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曉楠, 賀楠楠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1CCU, 2 風濕免疫科, 河南 洛陽 471003)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指冠狀動脈急性、 持續(xù)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 臨床通常表現(xiàn)為持續(xù)胸骨后疼痛, 短暫休息、 含服硝酸甘油后癥狀均不能緩解, 嚴重者可并發(fā)心律失常和休克, 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極大[1]。 目前, 臨床針對AMI患者主要采用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 (PCI) 治療, 但部分患者由于起病急驟, 或周圍醫(yī)療環(huán)境不具備PCI 治療條件, 難以在入院90 min 內(nèi)完成第一次球囊擴張, 故常采用相關藥物進行溶栓治療。 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是臨床常用的溶栓藥物, 尿激酶可作用于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并催化裂解纖溶酶, 具有較好的溶栓作用; 瑞替普酶在發(fā)病后12 h 內(nèi)服用可顯著改善AMI 患者的心室功能, 達到溶栓的目的[2-3]。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分析瑞替普酶、 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AMI 患者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我院收治的90例AMI 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 例。 觀察組男23例, 女22 例; 年齡45 ~56 歲, 平均 (50.35 ± 2.38) 歲; 病程1 ~4 年, 平均 (2.37 ± 0.44) 年。 對照組男25 例, 女20 例;年齡45 ~46 歲, 平均 (50.21 ± 2.46) 歲; 病程1 ~4 年, 平均 (2.21 ± 0.58) 年。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符合AMI 臨床診斷標準[4]; 發(fā)病至溶栓時間<6 h, 持續(xù)胸痛時間>0.5 h; 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標準: 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肝腎功能不全; 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
1.3 方法兩組患者均予以氧氣吸入、 心電監(jiān)測、 鎮(zhèn)痛和營養(yǎng)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 同時對照組予以尿激酶 (生產(chǎn)廠家: 南京南大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H10920040)靜脈溶栓, 取尿激酶150 U +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 靜脈滴注, 30 min 內(nèi)滴注完畢。 觀察組予以瑞替普酶 (生產(chǎn)廠家:北京愛德藥業(yè)有限公司, 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S20030095) 靜脈溶栓, 取瑞替普酶18 mg +0.9%氯化鈉注射液15 mL 靜脈推注3 min, 若30 min 后胸痛無緩解, 繼續(xù)應用瑞替普酶18 mg+0.9%氯化鈉注射液15 mL 靜脈推注3 min。 兩組患者溶栓后均予以低分子肝素 (生產(chǎn)廠家: 意大利ALFASIGMA S.p.A., 批準文號: 注冊證號H20140280) 5 kU 皮下注射, 2 次/日, 持續(xù)用藥5 d。
1.4 觀察指標①冠脈再通率。 分別于治療后30 min、 60 min、90 min、 120 min 比較兩組患者的冠脈再通率。 冠脈再通標準:胸痛癥狀顯著好轉或消失; 2 h 內(nèi)心電圖ST 段下降≥50%; 溶栓后出現(xiàn)再灌注心律失?;蚍渴覀鲗ё铚杆傧?; CK-MB峰值提前至14 h 內(nèi)。 符合2 條或以上即診斷為冠脈再通。 ②心肌酶水平。 分別于治療前、 治療5 d 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 離心并分離血清, 取上層清液。 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患者心肌肌鈣蛋白T (cTnT) 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水平。③不良反應。 統(tǒng)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出血、 心律失常、 休克、皮疹等不良反應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x ±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冠脈再通率治療后30 min、 60 min、 90 min、 120 min,觀察組冠脈再通率均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冠脈再通率比較 [n (%)]
2.2 心肌酶水平治療5 d 后, 觀察組cTnT 水平高于對照組,CK-MB 水平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心肌酶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的心肌酶水平比較 (±s)
組別 n cTnT (μg/L) CK-MB (ng/mL)治療前 治療5 d 后 治療前 治療5 d 后觀察組組45 4.65±0.36 8.25±0.95 484.21±20.32 442.87±15.39對照45 4.74±0.39 6.96±0.84 488.64±20.36 459.25±18.65 t 1.136 6.824 1.033 4.544 P 0.258 0.000 0.304 0.000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67%, 與對照組的8.89%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n (%)]
AMI 是由于冠狀動脈持續(xù)缺血和缺氧導致的急性疾病, 故早期緩解冠脈梗阻狀態(tài)是治療關鍵所在[5]。 藥物溶栓治療可減少血栓進一步形成并恢復動脈再灌注效果, 顯著改善AMI 患者胸痛的臨床癥狀[6]。 尿激酶是人尿、 人腎組織培養(yǎng)的酶蛋白,具有較好的溶栓作用。 瑞替普酶是臨床常用的纖溶酶原激活劑, 可降低肝臟清除受體結合力, 并延長血漿半衰期, 并較好發(fā)揮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既往研究[7]表明, 瑞替普酶靜脈溶栓可提高AMI 患者溶栓效果, 提高血管再通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后30 min、 60 min、 90 min、 120 min 冠脈再通率均高于對照組, 提示應用瑞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可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提高AMI 患者的冠脈再通效果。
cTnT 和CK-MB 是心肌酶常用指標, 可反映患者心肌酶水平。 機體心肌細胞受損時釋放大量CK-MB 入血液, 故CK-MB可敏感地反映溶栓后心肌血液再灌注水平[8]。 cTnT 水平升高反映心肌細胞受損程度, 其對高風險心肌梗死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9]。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5 d 后的cTnT 水平高于對照組, CK-MB 水平低于對照組, 提示瑞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可顯著改善AMI 患者的心肌酶水平, 降低心肌細胞受損程度。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觀察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67%, 與對照組的8.89%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 >0.05), 提示瑞替普酶、 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AMI 的安全性相當。
綜上所述, 與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相比, 瑞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可更明顯提高AMI 患者冠脈再通率, 降低患者心肌酶水平, 而兩種藥物安全性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