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煜先生具備精深的文化素養(yǎng),因此他才能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鉆研文學與繪畫的交融之道。以詩詞文學素養(yǎng),化為他自己的文化涵養(yǎng),拓展畫家的藝術思維、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在他筆下,很多作品都是詩、書、文、畫的藝術結晶,對于其他文化也廣泛涉獵,對于經(jīng)史子集、詩詞歌賦、戲曲的欣賞,讓達煜先生繪畫書法等都有深刻的修養(yǎng),造詣頗高。
品賞張達煜先生的國畫藝術,有意無意要進入三個境界:一是寫藝境界,二是寫文境界,三是寫氣境界。寫技藝,即書畫創(chuàng)作的技法探索、技法吸納階段。從“逆入澀行緊收”“十起五伏,十徐五疾”的書法用筆到篆草融合、書法入畫,從五筆七墨到十六家皴、十八描,從筆法、墨法到水法,再到章法,從與馮建吳的師生情誼到與故鄉(xiāng)名家孫竹籬的同案創(chuàng)作,對代代傳承的中國畫大家在點線皴染等技法方面豐富的語匯體系手描心摹。張達煜先生深諳用筆與造型、立意的關系,他通過書法錘煉筆墨,楷書、行書、草書,晉漢、唐宋、明清,從二王到蘇黃,從董其昌到文征明。他尤其鐘愛傅山的大草,在不同運鋒鋪毫下,去探求順逆相交、疾澀相顧、輕重相間的音樂感和空間感,讓筆下的點線運動軌跡成為具有生命力的大自然物象的反映和畫家本人不同創(chuàng)作狀態(tài)下的“心電圖”。以氣蓄勢,具有無形的能量。
達煜先生具備精深的文化素養(yǎng),因此他才能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鉆研文學與繪畫的交融之道。以詩詞文學素養(yǎng),化為他自己的文化涵養(yǎng),拓展畫家的藝術思維、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在他筆下,很多作品都是詩、書、文、畫的藝術結晶,對于其他文化也廣泛涉獵,對于經(jīng)史子集、詩詞歌賦、戲曲的欣賞,讓達煜先生繪畫書法等都有深刻的修養(yǎng),造詣頗高。唐代張彥遠說:“夫物象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狀物求其形,不如寫氣,以氣得其勢。不會寫氣造勢、養(yǎng)勢、取勢,畫就沒有氣場。氣從心出,勢從筆出,提筆生氣,落筆生勢。對徐渭、八大山人、石濤、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黃賓虹的筆墨規(guī)律、畫面構成,張達煜先生更是將其作為面壁的范本,幾十年如一日地觀摹、學習、研究,如與大家同居斗室。他知道,中國畫只有最大限度地走進去,才能最大限度地走出來。
達煜先生的中國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特別是在他退休后,堅持踐行“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的理念,遍游祖國大江南北,曾在青海黃河邊、內蒙古大草原、東北長白山大峽谷與天池、川陜諸地采風寫生,沿長江流域,東西茶馬古道、??凇⑷齺喴约昂V一帶“搜盡奇峰打草稿”,獲寫生素材稿數(shù)百張,并有大量山水畫作品問世。達煜先生尤其對“天府之國”巴山蜀水情有獨鐘,對這類山水有獨到見地。他有題跋《神秀蜀山》畫云:“若畫巴山蜀水,自然不忘奇峰競秀、疊翠云深、物華天寶。亦須聯(lián)想其歷史積淀之沉郁、文化博大之精深。然何謂蜀山之魂耶?予觀夫,乃雄渾、厚重、華滋耳!”有這種見解,所以在他筆下的蜀國仙山,能在吸取賓翁山水筆意的基礎上融匯巴山蜀水的特點,使作品渾穆、沉雄、華滋和內蘊豐厚。達煜先生多年生活和工作在四川中部,對其丘陵地帶的山水有獨特的表現(xiàn)。他以草書筆法為丘陵田園風光寫傳,創(chuàng)作田園牧歌風情山水,別有新意,獨樹一幟。二十米《翠云廊》巨幅長卷更是嘉陵畫語作品展的扛鼎之作。整幅畫氣足勢足力足,鐵干虬枝,筆墨紛披,八面來風,似一氣呵成,一筆寫就,“如金之重而有其柔,如鐵之重而有其秀”,蘊含強大生命力的古森林和蘊含強大生命力的筆墨,譜寫出一曲蕩氣回腸的“翠云廊生命交響樂”。達煜先生的《劍門古柏》系列作品更是“書畫一律”的典范。在他筆下,千奇百態(tài)的漢柏不僅彰顯出“陸上交通活化石”的滄桑,更是華夏文明的精神和生命力的絕唱。達煜先生的古柏,把他詩書畫的修為,幾十年對人生的感悟,凝為藝術結晶,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之思,蹈今人所未至之境,其心志、意氣、學養(yǎng)、人格匯于筆端,爐火純青的技藝是進入無技藝之境。古柏尤其可見以書入畫,篆書用筆,把古柏的遒勁、蒼翠以及古柏的精神魂魄書寫出來。墨分五色,意足何必再求色,達煜以純水墨寫古柏,元氣淋漓、氤氳沉厚;墨色的變化,展示古柏的水墨淋漓,整幅翠云廓國畫長卷中點線交錯、筆墨穿插騰挪,把古木的精魂與筆墨的生動有機融為一體。
達煜先生還擅長焦墨畫,他的大量寫生作品均以焦墨為之,亦有大幅焦墨創(chuàng)作山水畫。他靈活地運用《易經(jīng)》陰陽學說,使其畫虛實相生、黑白錯綜、疏密有致、焦而不燥、干而不枯,無水滲化卻顯濕潤,無墨彩層次變化卻似斑斕豐富。達煜先生更擅長大寫意花鳥畫,他的花鳥畫以書法入畫,追求詩、書、畫、印的完美融合,其畫大氣磅礴,意境高遠,震撼人心。
達煜先生早年以書法著稱,為遂寧市較早一批加入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的。他的書法各體皆能,尤精于行草。他的行書碑帖結合,雄渾博大,別具稚拙之趣,然又不顯粗疏、野獷。其草書氣勢雄放,豪邁不羈。先生特別擅長大幅條屏巨制和橫卷大草,其書兼具顛素章法之跌宕和強烈的節(jié)奏韻律感,又備徐渭、傅山自然、豪放之意趣,但卻絲毫不狂怪、野狂,達到了藝術和情感的完美結合與表達。
達煜先生除以書、畫為主體創(chuàng)作之外,還十分重視個人綜合素質的修為。他一生寫過許多詩文,作過不少題畫詩,發(fā)表過多篇有關書、畫方面的論文,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此外,他還加強對篆刻的學習和研究。其篆刻以漢印為基礎,吸納清季、民國及當代印風之元素,有法而無法,別具厚樸、雄放、內蘊、自然之趣,雖為業(yè)書畫之余卻為印壇矚目。
達煜先生創(chuàng)作“不滯于手,不凝于心”,捕捉來去倏忽、瞬息萬變的創(chuàng)作靈感,達到了“不知然而然”的“寫我性”的藝術階段。嘉陵蜀山的一組作品中,峻嶺、峽谷、棧道、流瀑、云靄,飛石、叢林、枯木……張達煜先生筆隨氣行,筆筆生發(fā),筆筆暢神,筆筆見力。“行于不得不行,止于不得不止”,剛正、勁健、徐疾、雄秀、勻衡、倚側、疏密、揖讓,隨機生發(fā)和諧統(tǒng)一,都得到了較好的統(tǒng)攝。張達煜先生的作品還有一種霸悍之氣和蜀山奇絕之氣,有力拔千山、氣吞云漢之勢?!段∥∈裆健贰妒竦离y》等系列巨幅焦墨山水是張達煜先生多次采風寫生后的嘔心瀝血之作。焦墨入畫,以氣化墨,或草法或篆意,振筆疾書,縱性恣情,以“天地皆備于我”的“逍遙游”般的率意性、即時性,去完成蜀山群像的跡化定格,去捕獲“筆墨可知,規(guī)矩可得”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激情。
達煜先生是張船山故里張氏后人,張船山是清代蜀中詩書畫三絕之冠,其詩才華橫溢,與袁枚、趙翼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與彭端淑、李調元合稱“清代蜀中三才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老夫聊發(fā)少年狂……鬢微霜又何妨”。張達煜先生作為張船山后四百年,遂寧藝術修行路上的一個行人,雖愈八旬,卻創(chuàng)作正盛、創(chuàng)新正勁,我們相信并期待他給巴蜀畫壇帶來更多的驚喜。
韓" 麗
四川省沫若藝術院學者,四川省和諧事業(yè)促進會藝術分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