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洋 王金輝 王俐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有利于大學生價值觀塑造,有助于紅色基因傳承。陜西紅色文化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將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厚植了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另一方面賡續(xù)了紅色血脈,厚植了價值觀念,推動講好陜西故事、中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紅色資源星羅棋布,在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百年奮斗的偉大歷程當中紅色血脈代代相傳。”紅色文化資源廣泛存在于中華大地,陜西就是其中之一。[1]陜西是紅色文化大省,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文化底蘊深厚,革命時期,陜西發(fā)揮得天獨厚的歷史區(qū)位優(yōu)勢,成為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重要樞紐;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憑借地理區(qū)位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大量能源基礎和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大力發(fā)展紅色旅游,提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不斷推進陜西經濟高質量發(fā)展。黨史學習教育是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必修課,探索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在意義,促進二者的協(xié)同發(fā)展、有機融合,推動青年學生的黨史觀教育。
陜西省紅色文化資源發(fā)展現(xiàn)狀
(一)紅色物質文化分布廣泛
陜西省是紅色文化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幾乎涵蓋了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各個歷史時期,分布廣、數(shù)量多、影響大,已成為陜西文化和旅游經濟發(fā)展的物質基礎。紅色物質文化涵蓋革命、建設、改革歷史進程中的一系列革命舊址、歷史遺存、紅色遺跡等一系列物質資料,同樣這些物質資料也深刻反映著中國共產黨人在陜西的奮斗歷程,共同組成了陜西文化的紅色符號。這些紅色文化資料都是紅色文化主體在推動歷史進程中“人、事、物、史”資料的統(tǒng)一,具有歷史性、文化性、地域性。陜西紅色物質文化主要以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文化內容為代表,包括了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guī)X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以及以南梁革命根據(jù)地為代表的陜甘寧革命根據(jù)地舊址紅色文化,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革命的物質內容總和。
(二)紅色精神文化內蘊深刻
紅色精神文化是一切制度、精神、革命傳統(tǒng)、優(yōu)良作風等的總和,陜西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紅色精神文化,這些精神文化也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
例如,入選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早期革命精神的偉大精神之一,也是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生動縮影,延安精神集中體現(xiàn)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還有與延安精神一脈相承的馬欄革命精神,馬欄革命精神是以馬欄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jù)地關中分區(qū)的斗爭實踐中,孕育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也是陜西紅色精神文化的重要內容。還有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創(chuàng)建西北革命根據(jù)地的過程中,形成的偉大的西北根據(jù)地革命精神——照金精神,它是西北革命根據(jù)地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精神動力。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例如南泥灣精神、張思德精神等,還有形成的一系列制度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陜西作為紅色文化大省,紅色精神文化資源同樣豐富,內容廣泛,因此分析紅色文化的內涵,對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演進和主要內容進行總結概括,可以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提供基礎。
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
黨史學習教育的必要性
紅色文化資源是歷史和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而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也是青年大學生的必修課,很顯然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離不開紅色文化資源。在和平時期出生并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由于沒有經歷過革命年代,對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等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缺乏深入了解和切身體驗,波瀾壯闊的革命進程在他們的頭腦中僅是遙遠、抽象的圖景。[2]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弄清楚我們從哪里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
明確了黨史學習的必要性。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既符合當代青年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是厚植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正確價值觀的必要舉措。陜西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歷史資料、斗爭精神等內容,能夠為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提供精神給養(yǎng)。
(一)陜西紅色文化資源是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鮮活素材
青年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時期,互聯(lián)網、多媒體等媒介的不斷交融使他們在思想、行為方面受到了影響。許多青年大學生沉溺于網絡世界,甚至一度對于歷史學習“拋諸腦后”。
針對以上現(xiàn)實問題,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青年大學生的學習中勢在必行,尤其是以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引導青年學生。陜西紅色文化資源深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可以為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提供豐富的精神給養(yǎng)。
陜西省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斗歷程中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統(tǒng)一,其中蘊含著歷史發(fā)展的道理和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了解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發(fā)展歷程,一方面,分析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發(fā)展現(xiàn)狀,重點分析陜西紅色資源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fā)展,分析陜西紅色資源的特點以及發(fā)展現(xiàn)狀;另一方面,通過對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實地教研,分析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
(二)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是傳承紅色文化的現(xiàn)實路徑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奮斗精神的真實寫照,蘊涵著豐富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自我革命等,有著濃厚的民族性和歷史性。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外延廣泛。陜西紅色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奮斗歷程和寶貴經驗,延安、南泥灣、陜甘寧革命根據(jù)地等紅色文化資源是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鮮活代表,也是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
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是推動一個民族向前發(fā)展的精神動力,但是由于當前自媒體平臺內容的紛繁復雜,導致有部分青年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不足。一部分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缺失,對紅色文化內容知之甚少,出現(xiàn)歷史知識“移位”現(xiàn)象;因此,迫切需要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青年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當中,汲取豐富的精神養(yǎng)料,以補足青年學生的精神之鈣,從而做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的可靠建設者。另一方面,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涌入,部分青年學生思想偏激、精神世界匱乏,缺乏民族自豪感。這就需要將紅色文化融入黨史學習教育,扭轉錯誤的思想觀念,汲取精神養(yǎng)料,進而傳承紅色基因。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應當積極引導廣大青年轉變思想觀念,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聯(lián)系起來,投入到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的火熱實踐中。
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
黨史學習教育的路徑
基于對陜西文化資源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內容的分析,具體分析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路徑,從挖掘、規(guī)劃、共建、創(chuàng)新等方面探索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具體融入與內容架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在互聯(lián)網不斷發(fā)展的條件下,既要借助網絡虛擬課堂傳播紅色歷史,也要借助現(xiàn)實課堂進行理論傳播,從而推進黨史知識入腦入心。要實現(xiàn)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主要要把握理論課堂和實踐課堂,將紅色文化資源相關的人、事、物、史、魂等資源充分應用到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中,從而不斷增強學生對陜西紅色文化的學習興趣、擴展理論視野、提高文化認同。
(一)把握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契合點
一方面,深入挖掘陜西紅色文化中的黨史學習教育素材。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傳播正確的、科學化的紅色文化知識有利于價值塑造、知識架構、視野擴展。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不能僅僅干巴巴講歷史,要將故事融入到黨史學習教育中,講紅色故事、講黨史故事、講陜西故事。
另一方面,利用高校思政課堂主陣地,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促進紅色文化資源傳播。陜西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黨史實踐,陜甘寧邊區(qū)的革命歷史、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歷史等都是膾炙人口的黨史學習資料。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思政課課堂是主陣地,而思政課教師要準確把握當代青年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興趣,探究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在聯(lián)系,找準契合點和切入點。除了紅色文化的歷史知識傳播之外,也應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大學生能夠實踐研修,設身處地地感受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魅力,潤物細無聲般進行黨史教育學習。
(二)優(yōu)化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中的傳播路徑
當代青年大學生是互聯(lián)網的原住民,善于利用互聯(lián)網、多媒體接觸新知識、新內容、新信息,“依托大聯(lián)動的信息化共享平臺,可以推動紅色文化的有效發(fā)展和傳承。通過挖掘紅色文化元素,借助數(shù)字化的科技手段,匯聚紅色資源全國一張網。”[3]因此,將陜西紅色文化資源“搬遷”到互聯(lián)網平臺,使其作為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信息資料庫,讓紅色文化資源為網絡資源賦能,可以提高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率和親和力,提高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水平。
以“易班”學習平臺為例,很多高校將“易班”學習平臺的學習內容積分與“第二課堂”學分掛鉤,所謂第二課堂即相較于實踐課堂之外的教學活動,既強化了大學生的課程學習,又使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紅色文化信息,促進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延伸教育。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需要大量鮮活的素材,因此,高校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采用具象化的方式將陜西紅色文化融入,促進了青年大學生學習內容的吸收與接受。
(三)推動陜西紅色文化融入黨史學習教育實踐課堂
推進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拓展黨史學習教育,實踐課堂是關鍵。在具體融入過程中,要利用黨史教育實踐基地,深入挖掘黨史資源,不斷深化青年大學生對陜西紅色文化的認知和了解程度,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具象化。
一是深化區(qū)域內紅色文化資源的素材使用。在黨史教育過程中,除了利用好中國共產黨黨史的資料以外,還要將本區(qū)域內紅色文化的鮮活素材進行加工,重點挖掘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革命人物、先進事跡、革命紀念館等,將這些素材加工、整合,以“故事化”的方式,切實將陜西紅色文化內化于心。
二是利用網絡虛擬資源增強紅色體驗。將紅色展館“搬進”校園,使青年大學生切身感受紅色文化魅力、體悟紅色精神、提高精神境界,將紅色文化內化為價值觀塑造的精神動力。
三是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在大學生挑戰(zhàn)杯活動中設置“紅色專項”欄目,利用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開展紅色紀念館實地調研,并制作宣傳視頻、撰寫調研報告,在黨史學習教育課堂展映,借以宣傳陜西紅色文化,并使青年大學生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用好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血脈,努力創(chuàng)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yè)績》,載《人民日報》,2021-06-27(01)。
[2]閆立光:《新時代革命文化的傳承:價值、困境及推進路向》,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21(2)。
[3]劉曉華:《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路徑探析》,載《思想教育研究》,2023(8)。
作者簡介
劉洋洋 陜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王金輝 陜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王 俐 陜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