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無擇言”的“擇”通常有兩種理解:一是表“選擇”義;二是認(rèn)為“擇”通“殬”,表敗壞義。為準(zhǔn)確解釋“口無擇言”一詞,該文結(jié)合大量古典文獻資料,從“擇”字的義項、“擇言”的含義、“口無擇言”的使用語境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明確“口無擇言”一詞中的“擇”應(yīng)當(dāng)理解為通假字,該成語應(yīng)譯為“不說敗壞人的話”。在釋義的基礎(chǔ)上,該文結(jié)合古今語料,對比“口無擇言”和“口不擇言”兩詞的使用語境及區(qū)別,了解兩詞常因為表層結(jié)構(gòu)相似而誤用、混用的現(xiàn)狀,深入分析兩詞誤用的現(xiàn)實原因,為準(zhǔn)確理解和解釋古漢語材料提供建議和參考。
關(guān)鍵詞:口無擇言;擇;擇言;口不擇言;釋義;通假字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 " " " " " 文獻標(biāo)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8(b)-0030-05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 \"Ze\" in the Idiom \"Kou Wu Ze Yan\"
RAN Junman, XIE Ronge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usually two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haracter \"Ze\" in the idiom \"Kou Wu Ze Yan\": One is translated to \"choose\" , the other considers \"Ze\" as \"Du\", meaning corruption. In order to accurately explain the word \"Kou Wu Ze Yan\", this paper combines a large number of classical documents, analyzing the meaning of the character \"Ze\", the meaning of \"Ze Yan\" and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idiom is used.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haracter \"Ze\" in the idiom \"Kou Wu Ze Yan\"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n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 and the idiom should be translated to mean not saying corrupt words of people. On the basis of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haracter,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ontext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idioms \"Kou Wu Ze Yan\" and \"Kou Bu Ze Yan\", combining ancient and modern corpus.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fact that two idioms are often misused and mixed because of similar surface structure, the autho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reasons for the misuse of the two idioms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materials.
Key words: Kou Wu Ze Yan; Ze; Ze Yan; Kou Bu Ze Yan; Interpretation;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
隨著時代環(huán)境的變化,語言文字不斷發(fā)展,漢文古籍文本中常出現(xiàn)頗具爭議的詞語?!豆盼挠^止》一書由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定,囊括了東周至明代的不少名篇佳作,是自清以來300多年時間里流傳最廣的一部古文選本。因《古文觀止》的文學(xué)性和歷史性突出,不少著名的注解家都專門為《古文觀止》做過注解,其中存在一些尚無明確定論的爭議之處。筆者發(fā)現(xiàn)多本《古文觀止》的譯注對馬援《誡兄子嚴(yán)敦書》中“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jié)儉,廉公有威”[1]的“口無擇言”一詞有不同的解釋:中華書局1959 年出版的吳楚材、吳調(diào)侯原注評的《古文觀止》對此尚無注解;現(xiàn)在,闕勛吾譯注的《古文觀止》(岳麓書社出版)注解為“通‘殬’,敗壞”,譯為“不說敗壞人的話”;鐘基譯注的《古文觀止》(中華書局出版)注解為“通‘殬’,惡”,譯為“口無惡言”;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譯為“口里沒有可挑剔的話”;許建平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譯為“口中不說挑剔的話”;周大璞主編的《古文觀止注譯》(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李炳海主編的《古文觀止》(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安平秋點校本的《古文觀止》(中華書局出版)等版本尚無注解??傮w而言,對于“口無擇言”的理解差異核心在于對于“擇”字的理解,主要是其“敗壞義”與“選擇義”之間的差別。為此,本文從“擇”字義項分析、“擇言”釋義、“口無擇言”的釋義3個方面展開分析,并對其現(xiàn)今謬誤產(chǎn)生的原因做進一步分析。
1 “擇”字義項分析
“擇”字在《漢語大字典》中收錄3個讀音:zé、zhái、yì。其中zé有4個義項:(1)挑選;(2)區(qū)別;(3)通“釋”,舍棄;(4)通“殬”,?。粔牡?。zhái只有一個義項:選;區(qū)別。yì是人名用字[2]?!皳瘛弊謟é音下,義項(1)和義項(4)分別表示“選擇義”和“敗壞義”,這兩者影響對于“口無擇言”中“擇”的理解,以下用具體例句來分析兩個義項的來源。
考究“擇”字最早并未在甲骨文中出現(xiàn),“擇”字的金文字形與小篆字形大致相似,從小篆字形上看,“擇”左邊為“手”,右邊為“睪”[3]?!墩f文解字》中說:“柬選也。從手睪聲。丈伯切?!薄墩f文解字注》:“擇,柬選也。從手、睪聲。”“擇”字最初與手部動作有關(guān)?!墩f文解字》中:“‘睪’,目視也。從橫目,從幸。令吏將目捕罪人也。羊益切?!倍斡癫米ⅲ骸埃úG)司視也,從目,從羍。”由此可見,“擇”字也與目視有關(guān)。動手和目測相結(jié)合構(gòu)成“擇”字基礎(chǔ)的挑選義?!稄V韻·陌韻》:“擇,選擇?!薄秲x禮·士昬禮》:“吾子有命,且以備數(shù)而擇之,某不敢辭。”這幾個例子中的“擇”字都表示選擇、挑選義。
《文字學(xué)概要》中提出“有意挑選意義相關(guān)的字作為假借字的情況也是存在的”[4]?!皳瘛弊值臄牧x也是古有文獻例證,清代朱駿聲的《說文通訓(xùn)定聲·豫部》:“擇,假借為殬?!薄墩f文解字》云:“敗也。從歺睪聲?!渡虝吩唬骸畯愗鼩??!?dāng)故切?!痹凇墩f文解字注》中:“經(jīng)假斁為殬。雲(yún)漢鄭箋云:斁,敗也。孔穎達引洪範(fàn):彝倫攸斁。”由此,“殬”“斁”“擇”三字相通。《說文解字》云:“斁,解也。從攴睪聲。”據(jù)《故訓(xùn)匯纂》,古代殬、斁、擇3字同音通用,3字為以“睪”為聲符的同聲符文字,3字通用時主要表示“敗壞”的意思[5]。
2 “擇言”釋義
“擇”字有不同的義項,使得“擇言”一詞在不同的語境下也有不同的解釋。由于“口不擇言”一詞廣泛使用,“擇言”常被認(rèn)為表示“選擇的話”或者“可以挑揀的話”,但筆者認(rèn)為“擇言”還有另一種解釋,表示“敗壞的言語”。以下筆者歸納兩種解釋在古代文獻中的例證,來比較兩者不同。
從結(jié)構(gòu)角度分析,當(dāng)“擇”表選擇義時,“言”譯為“話語”可作名詞性中心語,“擇言”一詞是動賓結(jié)構(gòu)。這種用法,先秦已有例證。
例1:擇言以教子,擇師保以相子。(《國語》卷十五)
例2:加以厚貌深衷,險如溪壑,擇言觀行,猶懼不周。(《舊唐書》卷八七·列傳第三七)
例3:酒酣,請魯君舉觴。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戰(zhàn)國策·魏策二》)
例1中“擇言”與“擇師?!毕鄬?yīng),兩句是順承結(jié)構(gòu),選擇合適的話語與合適的老師來教導(dǎo)孩子。例2中,“擇言觀行”是并列關(guān)系,“擇”與“觀”都是動詞性質(zhì),此處“擇”仍然是“選擇”義。例3中,“擇言”后面跟“曰”,直譯為“選擇合適的話語說到”此處可意譯為“說到”。后世大量文獻中出現(xiàn)“擇言”作動賓結(jié)構(gòu)的例子。
例4:終身無患難,其擇言而出之也。(《韓詩外傳》卷十)
例5:雖武帝亦敬憚之,每引之同處,必?fù)裱远蟀l(fā)。(《晉書》卷三八·列傳第八)
例6:古之大賢擇言而發(fā),其所以不拂人情,而數(shù)為是論者,以性所原有,不能強之使無耳。(《閑情偶寄·聲容部》)
例7:按齊王攸舉動以禮,鮮有過失,武帝敬憚之,每引同處,必?fù)裱远蟀l(fā),因此朝野重之。(《東西晉演義·石崇與王愷斗寶》)
以上例句“擇言”所在短語結(jié)構(gòu)相似,“擇言而出之”“擇言而后發(fā)”“擇言而發(fā)”都是順承關(guān)系的短語,與“出”“發(fā)”相對應(yīng)的“擇”當(dāng)為動詞性質(zhì),是“選擇”義。
“擇言”除了表示“選擇的話”或者“可以挑揀的話”,還可以表示“敗壞的話”。許征在《擇言解》一文中認(rèn)為“擇言”不能講成“可以挑揀的話”,即“擇”不能當(dāng)作“選擇”義,而是“殬”的通假字,譯為“敗壞”,“擇言”指破壞法紀(jì)的話[6],此種解釋也有古例證。
例8:敬忌,罔有擇言在身。(《尚書·呂刑》)
對該句,孫星衍疏云:“擇為殬假借字?!墩f文解字》云:‘殬,敗也?!蓖跻督?jīng)義述聞·尚書下》云:“殬、斁、擇古音同?!醇桑栌袚裱栽谏怼?,言必敬必戒,罔或有敗言出乎身也?!崩?中,若將“擇言”解釋為“挑揀的話”則過于生硬迂曲。王引之曾言:當(dāng)以聲求義,假若原字解釋不通,則可以考慮是通假字。這里筆者贊同“擇”字為假借,以此推測“擇言”表示敗壞的話,即破壞法紀(jì)的話。
例9:公祗服弘業(yè),克丕堂構(gòu),小乃不敢不慎,大亦不敢不戒,用罔有擇言失行,在于其躬。(《全后漢文》卷七十八》)
例10:在鄉(xiāng)曲無苞苴之嫌,步朝堂無擇言之闕。(注:口無可擇之言也。)(《全后漢文》卷六十八》)
例9中,擇言與失行對應(yīng),“擇”自然而然應(yīng)當(dāng)理解為敗壞。例10中,苞苴之嫌與擇言之闕對應(yīng),苞苴即包裝魚肉等用的草袋,意為賄賂,在鄉(xiāng)里沒有賄賂的嫌疑,在朝堂上也無說人壞話的過錯。此處“擇言”應(yīng)當(dāng)是敗壞人的話。
3 “口無擇言”釋義辨
“擇言” 可以理解為選擇合適的話,也可以理解為敗壞人的話。“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jié)儉,廉公有威”一句中,“擇言”應(yīng)當(dāng)是第二種理解。《漢語大字典》及《故訓(xùn)匯纂》在“擇”通“殬”的義項下,列舉了“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的例證。《小學(xué)集注》對此句注釋道:“伯高名述,京兆人,敦篤而重厚,周密而謹(jǐn)慎,出言皆善而無可選擇。謙約節(jié)儉而不驕奢,廉公有威而不私褻,皆子之常道。”可見此處“擇”應(yīng)當(dāng)是通假字,在口無擇言相關(guān)語料中同樣可以找到此解釋的支撐。
例11: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跓o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孝經(jīng)·卿大夫章》)
例12:論曰:夫子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之遜,人不以為諂;言之危,人不以為訐。(《唐摭言》卷十一》)
例13:予親于心,愛于中,敬于貌。厥乃口無擇言,柔惠且直,廉而不劌,肅而不厲,厥其成予哉。(《晉書》卷五五·列傳第二五)
從語義和語境方面來看,例11中“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表明是言行無過之義,“擇”若理解為“選擇”便解釋不通,此處應(yīng)該解釋為通假字,譯為“不說敗壞人的話,不做有害處的事情”。例12亦然。例13的“口無擇言”處于夸贊個人品質(zhì)的語境之中,與前幾個句子翻譯相似。
4 “口無擇言”與“口不擇言”的區(qū)別
因為“口無擇言”與“口不擇言”表面結(jié)構(gòu)類似,詞性接近,人們時常將兩者當(dāng)作同一個詞語使用[7]。“口無擇言”表示人沒有敗壞的言語,其中“擇”表示敗壞義,而“口不擇言”意思是在情況緊急之下,人說話不經(jīng)過考慮便隨口而出,用詞表達不夠精準(zhǔn),其中“擇”和“擇言”表示選擇義。一般認(rèn)為“口不擇言”出處是“而性甚褊急,當(dāng)其急也,口不擇言,手自捶擊”(《北史》卷一五·列傳卷三),根據(jù)前后語義,可以確定此處的“擇”是選擇義,“口不擇言”符合其意義。在其他文獻中有相關(guān)的佐證。
例14:筠仙心緒煩懣,口不擇言,殊堪憐念。(《李文忠公選集》光緒三年)
例15:仲恭老于書生,頭蓬不櫛,衣垢不浣,口不擇言,交不擇人,潦倒折拉,悠悠忽忽,每引鏡自詫曰,顧仲恭乃如許?。ā读缡莿e傳》第四章)
例16:王夫人道:“我們老爺氣起來,恨不能把寶玉活活打死,罵起來也口不擇言,把弒父弒君都加在他的頭上。弒父弒君的盡有,咱們這樣人家的子弟,何至于學(xué)那些梟獍呢?”(《紅樓真夢》第五十六回)
上述幾個例子中,口不擇言都是用于形容一個人的狀態(tài),大多是著急而說話未加思考的意思。
例17:鯀聽了,益發(fā)怒極。便口不擇言的說道:“臣聽見古人說:得天之道者為帝,得地之道者為三公?!保ā渡瞎琶厥贰返诎耸兀?/p>
例17中,口不擇言后可以直接跟著說話的內(nèi)容,引出后面不合時宜的話?!皳瘛弊g為“選擇”。
除受限于所處的語境,“擇”這一語素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含義,“口無擇言”與“口不擇言”的區(qū)別還可以從詞語結(jié)構(gòu)和組成出發(fā)解釋。雖然兩個成語都是主謂結(jié)構(gòu),但是“不”與“無”兩字的不同直接導(dǎo)致了詞語意義的偏差。一般情況下,“不”作否定副詞組成否定短語,或者作詞內(nèi)成分構(gòu)詞時,都是與動詞或形容詞性的成分組合;而否定詞“無”作前加否定成分構(gòu)成短語時是動詞,用以否定名詞或名詞短語,“無 X”屬動賓類短語,如無妨、無事等[8]。
例18:不義則利不阜,不祥則福不降,不仁則民不至。(《國語》卷二)
例19: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楚辭》卷一)
例20: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禮記·大學(xué)》)
例18中,阜,厚也。阜、祥、仁都是形容詞,至是動詞。例19和例20中的“不”緊跟的也是形容詞或者動詞。
例21:蹇充倔而無端兮,泊莽莽而無垠。無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見乎陽春。(《楚辭》卷八九)
例22:故國將無咎,其君在會,步言視聽,必皆無謫,則可以知德矣。(《國語)卷三)
例23: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李紳的《古風(fēng)二首》)
例21、例22和例23中的“無”則與名詞搭配,組成動賓短語。
綜上所述,“不”是否定副詞,多用于修飾動詞或動詞性詞組;而“無”是動詞,多用于否定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同為主謂結(jié)構(gòu)的成語,“口不擇言”中“不”修飾的“擇言”是動詞性詞組,而“口無擇言”中“無”否定的“擇言”是名詞性詞組,從語法角度進一步論證了前文“擇”字在兩詞中含義不同的合理性。
5 “口無擇言”與“口不擇言”謬誤產(chǎn)生的原因
通過分析,“口無擇言”與“口不擇言”兩個成語的異同逐漸明了,將“口無擇言”中的“擇”作“選擇、挑選”義來說,是錯誤的。以不同注譯本對馬援《誡兄子嚴(yán)敦書》一文出現(xiàn)的“口無擇言”注解不同為引子,可窺見在解讀古代文獻時存在“以古律今”的現(xiàn)象。一方面,“擇”字本身在現(xiàn)代使用中多保留其“選擇”義,如擇業(yè)、擇校等,其通假字的用法使用較少,受到當(dāng)代語感的干擾,很容易將本應(yīng)該是通假字的“擇”當(dāng)作“選擇”來解釋,人們常容易習(xí)焉不察[9]。另一方面,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口無擇言”相較于“口不擇言”使用頻率較少。
例24:這使立夫大怒,他寫了一篇毒狠的文章,公開攻擊這位“科學(xué)家”。立夫憤怒時,往往口不擇言,想什么寫什么。(林語堂的《京華煙云》)
例25:可惜,這個天才球員始終有暴力、酗酒以及口不擇言的毛病。在1998年法國世界杯前,加斯科因終因惡習(xí)難改而在最后時刻被打入“冷宮”,剔出英格蘭隊大名單,從此走上衰落頹廢之路。(新華社,2003年3月份新聞報道)
例26:他正自沉吟,周伯通拍手叫道:“瞧你年紀(jì)也已一大把,怎地如此為老不尊?說話口不擇言,行事顛三倒四,在大庭廣眾之間作此丑事,豈非笑掉了旁人牙齒?”(金庸的《神雕俠侶》)
例27:落后的民主黨候選人目前對內(nèi)把主要火力集中對準(zhǔn)迪恩,處于背腹受敵的迪恩有時口無擇言 ,最近多次呼吁民主黨高層介入他們的內(nèi)斗,要求勸阻對手們相煎太急。(文匯報,2004年1月份新聞報道)[10]
“口不擇言”在文學(xué)作品、報刊、日常對話中多有使用,而“口無擇言”相關(guān)的語料較少,例27中所用的“口無擇言”應(yīng)當(dāng)是“口不擇言”的誤用。總的來說,“口無擇言”使用量較少且容易誤用?!翱跓o擇言”相對于“口不擇言”更加書面化,“無”字在現(xiàn)代社會中,除了部分固定搭配使用外,總體使用較少。同時“口不擇言”語言結(jié)構(gòu)和使用方法與現(xiàn)代漢語使用相契合,并沒有疑難之處。多重作用之下,對“口無擇言”的誤用有跡可循。
類似的成語誤用并不是少數(shù),如首當(dāng)其沖、七月流火、萬人空巷等。因缺少了對應(yīng)的語言環(huán)境,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望文生義,想當(dāng)然使用成語便會導(dǎo)致使用不當(dāng)乃至誤用。
6 結(jié)束語
本文以《古文觀止》今譯本對馬援《誡兄子嚴(yán)敦書》一文出現(xiàn)的“口無擇言”的不同注解為切入點,通過分析“擇”字相關(guān)義項,結(jié)合大量語料分析“擇言”的含義,進而在具體的語境中分析“口無擇言”和“口不擇言”的不同之處,最終得出結(jié)論:“口無擇言”中“擇”應(yīng)作通假字“通‘殬’,敗也”來解讀?!翱跓o擇言”不同于“口不擇言”,其含義為“不說敗壞人的話”。同時,結(jié)合現(xiàn)代漢語的部分語料,從多個方面分析兩個成語出現(xiàn)誤用的原因,由此窺見現(xiàn)代社會成語誤用的常態(tài)。今人解讀古代文獻,并進行譯注時要注意辨別語詞之間的細(xì)微差別,以此來正確理解詞及語句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 鐘基,李先銀,王身鋼.古文觀止[M].北京:中華書局,2021.
[2]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
[3] 吳春生,武振玉.說“擇”兼釋“擇人而任勢”[J].三明學(xué)院學(xué)報,2015,32(3):16-23.
[4] 裘錫圭.文字學(xué)概要[M].修訂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184.
[5]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xùn)匯纂[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
[6] 許征.“擇言”解[J].語言與翻譯,2003(2):33-34.
[7] 凌瑋.“口不擇言”與“口無擇言”辨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1):31-32.
[8] 齊沖,張未然.漢語前加否定成分“不、非、無、零”[J].華文教學(xué)與研究,2020(4):86-95.
[9] 汪維輝.古代文獻解讀中的“當(dāng)代語感干擾”問題[J].清華語言學(xué),2022(00):1-37.
[10]荀恩東,饒高琦,肖曉悅,等.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BCC語料庫的研制[J].語料庫語言學(xué),2016(1):93-10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