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純
一、利用信息技術挖掘資源做好充分課前準備
如今互聯(lián)網中有各式各樣的信息資源,抖音、微博、教育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等都可以成為了解時事熱點和教育信息的渠道,教師可以借助這些平臺挖掘到適合備課內容的資源,從而讓備課不局限于課本,而是以基礎知識為主干,多方面延伸時政內容,使備課更加全面,視野更加開闊。比如在進行必修二第三課第一框“堅持新發(fā)展理念”時,我們可以通過微博、知乎等平臺全面深入了解兩會中探討的“碳達峰”“碳中和”問題和建設“專精特新”企業(yè)的規(guī)劃,借助人民網、共青團中央等主流媒體的報道進一步研究這些提案的意義與價值,讓備課工作能夠緊貼時政,讓知識不只是局限于理論,更能與實際相連。
二、利用信息技術打造高效智慧課堂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可以利用好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時間安排,通過制作PPT課件、投屏等節(jié)省課堂板書時間,使學生直觀清晰地了解知識點內容,精簡地記錄筆記,課后再將PPT留給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筆記整理,這樣可以節(jié)省出一部分的課堂時間進行其他的課堂設計,提高課堂效率。在之前講評試卷時,教師很難去總結錯誤率高的題和學生的易錯點,只能每道題都詳細講解,結果一節(jié)課下來可能還沒辦法講完一張卷子,效率低下。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利用網上改卷平臺,在后臺實時獲取學生總體答題情況,針對大多數人錯的題目和容易踩坑的選項進行針對性講解,既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也能提高評講題目的成效,讓學生能實實在在地找出不足之處,實現有效提分。
傳統(tǒng)的課堂死板枯燥,理論知識晦澀難懂,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而信息技術的運用打破了這種僵局,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讓理論知識“活”起來。同樣以“堅持新發(fā)展理念”一課為例,我們可以從網上尋找中國近年來居民恩格爾系數的變化曲線圖、我國科技專利申請數量變化圖、我國進出口貨物量變化圖等,通過清晰的數據和圖像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新發(fā)展理念帶來的紅利。我們也可以從各種軟件找到有關中國科技發(fā)展的視頻在課堂播放,這些影片能化抽象為具體,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讓冷冰冰的文字活起來,激發(fā)學生對政治科目的學習興趣。不少學生在課后反饋觀看圖片和視頻能讓他們記憶更加深刻,加深了他們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更加堅定了他們擁護黨和國家的信念。
三、利用信息技術方便課后師生交流與提升
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微信群、QQ群,學生可以在群里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安排時間從容詳細地解答問題。這種方法應用不久后,學生們紛紛反映效果比局限在學校交流更好,一有問題就可以當天與老師溝通解決,不用浪費時間在教師辦公室排隊或者因為排不上號而一拖再拖。同時,高中學業(yè)任務繁重,學生容易陷入緊張焦慮的情緒,而長期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會給學生帶來許多負面影響,輕則學習效率低下,重則可能引發(fā)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通過網絡交流平臺,學生可以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教師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議,幫助學生釋放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以飽滿向上的精神投入學業(yè)中。
我們可以利用智學網、每日交作業(yè)、小小簽到等網絡平臺進行作業(yè)檢查,學生完成作業(yè)后將其拍照上傳,教師可以通過后臺統(tǒng)計完成人數,節(jié)省班干部清點作業(yè)數目的時間。并且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平臺便捷地查看學生作業(yè)完成情況,快速檢查批改,減輕工作負擔,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應用在檢查作業(yè)中,而且可以方便改卷工作。如今統(tǒng)考、模擬考、高考等大型考試基本都采用網上改卷的方式,教師只需一臺電腦就能輕松改卷,而且可以實現一卷多評,盡可能地讓分數客觀公正,既能縮減改卷時間,又能保證改卷質量。網上改卷結束后還能通過后臺直接導出成績單,也可以查詢到每道題的答題情況,這對后續(xù)教師進行試卷分析起到很大的輔助作用。
在課后時間里,大部分學生會經常和網絡接觸,那么教師可以布置網上的作業(yè),比如搜集每周時事熱點、從討厭關注新聞,到每天主動了解時事熱點;從只能跟著網友評論隨波逐流,到能夠根據所學知識去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思想政治是時政性極強的科目,出題者往往會將大部分題干內容與時事熱點相連接,如果學生對各種新聞時事都很了解,并且能舉一反三將所學知識應用在分析中,那么學生的答題能力必定會更上一層樓。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