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新課程改革以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已經成為小學英語課程必須遵照的原則之一,能否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已經成為判斷教學課堂有效與否的重要標準。競賽式教學法以問題或任務為串聯(lián)課堂的素材,在統(tǒng)一設置的競賽目標引領下,使學生不斷突破學習效率的上限,繼而在主動探究中完成學習目標,這無疑是一種充分尊重學生主觀意愿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掌握課堂的主導權。文本結合一線實踐經驗,對競賽式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展開討論,旨在為讀者提供思路。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競賽式教學法;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4—0113—04
競賽式教學法是一種以競賽為主要流程的趣味教學手段,在改善課堂氛圍方面具有突出優(yōu)勢,并且在小學教育階段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歡迎[1]。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同的是,競賽式教學法的學生參與度更高,教學內容開放性更強,學生以個人或團隊的形式參與不同類型的競賽活動,在積極心態(tài)的引領下踴躍回答問題,能夠專注地完成學習任務,往往能夠取得較好的學習成果。由于英語學科天然帶有社交屬性,競賽式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適應力極強,能夠衍生出多元化的競賽情境,而且會不斷為課堂創(chuàng)造新的吸引點。
一、設計答題類競賽,鞏固基礎知識
答題類競賽是競賽式教學法最常見的實施形式,通常由教師在限定時間內向學生提問,以積分排名的方式統(tǒng)計競賽結果;此外,答題類競賽以簡單問題為主,傾向于使用大多數學生稍加思考便能得出正確答案的題目,用在有來有往的一問一答中強化學生對知識的印象[2]。小學生在英語課堂上首次系統(tǒng)地參與英語學習,亟需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助其快速掌握基礎知識,而答題類競賽能夠以充滿趣味的方式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引導其在競賽中查漏補缺,及時發(fā)現學習上的薄弱點。因此,競賽式教學法可以廣泛地應用于英語課程的基礎教學環(huán)節(jié),作為增強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效果的手段。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三年級上冊“Unit 4 We Love Animals”的教學中,教材以“手影表演”與“猜動物”相結合的方式介紹表示動物的單詞,引出相關的發(fā)音練習,對于剛接觸英語學習的小學生來說趣味十足。在設計答題類競賽時,本著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的原則,英語教師繼續(xù)以“動物”為交流話題,采用“描述動物特征”的方式設置問題,一點一點地揭露動物的特征,要求學生以搶答的方式參與競賽。如在描述“cat”時,教師先對其進行比較模糊的描述。如,“It’s cute!”或“Most of you like it!”等,用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隨后再給出具體的描述,如使用“It has pointy ears.”與“It is good at climbing.”等描述外觀與能力的語句,縮小學生的猜測范圍。在不斷拋出更具體、明確的描述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進行搶答,一旦有學生說出了正確答案,教師便要給回答正確的學生記錄積分,并切入下一道問題。搶答結束后,教師統(tǒng)計班級學生的積分情況,對排名靠前的學生給予獎勵,同時可以設置“最快答出正確答案”等額外獎項,進一步擴大獎勵的范圍,使所有參與競賽的學生都能產生獲得感。通過這種方式,在簡單的問答式競賽中,教師使用題目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回顧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對單詞的發(fā)音與對應的漢語意思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并且了解了如何用英語描述各種動物,積累了大量基礎知識。
二、設計講解類競賽,落實生本理念
英語同其他語言類學科一樣,以文字、語法為基礎架構,圍繞需求延伸出具體的語言表述內容,又在歷史發(fā)展中遺留下獨具特色的文化,小學生如果想要充分地掌握英語技能,必須要以基礎知識學習為起點,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階段性積累[3]。然而,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引導學生記憶與背誦基礎知識時,使用的教學手段過于單一,不僅沒能起到應有的教學引導效果,反而使得學生將基礎知識積累與枯燥重復的機械背誦與抄寫聯(lián)系起來,不愿參與相關的學習活動。事實上,英語基礎知識的積累應當建立于理解知識之上,學生一旦掌握了知識之間或顯性或隱性的聯(lián)系,便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地理解知識應用技巧。因此,在使用競賽式教學法時,英語教師不妨設計講解類的競賽活動,指導學生轉換角色,在“扮演教師”的過程中從“接收知識”轉變?yōu)椤皞鬟f知識”。在準備講解內容的過程中,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理解程度不斷加深,同樣能夠鞏固記憶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三年級下冊“Unit 4 Where is My Car?”的教學結束后,講解類競賽活動則可以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引導其再次思考所學內容的有效手段。在講解類競賽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對競賽情境進行鋪墊,以“小小講師”等主題吸引學生,讓學生對新的身份產生期待,愿意轉換至教師進行“備課”。其次,英語教師要幫助學生整理講解的內容,以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基礎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梳理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不是讓學生從頭學習新的知識,以此確保競賽活動能夠順利地推進下去。在“Where is My Car?”的學習中,學生通過“It’s in my bag.”“It’s on the desk.”與“It’s under the chair.”等表述,初步理解了“in”“on”與“under”的用法,但尚不具備系統(tǒng)講解三者區(qū)別的能力;基于此種狀況,英語教師在引導學生備賽的過程中,就可以將“in”“on”與“under”的區(qū)別與用法作為話題基礎,幫助學生理解背后的原理,從語法角度深入學習,從而保障在扮演“小小講師”的過程中清晰地表達出來,并且能夠正確地回答“學生”的提問。在講解類競賽的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自信程度、語言表達流利程度,以及對提問的應對情況評判及其參賽表現,對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與鼓勵,做好競賽的收尾工作。通過組織講解類競賽,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不僅為其深入鉆研知識內容提供了動力,還發(fā)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設計朗讀類競賽,提高口語能力
小學英語新課標將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這四個維度作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其中,語言能力被劃分為口語交際與書面語交流兩個方面,使得聽說能力訓練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地位顯著提升[4]。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口語交際長期遭到忽視,導致英語課程的實用性大打折扣,許多學生在積累了多年的學習經驗后,仍然無法應對簡單的英語交際場合,這顯然與素質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因此,競賽式教學法理應結合口語交際方面的教學內容,在合理的賽制下引導學生主動提升相關能力。朗讀類競賽以學生朗讀文本素材的流暢度為評分依據,同時將學生能否準確掌握發(fā)音與語言節(jié)奏作為參考,并且提供了良好的聽說練習機會。小學生在備賽階段通過反復練習口語表達內容,一方面有效提升了英語口語表達的語感,另一方面鍛煉了口語交際的膽量,為后續(xù)的口語交際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五年級上冊“Unit 6 In a Nature Park”的教學中,朗讀類競賽的選擇可圍繞單元主題中的“Nature”展開,教師提前收集課內外閱讀素材中符合主題的內容,挑選其中富有生動性與趣味性的部分,用作朗讀類競賽的文本?!癐n a Nature Park”單元向學生呈現了大量美好的自然景觀,以“Look! There is a big white bird in the sky!”與“There are many pretty fish in the river.”為導入,帶領學生了解自然景觀主題下各類事物的描述方式,其中要穿插趣味性故事情節(jié)。圍繞教材內容,教師要求學生在自然氣息強烈的背景音樂陪伴下,練習朗讀精心挑選的素材,評價標準既有發(fā)音是否準確,輕重讀是否正確,朗讀是否流暢等內容,也包括情感是否到位,是否跟隨音樂節(jié)奏調整語速,以及是否搭配適宜的肢體動作等,使朗讀類競賽具備豐富的評價標準。在備賽過程中,評價標準成為學生練習的依據,其在競賽目標的引導下不斷調整朗讀狀態(tài),盡量使自己的發(fā)音、語氣與情感符合高分標準,進而獲得口語表達能力的綜合提升。通過組織朗讀類競賽,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口語練習途徑,這種方式區(qū)別于簡單的模仿與對話,給予學生自主體會與思考的空間,使其在充分的準備過程中不斷反思與提高。
四、設計探究類競賽,鼓勵合作學習
隨著課堂教學模式的更新,探究類學習活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得到普及,各式各樣的探究型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實踐應用中積累英語運用經驗,很好地實現了綜合學習。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課后場景下的英語學習中,探究類學習活動的比重越來越高,書面練習不再是鞏固學習效果的唯一手段,競賽式教學法的實施應充分考慮到此種趨勢[5]。因此,競賽式教學法可以與探究類學習活動相結合,以特色鮮明的探究主題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打造真實感較強的英語交流環(huán)境,為英語教學的提質增效提供動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六年級上冊“Unit 4 I Have a Pen Pal”的教學中,由于六年級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英語學習經驗,在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方面具備基礎能力,能夠較好地完成各類場景下的自主學習,英語教師可順勢組織探究類競賽活動,并布置長期的探索任務,鼓勵學生在探究中合作。“I Have a Pen Pal”單元以“Pen Pal”為話題對象,向學生介紹了“如何介紹某個人物的綜合狀況”,如教材以“This is my pen pal Peter.He’s from New Zealand.”“He likes doing kungfu and swimming.”與“He lives on a farm.”等語句分別介紹了筆友“Peter”的生活環(huán)境與興趣愛好等信息。在“I Have a Pen Pal”單元相關的探究類競賽中,“觀察與總結某個人物”可以作為探究主題,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在一定時間內觀察所選人物,并對信息進行總結,出具探究報告,在競賽中與其他小組進行比拼。值得注意的是,在組織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向學生強調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在征得被觀察對象同意的情況下對其采訪與觀察,并且觀察行為只能存在于公共場合,避免侵犯他人的隱私。通過本次探究類競賽,學生以實地走訪與自主觀察的方式完成備賽任務,并在合作討論中整理被觀察對象的各項信息,結合教材使用的表達方式完成探究報告,同時多項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而在競賽的評比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與總結能力都可以作為評分標準,教師以學生的綜合表現作為排名依據,選出評分最高的小組給予獎勵,并整理其探究成果作為展示素材,從而鼓勵其他小組學習他們。
五、設計寫作類競賽,引導深度表達
在任何一門語言類課程教學中,寫作通常都會被認為是難度最高的一項內容,英語也不例外。在小學教育階段,英語寫作教學以“寫話”為起點,逐步過渡到“寫文章”,引導學生在積累基礎知識的同時循序漸進地提升寫作能力,從簡單的模仿演變?yōu)楠毩⒌膭?chuàng)作,使其最終掌握完備的英語寫作技能[6]。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而寫作類競賽能夠不時為寫作練習注入新鮮血液,用氛圍熱烈的競賽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獲取更好成績”的期盼下深入鉆研寫作主題與要求,從而打磨出一篇表達流暢且頗具深度的英語作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的“Read and Write”板塊,機器人“Robin”分別介紹了自己喜歡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原因,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現了四季之美;于是,在寫作類競賽中,教師可以借用教材給出的話題內容,指導學生根據自己最喜歡的季節(jié),以及喜歡的原因完成寫作練習,并在競賽活動中對學生作品進行評比。在寫作階段,學生先挑選最喜歡的季節(jié),并根據該季節(jié)的景色特征收集素材,完成寫作任務,得到諸如“I like spring because there are beautiful flowers everywhere.”與“I like winter because I can play in the snow!”等準確描述四季景色之美的句子;與此同時,學生也要仿照教材的展示形式,將作文中景色描寫對應的具體內容以圖片的形式展現出來,如搭配花海、雪地的照片等。隨后,在競賽階段,教師在課堂上使用電子白板逐個展示學生作品,組織班級學生完整地閱讀作品,并以學生投票的方式為各個作品打分,最終按照分數高低確定競賽排名。通過參與寫作類競賽活動,學生先是精心準備作品,用心打磨作品內容,再在熱烈的競賽氛圍中完成評比,收獲他人的評價與認可,能夠有效提升寫作能力與創(chuàng)作熱情,從而養(yǎng)成以英語寫作記錄真實情感的習慣。
綜上所述,競賽式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的實際需求調整競賽方式,讓競賽的氛圍遍布英語課程的各個階段。從基礎知識積累到閱讀與寫作素養(yǎng)的提升,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所需的競賽內容不盡相同,簡短、明快的競賽流程適合于基礎知識的講解與鞏固,而時間跨度較廣的競賽流程則適用于綜合能力的提升訓練,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不斷形成深刻的領悟。
參考文獻
[1]呂娟紅.角色扮演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2(28)):162-163.
[2]包玉鳳.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甘肅教育研究,2022(08):127-129.
[3]王金玉.趣味課堂理念下教育游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下旬),2022(09):82-84.
[4]陳慧萍.創(chuàng)設情境,讓小學英語教學“活”起來[J].江西教育,2022(24):74-75.
[5]賈慧.巧用趣味游戲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生(上旬刊),2022(07):115-117.
[6]魏燕.教育游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模式研究[J].新課程,2022(18):78-79.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