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教育作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和作用。傳統(tǒng)的單一學科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而跨學科教學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技能相融合,為學生提供全面發(fā)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藝術課程中獲得更廣泛的經驗和知識,從而提升綜合素養(yǎng)。文章梳理了中小學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的意義及特征,提出了增強中小學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的效果,要求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科領域的選擇、教學目標的設定和教學內容的設計,還要重視教學活動的開展和評估。
【關鍵詞】中小學;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意義;特征;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5—0072—06
跨學科學習是指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去解決各種復雜性問題的學習方式[1]。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一方面人類知識總量擴大、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另一方面課程設置越來越細化,導致各學科知識相互割裂開來,其弊端和局限性日益凸顯,從而引發(fā)跨學科學習研究的高潮。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精神要求課程結構從整齊劃一走向多樣化,從分學科走向綜合,合理設置,體現(xiàn)均衡性、綜合性及選擇性,藝術教育也是如此。國家新頒布的藝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藝術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它不僅僅是某一門藝術學科的知識、創(chuàng)作技能、文化背景、風格流派等內容的綜合,還是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多種藝術學科的綜合以及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是一門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上探求綜合性改革的新型課程[2]。下面,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就中小學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中小學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在中小學課程設置中,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觀點,割裂了學科間的聯(lián)系,很難激發(fā)當代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部分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無法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更無法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以至于影響到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通過對藝術專業(yè)的研究,筆者認為,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拓寬不同的領域,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整合知識的能力以及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2.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鐚W科教學比傳統(tǒng)教學更能從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出發(fā),更易于用新穎、獨特的觀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轉變思想、激發(fā)學習興趣、增進與教師之間的感情,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3]。這樣既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幫助他們在各門學問之間建立起有意義的聯(lián)系,從而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到所學知識是有價值的。
3.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藝術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藝術課程融合其他學科知識是對課程的一種跨學科深度整合,同時在非藝術學科課程中加入適當?shù)乃囆g形式或藝術內容,豐富了非藝術學科的課程內容,使教學方式多元化,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學習氛圍更民主、更平等、更輕松、更濃厚。它允許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將自己個人的聲音、視覺和興趣融入課堂,更積極、全面地參與到課程學習當中,更多地參與創(chuàng)造過程,逐步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
二、中小學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的主要特征
1.多學科知識整合。中小學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是指將藝術與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進行整合,例如科學、歷史、語言文學等[4]。通過將不同學科的概念、主題和技能相互關聯(lián),使學生能夠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應用和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首先,通過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入藝術教學中,確保學生在藝術學習過程中接觸到多個學科的知識內容。例如,在繪畫課程中,可以介紹色彩理論和光學原理(科學)、比例和測量(數(shù)學)、繪畫技法和藝術史(藝術)等。其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例如,通過探究性學習、實踐性活動、小組合作交流等方式,促進學生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運用科學觀察、數(shù)學測量、語言表達等多學科技能。在課程設計方面,以主題或問題為導向,將多個學科的概念整合在一起。通過設計相關的學習任務和項目,學生需要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綜合性學習與創(chuàng)作。這樣設計,有利于學生對多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演示展示、口頭陳述等形式,展示他們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的能力。跨學科教學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這就要求他們需要具備跨學科知識和技能,能夠整合不同學科的教育資源和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藝術學習中理解并掌握多學科知識。實踐證明,通過在課程內容、教學策略、課程設計、學習成果展示以及教師角色等方面的努力,跨學科藝術課程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培養(yǎng)綜合能力。
2.有利于學生獲得綜合性學習體驗??鐚W科教學能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綜合的學習體驗,有利于學生獲得綜合性學習體驗。學生在藝術課程學習中不僅僅是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還可以通過觀察、探索、實驗和表達來探究與藝術相關的其他學科內容,拓寬他們的視野和認知。綜合性學習體驗以一個主題或問題為核心,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內容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通過圍繞主題展開學習活動和項目,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和學科維度來探索和理解主題。學生在綜合性學習體驗中獲得多個學科的知識,涵蓋了更廣泛的領域,他們可以學習和應用不同學科的概念、原理、技能和方法,從而形成更全面的知識結構。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融合在一起,促進整體思維的發(fā)展。還通過完成實踐性活動和項目,如研究調查、實驗設計、藝術創(chuàng)作、團隊合作等,將學科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提升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學習完成后,教師和學生都要對學習效果進行評估。評估時,要考慮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如項目成果、綜合性考試、口頭陳述等,以評估學生的綜合學習效果和綜合能力的發(fā)展狀況??鐚W科學習中,學生需要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以應對復雜的學習任務和藝術創(chuàng)作要求,這一過程有助于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3.有利于學生跨領域交流與合作??鐚W科教學中,通常都有鼓勵學生跨領域交流和合作這一環(huán)節(jié)??珙I域交流與合作通常涉及跨學科的合作項目,這些項目可以是科研項目、教育項目、創(chuàng)新項目等,涵蓋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跨學科合作,學生可以共同研究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共享資源和成果。跨學科教學跳出了單學科的限制,要求學生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和思維方法解決復雜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系統(tǒng)思維和分析能力。同時,跨領域合作融合不同學科的觀點和方法,能促使學生產生新的創(chuàng)意和思路。這種創(chuàng)意和交叉融合能夠推動學科發(fā)展,并促使學生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提升??梢?,跨領域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打破了學科壁壘,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4.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科整合能力??鐚W科教學中,學生能夠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整合運用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形成更有深度和維度的學習成果。通過跨學科教學,中小學藝術課程超越傳統(tǒng)藝術課程的界限,將不同學科的內容融入其中,使學生在一個綜合的學習環(huán)境中接觸到多學科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跨學科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促進藝術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流與融合,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
三、中小學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思路
1.學科領域的選擇和整合。選擇與藝術相關的學科領域,如語言文學、歷史、科學等,以建立跨學科聯(lián)系。分析學科領域之間的相關性和價值,確定可以整合的概念、主題和技能。探討學科領域之間的關聯(lián)性,尋找共同的概念和問題,以促進學科間的交流和互動??鐚W科課程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整合在一起,使之形成有機的整體,學科之間互相交叉、滲透,以達到知識與技能融合的目的。從藝術課程性質來看,它是一種兼容并蓄的綜合性課程。教材是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jù),教師要在符合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藝術課程教材的優(yōu)勢,將其他學科教材中的一些內容添加進來,從而達到對藝術課程教材的補充。如,藝術課程與數(shù)學整合:數(shù)學是一門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學科,而藝術也是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形式。在中小學藝術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藝術課程中的色彩和形狀等元素,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概念。
藝術課程與語言整合:藝術作品通常需要通過語言來進行描述和理解。通過藝術與語言的整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例如,學生可以通過創(chuàng)作詩歌、故事、漫畫等形式來表達藝術作品的意義。
藝術課程與科學整合:藝術和科學都需要觀察和探究自然界。通過藝術與科學的整合,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和探究能力。例如,在繪畫或雕塑中使用自然材料,如樹枝、石頭、鳥羽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結構和形態(tài)。
藝術課程與社會科學整合:藝術作品通常反映了社會的價值觀和文化。通過藝術與社會科學的整合,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和社會的特點和差異。例如,通過藝術作品來了解不同文化的裝飾和繪畫風格。對藝術課程跨學科整合時,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整合方式。同時,還需要注意跨學科整合的具體實施方法和課程安排,以確??鐚W科教學的有效性。
2.教學目標的設定和整合。教學目標的設定和整合是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步驟。設定跨學科教學目標,要明確學生在藝術和其他學科領域中所需達到的知識、技能和理解。整合學科領域的教學目標,使其相互關聯(lián)和支持,形成有機的學習目標體系。將藝術課程中的目標與其他學科領域的目標對齊,以確保整合教學的連貫性和一致性。設定中小學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目標時,應遵循以下步驟:
一是確定藝術目標:確定與藝術領域相關的目標,例如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和藝術表達能力。定義具體的藝術目標,如學習繪畫技巧、了解藝術史和欣賞藝術作品等。
二是分析其他學科領域:選擇與藝術課程相關的其他學科領域,如科學、歷史、語言文學等。分析這些學科領域的目標和內容,找出與藝術目標相關的概念、主題和技能。
三是整合學科目標:尋找學科領域之間的共同點和關聯(lián)性,以確定可以整合的目標。識別學科目標之間的交叉點,以便在教學中進行有機的融合。
四是設定綜合性教學目標:綜合藝術目標和其他學科目標,形成綜合性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應明確、具體,并能夠同時促進學生在藝術和其他學科領域的發(fā)展。
五是確立目標關聯(lián)的知識和技能:識別學科領域之間的關聯(lián)性,并確定在跨學科教學中需要涵蓋的知識和技能。確保教學目標之間的知識和技能能夠相互支持和促進,形成有機的學習體系。
通過設定和整合教學目標,能夠在中小學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中確保各學科領域之間的聯(lián)系和互動,有利于學生獲得更綜合、豐富的學習體驗,同時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3.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整合。將學科領域的內容融入藝術課程中,以促進學生對不同學科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教師要探索教學內容的整合方式,例如通過項目式學習、探究性學習或跨學科單元學習等方式組織學習活動。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整合是為了將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概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建立跨學科的綜合認知。教師可以選擇一個主題或問題作為教學內容的核心,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這個主題或問題可以涉及多個學科,有利于促使學生綜合思考和跨學科探究。首先,教師要識別相關學科領域,即確定與所選主題或問題相關的學科領域,明確教學內容的范圍和深度。例如,一個關于環(huán)境保護的主題,相關學科可能包括地理、生態(tài)學、社會學等。其次,要整合學科知識。如,要整合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概念,通過設計教學活動、案例研究、實驗室實踐等方式,將相關學科的知識融入其中,幫助學生建立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認知。再次,設計創(chuàng)造性學習任務,即設計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任務,鼓勵學生跨學科思考,以解決問題。例如,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城市規(guī)劃,他們需要綜合地理、經濟、環(huán)境等學科的知識,進行規(guī)劃和決策。最后,鼓勵學生采用探究性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即鼓勵學生探究通過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展開調查研究等方式,深入探究相關學科的知識,從而形成綜合性的理解和見解。此外,還要善于利用多學科資源,如教材、資料、實驗設備等,支持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整合。教師可以利用多學科資源來引導學生學習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并促進跨學科的綜合學習。
4.教學活動的設計和評估策略的選擇??鐚W科教學活動,包括合作學習、研究項目、藝術表演和創(chuàng)作等。參與這些教學活動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此外,還要適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如,對作品展示、口頭演示、學科綜合性進行評估,以衡量學生在藝術和其他學科領域的學習效果。選擇評估方法時,要體現(xiàn)多樣性。實踐證明,通過跨學科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加綜合和有意義的學習經驗,促進學生綜合思考、創(chuàng)造性表達和跨學科學習能力的提升。這樣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智能、綜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促進藝術與其他學科的交流與融合。
四、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中小學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策略
1.藝術學科間的教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表演等都是屬于藝術學科的范疇??鐚W科教學有利于提高藝術課教學質量,有助于學生在不同的藝術領域中建立聯(lián)系并獲得更全面的發(fā)展。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超越單一的藝術學科邊界,探索多個藝術學科之間的共同點和交叉點。例如,視覺藝術與音樂、舞蹈與戲劇、攝影與文學等。這樣的跨學科探索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藝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跨學科教學也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讓學生能夠運用不同的藝術技巧和方法來解決問題和表達觀點。它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和實踐,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不同藝術學科之間建立聯(lián)系,并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和技能支持。同時,可以組織跨學科項目和活動,鼓勵學生合作和交流,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2.藝術課程與自然學科間的教學?!八囆g是感性的科學,科學是精細的藝術”,藝術和自然科學是密不可分的。藝術課程以自然科學為基礎,逐步將與藝術相關的知識滲透其中,兩者相互融合,形成了強大的推動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洞察力、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科學類學科包括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具有高度的邏輯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物理課上,在帕特農神廟的建筑設計中有一些與物理有關的內容。教師用幻燈片展示兩個大樓的照片,鼓勵學生對比并觀察。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三個關于“視差矯正”的知識點。接著教師提出:“帕特農神廟高達19米,站在這座宏偉的建筑面前,它看起來完全沒有傾斜,反而像是一座巍峨入云的大廈。這一切都得益于藝術與物理的完美結合。在物理學領域,前人運用了一種名為‘減殺’的視差矯正技術來實現(xiàn)這一效果。尤其是柱子的設計,希臘人把柱子叫做‘多利亞’。在建造的時候,柱子會從下向上延伸,就不會給人一種傾斜的錯覺。為此,建筑師在設計的時候,會把柱子稍稍向內傾斜。這樣,從建筑的正面看過去,僅僅通過凝視,就能感受到那座建筑筆直延伸至天際。帕特農神廟不僅在外觀上展現(xiàn)了設計之美,而且其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藝術和物理完美結合的氛圍。就像是一個游泳池,雅典娜女神像前有一個巨大的水池,陽光透過大廳兩邊的柱子縫隙照射進來,通過‘光學反射’的原理,折射到雅典娜的身上,讓她整個人看起來充滿了神圣和肅穆,讓雅典娜看起來更加美麗動人”。
3.藝術課程與人文學科間的教學。作為藝術收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學科與廣大的文化領域有著天然的緊密關系,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和進步過程中的一部分。從古代起,藝術和人文科學就是一對孿生兄弟。早在殷商時期,甲骨文的造字特點就被證明了。在早期人類尚未出現(xiàn)文字之前,甲骨文就成為一種形象與意蘊的綜合,而最初的人們就是以影像傳達其意蘊,以類似于文字的方式進行溝通。意象仍然是語言與思考的基礎。語言中的許多詞語都是以圖像為其語義的來源,如果沒有圖像來闡釋其意思,就很難理解和傳達各種意思。這就是藝術和語言之間的密切關系。在中小學藝術教育中把有關藝術的知識延伸到語言學科,進行跨學科的教學。學生在美術課上體驗、學習,從意象庫中抽取子元素,以實現(xiàn)對漢語文字和句子的認識。
4.反思與評價。在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過程中,反思和評價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們有助于教師評估教學效果和學生評估學習效果,并提供進一步改進的方向。例如,學生參與度的評價:評估學生在跨學科項目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考查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跨學科討論、合作和創(chuàng)作,以及他們對其他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程度。
學科融合程度的評價:評估跨學科教學中不同學科的融合程度。考查教師是否成功整合了不同學科的核心概念、技能和方法,并幫助學生理解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交叉點。
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評估學生在跨學科項目中的學習成果和表現(xiàn)。考查學生在藝術創(chuàng)作、學科知識應用、跨文化理解等方面的成果,以及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策略有效性的評價:反思教師在跨學科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策略的有效性。考查教師是否選擇了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是否提供了足夠的指導和支持,是否促進了學生的綜合學習和成長。
通過反思與評價,教師可以了解跨學科教學的效果和局限性,從而調整和改進教學策略和內容。學生也可以通過反思與評價,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和成長,并為進一步學習和發(fā)展設定目標和方向。
綜合來看,跨學科教學中通過整合多學科的知識和資源,學生可以獲得更全面的學習體驗和更深入的理解??鐚W科教學設計的主要特征在于綜合性學習體驗、跨領域交流與合作,以及提升學科整合能力。綜合性學習體驗通過將不同學科的內容融入藝術課程中,幫助學生建立跨學科聯(lián)系,培養(yǎng)綜合思維和綜合能力??珙I域交流與合作通過促進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拓寬視野,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提升學科整合能力則通過跨學科課程設計、教師協(xié)作、跨學科項目與實踐等途徑,幫助學生和教師提升學科整合能力,實現(xiàn)更綜合的學習和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綜合性學習體驗、跨領域交流與合作以及學生學科整合能力的提升,從而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深入和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綜合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1.
[2]畢小君,聶磊,趙伶俐,等.新課標導向下跨學科美育課程的學理依據(jù)及實踐路徑——以科學與藝術融合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23(01):96-103.
[3]西恩·貝洛克.具身認知身體如何影響思維和行為[M].李盼,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6.
[4]格蘭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美)杰伊·麥克泰格(Jay McTighe).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