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1.借思維導圖,讓學生易于動筆。三年級伊始,通過課前調(diào)查,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通過數(shù)學課已經(jīng)知道什么是思維導圖了。他們認為思維導圖就是用文字將數(shù)學概念以樹狀圖的形式整理出來,而他們對純文字的思維導圖興趣不大。因此,教師想要利用思維導圖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就要采用學生感興趣的圖片或圖文結(jié)合的方式去介紹思維導圖,打破他們固有的印象,重新點燃學生對思維導圖的熱情,從而更有效地開展習作教學。
如在三年級第一次習作教學中,我先出示了一個問號,讓學生猜一猜,問號代表班上的誰,然后在問號四周出示代表這個人物不同特點的圖片。通過一張張圖片,學生一步一步推理和猜測,最終猜出了問號代表的同學。于是,我告訴學生:“這(圖1)其實也是思維導圖的一種。我們的思維導圖不僅可以是純文字的,還可以用自己喜愛的圖片來表示?!?/p>
學生依據(jù)直觀而形象的思維導圖,完成猜測、推理、描述的全過程。他們興趣盎然,沒有寫作的壓力,情動而辭發(fā),順利完成了本次的習作任務。
2.繪思維導圖,理清寫作順序。對于教師布置的習作任務,不少學生往往是想到哪里寫到哪里,缺乏思維的邏輯性。究其原因,這些學生在寫作前缺少構(gòu)思的環(huán)節(jié),沒有做到“意在筆先”。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思維可視化工具,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的結(jié)構(gòu),讓學生理清寫作順序。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習作“這兒真美”時,為了讓學生選取適宜的習作素材,教師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選材,如選取學生最熟悉的校園美景。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每天在校園里上課、游戲、做操……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參觀美麗的校園?!蔽乙贿厧ьI學生有序地參觀校園,一邊介紹校園的美景,并引導他們仔細觀察景物。參觀完后,我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把看到的景物及其特點寫下來,并引導學生繪制了一張圖文并茂的思維導圖(見圖2)。我要求學生按照參觀的順序來寫,再從圖中選取自己最喜歡的校園景點進行描寫。
有了思維導圖,學生的寫作思路更加清晰了。他們合理構(gòu)思,選取恰當?shù)乃夭?,思維有跡可循,有序可依,文章也更具條理性。
1.繪圖總結(jié),遷移寫作方法。在學生確定好作文主題和理清大體的思路之后,為了讓他們對文本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思考,從讀悟?qū)?,遷移運用,巧繪思維導圖,總結(jié)出合適的技巧,寫出好的文章來。
在執(zhí)教三年級上冊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時,我讓學生先回憶本單元所學課文《金色的草地》和習作例文《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的寫法。前篇的作者為了寫好《金色的草地》,抓住了草地早上、中午和傍晚變化的特點。后篇的作者是從楊梅樹的變化,果實的樣子和味道來寫楊梅的?;诖?,我讓學生先寫出自己要寫的事物特點的關鍵詞,如寫含羞草,可以寫其樣子、觸碰前后的變化。在寫出關鍵詞后,我們再向外拓展:樣子后面可以延伸出顏色、形狀、大小等,變化可以延伸出觸碰前、觸碰后以及原因。(見圖3)
借助單元中的課文,我用思維導圖總結(jié)寫作方法,再遷移運用方法,讓學生學會構(gòu)思,真正經(jīng)歷習作醞釀過程,積累寫作經(jīng)驗。
2.借圖取象,拓寬習作思路。童話、寓言等故事都是要通過想象融入情境中的,記實作文需要學生在回憶時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這樣的習作更有個性,更有趣味,更加充實。
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學期習作課“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時,我讓學生先確定習作的思維導圖(見圖4)的二級標題,如外貌、性格、特長等,再聯(lián)想“外貌”的三級標題,如長頭發(fā)、高個子、白皮膚等,進而啟發(fā)學生回憶:“同學們,長長的頭發(fā)像什么???”學生回答:“長長的頭發(fā)像馬尾巴?!蔽疫\用追問喚起學生回憶,搭建思維導圖,讓學生的思維得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也使其思維可視化、具體化,充滿張力。
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導圖,讓學生的習作更加豐滿,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利用聯(lián)想,關注細節(jié),寫出精彩的習作。
習作教學應該是多元化的,應該舉一反三,因此,學生要有發(fā)散性思維。比如,學生寫人的文章可以抓住關鍵詞進行思維導圖的創(chuàng)造性繪制,還可以抓住關鍵信息,借此表達真實的情感體驗,讓習作更加生動。
1.依圖生情,表達真實情感。習作教學必須讓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表達真實情感,從而讓學生“易動筆,樂動筆,勤動筆”。
比如,在執(zhí)教三年級下冊習作課“我做了一項小實驗”時,為了使文章更具個性特點,體現(xiàn)童心童趣,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心情變化。比如,完成實驗的第一步可能是“一絲竊喜”,完成實驗的關鍵一步可能是“心驚膽戰(zhàn)”,而實驗的最后一步可能是“興奮不已”。學生梳理出這些真實的情感體驗,不僅使思維導圖更加完善,整個實驗的流程也更加清晰。(見圖5)
學生對生活中的點滴有了充分的回憶,內(nèi)心的感受和情緒豐滿起來,寫起文章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2.以評促改,培養(yǎng)讀者意識。在思維導圖引導下的習作教學中,評價是一個重要因素——評價既是學生根據(jù)思維導圖對文章進行查漏補缺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引導學生以評促改、反思、精進的過程。
比如在完成三年級下冊“國寶大熊貓”的習作后,學生可以完成評改“三部曲”。第一步,評改有基礎。學生在有錯別字、語句不通順的地方評改。第二步,評改有目標。學生根據(jù)思維導圖修改,比如在本次習作中,學生完成的思維導圖可以分為點明題目、熊貓外形、熊貓習性、喜愛之情這四大板塊;以此來檢查自己的內(nèi)容是否寫全面了。然后,學生根據(jù)思維導圖的提示查看大熊貓的外形和習性是否寫具體清楚了。第三步,評改有結(jié)果。學生自我檢查有沒有根據(jù)修改意見修改,修改后能否圍繞“清楚和具體”的要求,并再次評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堂中的評價應關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jié)性評價。在習作中,思維導圖使評價真正看得見,更具有過程性。通過與同學不斷交流,互評互改,學生不斷完善自我的言語建構(gòu),培養(yǎng)了學生的讀者意識。
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合理構(gòu)思、拓展思路、多元融合,為學生的習作學習搭建了可行性支架,培養(yǎng)了學生的讀者意識,使學生真正經(jīng)歷了習作的學習過程,并在習作中享受樂趣,發(fā)展思維的系統(tǒng)性、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散性,從而愛上寫作?!?/p>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曉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