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瓊(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城關九年制學校)
“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是一種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它有利于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充分實現手腦并用,并在獲取豐富基礎知識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寫作能力有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的:第一,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和教學大綱對教材內容進行解讀;第二,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努力跟進教學和講課進度,并朗讀理解課文;第三,通過課后習題和練習冊習題鞏固,重溫課堂內容,總結課堂重難點知識;第四,布置課后抄寫和背誦作業(yè)。也就是說,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按照預習、學習和復習的先后順序來進行的。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這種一成不變的教學步驟難免會給小學階段的學生增加無形的壓力,讓其在開始接觸語文學習的階段就無法激發(fā)自身的學習興趣,甚至會對一些文化和語言產生誤解和排斥現象。
而“讀寫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從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中跳脫出來,將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訉W習,使其主觀能動性能夠在課堂活動中充分體現,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著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
“讀寫結合”就是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寫作能力。通過閱讀和理解,學生能夠對所學內容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分析,而恰當的寫作訓練可以將自身的思想和觀點以更加直白的方式進行表述。讀與寫相結合能夠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得到雙倍提升,例如,在閱讀某一篇哲理性文章之后,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思考和觀點,通過寫作能夠將自己的思想進行記錄和表達。長此以往,便可以積累豐富的語文素材。
在開展“讀寫結合”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數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方法都具有單一性,沒有充分做到對教學策略的優(yōu)化,使學生在課堂中容易產生枯燥、無聊、乏味的感覺,這一現象不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大多數情況下,“讀寫結合”通常都是采用講授法來開展的,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而對學生來講,過多的內容會導致他們的閱讀和寫作效率低下,特別是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的語文知識,很容易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考慮到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大多數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只是通過單方面的知識講解要求學生對重難點知識進行背誦和記憶,或者只讓他們掌握一些考試所需的重點知識,這樣難免會使學生對“讀寫結合”課堂產生抵觸情緒,無法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此外,教師單方面的知識輸出占用了學生大量自主練習和自主學習的時間。由于學生年紀小,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如果教師大量占用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很難提高他們的讀寫能力,更談不上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在實踐中,大多數小學教師通常是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分開進行的,他們認為若將兩者相結合,很難在短時間的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知識獲取量,對教學任務的完成也有所影響。雖然將閱讀與寫作分開進行有助于學生吸收學習內容,但是將讀寫長期分離,難免會導致學生無法形成系統(tǒng)的語文思維??紤]到學生在初級階段建立基礎知識體系的重要性,“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教師可以在對學生進行一些文章閱讀指導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思考閱讀內容,然后將優(yōu)美語句收集起來運用到觀后感以及小作文的寫作環(huán)節(jié)。倘若教師無法對“讀寫結合”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設和引導,那么學生對所讀的文章就會了解較少,只知道文章的大致結構,但是缺少對文章主題思想的升華,這樣會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缺少對文章的感悟以及對文章結構的理解,從而無法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反而會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遭遇瓶頸,不能夠提升“讀寫結合”教學效率。
一些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無法充分考慮到全體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和差異化特點,導致語文課堂“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始終停留在理論階段,而在實踐操作方面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特別是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方面,一些教師憑借自己多年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制定的教學計劃,對全體學生進行統(tǒng)一教育和培養(yǎng),沒有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差異化特點,使課堂中一部分學生始終不知該如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在極大程度上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阻礙。
現階段,部分教師常常會憑借自身的教學經驗對知識進行“滿堂灌”講解,忽略了學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社會的進步性,沒有依據新課改的教學目標對所要教學的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在此情況下,教學計劃落后、教學效果低下、學生學習能力弱等不良現象便會相繼出現。缺乏創(chuàng)新的“讀寫結合”教學策略,不但會導致語文課堂無法適應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更會造成學生對文化的誤解。因此,教師需要不斷進行反思和總結,對教學策略進行及時優(yōu)化與調整,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積累能力和讀寫能力,促進他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一直以來,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備受矚目。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更是從生字認讀、閱讀及理解、文章欣賞和分析等方面來進行的,缺少了寫作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與滲透。在“讀寫結合”視域下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通過改寫與擴寫、寫讀后感等方式實現以讀促寫,以寫促讀。
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的閱讀過程中,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引導,學生能感受到小女孩兒的悲慘命運,有的學生覺得小女孩在街上賣火柴很可憐,也有學生從文章內容中認為小女孩兒身在一個人情冷漠的社會里,因為沒有人買她的火柴,也沒有人給她一分錢,那里的人都沒有同情心……通過閱讀,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小女孩兒的悲慘生活,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閱讀和理解,創(chuàng)設一個寫作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對小女孩兒的悲慘命運進行改寫,為她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童年生活。通過創(chuàng)設寫作訓練,不僅能讓學生以全新的角度審視文章內容,加深對主題的理解,也能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讀寫結合”的有效開展。
此外,讀后感也是教師常用的一種“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但在實踐中,由于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大多數讀后感都是以課外作業(yè)的形式進行安排與布置的,這也使得大多數學生忽略了對讀后感的寫作,通常都是從網絡以及其他地方進行摘抄。為了有效提高“讀寫結合”的效率,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安排5—10分鐘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讀后感寫作訓練,需要注意的是,在課堂中進行讀后感的寫作,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則簡短而又內涵深刻的閱讀材料,避免閱讀材料過長,以免導致他們對讀后感產生排斥心理。換句話說,閱讀材料的選取最好是以對話或短篇故事為主,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將閱讀材料以圖文的形式展現,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夠使他們在直觀生動的材料中獲得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在讀后感的寫作過程中獲取多元化的創(chuàng)作角度。
例如,在《讀不完的大書》一課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課堂內容的講解學生已經了解到了大自然中有許多有趣的東西,如飛鳥、花草、鮮花、螞蟻、果樹、竹林、棕櫚樹等,也知道該如何用語言來描述一些美麗的自然現象,如著重描寫某樣事物的顏色、形態(tài),或者運用擬人的手法來描寫景物。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教材閱讀內容的掌握和理解情況,為他們展示一些一年四季不同景色的圖片和簡短的文字介紹,如春雨、荷花、秋收、冬梅等,引導學生根據圖文資料描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有的學生在描寫春雨時會想到“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在看到夏季的荷花能夠想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在看到秋收的圖文時,會感受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喜悅;也能體會到“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意境。通過簡短的圖文資料和讀后感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學生不僅能夠將課堂中所學到的描寫手法運用到讀后感的寫作中,也可以在課堂內容形式的變化下對閱讀和寫作產生興趣,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在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寫作技巧的訓練,忽視了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和視野的拓展,這顯然不符合新《課標》理念下小學寫作教學的要求。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展示豐富的寫作素材,使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詞匯和句式,充分運用“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例如,在《我的奇思妙想》寫作課中,學生要描寫自己想發(fā)明的東西,并介紹清楚它的樣子、功能等,為了使學生能夠開拓思維、不斷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教師可以提前為他們準備一些簡短的閱讀材料,使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挖掘,并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材料對寫作內容進行構思。如“有一種手表是專門為數學不好的人制定的,當別人詢問他時間的時候,便可以將上面的數學題說出來,讓他進行計算得出結果”;“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會因為身高的差距而產生自卑或者不自信的表現,于是有一種特質的高底鞋能夠瞬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他們不會因為身高而處于尷尬的境地”;“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城市的空氣質量較差,于是便有人發(fā)明了一款迷你的空氣凈化器”;“一些學生在家里寫作業(yè)時,通常父母由于看不到他們的努力而生氣,于是便發(fā)明了一種特大號的筆,這樣就可以讓父母看到他們在努力學習的樣子,也會使父母感到欣慰”,通過各種豐富的簡短閱讀材料,學生不僅能夠理解一些小發(fā)明在生活中的神奇之處,也能使他們在閱讀材料的過程中進行合理選材,弄清寫作思路,了解自己想發(fā)明東西的外形和功能,對自己的發(fā)明產生更多的想象和憧憬。
又如,在《介紹一種事物》的寫作課中,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如何將事物介紹清楚、如何采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如何對事物進行不同方面的描寫,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簡短的范文,引導他們通過收集、處理和利用資料,掌握如何介紹某一種事物的主要特點。例如,教師為學生展示了一則“陜西皮影”的說明文,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作者介紹了皮影的邊框顏色以及邊框里面鑲嵌的圖畫內容,包括頭發(fā)、步搖,人物的眉毛、嘴唇、眼神、體態(tài)、衣服、玉佩等,通過這些細節(jié)描寫,學生也能意識到在介紹某一事物時需要寫清楚它的特點。此外,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學生也能從中了解到皮影的制作程序,同時也能夠了解到皮影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通過對材料的閱讀,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又在分析和理解的過程中總結了說明文的寫作方法,使學生對自己的寫作內容產生清晰的構思。
為了在“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和手段,提高課堂活動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在“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他們的理論知識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全面鍛煉。
例如,在《紅樓春趣》一課中,文章主要描述的是寶玉、黛玉、寶釵、探春等在大觀園里放風箏的片段,主要刻畫了每個人的性格和特點。通過閱讀,學生對文章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有了初步了解,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話劇排演的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編寫劇本、表演話劇,將文章內容進行改寫和再現。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對文中的生字詞加深理解和運用,特別是一些俗語如“放晦氣”“剪子股”“巴不得”“促狹”“小器”等。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短片對學生的表演進行輔助,使他們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關系、心理活動,在沉浸式的課堂活動中走進故事中深刻感受人物形象。此外,通過學生之間的對話動作來展現人物,也能激發(fā)學生對文章的閱讀興趣。當學生進入閱讀、編寫和表演等課堂活動中后,再對文章內容進行回顧,便會對春日放風箏、夏日季花生、秋日賞菊品蟹、冬日踏雪尋梅等事件產生更深層次的感悟,也能對作者所描寫的人生百態(tài)產生更加多元化的理解,在掃清一些閱讀障礙的同時充分感受到中華古典文學的魅力。
綜上所述,“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具有促進作用。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和教研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與總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此外,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將教書育人、以身作則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