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麗, 郗艷菊, 楊紅亞, 陸 安, 郝慶紅,4 , 郭云霞, 吳國江
(1.河北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省功能性飼料添加劑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11;3.石家莊九五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莊 050011;4.河北省飼用微生物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1)
隨著抗生素耐藥性、 殘留及耐藥菌株等問題的日益嚴重(Tian,2021;徐文豪,2019;Schokker,2017),2019 年7 月10 日, 國家農業(yè)農村部發(fā)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農村部公告第194 號》(農業(yè)農村部,2019),明確12 種促生長藥物飼料添加劑退出歷史舞臺,從呼吁在飼料中“減抗替抗”,到現在國家正式出臺“飼料禁抗”“養(yǎng)殖減抗”“食品無抗”相關政策法規(guī),在這樣的背景下,畜禽“無抗養(yǎng)殖”成為一種趨勢。 研究報道,乳酸菌及其代謝產物可以降低腸道pH,抑制有害菌,促進機體免疫功能,提高飼料利用率,促進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達到防治疾病,提高動物生產性能目的(梅文晴,2021;Reuben,2019; 曾燕霞,2018; 劉鳳美,2018)。將乳酸菌及其代謝產物代替抗生素是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的一個方向, 因此有必要對乳酸菌及其代謝產物的相關作用進行一定的評估, 加快其在養(yǎng)殖業(yè)中的廣泛應用。 本試驗旨在篩選產酸能力較強的乳酸菌菌株,探究其抑菌性能,為其在養(yǎng)殖業(yè)中的廣泛應用提供一定理論基礎。
1.1 試驗材料
1.1.1 菌株 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痢疾桿菌、尖孢鐮孢菌、禾谷鐮孢菌、擬輪枝鐮孢菌(保存于河北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藥理學實驗室)。
1.1.2 培養(yǎng)基 MRS 液體培養(yǎng)基由蛋白胨10.0 g;牛肉膏10.0 g;吐溫80 1.0 mL;硫酸鎂0.2 g;酵母粉5.0 g;無水乙酸鈉5.0 g;硫酸錳0.2 g;磷酸二氫鉀2.0 g;檸檬酸銨2.0 g;葡萄糖20 g;蒸餾水1000 mL 組成;冰乙酸調pH 至6.2 ~6.5。 MRS 固體培養(yǎng)基是在配制好的MRS 液體培養(yǎng)基中,1000 mL放入20 g 瓊脂粉,滅菌備用。 MRS-CaCO3培養(yǎng)基是在無菌的MRS 固體培養(yǎng)基中,放入滅菌備用的CaCO3溶液,充分混勻。 NA 培養(yǎng)基由蛋白胨10.0 g;牛肉膏3.0 g;NaCl 5.0 g;瓊脂20.0 g;蒸餾水1000 mL組成。 NB 培養(yǎng)基是液體NA 培養(yǎng)基,用于細菌的發(fā)酵。 PDA 培養(yǎng)基由馬鈴薯200.0 g; 葡萄糖20.0 g;瓊脂20.0 g;蒸餾水1000 mL 組成,用于對峙培養(yǎng)。
1.1.3 主要試劑 2.5%石蕊溶液、 吲哚試劑、Nessler 試劑、結晶紫液、0.5%番紅溶液等。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預處理 分離乳酸菌采用稀釋涂布法,取10.0 g 雞腸道樣品放入錐形瓶中,加入90 mL滅菌備用的MRS 液體培養(yǎng)基中,180 r/min 振蕩30 min 混勻, 置于37 ℃搖床培養(yǎng)24 h, 即制成10-1溶液。
1.2.2 乳酸菌的分離與篩選 準確吸取預處理的腸道樣品的MRS 液體培養(yǎng)液1.0 mL,進行10 倍梯度稀釋,將CaCO3-MRS 培養(yǎng)基溶解,倒入無菌平板中,待其凝固后,取合適梯度(10-5、10-6、10-7)菌液1.0 mL 分別進行平板涂布, 置于37 ℃恒溫中培養(yǎng)48 h。 選擇有較大溶鈣圈的菌落,用竹簽挑取,接種到MRS 斜面上, 平放于37 ℃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48 h,可將腸道中乳酸菌進行初步分離與篩選。將分離的乳酸菌菌株十字劃線于傾注了CaCO3-MRS 固體培養(yǎng)基的平板上,37 ℃恒溫培養(yǎng)48 h,觀察記錄溶鈣圈直徑; 從初篩中挑取較優(yōu)良的菌株進行復篩,在CaCO3-MRS 固體培養(yǎng)基平板上, 打孔器打孔,取搖床培養(yǎng)48 h 的菌液50 μL 注入孔中,于37 ℃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48 h,記錄溶鈣圈的直徑。
1.2.3 產酸菌株鑒定
1.2.3.1 菌落形態(tài)觀察 觀察菌落形態(tài), 包括顏色、大小、形狀、培養(yǎng)基顏色及溶鈣圈等。挑取單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和芽孢染色試驗。
1.2.3.2 分子生物學鑒定 將篩選所得較優(yōu)良菌株的菌體,接種到MRS 液體培養(yǎng)基中,置于37 ℃,搖床培養(yǎng)48 h 后備用。 使用試劑盒提取基因組DNA,PCR 反應體系如表1 所示, 首先對菌株進行革蘭氏染色, 再按照北京百泰克公司生產的試劑盒使用手冊進行操作。 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擴增產物并純化, 送華大基因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測序, 序列用NCBI-BLAST 進行同源性比較,選取序列相似性高的標準菌株,用Clusta1.83和MEGA5.0 進行序列分析并構建發(fā)育樹。
1.2.3.3 生理生化試驗 將分離獲得的菌株分別接種于相應的生理生化培養(yǎng)基,進行淀粉水解試驗、V-P 試驗、甲基紅試驗、吲哚產生試驗、過氧化氫酶測定等生理生化試驗。 參照 《常見細菌系統(tǒng)鑒定手冊》(東秀珠,2001)和《乳酸細菌分類鑒定及實驗方法》 對菌株進行鑒定 (趙斌,2002)。
1.2.4 發(fā)酵液中有機酸的測定 參照馬瑞(2012)方法, 以乳酸 (純度為98%), 乙酸 (純度為99.5%),檸檬酸(純度為99.5%),用流動相溶解并定容至100 mL,所配制溶液均經0.22 μm 微孔濾膜過濾所得標準品。 有機酸測定色譜條件: Atlantis C18柱(250 mm×4.6 mm,5.0 μm),流動相為0.01 mol/L 磷酸二氫鉀∶甲醇=30∶70, 進樣量30 μL,流速0.8 mL/min,柱溫25 ℃,檢測波長210 nm。
1.2.5 抑菌性能測定
1.2.5.1 菌懸液的制備 參照李凡姝(2016)方法制備L-2 菌株發(fā)酵液;參照楊雪海(2011)方法制備細菌菌懸液;參照Cheong(2014)方法制備真菌菌懸液。
1.2.5.2 抑菌性測定 參照張輝華(2001)方法制備NA 培養(yǎng)基平板, 測定對細菌的抑菌性; 參照Magnusson 等(2003)方法制備PDA 培養(yǎng)基平板,測定對真菌的抑菌性。
1.2.6 數據處理與統(tǒng)計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MEGA7.0 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2.1 高產乳酸菌的篩選 由表2 可知,初篩篩選所得到100 株菌株中,58 株菌株具有溶鈣圈,溶鈣圈超過20 mm 的有21 株。
表2 篩選所得菌株溶鈣圈結果
從表3 可以看出,復篩得到H-1、L-2、C-2、B-8 4 株產酸活性強而穩(wěn)定,且生長優(yōu)良的菌株,其中菌株L-2 的透明圈最大。圖1 為L-2 菌株在MRS 培養(yǎng)基上的溶鈣圈, 圖2 為菌株L-2 的發(fā)酵液中HPLC有機酸色譜圖,其中乳酸含量最高,為49.85 g/L。
圖1 L-2 菌株在MRS 培養(yǎng)基上的溶鈣圈
圖2 菌株L-2 發(fā)酵液HPLC 色譜圖
表3 復篩四株菌的溶鈣圈結果mm
2.2 菌落和菌體形態(tài)觀察 將篩選得到的L-2 菌株,通過稀釋涂布平板法,獲得單菌落,觀察、記錄菌落形態(tài)、邊緣等特征,挑取單菌落,然后再在顯微鏡下觀察。 記錄菌株的形態(tài)、邊緣等結果(表4)。
表4 菌落與菌體形態(tài)
2.3 16S rDNA 測序結果
2.3.1 PCR 擴增電泳檢測 以菌株LB-1-23 的基因組DNA 為模板對其16S rDNA 基因序列進行PCR 擴增,PCR 擴增產物經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見圖3。
圖3 菌株L-2 PCR 擴增電泳圖
2.3.2 L-2 菌株系統(tǒng)樹的構建 將L-2 菌株的拼接序列,基于NCBI 條件下,進行BLAST 比對搜索, 選取同源性較高時模式菌株的16S rDNA 基因序列,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 如圖4 可知,菌株L-2與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聚在同一分支上,親源關系最近,同源性為99%,再根據菌落與菌體形態(tài),初步鑒定菌株L-2 為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圖4 基于16S rDNA 基因序列L-2 菌株系統(tǒng)發(fā)育樹
2.4 生理生化鑒定結果 從表5 生化試驗結果可以看出,L-2 菌株在明膠液化、接觸酶等方面與所驗證菌株的生化特征保持一致性。由此表明,通過PCR 擴增電泳圖,革蘭氏染色,芽孢染色,生理生化驗證等,從雞腸道中篩選所得到的L-2 菌株為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表5 生理生化鑒定結果
2.5 菌株L-2 對腸道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由表6、表7 可以看出,菌株L-2 發(fā)酵液對細菌、真菌均有廣譜抑菌效果。 菌株L-2 發(fā)酵液對大腸桿菌、 沙門氏菌、 痢疾桿菌的抑菌圈直徑分別為19.5、18.3、17.8 mm, 且對大腸桿菌的抑菌性優(yōu)于其他兩種致病菌。 菌株L-2 發(fā)酵液對尖孢鐮孢菌等真菌也具有抑制性,且抑菌圈直徑比細菌小,說明真菌對菌株L-2 發(fā)酵液的敏感度較低。 試驗結果表明,從動物腸道中篩選得到的菌株L-2 發(fā)酵液對病原菌有很好的抑制性, 可有力減少腸道內細菌和真菌感染所致的疾病,改善腸道環(huán)境。
表6 菌株L-2 發(fā)酵液對細菌的抑制作用
表7 菌株L-2 發(fā)酵液對真菌的抑制作用
本研究從雞腸道中篩選出具有較強產酸能力的菌株L-2,經生理生化反應和16S rDNA 序列分析鑒定為植物乳桿菌,經高效液相色譜分析發(fā)現,菌株L-2 發(fā)酵液中可產生乳酸、乙酸和檸檬酸等有機酸, 通過打孔法測定L-2 菌株的抑菌作用,菌株L-2 發(fā)酵液對三種食源性致病細菌均表現出很好的抑菌效果, 且對大腸桿菌的抑制效果最為顯著,說明菌株L-2 發(fā)酵液中存在抑制細菌成分,該結果與其他文獻報道(孫杰,2020;李衛(wèi)娜,2019;楊雪梅,2011)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菌株L-2發(fā)酵液對尖孢鐮孢菌等真菌也具有抑制性, 抑菌圈直徑均超過14 mm,該結果與Cheong (2014)發(fā)現,12 株植物乳桿菌具有抑制真菌活性結果一致。Magnusson(2003)對1200 株乳酸菌進行研究,發(fā)現其中幾株植物乳桿菌對真菌具有強抑制活性。 菌株L-2 能夠產生乳酸、乙酸等有機酸,破壞病原菌細胞膜結構,從而產生抑菌作用,這與Yin等(2020)發(fā)現,植物乳桿菌DY-6 的主要抑菌物質為乳酸、乙酸等報道一致。本研究篩選出的乳酸菌L-2 可對進一步開發(fā)抑菌微生態(tài)制劑用于畜禽類疾病防控提供一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