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平
(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盵1]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2]的戰(zhàn)略任務,明確指出了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在“微時代”背景下,大力發(fā)展和壯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將有利于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拔r代”是指以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為物質基礎、以信息快速生產和上傳為傳播特征的新型自媒體時代,“微時代”的三駕馬車是微博、微信和微視頻,他們創(chuàng)造出具體的、私人的、生活的網絡空間,帶來了“時間的空間化”抑或是說“空間置換了時間”。“面對傳播快、影響大、覆蓋廣、社會動員能力強的社交網絡用戶的快速增長,如何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wěn)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突出問題?!盵3]對中國共產黨而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能否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將直接關涉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鞏固、指導思想的認同以及黨的事業(yè)建設的興衰成敗?!拔r代”下各種思想觀念激蕩,對大眾來說,尤其是對尚處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時期的年輕一代,易被不良的思想觀念影響。所以,在“微時代”背景下如何建設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有著極其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微時代”拓寬了信息傳播渠道,增加了多種輿論宣傳的新型自媒體平臺,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微時代”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提供了新型自媒體平臺。通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打破了傳統(tǒng)獲取信息方式的時空限制,人們隨時隨地可以獲取和發(fā)布信息,與傳統(tǒng)媒體最大的區(qū)別是進入門檻低,操作運行簡單,人人都可以做媒體人。同時,也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提供了新的網絡空間和平臺,如果在網絡平臺上及時有效地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將會極大程度地提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二是“微時代”壯大了思想理論宣傳工作者的隊伍。除了專職的官方媒體人外,專家學者、愛國者等都可以加入到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隊伍當中來,“微時代”下愛國者的聲音更大了,思想理論宣傳工作者的隊伍也間接地擴大了。三是“微時代”提高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效率。通信技術不斷發(fā)展,信息傳播平臺不斷更新完善,信息傳播效率日益提高,正能量的傳播效率自然也會相應提高了。四是“微時代”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針對性得到加強。傳統(tǒng)媒體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主要表現為單向輸出,難以對輸出的結果進行有效地反饋,也無法對不同群體進行有重點、有特色的針對性輸出。新型自媒體平臺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新型自媒體平臺和傳統(tǒng)媒體相比,具有極強的時效性與互動性。把握住新型自媒體平臺的特征,就可以縮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宣傳工作者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溝通與互動變得更為及時高效。通過互動,有助于工作者精準地把握群眾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有效地答疑解惑,加強思想宣傳工作的針對性。五是“微時代”下可深化群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認識?!拔r代”下把非視覺性的內容可以高效轉化為影像,把抽象的思想以及理論轉化成生動具體的視覺影像,彌補了以文字為核心傳播形式的傳統(tǒng)媒介的不足與缺憾。這種影像化特征豐富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形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精神力量將會寓于信息的符碼和生動的影像中。VR技術不僅能讓人感知文字和圖像,還能享受聽覺和視覺等感官體驗,進一步深化群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理解,增強認同感。
“微時代”下,人們越來越依賴通信技術帶來的便捷,新型自媒體平臺不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也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
“辯證的思維方法同樣不知道什么嚴格的界線,不知道什么普遍絕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學的差異互相轉移,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4]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發(fā)展的,有其兩面性,進入“微時代”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不時出現,網絡輿論亂象叢生,嚴重影響人們思想和社會輿論環(huán)境?!盵5]
“微時代”帶來了信息傳播和社會交往途徑等方面的改進,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提供了契機,但其自身也是矛盾統(tǒng)一體,一些低級的網絡文化內容也得到快速傳播。一方面,“微時代”下信息傳播的快速和隱匿性使得低級趣味內容傳播更廣?!拔r代”下的信息傳播是沒有等級差別,沒有中心與邊緣之分的多中心秩序,具有去中心化的特質。信息會呈現出裂變、聚合式的傳播形式,速度則會呈幾何倍地增長。“網絡的超文本和鏈接,強化了符號生產和傳播的能力,加速虛擬空間中的話語膨脹”[6]。這使得不管是正確的內容還是錯誤的內容都能迅速傳播開。另一方面,“微時代”下傳播內容易于娛樂化。“微時代”下自媒體人可以通過流量變現,市場的逐利性易導致個人盲目地追求點擊量、關注和粉絲,從而發(fā)布或者傳播更低級的內容。倘若深刻的理論被過度解構和娛樂化、平庸化,就會形成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除此之外,一些文化產品的宣傳也夾帶著錯誤的價值引導,“當下許多錯誤思潮和觀點并不是以赤裸裸的反動話語表現出來,而是以價值觀表現文化消費和生活方式等隱蔽的方式悄然滲透而出”[7]。最典型的就是“低級紅”和“高級黑”現象,不管主觀是否是故意,都會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帶來損害。
“微時代”下,每天有數億人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電子屏幕上瀏覽各種信息,人們在虛擬空間獲取的視覺信息甚至超過了現實空間,看到的是遠方的圖像,聽到的是遠方的聲音。新型的通信技術正在引導甚至控制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使我們成為被動的人,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需要人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首先,“微時代”下人們獲取信息變得困難與被動。一方面,“微時代”下的信息是海量的,人們看似在海量的信息中可以選擇獲取需要的信息,但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優(yōu)質信息是極具挑戰(zhàn)的。“海量信息的混雜、破碎和斷裂徹底解構了信息的總體性和語境化,給人們的信息系統(tǒng)把握和理解造成了巨大的沖擊”[8]。另一方面,通信技術的發(fā)展竊取了個人大量的隱私數據,你在凝視著電子屏幕時,電子屏幕也在凝視著你。
其次,“微時代”下海量和碎片的信息易導致人們時間和思維的碎片化。通信技術發(fā)展的本意是方便人們在碎片化的時間獲取信息,但事與愿違的是整片的時間也被碎片化了?!拔r代”更追求信息的時效性,信息的發(fā)布雖是及時的,但極有可能是碎片化和不連貫的,這導致了內容的日益碎片化,切斷了內容傳播的真實性與連貫性,容易導致人們片面地看待和思考問題。這種情況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權威內容也可能被遮蔽或者被裁剪,完整性遭到破壞,人們接觸的內容可能不是完整全面的甚至不是真實的。追求時效性除了會使信息碎片化外,還會使更多的圖像信息代替文字信息,因為據研究表明,圖像傳播的信息量和速度都比文字傳播要快?!霸鹾透北局g的界限消除了,世界轉換成了符號和圖像自身,轉換成了一個背離深刻性和指示物的圖像符號”[9]。這可能導致人們更傾向于看圖像而非文字?!拔r代”下碎片型、離散型的信息傳遞方式潛移默化地會導致人們的思維方式淺層化和碎片化。當人們極力追求便捷時,避難趨易的本性便會使人難以理解的話題讓位于簡單明了的話題。
最后,“微時代”下人們被隔離在不同的“信息繭房”中?!拔r代”滿足了現代日趨原子化的人們在虛擬空間中尋求群體認同和歸屬的身份訴求。網絡空間中人們通常就某一話題進行探討并發(fā)表觀點,他們會因相似的價值觀而達成一致,通過不斷地交往互動,更加堅定自己屬于某一群體,共同分享觀點、情感和目標。但是,這會對未參與進來的人設定無形的界限,容易在內部形成具有界限維護傾向的小團體。這種同質化傾向和信息展現的直觀性與簡短性也產生了反作用,進一步促成了群體極化傾向,長久以往,各個群體中的人們就會陷入一個極具刻板印象的“回音室”信息結構中。“微時代”下,一方面是信息的高度開放與快速流動,人們可以充分自由地獲取信息;另一方面是人們被隔離在不同的“信息繭房”中,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帶來厚重的壁壘。
在“微時代”,西方國家利用自身在網絡和信息技術上的優(yōu)勢,從傳統(tǒng)單一方式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轉變?yōu)楝F實和虛擬相結合的多樣化滲透手段。西方國家通過新型自媒體平臺宣傳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普世價值觀”,試圖與我國進行輿論戰(zhàn),企圖誤導我國民眾。此外,西方國家還通過捏造子虛烏有的新聞,顛倒黑白,擾亂我國人民的思維,試圖否定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所有發(fā)展成就,并上升到對我國制度的全盤否定。西方國家一直把我國的發(fā)展壯大視作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威脅,通過各種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進行污蔑,他們策動“顏色革命”的力度還會不斷加大,同我國爭奪陣地與人心,這需要引起警惕。
“陣地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基本依托……對新媒體,我們不能停留在管控上,必須參與進去、深入進去、運用起來”[10]。“微時代”下網絡空間不斷豐富和便捷,意識形態(tài)領域很多新情況和新問題也因時代而增,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還在傳播?!拔r代”下新型媒體這個新輿論戰(zhàn)場必須頂得住且打得贏,“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必須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11]。加大對網絡空間管理力度,打好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tài)陣地戰(zhàn),把網絡空間存在的變量轉化為正能量?!拔r代”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面臨著多重挑戰(zhàn),要把握住“微時代”的特點、信息傳播的特性和意識形態(tài)的特色,探索出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路徑。
“微時代”下信息傳播主體包括個人、企業(yè)、社會團體等,這些傳播主體素質的高低、能力的強弱和社會責任感的高低都會影響網絡空間中信息傳播的質量,影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效果。因此,一定要提高傳播主體的綜合素質。
1.加強個人素質和企業(yè)責任建設?!拔r代”讓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提高“人們面對媒介所傳播的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和制造能力以及思辨能力”[12]就至關重要。網絡空間的清朗程度取決于現實的人的媒介素養(yǎng),個人的媒介素養(yǎng)提高了,就可以提高對信息的理解和辨識能力,減少色情、暴力、低俗和泛娛樂化的不良信息的傳播。一方面,要著重培養(yǎng)個人道德意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個人道德標準,在傳播信息時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不可以肆意傳播錯誤言論、傳播負面信息、惡意人身攻擊等,多讓正能量得到發(fā)揚和傳播。另一方面,要著重培養(yǎng)個人理性能力。通過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識別隱蔽性高、迷惑性強和危害性大的錯誤思潮,并且不做沉默者,敢于質疑并且反駁錯誤的乃至虛假的言論,堅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也不輕易被煽動情緒,做到理性判斷和表達。另外,要加強企業(yè)責任建設?!稗k網站的不能一味追求點擊率,開網店的要防范假冒偽劣,做社交平臺的不能成為謠言擴散器,做搜索的不能僅以給錢的多少作為排位的標準”[13]?!拔r代”下誕生的這些新型企業(yè),同樣不能只追求利潤而不講求社會效益與社會影響,要創(chuàng)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的企業(yè)文化,強化企業(yè)管理,并對研發(fā)的各大網絡平臺監(jiān)管到位。
2.加強新聞輿論工作隊伍建設?!靶侣勢浾摴ぷ麝犖榈恼嗡仞B(yǎng)、理論水平、政策水平、業(yè)務能力,直接關系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效果”[14]。思想理論宣傳隊伍主要是指專門從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解讀和宣傳的專業(yè)隊伍。思想理論宣傳隊伍的整體素質關系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成效,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fā)展,對理論宣傳工作者的要求越來越高,任務越來越重,為了讓這支隊伍能更好地履行職責,就要提高其相關業(yè)務能力、綜合素質以及政治素養(yǎng)。首先,要加強思想理論宣傳隊伍的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具有明確的方向性,這種引領能否沿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理論宣傳隊伍成員的政治素質高低是關鍵因素。所以,加強理論宣傳隊伍建設必須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積極開展政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學習,提升理論宣傳工作者的政治使命感,做到對黨、國家和人民負責。其次,要加強思想理論宣傳隊伍的道德建設。要大力鼓勵和發(fā)揚理論宣傳工作者忠于職守、勤奮守業(yè)的精神,在工作上積極進取,為人處世上心胸開闊、顧全大局、清正廉潔,善于團結同事,具備團隊精神。為此,應多開展職業(yè)道德相關的教育活動,樹立一些職業(yè)楷模作為先進典范進行引領。最后,要加強思想理論宣傳隊伍的能力建設。打鐵還需自身硬,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fā)展,理論宣傳隊伍必須掌握現代傳媒技術,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理論宣傳工作,更快地掌握新的媒體工具。因此,應多開展專業(yè)技能培訓課程,出現新的媒體工具時,要及時組織學習和使用。此外,還需設立績效考核機制,對于表現優(yōu)異的理論工作者及時獎勵表揚,對于有待提高的及時提供幫助,保證理論宣傳工作者隊伍內部的溝通交流要暢通。
3.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盵15]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一方面,中小學思政教師和高校思政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類研究學者等人才隊伍的教學,關乎對青少年正確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指引。另一方面,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才能不斷發(fā)展中國理論、繁榮中國學術和傳播中國思想。因此,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的培育將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另外,除加強專業(yè)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外,還可以動員廣大群眾在網絡上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這也是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在如何建設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措施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盵16]這說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既取決于廣泛而有效的傳播形式,也取決于富有感召力和說服力的傳播內容。
1.“微時代”下要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形式。通信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展現形式更加豐富化和多樣化,可以把抽象的、理論化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轉化為生動活潑的視頻、動態(tài)圖片、音頻等形式,從而更能吸引群眾的興趣和關注。在傳播語言上,可以用網絡語言來唱響主旋律,以此增強人文關懷和人民群眾的可接受性。此外,通過新型自媒體平臺加強和群眾之間的互動,對人民群眾關心的重點和熱點問題,第一時間進行公開解答,以高效、有理、有力和有節(jié)的方式引導輿論,促成社會共識,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網絡空間中建立良好的互動機制,及時回應群眾訴求,使人民群眾在遇到問題和迷茫時不會人云亦云,不會聽信虛假消息和負面新聞。
2.“微時代”下要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內容?!皟热萦肋h是根本,融合發(fā)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yōu)勢贏得發(fā)展優(yōu)勢”[17]。在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時,我們要全面準確地解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要與時俱進地發(fā)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fā)展特點相結合,使其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鮮活的理論。只有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傳播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才能激濁揚清、正本清源,還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魅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其本身的科學性和開放性決定了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必要性。同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前進,為馬克思主義注入了更多新的內容、新的時代內涵,為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現實動力。所以,我們必須回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去,從源頭上加強理論研究。廣泛吸收人民群眾的智慧,科學借鑒各種社會意識中的合理元素,不斷實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與時俱進,更好地發(fā)揮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解釋和維護功能。
此外,對各種社會思潮不能“一刀切”,需區(qū)別對待。思想輿論領域存在紅色、灰色和黑色三個地帶,紅色地帶是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價值相吻合的社會意識,要積極引導,充實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中來?;疑貛且恍в蟹e極內容,同時也帶有一些局限性和消極內容的社會意識,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和吸收。黑色地帶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的負面社會思潮??傊?對“微時代”下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深入的分析,分清哪些是進步的,哪些是反動的,哪些必須予以批判,哪些又可以為我們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內容。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tài)?!盵18]要形成正面輿論的強勢引領作用,就必須完善互聯(lián)網法律法規(guī),提高互聯(lián)網綜合治理能力,依法依規(guī)加強網絡空間治理?!拔r代”下,網絡虛擬空間的范圍不斷擴大,新事物不斷增多,新事物帶來的道德及法律問題,需要及時完善和更新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來對其進行約束、管理與規(guī)范化。一方面,需加強法制化。對網絡空間上出現的新形式的網絡違法行為,要及時納入新的法律規(guī)范中來,通過立法,引領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和社會風氣,加強正確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對于現存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的地方進行完善,有漏洞的地方進行補洞,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盡快高效地完善和發(fā)展法律制度。另一方面,需加強法治能力。國家有關部門要依據現有的政策和法律嚴格管理,對網絡犯罪要依法懲處,確保其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營造一個天朗氣清、生態(tài)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的網絡空間。此外,還應堅持網絡空間綜合治理理念,整合有關機構的職能,完善對新型自媒體的管理,形成軟硬措施都具備的強大合力。不斷完善協(xié)調推進的工作體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yè)履責、社會監(jiān)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科技等多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要保障網絡空間的治理實效,按照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的理念,統(tǒng)籌內容供給、行業(yè)管理、法治保障、技術支撐等各項工作,加強并創(chuàng)新傳播內容建設。落實相關企業(yè)的主體責任,加強技術支撐能力建設,加大對網絡空間亂象的整治力度,不斷提升對網絡空間的綜合治理能力。
“微時代”下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地不斷發(fā)展,給各種思想理論的傳播速度提供了加速引擎,我們應把握“微時代”下信息傳播的特點,揚長避短,將其作為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機遇。與此同時,我們要嚴格堅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19]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20]這兩個關鍵點。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微時代”背景下持續(xù)鞏固發(fā)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建立的良好態(tài)勢,使全體人民在道德觀念、價值理念和理想信念上統(tǒng)一思想、凝魂聚力,并“以高度自信的態(tài)度和斗志昂揚的精神積極創(chuàng)造更高質量的美好生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