同,雖然普通話不能簡單的歸為漢語,但是這種傾向是顯而易見的。國家通用語言是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的漢族方言。在語言認同上,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對國家通用語言和民族語言、方言的雙向認同,承認它們都是“中國話”。因為漢語本身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它具有多民族的特點。迄今為止,漢語詞匯受過三次較大的外來文化的影響,至今,漢語中仍有許多如佛陀、可汗、胡同、哈達等非漢語詞匯。普通話與民族語言、方言的關系正如習近平講的一體與多元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12]150對中華民族語言多元一體的認同就是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認同。
二、日常生活語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
語言與思維、文化、民族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13]普通話與民族語言、方言都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日常生活語言集中通過鑄牢中華民族語言共同體、共同體思維、文化共同體來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日常生活語言的語言向度:鑄牢中華民族語言共同體
斯大林注意到“民族的共同體非有共同的語言不可,國家卻不一定要有共同的語言”,他指的是“民眾的口頭語言,而不是官場的文牘語言”。[14]61~62語言共同體的構建和認同在國家安全和國家語言戰(zhàn)略上具有重要價值。國家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到日常生活語言中的鑄牢要素了。例如,新華社自2015年以來發(fā)布禁用詞,比如在口頭語言或專業(yè)用語中不得使用“蒙古大夫”指代“庸醫(yī)”,不得用“蒙古人”來指代“先天愚型”,不得使用“回回”“蠻子”等含有對民族名稱的污辱性說法。各個民族應當在各民族語言和方言中自覺的回避使用類似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負面詞匯。在日常生活領域,所有的語言都應當占有一席之地,不能有同無異,也不能有異無同。語言共同體建設首先在于對多元“中國話”的認同上,和諧健康的建構多元一體的語言共同體格局是文化自信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集中體現。
一方面,國家通用語言和其他語言一起構成“中國語”。普通話通常被稱為“國語”“中國語”,大體上都是指稱一種全民語言。在馬克思那里,全民語言是語言的高級形式。斯大林不僅指出了“方言和習慣語”是全民語言的支派,“從屬于全民語言”,他還明確了方言和習慣語“不是否定”“而是肯定”全民語言的存在。[15]514張文木教授從提升國家認同、減少歧義、提升國際形象的作用方面也認同這一點。他主張用“中國語”取代“普通話”,提升中國語為“全體公民必須采用的無差別的”語言,“保留和豐富”民族語言和方言的多樣性,漢語和其他民族語言地位平等都從屬于中國語。[3]以“中國語”代替以漢語為核心的“普通話”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這樣做也有個潛在后果是容易將官方或大多數中國人說的主要方言——漢語(Mandarin)理解為“中國語”(Chinese),[3]而其他民族語言則被排除在“中國語”的內涵之外,有間接承認非漢語的民族是非中華民族的嫌疑,有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形象。因而,“中國語”(Chinese)應當在狹義上指稱國家通用語言即普通話,廣義上也應當包含漢語方言和民族語言,它們共同構成“中國語”。在國際、國內樹立中華民族語言共同體的形象應當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構建中華民族語言共同體能夠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中華民族語言共同體是多語言、多語種的共同體。比較突出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存在與鄰國相同的民族和語言,如朝鮮族的朝鮮語、俄羅斯族的俄語、哈薩克族的哈薩克語、京族的京語等。還有移民中國的外國人,移民海外的中華民族成員、以及像香港、澳門等國際化特區(qū)存在的多語種現象,這都意味著中華民族將成為涵蓋世界許多民族語言的語言共同體。從這個角度看,在日常生活語言中提倡多元語言共同體是沒有障礙的,所有的語言都有可能成為中華民族語言共同體的一員。例如我們日常生活語言經常會以英語的“Hello”和“Hi”來代替“你好”等的問候語,是外國語種融入中國日常生活語言最典型的代表。這不僅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積極作用,而且對于推廣中文成為世界語言具有更為重大的戰(zhàn)略價值。馬克思說“方言經過經濟集中和政治集中而集中為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語言”[5]是歷史的大勢。但是我們的方式卻能夠與資本主義強制性的、同化的破壞性統(tǒng)一方式不同,“同化政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庫中絕對不容許有的”[16]299。列寧指出,資本主義熱心促進“語言的統(tǒng)一和無阻礙的發(fā)展”是為了推動資本主義的發(fā)展[17]227。而社會主義只有在“已經鞏固并且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時候”才會形成統(tǒng)一的“某種新的語言”[7]6。這種新語言的發(fā)展不是“破舊立新”,而是在“舊質要素的逐漸死亡”和新質要素的“長期的積累”中實現的。[15]518普通話就是這種“新的語言”的不完全體,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集中表現。語言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窗口”[18]18,只有從中華民族語言共同體才能看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精神,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成就。在世界上樹立中華民族語言共同體多元一體的形象對中央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戰(zhàn)略部署具有重要意義,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
(二)日常生活語言的思維向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維
思維與語言密不可分,所有可思維的東西都可以表達。語言是外在的,思維是內在的,“每一個民族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說話,每一個民族按照他們的說話方式思維”。[13]在日常生活的異質化復合體中,所有的東西都可以以語言為媒介而被思考,因此能夠同質化。中華民族語言中體現的“家國同構”、“多元一體”等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思維以日常生活經驗性的思維方式深深烙印在每個中華民族成員的腦海中,形成最牢固、最不容易動搖的意識。
一方面,日常生活思維的惰性和保守性有助于牢固樹立共同體思維。與專業(yè)領域不同,日常生活不太要求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各民族日常思維的結構和內容雖然各異,但是由于日常生活知識的非反思性,導致其結構變化極其緩慢,內容也趨于保守、遲滯。[2]47支撐日常生活運行的知識,包括地方語言知識、基本規(guī)范知識、特有的習慣和集體形象的知識等等,比較鮮明的體現了日常思維的重復性特征。該特性具有兩面性:第一,運用好就能夠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助力,共同體思維一旦形成,將牢牢扎根人們心中,不易動搖。另一方面,這種特性也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利用,做一些危害國家安全,破壞民族團結的事情。
另一方面,類比思維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常見的日常生活思維方式。習近平講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提法就是類比思維的具體表現。它以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石榴和石榴籽作為類比,形象的表達了各民族之間的共同體關系,通俗易懂。日常生活語言的自然性和直接性所表現出來是思維的“經濟”和“實用”性。類比思維是一般日常思維的本性,我們的大多數日?;顒佣紴槠渌龑?。語言中的類比,例如在隱喻中的類比會表現出某種更寬泛的東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對新的關系、新的聯(lián)結的承認,通常是通過求助于舊有的類比形式獲得支持,進行決策、評價。中華民族共同體思維借助日常生活思維的這種特征穩(wěn)定下來,成為每個成員不假思索的判斷方式。
(三)日常生活語言的文化向度:鑄牢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
我們關注日常生活語言的主要興趣,在于現存因素的內涵,特別是價值內涵的轉變,這一價值內涵在于習慣的“文化”,而“一個社會的語言能反映與其相對應的文化?!?sup>[19]131日常生活語言所形成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語言共同體強調文化認同,最終要以一種文化共同體的形式出現在世界面前。
一方面,通過日常生活語言將語言認同推向文化認同,從語言共同體走向文化共同體。任何時代的全部文化“都可以在那一時代的語言中表達出來”[2]152。語言尤其是日常生活語言的感染性、引導性在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國民通過語言的感染性和導向性實現文化認知,并形成對國家文化的依戀情感,沒有認知就無所謂依戀。[20]語言共同體最終指向的是文化共同體。多樣的日常生活語言比國家通用語言更具有完整性,這是因為“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并僅僅因此也為我自己存在的、現實的意識”[5]34。多樣的語言滿足多樣的文化實踐的需要,在中華民族語言共同體中沒有任何一種單獨的語言(包括現階段的普通話)能夠完整的解釋中華文化。從中華民族語言共同體能夠順利的通向文化共同體。
另一方面,通過語言共同體的宣傳樹立文化共同體的形象。斯大林講,“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形式”[16]514。因而,沒有多元一體的語言共同體的理解思路是沒法真正理解中華文化的。中國四大名著與《格薩爾王傳》《江格爾》《瑪納斯》等少數民族優(yōu)秀的作品只有以各自的語言才能生動活潑。一些音樂、戲劇等更是如此。語言“是一種文明的鑰匙”“只有了解語言才能使文化影響卓有成效”[21]24?,F階段,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文化形象主要是通過普通話樹立的。例如改編自世界知名科幻小說《三體》的《流浪地球》系列電影展現的就是這種形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以普通話為主體,與所有語言一道形成多元一體的“中國語”語言共同體為國人和世界人民所理解、認同,是在世界面前展現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形象的有效途徑。
三、日常生活語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隨著推廣國家通用語言工作的深化,它在日常生活領域的邊際效益是遞減的。這是因為現階段社會主義還沒到“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時候”[7]5,人的交往還是有限度的。因而,在未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語言上一定是以補全日常生活語言短板為工作重點,以多樣的日常生活語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難點,協(xié)同推動推廣國家通用語言與發(fā)展日常生活語言為主要工作方向。
(一)補全日常生活語言研究短板
關注民族語言、方言就是關注以它們?yōu)槭褂脠鼍暗娜粘I顚τ阼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重要價值,關于這方面的理論短板還需要補全。大體可以從三個方向入手。
首先,從日常生活入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語言上,既需要從較為宏觀的政治層面,民族團結層面入手,也需要從人們最重要的社會場景——日常生活入手。日常生活領域是當代諸多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對象,費孝通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方言進行的考察。后期維特根斯坦把語言同日常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海德格爾將語言(主要是方言)視為“詩意的棲息地”。還有日常語言哲學家塞爾、奧斯汀等人。國外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奇、列斐伏爾、赫勒等人也對這一問題也有一定的關注。因而,如何從日常生活語言入手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成為補齊短板的重要一環(huán)。
其次,從互聯(lián)網入手。像衣食住行一樣,網絡社交平臺成為當代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領域。自新冠疫情爆發(fā)以來,各行各業(yè)都借助網絡平臺進行學習,講座以及居家辦公等。隨著網絡終端的普及和元宇宙等新的互聯(lián)網空間的建立,互聯(lián)網越來越成為國人交流、交往的日常生活直接共同體,成為日常生活語言使用最為活躍,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空間。這個空間所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網絡語言是用圖片、數字、拼音、文字、中英文混用等多種方式進行高度自由的組合而成的。使用表情包、圖片、簡單文字等將民族語言和方言做成簡潔、明了的網絡日常語言,用符合網絡使用者語言習慣的鑄牢語言才能取得最為有效的成果。
最后,從藝術入手。日常生活語言的多元性特點,給中華文化貢獻了像相聲、小品、戲劇、詩歌等等這些語言藝術瑰寶。以戲劇為例,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就有360多種。蒙古族長調民歌,侗族大歌等是民族語言藝術的重要代表。從現有的傳播效果看,漢語方言的戲劇、歌曲在網絡化、流行化程度上要比民族類語言藝術更為廣泛,而且作品也更豐富。例如在2023年春節(jié)檔熱映的電影《滿江紅》插曲是以豫劇唱腔結合現代搖滾音樂唱法完成的,深受網友喜愛?;浾Z歌曲在國內外都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和文化號召力。閩南語網絡流行歌曲《大田后生仔》中“零零后的同學你不會說方言”的歌詞也引起了年輕人的共鳴。此外,我們也要關注國外的相關藝術傳播的動態(tài)。像美國現象級電影《阿凡達》系列中“納美族人”的日常生活語言“納美語”是以西方語言為基礎新創(chuàng)造的虛擬日常語言。這類語言案例能夠為我們以后的民族語言推廣提供一些參考。
(二)攻克保存日常生活語言多元性難點
強調日常生活語言的多元性特點,并不是要強調某種民族語言特權,也不意味著民族分裂和民族對立,因為語言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族壓迫消失了,各民族語言并不會消失[16]294,而是進入了“民族語言發(fā)展和繁榮的階段”[16]299。現代人口大流動,人們進入新的生活,學會新的語言。雖然國家已經開展了“語保工程”,但是各民族人口從農村向城市、從西部向東部聚集,為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較低的民族地區(qū)、偏遠地區(qū)的方言、民族語言保存帶來潛在的風險。因而,在推廣國家通用語言主線地位前提下,合理的保存民族語言、方言依然是難點。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表明,語言問題是個實踐問題,語言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生存和發(fā)展,只有寓語于民才是根本途徑。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哪個地方的人,都會模仿幾句粵語歌,粵語電影臺詞,東北口音的小品臺詞等,這都是國家通用語普及后日常生活語言依然能夠繼續(xù)發(fā)展的一些典型案例。由于少數民族語言在發(fā)音、語法、文字等與漢語有一定的差別,為它們進入其他共同體成員的日常生活帶來一定的困難。但是這些在人工智能時代都不是問題,一些軟件已經能夠支持過百種外國語學習,而且學習一門或者幾門外語早已是現代中國人的日常。借助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民族語言、方言等的語言采集,形成語言數據庫,制作語音、視頻高度清晰、分解的學習視頻,搭建中華民族語言共同體網絡學習平臺,供全國人民自由學習。鑄牢中華民族語言共同體,加強語言認同,所有的語言都需要我們共同學習、保存、推廣、傳播和發(fā)展。
(三)推廣國家通用語和多元日常生活語言的協(xié)同發(fā)展
日常生活的一個特征是異質性,借用馬克思的對象化概念,人們進行日常生活的行為規(guī)范和規(guī)則以及對象化相對的對比是異質的,但是這并不排除或多或少同質行為和對象化領域的可能性,相反,這種同質是它們的前提條件。新時代,全國各族人民在各個領域交流頻繁,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多個方面表現出同質性的傾向。同時,日常生活的異質性特征還不會完全改變,日常生活語言也是如此。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隨著后來的生活選擇而徹底改變原來的生活形式和日常生活語言,因為人們的出生不是以一種像接受學校教育一樣自由選擇的結果,而是人們出生學習的第一種生活形式和第一門語言。語言的共同性與差異性的特征是日常生活同質性與異質性協(xié)同發(fā)展在語言上的表現。兩種不同功能和形式的語言在同一空間中能夠協(xié)同發(fā)展、和諧共生,形成“和諧的語言生活”。參考我國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以及民族政策和語言政策,現在以及將來的一段時間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需要推廣國家通用語言和日常生活語言協(xié)同發(fā)展。
一方面,這種協(xié)同發(fā)展在政治認同上也是必要的。斯大林指出:“語言比任何基礎,任何上層建筑都生存得長久得多?!?sup>[15]504語言是沒有階級性的,但由于人民群眾生活分散,與舊的統(tǒng)治階級之間存在淵源關系,并且“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著這些集團的心態(tài)、意識形態(tài)和目標”[22]35。新華社發(fā)布的負面詞匯就是這種舊意識的表現。葛蘭西基于革命的領導權和達成集體意志的考慮。在語言上,一方面,他認為應當學習通用語,因為只講方言的人會受到限制,他的利益是“狹隘的”。[22]234~235另一方面,他看到歌劇、音樂等日常生活“感覺的語言”能夠清楚地表達了人民的感受,這種語言文化形式吸引了大批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沒受過教育的人民群眾。民族語言、方言對于獲得文化領導權,形成像愛國主義這樣非單一的有機意識形態(tài),[23]81聯(lián)結不同群體集體意志,使其認同共同價值觀念,確立共同政治目標,為共同政治理想而奮斗具有重要價值。
另一方面,生活形式上的共識與異議共存也體現了這種協(xié)同發(fā)展的必要。語言共同體和共同體意識不等同于消除差異。共識必然“伴隨異議”。[24]113~114如果差異消失了,那么共同體意識也就沒有了根據和意義。差異繼續(xù)在共同體中存在,既是后者的基礎,又與后者處于一種張力關系之中。在語言上達成一致的深層內涵是“生活形式的統(tǒng)一”[24]67。要在語言上產生認同,不僅要獲得一種能消除彼此之間隔閡的共同語言,而且必須在其根源——生活形式上達成一致。人們的生活形式是一致性和多樣性并存的,理解它需要從語言因素和情感因素兩個“無法分離的”[25]73的認同形式出發(fā)。情感在政治認同中起決定性作用。從正面講,中華民族必然包含某種共同體情感。國家通用語言和民族語言、方言的使用場景是與人們的情感密切聯(lián)系的,合理的保存和恰當的使用有助于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
參考文獻:
[1]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N].人民日報,2021-08-29(01).
[2][匈]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
[3]張文木.在推進國家語言戰(zhàn)略中塑造戰(zhàn)略語言[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03).
[4]金學軍,肖化.日常生活領域中生活語言的特征:兼論學習共同體的生活語言[J].社會科學家,2008(9).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英]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陳嘉映,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斯大林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9][法]讓一熱拉爾·羅西.分析哲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10]徐友漁.“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學中的語言轉向[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
[11]楊佳.我國國家通用語普及能力建設70年:回顧與展望[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3]龐文薇.人與語言:赫爾德語言哲學思想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1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斯大林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斯大林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納日碧力戈.語言人類學[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19][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變異:現代文化人類學通論[M].杜杉杉,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20]何生海.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
[21][法]路易·多洛.國際文化關系[M].孫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2][意]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M].曹雷雨,姜麗,張跣,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3][阿]Ernesto Laclau.Emancipation(s)[M].London:Verso,2007.
[24][比]Chantal Mouffe.The Democratic Paradox[M].London:Verso,2000.
[25][比]Chantal Mouffe.For a Left Populism[M].London:Verso,2018.
THE DAILY LIFE LANGUAGE AND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CAUSE,CONNOTATION AND PATH
Zheng Wenzheng,Aytusson Sultan
Abstract:Daily life represents the most direct and diversified scene of people’s life,and the daily life language primarily based on ethnic languages and dialects,is a research field that cannot be neglected in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A Daily life language is not only a communication tool,but also a form of life.The diversity in unity of daily life language gives full expression to the pattern of diversity in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daily life language is inextricably linked to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erms of language dimension,thinking dimension and cultural dimension.The shortcomings of the daily life language in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should be made up in such three main areas as daily life,the Internet and art,and the difficulties in preserving a diverse daily life language should be broken through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other tools to bring language to the people.Whether at the level of organic consciousness,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collective volition or that of consensus and dissent in the form of life,i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 language and advance the daily life language in a synergetic way.
Keywords:Daily life Language;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Language community;the National standard language
〔責任編輯:奉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