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中華文化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天津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構成,使得天津的民俗文化擁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獨特魅力?!疤旖蛎袼孜幕耐炼湔Z翻譯研究”立足天津文化發(fā)展建設、增進國際友好交流與合作,向世界展現(xiàn)天津民俗文化的魅力,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該研究通過對漢語、土耳其語兩種語言的特點進行比較,結(jié)合天津民俗文化自身特點,探討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策略,力求通過靈活變通的翻譯方法,用土耳其語準確再現(xiàn)天津民俗文化原貌,同時對天津民俗文化翻譯提出了建議與展望。
關鍵詞:天津;民俗文化;“一帶一路”;土耳其語;漢語;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9(a)-0163-04
A Study of Turkish Translation of Tianjin Folk Culture
Abstract: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and profound history.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Chinese culture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ethnic composition of Tianjin makes its folk culture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m.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ianjin's culture, the \"Study of Turkish Translation of Tianjin Folk Culture\" aim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friendly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strive to show the charm of Tianjin folk culture, which is the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By comp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Turkish, and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anjin's folk cultur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urk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folk culture, and strives to accurately reproduce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ianjin's folk culture in Turkish through flexible translation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were mad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folk culture.
Key words: Tianjin; Folk culture; The Belt and Road; Turkish;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中華文化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地方民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1]。天津地處“九河下梢”,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在這里不斷碰撞、交融,造就了極具包容性、多樣性的天津民俗文化?!疤旖蛎袼孜幕耐炼湔Z翻譯研究”立足于天津,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力求讓天津民俗文化走出國門,走進土耳其,走向世界。本文選取天津民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內(nèi)容進行土耳其語的翻譯示例,在翻譯過程中探尋合適的翻譯策略,力求通過土耳其語準確表達天津民俗文化,同時不失文化內(nèi)涵。
1 天津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現(xiàn)狀
1971年8月,中國與土耳其建交;1991年9月,天津市與土耳其伊茲密爾市簽署建立友好交流與合作關系協(xié)議書。隨著兩國貿(mào)易、投資、旅游、教育及其他重大項目合作的推動發(fā)展,文化領域中的民風民俗、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方面也引起兩國人民的濃厚興趣。如何向土耳其人介紹中華文化、介紹天津的民俗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翻譯。
1.1 國外現(xiàn)狀
目前已有的土耳其語譯成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文學作品上,比如,《論語》《老子》《孫子兵法》等中國經(jīng)典古籍;《古船》《穆斯林葬禮》等現(xiàn)當代小說。近些年,《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平語近人》《習近平講故事》等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作品也陸續(xù)被譯成了土耳其語。但是,以介紹地方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作品相對較少(部分譯成作品主要集中在介紹新疆、甘肅地區(qū)的民俗文化),對天津地區(qū)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可以說幾乎沒有。
1.2 國內(nèi)現(xiàn)狀
通過檢索知網(wǎng)、維普及萬方3個數(shù)據(jù)庫,發(fā)現(xiàn)基于“民俗文化翻譯”的研究,多以英語翻譯為主,研究主題或是著眼于山西、陜西、青海地區(qū)的民俗文化,或是針對文學譯本中的民俗文化進行探究;對“天津民俗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繪畫、文創(chuàng)作品開發(fā)上?;凇疤旖蛎袼孜幕g”的研究檢索到6篇論文,其中英語翻譯有5篇,俄語翻譯有1篇,土耳其語翻譯0篇;按照研究成果發(fā)表時間來看,有3篇發(fā)表于2020—2023年間,其余3篇發(fā)表于2015—2016年,時間較遠。由此可見,基于“天津民俗文化翻譯”的研究目前還十分有限,“天津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研究更是空白,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擁有廣闊的研究和發(fā)展空間。
2 天津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的意義
天津民俗文化發(fā)軔于建城以前,興盛于開埠前后,成熟于近代百年[2]。世代相傳的社會、信仰、飲食等方面的風俗習慣和開埠后融入的外來文化不斷碰撞,凝練成獨具特色的天津民俗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天津民俗文化的翻譯,是實現(xiàn)文化傳播與發(fā)展的途徑,具有豐富而深遠的意義。
2.1 文化傳承
通過對天津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研究,實現(xiàn)對天津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習近平主席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碧旖蛎袼孜幕侵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保護與傳承天津民俗文化,不僅向世界展示了天津形象,也向世界展示了新時代的中國形象。
2.2 文化互鑒
通過對天津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研究,有助于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和交融。土耳其民俗學學者厄扎爾([O][..]cal O[ˇ][g]uz)指出,文化的差異性加強和豐富了人類對共同文化遺產(chǎn)——世界文明的理解[3]。中國與土耳其的文化背景不同,在民俗文化上也有較大差異,但通過譯介,我們可以溝通彼此,了解對方。差異雖然會存在,但不會妨礙文化之間的“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2.3 開拓前景
通過對天津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研究,可以開拓更廣闊的研究領域和空間。天津民俗文化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和內(nèi)涵,該研究在初期首先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內(nèi)容進行翻譯探究,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可以逐步納入更豐富的內(nèi)容,使天津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研究更加系統(tǒng)更加完善;此外對天津民俗文化的翻譯研究可以同課程教學、教材編寫相聯(lián)系,如何對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詞匯、句式等進行翻譯,是值得教學與研究者探討的內(nèi)容。
3 天津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策略和方法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它不僅包含了語言方面的轉(zhuǎn)化,還涵蓋了文化的融合與傳播[4]。民俗文化的內(nèi)涵深厚,民俗文化的翻譯不能只是簡單地進行源語和譯語的轉(zhuǎn)換,還要考慮譯語讀者對所傳遞信息的接收與理解,同時還要保持源語民俗文化的特性。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是靈活變通的,需要考慮源語和譯語的語言特點及文化背景,深度理解文化背景才能突破其表層結(jié)構的語言外殼探究其深層結(jié)構的內(nèi)涵意義[5]。
3.1 土耳其語漢語語言特點對比
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基于對漢語和土耳其語兩種語言特點的對比。漢語的語言組織遵循“輕重緩急”的規(guī)律,比如,時間先后、前因后果等,漢語沒有明顯的語法標記,是一種語義型語言;而土耳其語是一種語法型語言,有嚴格的語法標記,其形態(tài)豐富,語言組織通過詞綴、類動詞、后置詞等方式實現(xiàn)。從句子結(jié)構來看,土耳其語以謂語為核心,語序靈活;而漢語句子結(jié)構復雜,語序不能輕易變動。此外,從思維模式的角度,漢語以主體意識為主,句式多呈現(xiàn)為主動句;土耳其語以客體意識為主,語言表達具有物傾傾向,被動句式運用會多于漢語[6]。
3.2 民俗文化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
由于漢語和土耳其語在詞法、句法、表達上的不同,在進行翻譯時需要選擇適當?shù)姆g策略和方法。除此之外,由于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如何將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內(nèi)涵準確傳達給受眾,是民俗文化翻譯的難點。以下分別通過詞匯翻譯、句子翻譯就“天津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進行探究。
3.2.1 詞匯翻譯
詞匯處理的原則是忠實和靈活。忠實是不拘泥于表面形式,而要結(jié)合語境,理解詞匯的真實含義,包括它的感情色彩、文化內(nèi)涵、文體風格等;靈活,是在忠實的基礎上,或增或減或轉(zhuǎn)[7]。以“三岔河口”為例,作為天津地區(qū)極具地域特色的地名,如果只是音譯為“San Cha He Kou”,譯語讀者在不了解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只能將其理解為一個名稱,而體會不到該地區(qū)的特殊性與重要性。而如果采用意譯的方法,又會改變源語讀音的獨特性。所以在處理此類帶有地域特征、文化內(nèi)涵的地名時,可以采用“音譯+注釋”的翻譯方法,即:“San Cha He Kou (Ziya Nehri, Güney Kanal ve Kuzey Kanal?n kav?a[ˇ][g]?d?r. Tianjin tarihi buradan ba?lad?.)”,讀者會理解“三岔河口”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其在子牙河、南運河、北運河三河交匯之處。這樣,既保留了源語發(fā)音,又有效地傳遞了文化內(nèi)涵。再比如“楊柳青木版年畫”的翻譯,關于“木版畫”一詞,在我們了解制作工藝的前提下,知道有“刻板、套印”的制作工序,在土耳其語中“ah?ap bask?”一詞中也包含了“木板印刷”的語義,所以在這里我們可以采用“音譯+意譯”的翻譯方法,將“楊柳青木版年畫”翻譯成“Yangliuqing Yeni Y?l Ah?ap Bask? Resimleri”。
3.2.2 句子翻譯
漢語注重意合,多以小句構成的句群表達獨立完整的意義;土耳其語重形合,主次分明,主要信息以謂語為主干,其他信息以其他語法形式圍繞主干展開。在進行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時,要遵循土耳其語的語言特點和語法規(guī)則,要對漢語源語進行分析,劃分意群,確定主次。在譯語的主句框架確定后,將其他信息作為修飾成分納入主句框架之中。
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介紹為例:“楊柳青木版年畫是天津市楊柳青鎮(zhèn)的傳統(tǒng)美術形式,是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在中國民俗文化以及天津文化發(fā)展歷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盵8]這句話一共包含3個小句,經(jīng)過分析可以了解到整句話主要說明了兩件事:“楊柳青木版年畫是什么”和“楊柳青木版年畫的作用”。由此該句可以分為兩個意群,第一個意群包括前兩個小句,以“……是……”為主線組織譯文,因為兩個小句結(jié)構相同,在譯文中主句使用一個并列結(jié)構,即“…… ve ……," -DIr.”?!皸盍嗄景婺戤嫛钡姆g在上文中已經(jīng)提到過;“傳統(tǒng)美術形式”的翻譯可以采用直譯“geleneksel bir sanat tarz?”;“天津市楊柳青鎮(zhèn)Tianjin'deki Yanliuqing kasabas?”可以作為定語,限定“傳統(tǒng)美術形式”以說明其地域性。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將限定關系只按照源語中“某地區(qū)的”的方式處理成領屬性詞綴“-(n)In”,會顯得過于直白和生硬,所以這里采用了“增譯”的方法,增加“do[ˇ][g]-mu? olan(發(fā)源)”一詞,讓譯語讀者能理解到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歸屬地和發(fā)源地?!啊弧保谕炼湔Z中有固定的結(jié)構,可以譯成“-DAn biri”。第一個意群可以翻譯為“Yangliuqing Yeni Y?l Ah?ap Bask? Resimleri, Tianjin'deki Yanliuqing kasabas?nda do[ˇ][g]-mu? olan geleneksel bir sanat tarz?d?r ve [?] [C]in'in ünlü ve ?nemli d?rt ah?ap resimlerinden biridir.”。第二個意群的主題圍繞“作用”展開,以“在……中,起到……作用”為主線組織譯文,使用一個位格詞綴“-DA”來表示范疇,使用語義對等的“rol oynamak”來翻譯“起作用”,即“……-DA, …… rol oynamak.”?!爸袊袼孜幕焙汀疤旖蛭幕笨梢灾弊g成“[?] [C]in halk kültürü”和“Tianjin kültürü”?!鞍l(fā)展”一詞,按照土耳其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文化的發(fā)展需要“有人推動”,這里使用轉(zhuǎn)譯的方法,將“發(fā)展”從主動態(tài)處理為使動態(tài),并使用它的動名詞形式,相應的“中國民俗文化”和“天津文化”也轉(zhuǎn)為“發(fā)展”的賓語,需要添加賓格詞綴“-(y)I”,第二個意群完整地翻譯為“[?] [C]-in halk kültürü ve Tianjin kültürünü geli?tirme tarihinde ?nemli bir rol oynar.”。此外,在進行多個短句或者長句翻譯時,還可以打破句與句的壁壘,使用重組法、省譯法、增譯法等翻譯方法。
4 天津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成果的應用
天津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已逐步完成“天津名字的由來”“楊柳青木版年畫”“天津飲食文化概述”等內(nèi)容,并根據(jù)需要應用于實踐。下文筆者就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可應用領域以及可拓展領域進行展望。
4.1 土耳其語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可分為兩個方向,專業(yè)課程建設和公共課程建設。專業(yè)課程建設包括專業(yè)必修課程和專業(yè)選修課程,在專業(yè)必修課中,“天津民俗文化的翻譯”可以作為土耳其語專業(yè)本科高年級“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中的一個單元出現(xiàn),專門學習民俗相關的詞匯與表達,學習天津民俗文化的內(nèi)涵,拓展知識結(jié)構;專業(yè)選修課可嘗試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以閱讀課的形式呈現(xiàn),如“天津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閱讀”,這門課程需要更多的民俗文化翻譯內(nèi)容做支撐,以及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識體系為基礎。公共課程可通過慕課的形式呈現(xiàn),配合音頻、視頻,側(cè)重于使用土耳其語介紹有趣的民俗文化知識。
4.2 土耳其語教材建設
課程建設的同時可進行教材建設,教材的編寫應滿足科學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實用性原則[9]。閱讀、翻譯等不同的課程,教材的側(cè)重點不同;“天津民俗文化的土耳其語翻譯”涉及多學科交叉融合,教材的編寫要注意民俗文化知識與語言知識的結(jié)合,同時也要滿足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在教材編寫形成體系后,教材的語種可不局限于土耳其語,可形成多語種民俗文化系列教材。
4.3 民俗文化譯介項目
天津有很多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書籍,通過文化外譯項目,可以讓民俗文化走出國門,走進土耳其。天津友好城市之一——土耳其的伊茲密爾,也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其民俗文化也有著地域特色和獨特魅力,通過翻譯將有趣的土耳其民俗文化介紹給大眾,以“走出去”和“引進來”實現(xiàn)民俗文化的互通互鑒[10-14]。
5 結(jié)束語
天津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構成,讓天津的民俗文化擁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獨特魅力?!疤旖蛎袼孜幕耐炼湔Z翻譯研究”力求展現(xiàn)天津民俗文化的魅力,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魅力;但該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可開拓的領域廣闊,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如何更好地進行天津民俗文化翻譯、更有效地傳遞民俗文化內(nèi)涵,還需要不斷地對翻譯策略進行探究,對翻譯內(nèi)容進行修訂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3.
[2] 王兆祥.天津民俗文化芻議[J].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lián)合學報,2004,6(1):93-95,99.
[3] Dr. Erol EVC[I][.]N. Türk Halk Kültürü Ara?t?rmalar? [I][.][?]in [O][..]nemli Bir Kaynak: Halk Kültürü Bilgi Ve Belge Merkezi[J].Mill? Folklor,2013,25(100):225-242.
[4] 張玉潔.“一帶一路”背景下特色民俗文化翻譯研究[J].文化學刊,2022,1(1):52-55.
[5] 蔣紅紅.民俗文化翻譯探索[J].國外外語教學,2007(3):52-57.
[6] 彭俊,丁慧君.土耳其語漢語翻譯教程[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27-33.
[7] 劉釗,李智育.土耳其語翻譯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33.
[8] 天津文旅資訊服務系統(tǒng).楊柳青年畫:第六代傳人霍慶順[EB/OL].(2020-06-25)[2023-8-8].http://fw.whly.tj.gov.cn/whtj/whfy/gjjfwzwhyc/202009/t20200921_3740607. html.
[9] 王文潔.國際中文教育民俗文化教材編寫研究:以《中國民俗文化》為研究對象[D].四川:西南科技大學,2023.
[10]趙靜宜.漢語國際教育中“民俗文化”的教學研究:以T大為例[D].天津:天津大學,2021.
[11]邢琰.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對外翻譯傳播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2(4):36-46.
[12]吳斐.異化翻譯觀下的貴州民族民俗文化譯介與傳播[J].貴州民族研究,2014,35(10):121-124.
[13]張婧.天津民俗文化發(fā)展開發(fā)研究[J].中國市場,2019(7):34,39.
[14]張莉.“一帶一路”背景下山西民俗文化翻譯探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0(1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