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娜
(吉林市第七中學校,吉林 吉林 132011)
李大釗先生在他的《研究歷史的責任》 一文中指出: 浩如煙海的“史籍”,并不是史籍,而僅僅是分析史籍的資料?!皻v史是有生命的、活躍的、進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盵1]一切有價值的生命所具有的思想、智力、情感、性格,及其多姿多彩的生活活動,都可以在史學的身上一一找到,所以有生命的史學一定會有三個基本特征: 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要真切地感受歷史中那些鮮活的生命,一定要把生活、情感、思想交匯融合。歷史是人的歷史,是將歷史上曾經(jīng)鮮活的人物、事件等轉化成文字和文物,承載在歷史中。歷史有它的生命,教史亦要有生命。歷史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講述過去的人和事,是古與今、師與生、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生命的對話、思維的碰撞。歷史教學必須走出“唯知識論” 的狹隘視野,對生命的整體發(fā)展給予關懷和推動,而學生實現(xiàn)的不僅是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掌握,最關鍵的是生命的整體生成和發(fā)展。歷史課堂是傳承歷史知識的場所,更是一種教育載體,培育生命,發(fā)展生命,使之更具價值。[2]以知識啟迪智慧,融會貫通,人生意義最終得以提升,人生價值得以實現(xiàn)。如何建構有生命的歷史課堂,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感悟與思考。
建構有生命力的歷史課堂的前提,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走近學生,在學生中樹立起威信,教師才能在課上成為良師,課下成為益友。有了對教師的好感,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也會被調動起來,教師便可以通過設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了解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的內在關系,以及和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從而對歷史學科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教師要認真?zhèn)浜妹恳惶谜n,用觸類旁通的知識吸引學生,讓他們從歷史走向其他學科,豐富知識儲備;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感染學生,讓他們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精神的愉悅,快樂學習,快樂讀書;用新穎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讓他們在多樣化的教學中鍛煉技能,提升歷史核心素養(yǎng)。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常常利用情境教學法,通過畫面、錄音、視頻、動畫片、電視、課件、學生作品等各種資源,營造具體、真實、生動、感人的教育情境和氛圍,使他們在聽力、視野、情感等各個方面有身臨其境之感,激發(fā)他們的歷史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走進歷史,學習歷史。例如:在教學歷史九年級上冊“阿拉伯帝國” 一課時,筆者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入手,用吉林市“清真北寺”的圖片導入新課。以清真寺導入,既能讓他們了解歷史就在我們周圍,又能體會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是緊密聯(lián)系的。又如: 在教學九年級上冊“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一課時,在導入新課環(huán)節(jié),筆者先為學生設置了一個情境: “歷史老師這周日準備去長春參加一個會議,請同學們幫我選擇一種最合理的出行方式,并說明理由?!?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學生說開車,有的學生說坐高鐵,還有的學生說走著去。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最終選擇了最佳出行方案: 先坐動車到長春,再坐地鐵到會場。于是,筆者很自然地從高鐵這個內容切入,引申到火車,繼而帶領他們走進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再如: 教學九年級下冊“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一課時,講到愛迪生發(fā)明耐用的白熾燈泡這一內容時,筆者讓學生表演在發(fā)明電燈之前人們使用不同照明工具的情景,如火把、油燈、蠟燭等,很直觀地讓學生理解燈泡發(fā)明的巨大意義,以及給人類帶來的光明。
學生的潛能是無窮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進入初三以后,大部分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遇到問題不肯問,即便是教師的提問也不愿回答。如何激發(fā)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讓他們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 既然學生不愿意舉手,我們就點將。筆者嘗試運用了“問題接龍” 這一方法。操作流程如下: 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點名第一個學生回答,學生解答問題之后,再提出一個問題,由第一個學生點名第二個學生回答,以此類推。每個問題不能重復,回答問題的學生不能重復,每節(jié)課點名6~10 名學生(根據(jù)課堂教學時間不同,有所不同)。如果有不會提問或不會回答的學生,可以請外援,現(xiàn)場求助。最開始的時候,大部分學生不想問、不敢問、不會問,筆者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學生想問、敢問、會問。第一步,以點將為主,由教師或學生點名進行提問和回答,直到一節(jié)課的教學結束;第二步,限制學生性別,男生問男生,女生問女生,避免男女之間的不好意思;第三步,以鼓勵為主,適當引導學生,減輕學生不會問的壓力。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都主動舉手了,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并且突破了性別限制?,F(xiàn)在,課堂提問成了全班學生最喜歡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他們有了當學生的成就感,有了當教師的滿足感,每一節(jié)課都在超越自我,哪怕只是一小步,都是極大的成長。學生在成長,筆者也在成長。
學生有了想問、敢問、會問的能力之后,筆者繼續(xù)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經(jīng)常先把章節(jié)的主干知識提出來,引導學生根據(jù)教材內容提出其分支,從而建立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例如: 在教學九年級下冊“羅斯福新政” 時,筆者先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學,然后提問: “本課主要講了哪幾個事件? 這些事件之間是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課的兩部分知識。由于美國“經(jīng)濟大危機” 的原因比較復雜,學生在自學階段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筆者通過一些例子深入淺出地進行詳解,讓學生理解得更透徹。在教學“羅斯福新政”這一內容時,筆者給出自學提綱,讓學生自學,學生根據(jù)提綱在教材中圈畫問題并找出相應的答案。然后,筆者順勢拋出問題: “提綱中的哪些問題你確定不了答案? 哪些問題你不太理解?” 部分學生會有一些問題,如: “羅斯福新政的措施達到什么程度?”“羅斯福新政的性質究竟如何?” “ ‘新政’ 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影響是什么?” ……這些問題可以讓其他學生幫忙解答,實在解答不了的,可由筆者進一步引導。例如: 針對“ ‘新政’ 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影響是什么?” 這一問題,筆者給出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政府干預經(jīng)濟的材料,通過對材料的對比分析,學生會發(fā)現(xiàn),很多國家在美國之后都采用國家干預的手段來調節(jié)經(jīng)濟,從而總結出“羅斯福新政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jīng)濟的新模式” 這一結論。顯然,在這種課堂中,教師講得少,學生自然就會想得多、學得多、記得牢。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由此學生才能喚醒自學意識、提升自學能力,在學習中收獲知識、收獲快樂。
在教學中,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效率,筆者以小組合作為依托,按照一定比例將學困生、中等生與學優(yōu)生進行組合,達到以優(yōu)提中帶困的目標,使各層次學生都獲得發(fā)展。例如: 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秦統(tǒng)一中國” 時,講到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通過設置分組討論題來完成教學內容。秦統(tǒng)一后,面臨諸多問題,讓秦王一籌莫展。如果你是秦王,你會怎樣做?
1.咸陽的一個商人,到原趙國的地方去談生意,準備販運一些米回咸陽來賣,但是因為不認識趙地的文字,問了好幾個人,才走進一家米店。他決定買1 萬斤米,但是付錢的時候,店家不收他的錢幣,他只好又找了一個專門的機構兌換了錢幣,終于把米買了下來?;氐郊依?用了一段時間把米賣完,他一算賬,1 萬斤米竟變成了8680 多斤,此次買賣差點賠了,商人非常郁悶…… (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2.公元前213 年,儒生淳于越認為秦始皇應該效法古代;公元前212 年,又有一些儒生指責秦始皇性貪于權勢,濫施刑法。
3.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戰(zhàn)國末年,趁內地混戰(zhàn)之機,占領河套地區(qū)。秦滅六國后,匈奴不斷派兵進擾秦的北部邊境;要統(tǒng)一東南、嶺南地區(qū),軍糧運輸比較困難,且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較慢。
教師將全體學生分為三個組,每一組負責解決一則材料中涉及的問題,然后派代表展示討論成果。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適當?shù)目隙ê鸵龑?對學生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再給出材料進行點撥。這樣就使原本枯燥的知識講解變成了探究式的學習過程,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了,在討論中綻放出了思維的火花,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學習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各個班級學情不同,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也應有所差異,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例如: 在教學九年級上冊“探尋新航路” 一課時,要求學生對幾條航路的大致線路走向做到心中有數(shù)。于是,筆者針對所教班級的不同層次,設計了兩套方案: 對于學習能力較好的班級,提前把空白圖發(fā)放給學生,要求學生結合自己已掌握的地理學科知識,聯(lián)系課本內容,自己動手繪制出大致的航海線路圖。同學們頓時意氣風發(fā),個個動手動筆,雖然在行程圖上有些出入,但卻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獲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而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稍弱的班級,筆者則先讓他們閱讀教材的介紹,然后找學生上講臺,根據(jù)大屏幕上的地圖,指圖進行講解。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訓練了他們的語言表達,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完成第二個班的教學工作后,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可以做得更好,于是便設計了第三個方案——角色扮演。先把學習任務下達到第三個班級: “如果你是哥倫布、麥哲倫、迪亞士或達·伽馬,在探索新航路的過程中,你的行進路線是什么樣的? 在此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怎樣的障礙? 請結合新航路開辟示意圖,講講你的經(jīng)歷。同學們可任選一個人物,寫出自己的腳本,在課堂上展示?!?學生對這一學習任務非常感興趣,課下準備得非常充分,在課上踴躍參與,讓筆者對他們有了全新的認識,出現(xiàn)了很多精彩的表演:
“我是迪亞士。我游說了葡萄牙國王,讓他相信我可以找到一條新的航線,能給葡萄牙帶來巨額財富。在1487 年,我?guī)ьI由三艘輕型帆船所組成的小艦隊,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并越過了非洲南端的尖角,結果在這里遭遇到風暴,我被迫回航。我給這個尖角起了個名字——風暴之角,但國王陛下覺得這是個好兆頭,于是給這個尖角起名為‘好望角’?!?/p>
“我是哥倫布,我來自意大利,我喜歡冒險。西班牙國王非常支持我的航?;顒?。1492 年8 月,我率領由87 名船員和3 艘船組成的船隊,從西班牙出發(fā),橫渡大西洋。船隊航行了兩個多月,在此過程中,船員們險些造反,我保證,如果我們沒有看到陸地,就再航行 3 天,然后返回。這為我贏得了時間,在10月,我到達了圣薩爾瓦多島,后來又發(fā)現(xiàn)了古巴和海地。我到達了印度,我給當?shù)氐木用衿鹆藗€名字‘印第安人’。后來我又帶領船隊來過這里三次?!?/p>
“我叫麥哲倫,是葡萄牙人。我認為地球是圓形的,我相信往西航行才能抵達東方,但我們的國王不是很相信我。于是,我到了西班牙,爭取西班牙國王的幫助。我在1519 年帶領艦隊從西班牙啟程,斜渡大西洋,繞過了美洲最南端的一條海峽,當時,它還沒有名字(據(jù)說后來這一海峽被定名為‘麥哲倫海峽’),隨后我的船隊就走進了一片風和日麗、風平浪靜的大洋,于是我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太平洋(Pacific)?!?/p>
……
筆者期盼自己的歷史課堂是“師生之間心靈相遇的場所,是觀照世界和感悟生命之美的場所。讓課堂擁有‘爐邊談話’ 般溫馨和真誠,讓課堂播撒幸福的陽光,釋放生命的燦爛,洋溢生命的溫暖?!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