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龍
相聲演員,曲藝理論研究學者。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四川省曲藝研究院哈哈曲藝社培訓中心副主任,成都市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師從侯派相聲傳人丁寶祥先生。
王琪
曲藝教師,相聲演員。四川現(xiàn)代藝術學校曲藝專業(yè)主任,四川省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曲藝研究院哈哈曲藝社培訓中心曲藝教育顧問,成都市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
針對傳統(tǒng)曲藝教育中存在有“重曲藝,輕教育”的現(xiàn)象,探討曲藝教育應從教師和學生的認知入手,融入現(xiàn)代教育技巧和方式,活用游戲化技巧。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也要相應采用不同的教學側重點,并設計一堂曲藝課程應包含的形式,給出解決傳統(tǒng)曲藝教育不重視教育技巧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引言及背景
曲藝行業(yè)歷史悠久,傳承教育方式一直比較傳統(tǒng),未能做到與時俱進。隨著現(xiàn)代教育普及,教育學研究日新月異,曲藝教育也應該從傳統(tǒng)教育方式中跳出來,從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中取經(jīng),豐富曲藝教育教學體系。
通過總結多年曲藝教育經(jīng)驗,多次同全國從事曲藝教育的同行前輩溝通交流,我們認為目前的曲藝教育存在一個普遍問題,那就是“重曲藝,輕教育”的現(xiàn)象。
二、曲藝教育存在誤區(qū)
傳統(tǒng)曲藝教育非常重視“口傳心授”,以尊師重道為理念,打造了一種類似傳統(tǒng)私塾教育“念背打”一樣的模式。這種模式,雖然也教出了非常多的優(yōu)秀人才,但如果老師處理不夠靈活,教學就變得非常死板。一般,老師負責演示,學生負責模仿,一旦模仿不到位,老師動輒一句“說人話”給予嚴厲臉色,又甚至不說明練習錯誤原因,抬手就打。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是囫圇吞棗般學習,要熬到能上臺表演才能逐漸摸索出一些道理,也就是所謂的“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甚至出現(xiàn)一種共識,認為模仿力好是選拔相聲苗子最重要的條件。
在一些死板的教學模式下,很多開竅晚的學生往往中途就退出了,只有天賦較高或毅力較強的學生能堅持下來。這種死板模式造成一種假象,好像學生學曲藝是靠天賦,老師教曲藝是在撞大運。嚴格說起來這并不算教育,只是在尋找好苗子罷了,學生能成就多少主要靠悟性高低。這種情況下,學生也就很難感受到老師的傳承功勞,甚至造成了學生拜師只拜腕兒的現(xiàn)象。
孔子曾說“有教無類”,教育不分高低貴賤,才能讓教育普及。教育是人類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不能變成一種篩選手段。只有當曲藝教育能做到“來學者皆有所成,去教者不挑學生”,那才是曲藝教育應有的狀態(tài)。
從事曲藝教育多年,接下來我們試著談談曲藝教育學的一點心得。
三、教育要從認知入手
狹義上說,教育是以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不能只從內容出發(fā),更要重視教師和學生的認知感受。
(一)教育要做到認知統(tǒng)一
教育要做到認知統(tǒng)一,一是作為教師對教育行為的認知,二是作為教師要對學生接受知識過程的認知,這兩個認知要統(tǒng)一。
傳統(tǒng)曲藝教學中往往有這種現(xiàn)象,老師把某一項技巧演示給學生,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問到“為什么這個地方這樣處理呢”,老師往往給一句“我?guī)煾妇瓦@么教我的,以后演多了你就明白了”,這可以說是糊涂老師;同時還會遇到一種情況,學生苦練多時,給老師哭訴“老師,我在腦海中明明背得跟您一模一樣,可是出口就是不對,總是說不到位??!”,這可以說是糊涂學生。這就是老師對教育行為認知不夠,同時對學生學習過程認知也不夠,造成的教學失敗。
之所以會犯這樣的錯誤,是因為指導教學和學習的主觀認識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當然僅僅意識到要主客觀符合,實際用處并不大,根本不會讓我們減少犯錯的概率。問題出在哪兒?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開始具體的行動前,都已經(jīng)潛意識地認為自己的主觀認識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要不然怎么會動手去做呢?剛才案例中的“糊涂老師”認為自己已經(jīng)做到了教學全部,“糊涂學生”也以為自己已經(jīng)學習到了老師教的一切,這樣情況下“糊涂師生”一起努力讓教學變成了白費力。因此,教育要從認知入手,老師和學生要在“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上達成統(tǒng)一。
毛主席在《實踐論》中告訴我們:“人在實踐過程中,開始只是看到過程中各個事物的現(xiàn)象方面,看到各個事物的片面,看到各個事物之間的外部聯(lián)系。這叫做認識的感性階段,就是感覺和印象的階段?!边@是在談“感性認識”?!秾嵺`論》還告訴我們:“社會實踐的繼續(xù),使人們在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復了多次,于是在人們的腦子里生起了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突變(即飛躍),產(chǎn)生了概念?!边@是在談“理性認識”。在曲藝教育中,我們之所以主觀認識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是因為我們往往只重視了“理性認識”的傳遞,忽視了“感性認識”的接收。人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由感性到理性的。省掉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稱之為完整的認識過程。教育學就是在研究如何讓“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tǒng)一的學科,也就是在研究如何更好地讓學生認知并接受??偨Y一句話,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去掌握所學知識和技巧,并能正確實踐練習;教育過程是讓學生樂于接受教師傳授,并保持對知識和技巧的興趣。傳統(tǒng)曲藝教育容易忽視這個過程,試圖直接用“口傳心授”達到認識飛躍,造成了教育效率低。
(二)重視教育技巧以及游戲化運用
教育學就是在研究教育過程,以實現(xiàn)讓不同年齡段學生樂于學習的目的。曲藝教育應加強對教育技巧學習和掌握,不能停留在僵化的“口傳心授”的老套路中。
例如,在初學曲藝時,學生普遍存在聲音打不開、咬字沒力等現(xiàn)象,枯燥的口播操及發(fā)聲練習,很多孩子堅持不住,課下幾乎不會主動練習,影響學習進度。長期的專業(yè)化訓練對學生而言枯燥乏味,練習中偷懶導致短期呈現(xiàn)效果不佳,興趣度減少,很多家長和孩子就放棄了。早在新世紀初,美國企業(yè)培訓已經(jīng)進入引導學習階段,整個培訓過程,老師主要起引導作用,學生通過行動學習,在實踐中通過解決問題、討論案例、團隊游戲等方式獲得經(jīng)驗和知識。也就是說,即使面對專注力強的成年人,培訓教育也不能僅靠知識講述,而是通過實踐和游戲調動參與度,即所謂在“干中學”。因此,當面對青少年時,借用近似游戲和“有趣”之類的元素推動學習,改善他們專注度,增強趣味,就尤顯重要。
在商場中,人們決定走樓梯還是電梯通常不是取決于趣味,但當樓梯加入了腳踏奏樂的琴鍵,趣味的作用就脫穎而出了。例如曲藝繞口令不只在訓練發(fā)音,我們還在訓練場景描述能力,當繞口令練習增加了繞口令表演游戲,學生就在游戲中潛移默化掌握了繞口令的表達邏輯。通過視覺、行動和聲音豐富化,讓學生保持高度專注力,享受上課過程,投入課程練習,激發(fā)學習興趣,才能使課堂效果最大化。
總結下我們團隊的經(jīng)驗,教育技巧結合游戲化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學習及時反饋的能力,例如基本功訓練結合游戲及競賽,專業(yè)內容技巧訓練增加趣味性處理,思維拓展增加行動學習。通過對作業(yè)訓練和技巧訓練進行加工,讓這些訓練富含競爭、合作、探索的趣味性,學生們在相互競爭、合作中彼此鼓勵。
(三)曲藝教育也要“把點開活”
曲藝行有句藝諺叫“把點開活”,大意是面對不同層次觀眾,應該演繹不同的適用內容。曲藝教育也是一個道理,因為不管說相聲還是教學,本質都是一種溝通方式。當我們面對不同年齡段學生時,從認知入手,教育方式的側重點也應不同:
1.少兒曲藝教育應重視興趣培養(yǎng)。
4-8歲少兒,發(fā)育并不完全,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不能完全明白學習內容以及背后技巧和理論原理,更多是以模仿為主,這個階段教學應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為主。少兒藝術培訓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早已不是賣方市場,我們不能期待學生一定是一個狂熱愛好者。但我們要用更加趣味化甚至游戲化的技巧豐富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學習狀態(tài)。
以貫口《小孩子》的教學為例,在少兒階段,我們先要給孩子講清楚每個小故事,然后可以讓孩子設計小故事表演,總結人物特點,最后再完整背誦。這樣孩子在表演游戲中理解了故事、了解了人物,自然也能表達出部分情感。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不要求完全模仿老師,主要要求孩子能盡量表達情感。
2.青少年曲藝教育重視基本功訓練。
8-16歲的青少年階段,不但識字,而且具備了基本邏輯思維能力。這個階段教學,更重視基本功技巧,如果說少兒階段還停留在“曲藝很好玩”階段,那么面對青少年時就進入到了“技巧怎么玩”的階段了。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經(jīng)可以準確模仿老師表演。在模仿中,學生已經(jīng)可以了解曲藝表演是在干什么,也能理解曲藝學習在訓練什么。學生需要了解曲藝演員到底做對了什么讓臺下觀眾產(chǎn)生了喜怒哀樂等情緒,這是最基礎也是最難掌握的知識之一,在這里“模仿”結合“技巧訓練”就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還是以貫口《小孩子》為例,在這個階段,就要明確給學生標氣口、劃重音、做示范;告知學生語言強弱技巧、語言快慢處理技巧、語言調值處理技巧;讓學生不但理解故事,能表達情緒,還要通過模仿去體會提煉技巧,讓表達更加完整。這個階段以達到基本相聲口,掌握輕重緩急表現(xiàn)為要求。
3.成年曲藝教育重視原則性原理
成年人理性認知增強,更愿意去探索事物背后的第一原理,也就是所謂原則性原理。成年人更期待“授之以漁”,所以這個階段教學還要讓其了解“為什么這么玩”。成年人已經(jīng)不滿足于完全模仿,為了達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tǒng)一,必須要先講清楚為什么,再去訓練怎么做,最后達到如何做好的結果。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剖析基本原理,剖析觀眾心理,剖析表達目的;同時要通過舉例類比形式,讓學生迅速明白原理,進而驅動學習行動。
同樣以貫口《小孩子》教學為例,在以上基礎上,面對成年人教學,我們要告知學生語言強弱處理的原因是什么?語言快慢處理的表達目的是什么?語言調值變化的原則是什么?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當他面對其他未學過的貫口時,也能試著去處理,這才算完成了貫口學習的全部要求。
三、一堂曲藝課程應該包含什么
教育是在統(tǒng)一學生“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在引導學生掌握技巧和背后原理?;诖耍覀冊谠O計一堂曲藝課程時,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對感性、理性接受程度,要設計不同的內容。
(一)開班儀式
英國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年—1947年)說過一句話“文明的進步,就是人們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文明是在歲月中積累而成,一個民族的文明是這個民族所有的苦難和輝煌累就的經(jīng)驗,最終形成一條條人人不約而同遵守的規(guī)則。這些不約而同的規(guī)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后來者,讓后來者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tǒng)一,不用一一再去嘗試探索,形成了認知的捷徑。這些認知的捷徑讓我們在接受到某些先決條件后,不假思索就跳入到既定邏輯鏈條中去解決問題。
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去探索和利用一些捷徑,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高效理解學習內容,迅速掌握學習技巧。
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是一堂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一個調動身體和思維的開課儀式就非常重要,通過每次開課時的肌肉記憶反饋和儀式感,迅速讓學生進入到學習的氣氛。比如傳統(tǒng)的班長喊“起立”,同學們齊呼“老師好”就是一個典型的簡單開課儀式。一些傳銷及培訓課程的課前熱身舞和口號呼喊,也是一種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儀式??傊覀円O計一種符合曲藝氣質,調動全身的開課儀式,簡短有效。
曲藝開課儀式可以設計成,上課時先朗誦一段師訓再進入上課流程,例如哈哈少年團師訓如下:
自古人生立世,須有一技之能。
名揚四海若有成,皆因勤學深耕。
我輩既學相聲,追本求知道通。
尊師重道苦練功,切勿荒廢放松。
一段師訓朗誦完畢,既有儀式感,又強調了勤學苦練和尊師重道,給學生搭建一個進入狀態(tài)的捷徑。開課儀式可以有很多種,原則就是內容簡短、調動行動、煥發(fā)精神,適用于各個年齡段課堂。
(二)課堂內容
課堂內容主要包含教師演示和技巧訓練兩部分,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兩者比重不同,教學側重點也不同。
1.教師演示
“口傳心授”中的“口傳”,就是教師演示。教師演示是給學生樹一個標桿,讓學生在未徹底了解技巧規(guī)律時,有一個模仿的標品,這是一堂曲藝課程最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
教師演示部分是教師教學基本功,不做深入討論,只要把握住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越小的學生,越要把表演特點放大,讓學生形成基本感性認知再去模仿。
教師演示包含了標準示范、技巧說明和原理剖析三個部分。例如貫口《小孩子》教師演示就要做到:
標準示范:展示整個貫口情緒狀態(tài)、展現(xiàn)每個故事情緒狀態(tài)、強調抑揚頓挫特點表現(xiàn)。
技巧說明:講清楚如何用輕重緩急去處理語言的強弱表現(xiàn)及情緒表達,了解語言強弱處理和情緒表達的背后原因。通過劃重音、引導練習,讓學生掌握基本強弱表達技巧和情緒表達規(guī)律。
原理剖析:剖析輕重緩急和強弱處理背后聯(lián)系,講解如何判斷一句話中的強弱關系,理解一整段話的快慢處理邏輯。在剖析完原理之后,要輔助增加舉一反三的練習,讓學生通過分析不同句式、段落的輕重緩急處理來掌握貫口抑揚頓挫的基本技術。
在這三個部分中,少兒課堂階段以標準示范為主,占整體課堂30%左右;青少年課堂階段標準示范和技巧說明并重,占整體課堂40%左右;成人課堂階段三者并重,占整體課堂60%左右。
2.技巧訓練
曲藝表演技巧,是指曲藝表演的行動規(guī)律。如語言基本功的抑揚頓挫、相聲語言綱口節(jié)奏、相聲包袱的鋪墊抖翻縫、訓練發(fā)聲咬字的口播操等。作為行動規(guī)律,學生很難一時掌握,需要不斷去練習才能形成正確行動習慣,這就需要把枯燥的訓練過程趣味化和游戲化,重視游戲化運用。
在一堂課中,老師沒有辦法對每個學生狀態(tài)一一調動,就需要把技巧游戲化,來增加所有學生的專注度。比如氣息練習,可以引入競賽環(huán)節(jié),大家比一比氣息長度;發(fā)聲練習進行分組競賽,用一個小小的分貝儀,比一比向遠處吶喊的分貝值。我們還可以向表演教學內容學習,化用表演教學中的游戲化訓練。在曲藝表演中,我們都知道細節(jié)很重要,例如眼神、表情、情緒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可或缺,但我們不能一下就給學生灌輸?shù)轿凰幸?。一方面是他們無法做到深入感受和理解,還有一方面就是老師的體驗感受也不能完全表達出來。即使少數(shù)學生能表現(xiàn)出來老師要的狀態(tài),也可能是孩子自身有些天賦,并不代表他能吃透技巧。我們可以引入已經(jīng)比較成熟的各種表演訓練游戲,豐富曲藝表演課堂,也可以把相聲小段《幸福拍手歌》《反正話》改編成反應力和思維能力游戲進行對抗練習,訓練孩子的反應能力和即興思維。
實際上,針對青少年學生,解放天性只能解決表面問題,內心的打開,才能帶動情感發(fā)育,針對性地表演練習,可以較好地調整孩子們普遍出現(xiàn)的難點,增加趣味性使孩子們足夠放松。只有在專注放松的狀態(tài)中,學生們才能打開思維,展開想象力,培養(yǎng)信任感,接受老師和課堂知識。
但要注意,技巧訓練游戲重點在技巧訓練,是把表演技巧進行趣味化處理,不能本末倒置。作為老師,經(jīng)常會在練習中發(fā)現(xiàn)孩子潛在的能量,這份驚喜和成就感讓老師和學生都非常享受課堂。根據(jù)多年課堂教學經(jīng)驗,我們認為技巧游戲化內容在少兒階段課堂中要占至少50%左右,在青少年階段課堂中要占至少40%,在成人階段課堂也要占至少20%。
(三)結課演示
結課演示是傳統(tǒng)教學容易忽視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結課演示是指學生在課堂最后階段給家長及老師演示當堂課程學習結果。結課演示有三重意義:
1.給學生學習制造動力和壓力
最后的結課演示等于是一次考試,學生課堂不投入學習就不能圓滿完成。同時,結課演示等于是一次表演練習,曲藝表演是一門實操的課程,只有通過不斷表演練習才能真正掌握技巧和狀態(tài)。
2.給教師教學壓力以及觀察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機會
結課演示不但是學生學習的考試,也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驗,促使教師做好準備投入教學。同時,通過學生的結課演示,教師還能收集記錄每一位學生的當堂學習狀態(tài),查缺補漏,課后針對性向家長反饋以及布置練習作業(yè)。
3.給家長一個感受學習魅力的機會
曲藝學習是一個漫長過程,表演功力進步不能量化表現(xiàn),曲藝考級也并未普及,家長沒辦法感受到孩子學習進步。通過結課演示,讓家長近距離感受到曲藝表演魅力,感受到孩子學習的階段性成果,可以促進家長讓孩子長期學習的決心。
結課演示,非常重要,每個階段都要執(zhí)行,占整堂課比例20%左右。
五、結論
現(xiàn)代曲藝教育要從認知入手,做到教師與學生認知統(tǒng)一,重視教育技巧以及游戲化運用,針對不同階段學生應有不同側重點。精心設計一堂完整的曲藝課程,設計開課儀式,優(yōu)化課堂內容,做好結課演示,打造更高效的曲藝教育課堂。
隨著高校曲藝學科開設,青少年曲藝教育有了向上的通道,曲藝教育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時代,曲藝教育建設也迎來更高要求。總之,曲藝教育發(fā)展任重道遠,要從傳統(tǒng)教學中跳出來多向現(xiàn)代教育學習,讓曲藝教育從“擇徒傳承”轉變?yōu)椤坝薪虩o類”,推動曲藝傳承傳播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