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量感主要指人們對長度、面積、體積、時間、角度等基本量的感覺,以及比較、運算和估計物體或圖形某方面物理屬性的能力。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對“量”的概念缺乏感知,對計量單位的理解浮于表面。基于上述問題,筆者結(jié)合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材中的相關(guān)案例,淺談培養(yǎng)小學生量感的教學策略。
在多元對比中建立量感
對比“實物尺”,講授計量單位。學生建立量感初期,常用“這個桌子好高”“這袋米好重”等語句描述物體屬性。教師可以將身邊物體作為“實物尺”,引導學生將之與測量對象的某種屬性相對比,幫助他們將“高、大、重”等描述替換為量化的數(shù)學語言,如桌子的高度相當于10個文具盒一字鋪開的長度,一袋米和一個裝滿書的書包一樣重等。在《面積單位》一課中,筆者帶領(lǐng)學生共同探究一本數(shù)學教材的大小,在未公布統(tǒng)一測量標準的情況下,學生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如約等于2個文具盒的大小、6個魔方的大小等。隨后,筆者順勢引出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概念,幫助學生初步培養(yǎng)面積的量感。
對比“身體尺”,建立測量標準。為進一步幫助學生提高量感,筆者提出“身體尺”的概念,即學生以自己身體某個部位的大小為標準,測量、描述待測物體的屬性。結(jié)合小學生的身體特征,我們建立了如下長度標準:1厘米約為大拇指指甲的寬度,1分米約為手掌張開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離,1米約為兩臂張開后雙手之間的距離。建立了如下面積標準:1平方厘米約為一個大拇指指甲蓋的大小,1平方分米約為一只手掌的大小,1平方米約為一塊小黑板的大小。講授《長方形的面積》一課時,筆者帶學生共同估測教室面積,他們有的借助臂長、步長估測,有的先量出一塊正方形地磚的邊長,再數(shù)地磚的數(shù)量,進而計算出教室面積?!吧眢w尺”的引入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主動性。
在推理實踐中深化量感
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區(qū)分物體不同類別的計量概念,需要教師借助實踐活動,帶領(lǐng)學生進行深入概念本質(zhì)的學習。讓學生深入具體情境體驗是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概念最直接、最高效的辦法。針對他們無法辨清周長與面積的問題,筆者帶他們來到學校的草坪上,將全班學生平均分為兩組,并將一片長方形草坪分為兩塊,設(shè)計一節(jié)實踐課,通過探究“哪塊草坪更大”“哪塊草坪的周長更長”幫助學生更好地厘清面積與周長的區(qū)別。例如,請兩組組長分別繞兩塊草坪走一圈,他們同時回到起點,說明兩塊草坪的周長大致相同。接著,筆者又結(jié)合兩塊草坪的數(shù)據(jù),講解了長方形面積的公式,讓學生感受每一個計量單位的產(chǎn)生過程以及它們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深化了學生對量感的理解。
在深度估測中提升量感
學生想要在脫離測量工具后依然保持良好的量感,需要他們在生活中充分經(jīng)歷估測、估算、驗證的過程,如估測從學校到家的距離、學校操場的面積、一袋米的重量等。為此,筆者在課堂上為學生搭建“超市購物”的情境,開展“我是稱重小能手”的綜合實踐活動,通過提供盤秤、桶裝水、食用鹽、蘋果、雞蛋、黃豆、硬幣等物品,讓學生先掂一掂指定物體、估一估這個物體的重量、說一說是怎樣估計的,再稱一稱它的重量,最后算一算估計值與實際重量相差多少。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對學生及時進行方法指導和糾偏,幫助他們正確掌握估測方法,不斷提高估測的準確度。
總之,充分體驗是學生深度學習的必要條件,教師應在教學中積極創(chuàng)設(shè)有效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對比、估計、反思,幫助他們在生活中不斷深化對“量”的理解,并更好地運用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