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江 謝寶利
人生觀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是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是其心學理論體系的核心,蘊涵豐富的哲理意蘊,在對其哲理意蘊探析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性闡述,進而對大學生人生觀三方面內(nèi)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價值的正確樹立和踐行提出方法與策略。大學生樹立和踐行正確人生觀,擁有主體自覺意識是前提,做到明辨篤行是核心,做到惟精惟一是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要“善于把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發(fā)展現(xiàn)實文化有機統(tǒng)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盵1]他還強調(diào):“素質(zhì)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盵2]因此,筆者試圖對王陽明心學理論體系中“知行合一”思想內(nèi)涵進行探究,進而對新時代大學生樹立和踐行正確人生觀提出一些建議,期望能對新時代大學生在樹立人生目的、培養(yǎng)人生態(tài)度、實現(xiàn)人生價值時提供思考。
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內(nèi)涵
“知”與“行”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一對重要范疇,“知行觀”的起源與發(fā)展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是在他“龍場悟道”的次年,于1509年受邀在貴陽書院講學時提出的。每一種思想的來源與發(fā)展,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條件。同樣,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是他在批判繼承前人學說的基礎之上,在當時社會背景的催化下,融合其本人學識修養(yǎng)、人生經(jīng)歷而發(fā)展形成的一種思想觀念。
(一)“知”與“行”的界定
王陽明指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3]“知是理之靈處”。[3]對于王陽明“知行合一”中“知”與“行”的內(nèi)涵,有不同學者發(fā)表過自己的看法。趙潛等人認為,“知”是良知,本體的道德,也是指知識,對事物全方位的了解,包括事物的來龍去脈、因素構成等,即把握事情的本質(zhì)。“行”,便是將“知”了解透徹后,付諸于行動,并在踐行中檢驗“知”,升華對“知”的理解。[4]周海春等人認為,“知”是指良知,包括知識、意念、知覺或感覺;“行”是指對“良知”的行動、實施。[5]而王偉光則認為,“知”并不是指認識,“行”并不是指實踐;“知”是先天存在的“良知”,“行”只不過是去實現(xiàn)“致良知”的一種道德行為。[6]雖然不同學者對于王陽明“知行合一”理論中,“知”與“行”的內(nèi)涵看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知行合一”中的“知”,即“良知”,這是無爭議的。而王陽明認為,“良知”是“天理”、是“道”、是“心之本體”。王陽明說道:“良知即是天理”“心之本體即天理”“道即良知”“一念發(fā)動處,便是行了;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個不善的念克倒了……”[3]由此可知,“知行合一”中的“知”就是指發(fā)源于內(nèi)心的道德意識、思想觀念,而“行”是對這種道德意識、思想觀念的真切篤實,且?guī)в袕娏抑饔^唯心主義色彩。
(二)“知”與“行”的關系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即“知行合一”。王陽明認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只是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盵3]由此可見,“知”是“行”的基礎、是前提,“行”是關鍵、是“知”的結果,必須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最終達到“知行合一”境界。
王陽明認為,“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覺,便是冥行,便是‘學而不思則罔,所以必須說個知;知而不能真切篤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必須說個行;元來只是一個工夫。”[7]即“知”要真切并篤實,“行”要明覺并精察?!爸迸c“行”的關系有以下九種情況:不知不行、不知謬行、不知真行;謬知不行、謬知謬行、謬知真行;真知不行、真知謬行、真知真行。按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啟示可知,以上九種情況并不是簡單的排列組合,而是相互融合,辯證統(tǒng)一的狀態(tài),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兩者相輔相成的狀態(tài)。所以,真知不行與真知謬行的“真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真知”,不知真行與謬知真行的“真行”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真行”,且兩者不能分開二說。正如王陽明所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以謂之知”的道理。因此,不知不行、不知謬行、不知真行、謬知不行、謬知謬行、謬知真行、真知不行、真知謬行,同屬于“妄想”“冥行”“妄想冥行”范疇。只有“真知真行”才是“行”與“知”二者關系的本質(zhì)。
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對大學生
樹立和踐行正確人生觀的啟示
大學生是青年的主要群體,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決定著國家發(fā)展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這就像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盵8]大學生人生觀的樹立與踐行,和價值觀的取向密不可分,樹立和踐行什么樣的人生觀就會擁有什么樣的價值取向。人生觀是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總開關,主要內(nèi)容由人生目的、人生態(tài)度與人生價值三方面構成。人生觀決定著人生道路的方向,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和用什么的方式對待實際生活,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
(一)主體自覺是大學生樹立和踐行正確人生觀的前提
王陽明從主觀唯心主義角度探討了主體與物的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人主觀能動性的肯定。他說:“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辯他的吉兇災祥?”[9]這里的“我的靈明”就是我心之靈明,就是“良知”,“良知”的這種靈明成為我與萬物溝通的橋梁,即對事物的認識是由人心所發(fā)生的活動。王陽明充分抓住了人主體意識的能動性,肯定了人的自覺意識。大學生如果沒有強烈的主體自覺性,就不會對自我有深刻的認識,更談不上樹立和踐行正確的人生觀。大學生主體自覺意識,對于樹立和踐行正確人生觀來說,主要表現(xiàn)為對自我人生價值的認同。
人生價值回答什么樣的人生才有價值,人生價值包含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是:(1)相互區(qū)別,又密切聯(lián)系、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人生價值的矛盾統(tǒng)一體;(2)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個體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人生的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是個體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大價值的前提;(3)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是個體自我完善、全面發(fā)展的保障,沒有社會價值,人生的自我價值就無法存在。[10]正如馬克思所強調(diào)的 “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1]雖然人生價值不能脫離社會來談,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的社會價值,但是個人的努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其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程度。對于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的正確認識,以及自我人生價值的認同,都離不開強烈的主體自覺意識,這是樹立和踐行正確人生觀的前提。另外,人生觀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人生觀確立以后也要時常省察,正如“須精細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是人非”[3]的道理。因此,今后我們大學生在樹立與踐行人生觀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自覺意識,積極主動地意識到自我的價值所在,以及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
(二)明辨篤行是大學生樹立和踐行正確人生觀的核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diào),文藝應該“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盵12]對于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我們一定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評地繼承與發(fā)展,進而做到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王偉光較為深刻地指出了其缺陷,他認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所堅持的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路線,目的是用道德信仰代替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爸泻弦弧笔且浴爸贝妗靶小?,把行動當作效果,取消認識論中的實踐標準。[6]同樣,今后我們在樹立和踐行人生觀時,要做到明辨。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妄想”與“冥行”,做到科學看待在“真知”的基礎上實現(xiàn)“真行”所需要的客觀條件,以及踐行人生觀過程所需要的客觀條件。
“知”與“行”、內(nèi)化與外化是辨證統(tǒng)一的。一方面,兩者相互聯(lián)系。認知是行為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正確的認知就不會有正確的行為。另一方面,行為是認知的目的和歸宿,不去踐行,認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不是真正的“知”。王陽明強調(diào)“知”與“行”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現(xiàn)為“行”,不能不算真“知”。可見在實現(xiàn)人生目的的過程中,只有將“知行合一”,即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相統(tǒng)一,才能完成人生目的全過程,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目的,這是我們應該推崇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態(tài)度在人生目的的統(tǒng)領下有了指向,那么做到“知行合一”的人生態(tài)度,才是大學生樹立和踐行人生態(tài)度的準則。
(三)惟精惟一是大學生樹立和踐行正確人生觀的關鍵
人生觀的核心是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對“人為什么活著”這一人生根本問題的認識與回答,在人生實踐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生目的就是人生奮斗的目標,有了目標才不至于迷失前進方向,才不至于整天無所事事。許多同學感到生活苦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樹立人生目的或是目的不堅定。惟精惟一就是要求我們不僅要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且對待人生目標要持之以恒。
王陽明在與弟子陸澄的一次談話中專門探討了惟精惟一,并做了生動的比喻。陸澄問:“‘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王陽明回答道:“‘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精字從‘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純?nèi)粷嵃?,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nèi)粷嵃滓?。舂簸篩揀,是‘惟精之功,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nèi)粷嵃锥选!盵3]這句話大概意思是,“精”部首為“米”,姑且以米來比喻。希望米純凈潔白,這是“惟一”的意思。然而如果不經(jīng)過舂簸篩揀等“惟精”的工夫的話,米就不會純凈潔白。舂米、簸米、篩米、揀米,是“惟精”的工夫,只是為了讓米達到純凈潔白的目的而已。進而他還說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為‘惟精而求‘惟一也。”[3]即“惟一”是目的;“惟精”是過程,是實現(xiàn)“惟一”持之以恒的過程?!爸泻弦弧辈皇羌埳瞎Ψ?,也非是嘴上功夫。王陽明也深刻認識到這一點,認為“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工夫乃有益”, [3]不斷省察克治,從而避免良心被遮蔽,這是一個不斷修煉的過程。惟精惟一是王陽明“知行合一”最終得以實現(xiàn)的保證。同樣,對于我們樹立與踐行人生觀來說亦是如此,不僅要在具體事情上磨煉、下功夫,更要做到惟精惟一,這是大學生樹立和踐行正確人生觀的關鍵。
結 論
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自提出以來影響著無數(shù)青少年,使得千萬人在樹立人生理想、實現(xiàn)人生價值等方面深受啟發(fā)。但是,其思想不乏包含唯心主義的糟粕成分,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進行創(chuàng)新性闡述,是傳承與發(fā)展王陽明心學精華的本質(zhì)要求,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本質(zhì)要求。人生觀是一個人世界觀的重要組織部分,人生觀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課題,關系到國之根本。擁有良好的主體自覺意識是大學生樹立和踐行正確人生觀的前提;做到明辨篤行是大學生樹立和踐行正確人生觀的核心;做到惟精惟一是大學生樹立和踐行正確人生觀的關鍵。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做到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13頁。
[2]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努力把基礎教育越辦越好》,載《人民日報》,2016-09-10(01)。
[3]王陽明:《傳習錄》,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年。
[4]趙潛、葉進、李艷嬌:《知行合一:新時代陽明心學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層啟示》,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8-23頁。
[5]周海春、韓曉龍:《論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載《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109-117頁。
[6]王偉光:《科學認識、客觀評價王陽明及其思想》,載《歷史評論》,2023(1):18-29頁。
[7]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載《天津社會科學》,2021(1):57-62頁。
[8]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頁。
[9]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4頁。
[10]祝大勇、賈立平:《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價值觀的歷史演變、影響因素及其現(xiàn)實啟示》,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1(2):87-96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頁。
[1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頁。
作者簡介
陳世江 西安音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思想政治教育
謝寶利 西安音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藝術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