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游于藝”:詮釋歷史與意義世界

        2023-12-11 12:33:43劉強強
        中國文藝評論 2023年10期
        關(guān)鍵詞:六藝朱熹論語

        ■ 劉強強

        近年來,從命題角度研究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文藝理論漸成一種引人矚目的新模式。[1]早在2010年,湯一介即發(fā)表《“命題”的意義——淺說中國文學藝術(shù)理論的某些“命題”》一文(《文藝爭鳴》2010年第2期)。近年來,張晶在不同場合提及命題研究的重要性,并不斷有研究成果發(fā)表。吳建民曾發(fā)表多篇有關(guān)中國美學和文藝理論命題的專題文章,并形成了《中國古代文論命題研究》一書(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命題研究之所以具有新意,關(guān)鍵在于其提供了不同于以往常見的范疇研究的視角,而這又根植于命題與范疇之間的基本差異。在《工具論》中,亞里士多德將由范疇結(jié)合而成的判斷視為命題。[2]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工具論》上冊,余紀元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5—6頁。與前者相比,后者的構(gòu)成更為復雜。一種新命題的產(chǎn)生,說明了至少兩種不同的范疇被關(guān)聯(lián)起來,而這種關(guān)聯(lián)往往意味著一種新觀念或新思想的破土而出。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所用、所思的命題指號就是思想。”“命題能傳達給我們一種新的意義,這是命題的本質(zhì)。”[3][奧]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涂紀亮主編:《維特根斯坦全集》第1卷,陳啟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3、206頁??鬃铀岢龅摹坝斡谒嚒闭敲}的一種。在孔子之前,“游”和“藝”兩種范疇均已存在,是孔子首次將兩者聯(lián)系在一起,即《論語·述而》所載:“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薄抖Y記·學記》中雖然有“士依于德,游于藝;工依于法,游于說”的說法,但《學記》晚出,因而其說當為對孔子思想的延續(xù)。[1]關(guān)于《學記》的成篇年代,學界有戰(zhàn)國、漢代的分歧,但無論如何均認為其晚于孔子。參見王鍔:《〈禮記〉成書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63—65頁。由于孔子的圣人化和《論語》的經(jīng)典化,“游于藝”在歷史上獲得了不同思想流派的關(guān)注,形成了差異化的詮釋模式。且隨著“游”的意涵變遷和“藝”向書法、繪畫等藝術(shù)的擴容,“游于藝”逸出了儒家經(jīng)學之外,構(gòu)成了古人對待藝術(shù)的基本態(tài)度,對中國古代藝術(shù)思想產(chǎn)生了深刻且廣泛的影響。而在目前的研究中,對于“游于藝”這一命題的專門探討依然是闕如的。本文首先從儒學史的角度出發(fā),追溯“游于藝”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理論內(nèi)涵,其次考察該命題在書法、繪畫領(lǐng)域的蔓延及影響,通過對“游于藝”詮釋歷史和意義世界的揭示,彰顯中國藝術(shù)的修身傳統(tǒng)與人文精神。

        一、從玄學到理學:詮釋模式的轉(zhuǎn)換

        “游于藝”由“游”和“藝”兩種范疇所構(gòu)成?!墩f文解字》釋“游”字:“旌旗之流也。從?,汓聲?!倍斡癫米⒃唬骸耙鞛槌鲇?,嬉游?!盵2]在先秦文獻中,“游”與“遊”異體而同在,且前者之頻率遠高于后者,故《說文解字》僅收前者?!队衿吩唬骸坝闻c遊同?!薄稄V韻》道:“遊同游。”可見二者在語義上其實并無區(qū)別。也正因此,雖然不同的《論語》版本存在著“遊”與“游”的差異,但對于文意并無影響。可見“游”有自由、游戲之意。“藝”的古字為“埶”,其原始語義為種植,后被用來泛指普遍的技藝。對于孔子所說的“游于藝”之“藝”,后世均作“六藝”解。“六藝”為周代國家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周禮》載:“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保ā吨芏Y·大司徒》)“而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保ā吨芏Y·保氏》)通過孔子的生平來看,其對于“六藝”無疑是熟悉的。如《孟子·萬章下》所載:“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薄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份d:“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shè)禮容?!伴L,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盵3][漢]司馬遷:《史記》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709—1710頁。由此可見,孔子頗為擅長禮、術(shù)、書等與“六藝”相關(guān)的技藝,并曾經(jīng)以此謀生。然而對于這些技藝,孔子的評價在整體上并不高。如其所說:“吾少賤,故多能鄙事。”“吾不試,故藝?!保ā墩撜Z·子罕》)且在孔子的實際教學中,已經(jīng)發(fā)生了由禮、樂、射、御、書、數(shù)所組成的“舊六藝”向禮、樂、詩、書、易、春秋所構(gòu)成的“新六藝”的轉(zhuǎn)型。技藝性的射、御、書、數(shù)不再占據(jù)教育內(nèi)容的核心部分,對《詩》《書》《易》《春秋》等經(jīng)典的研讀被增設(shè)為重點。如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墩撜Z·泰伯》)《史記·孔子世家》曾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1][漢]司馬遷:《史記》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734頁。然而,將“游于藝”之“藝”視為“舊六藝”,在古典時期已成定勢,由此也就使文本呈現(xiàn)出復雜、矛盾的狀況。此種狀況既造成了解釋的困難,同時也意味著詮釋空間的預留和敞開,呼喚著后世解經(jīng)者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

        漢代解《論語》者雖多有其人,但其著作均未傳世,僅有部分文字保留在何晏編著的《論語集解》中,且其中關(guān)于“游于藝”的部分又是缺失的。因此,現(xiàn)今可見最早的對于“游于藝”的專門詮釋當為何晏自己的發(fā)揮。何晏之學祖述老莊、以無為本,對于《論語》的詮釋有著鮮明的玄學色彩。且由于《論語集解》在歷史上的廣泛傳播與長遠流傳,所以何注的影響一直持續(xù)到了北宋初年。何注云:“志,慕也。道不可體,故志之而已。據(jù),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據(jù)。依,倚也。仁者功施于人,故可依。藝,六藝也。不足據(jù)依,故曰游?!盵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85頁。所謂的“道不可體”,即將“道”視為無法感知與把捉的玄虛之物。相比之下,“德”為具體而有形的道德法則,故而是可“據(jù)”的?!叭省睘槿收咚┲Γ识强伞耙馈钡?。“藝”雖然同“德”和“仁”一樣具體,卻“不足據(jù)依”,只堪于“游”。在何晏的觀念中,“藝”的重要性不僅無法與前三者相比,且與之呈現(xiàn)出深刻的割裂關(guān)系。該傾向亦為此后疏解何注的皇侃、邢昺所繼承。皇侃雖說“此章明人生處世,須道藝自輔”,但又認為“仁”劣于“德”、“藝”輕于“仁”,“藝”終究是“不足依據(jù)”者。[3]參見[梁]皇侃撰,高尚榘校點:《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56—157頁。北宋初年的邢昺更是援引王弼的“道者,無之稱也”之論,直接將“道”解釋為“虛通無擁,自然之謂也”,其中的玄學傾向相比何晏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對于“藝”,邢昺更是等閑視之,將其稱為“所以飾身耳”“劣于道、德與仁”。[4]參見[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85頁。由此可見,自何晏以至邢昺,關(guān)于“游于藝”一章的解釋均具有濃郁的玄學氣息,正如清代的陳澧所評論: “何注始有元虛之言……自是以后,元談競起?!盵5][清]陳澧:《東塾讀書記》,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第19 頁。在此種論虛談玄、崇本息末的語境中,作為現(xiàn)實技藝的“藝”自然是無法獲得重視的。這一狀況待到宋明理學的產(chǎn)生才得以扭轉(zhuǎn)。

        在二程、張載等北宋理學家那里,關(guān)于“游于藝”的解釋雖然簡略,但均對該命題在儒者修身成德過程中的重要性予以認可,從而顯現(xiàn)出與上述玄學詮釋模式的不同。程頤的《論語解》開創(chuàng)了以理學思想解釋《論語》的先河,其中解釋“游于藝”道:“‘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瘜W者當如是,游泳于其中?!盵6][宋]程顥、程頤:《論語解》,《二程集》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144頁。從該句所表達的意圖來看,“游于藝”已經(jīng)獲得了基于修身維度的肯定與重視。此外,《河南程氏遺書》錄二程之語:“子曰:‘志于道?!参锝杂欣?,精微要妙無窮,當志之耳。德者得也,在己者可以據(jù)?!烙谌省撸菜斜匾乐谌?,兼內(nèi)外而言之也。”[1][宋]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二程集》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07頁。該語雖未論及“游于藝”,但其中關(guān)于“道”“德”“仁”的解釋卻為后來的朱熹所繼承和發(fā)揚,間接地影響了其對于“游于藝”的理解。作為宋明理學的先驅(qū)和關(guān)學一脈的代表人物,張載對于“游于藝”曾有專門的解釋。其說道:“藝者,日為之分義,涉而不有,過而不存,故曰游。”[2][宋]張載:《正蒙》,《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45頁?!胺至x”有恰如其分、得其所宜之意?!盾髯印妵吩诮忉尪Y樂時曾道:“禮樂則修,分義則明,舉錯則時,愛利則形?!盵3][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286頁。張載所說之“分義”當源于此。后面的“涉而不有,過而不存”則表示出“游”之活動的自由寬裕,無凝滯、無阻塞。同時張載又道:“志于道,道者無窮,志之而已。據(jù)于德,據(jù),守也,得寸守寸,得尺守尺。依于仁者,居仁也。游于藝,藏修息游。”[4][宋]張載:《張子語錄》,《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323頁?!安匦尴⒂巍敝Z源出于《禮記·學記》?!秾W記》曰:“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5][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058頁。其中的“興”為喜歡之意,而“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則是對學習過程的循序漸進、起伏有致等特征的描述。上文已提到,《學記》曾化用孔子的“游于藝”之語,所以其中的相關(guān)言論亦被后世儒者拿來解釋孔子思想。在此之外,張載還曾說“依仁則小者可游而不失和矣”[6][宋]張載:《正蒙》,《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29頁。,此種在“仁”與“游”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做法雖未直接涉及“藝”,卻給后來的朱熹以潛在而深入的影響。

        除二程、張載之外,北宋的理學家如范祖禹、謝良佐、游酢、楊時、尹焞等,亦對“游于藝”的修身意義作出過詮釋,這些詮釋均保留在朱熹所編的《論孟精義》中,如范祖禹言:“藝者可以廣業(yè)也,故游之?!盵7][宋]朱熹:《論孟精義》,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 修訂本》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49頁。然而,北宋理學家對于“游于藝”的解釋多是只言片語,未成體系。對于這些解釋,朱熹在《四書或問》中曾先后兩次說到“程子、張子至矣”[8][宋]朱熹:《四書或問》,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 修訂本》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620、661頁。,可見其對程、張思想的服膺。正是在二程、張載思想的基礎(chǔ)上,朱熹對“游于藝”一章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解釋,進而促進了理學解釋模式的正式成立。

        二、經(jīng)典詮釋模式的確立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道:“游者,玩物適情之謂。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shù)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義理之趣,則應務有余,而心亦無所放矣。此章言人之為學當如是也。蓋學莫先于立志,志道,則心存于正而不他;據(jù)德,則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yǎng)。學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輕重之倫焉,則本末兼該,內(nèi)外交養(yǎng),日用之間,無少間隙,而涵泳從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賢之域矣?!盵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 修訂本》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21—122頁。朱熹在中國思想史上地位卓著,《四書章句集注》在元、明、清三代又被懸為令甲,故而上述段落可謂歷史上關(guān)于“游于藝”最為著名的解釋。有別于何晏等人對于“藝”的輕慢,朱熹將“藝”視為“至理所寓”的“日用之不可闕者”,且從“志道”到“游藝”呈現(xiàn)出一種有機聯(lián)系、不斷遞進的工夫論鏈條。這些觀點與過去的詮釋相比無疑是顛覆性的。由于此前士子所使用的《論語》均是何晏注本,所以朱熹的詮釋頗為時人所不解,《朱子語類》和《四書或問》中便收有多條弟子獻疑的記錄。而通過朱熹的回答,我們可以更為具體地探知其關(guān)于“游于藝”的理解。

        首先,不同于何晏“道不可體”的觀念,朱熹將“道”解釋為“日用當然之理”。其在《朱子語類》中更為具體地解釋道:“事親必要孝,事君必要忠,以至事兄而弟,與朋友交而信,皆是道也?!盵2][宋]朱熹:《朱子語類》,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 修訂本》第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213頁。因此,朱熹所謂的“道”即道德之意?!暗馈必灤┯谌沼贸P兄?,不僅是可“體”的,同時也是必“體”的,用朱熹的話說便是“至誠懇惻,念念不忘”。而既然“道”為道德,那么其與“德”和“仁”的區(qū)別何在呢?朱熹對此解釋曰:“道者,人之所共由,如臣之忠,子之孝,只是統(tǒng)舉理而言。德者,己之所獨得,如能忠,能孝,則是就做處言也。依仁,則又所行處每事不違于仁?!盵3][宋]朱熹:《朱子語類》,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 修訂本》第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214頁。又曰:“‘志于道’,猶是兩件物事?!畵?jù)于德’,謂忠于君則得此忠,孝于親則得此孝,是我之得于己者也,故可據(jù)。依仁,則是平日存主處,無一念不在這里,又是據(jù)于德底骨子。”[4]同上,第1215頁。依此見解,“道”與“德”分別為群體所共有與個體所實現(xiàn)之道德。由“道”而“德”,呈現(xiàn)出從抽象原則向具體德性的演進。相比之下,“仁”的含義較難理解。朱熹將其稱為“每事不違”“無一念不在這里”,故我們可推知“仁”當為具體生活情境中道德意識的顯現(xiàn)與道德行為的生成?!叭省本哂兄S事而發(fā)、隨心而動的時間性特點,意味著德性在全體此心的充滿與流布。而也正是由于“仁”的這些特點,使得“藝”的重要性得以凸顯。

        朱熹道:“雖然,藝亦不可不去理會。如禮、樂、射、御、書、數(shù),一件事理會不得,此心便覺滯礙。惟是一一去理會,這道理脈絡(luò)方始一一流通,無那個滯礙。因此又卻養(yǎng)得這個道理。以此知大則道無不包,小則道無不入。小大精粗,皆無滲漏,皆是做工夫處?!盵1][宋]朱熹:《朱子語類》,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 修訂本》第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216頁。在此段論述中,朱熹首先說“六藝”的理會與貫通,隨后將其擴展至一切細微的事物與道理,從而將“游于藝”視為義精仁熟之狀態(tài)的象征。當然,“游于藝”如果僅僅作為虛擬的象征而存在,那么其與其他三者相并列的理由依然是不充分的。實際上,朱熹還將其視作具體的儒家工夫。如其所說:“是其名物度數(shù),皆有至理存焉,又皆人所日用而不可無者。游心于此,則可以盡乎物理,周于世用,而其雍容涵泳之間,非僻之心,亦無自而入之也?!盵2][宋]朱熹:《四書或問》,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 修訂本》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741頁。“六藝”包括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shù),其不僅僅是儒家的教學內(nèi)容,同時也涉及到日用常行的許多方面,故朱熹稱其“日用而不可無”。通過自由、從容且伴隨著愉悅的情感體驗的“游”,儒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悠游自在、與物無對的身心狀態(tài),進而體驗到“仁”的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故而朱熹說:“游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yǎng)?!盵3][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 修訂本》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21頁?!肮し虻竭@里,又不遺小物,而必‘游于藝’?!盵4][宋]朱熹:《四書或問》,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 修訂本》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778頁。此處的“小物”既專指“六藝”,同時又擴展至現(xiàn)實生活中種種細微而瑣碎的事物,其所達到的最終境界即“無一物之非仁”,不自覺地“入于圣賢之域”。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總結(jié)朱熹勾連“道”“德”“仁”“藝”的邏輯理路?!暗馈睘榈赖碌目傮w與抽象形式,“德”為道德的具體與在身狀態(tài),“仁”意味著在身之德的融會貫通?!八嚒钡淖杂勺栽?、無拘無束的特點使其與“仁”具有著共通性,故而可促進“仁”之實現(xiàn)。此即朱熹所說的:“至‘依于仁’既熟后,所謂小學者,至此方得他用”[5][宋]朱熹:《四書或問》,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 修訂本》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780頁。。在其中我們既可以發(fā)現(xiàn)二程的影響,同時也可以見出張載的影子。朱熹不愧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其關(guān)于“游于藝”的解釋匯聚了二程、張載思想的精華,并建立起完整、圓融的邏輯體系。在此體系中,本為末節(jié)小物的“六藝”成為了“至理所寓”者;與之相應,“游”亦不再是何晏等人所說的“不可據(jù)依”,而是成為了“玩物適情”“從容潛玩”,具有了相當于“據(jù)”與“依”的地位。此后理學家關(guān)于“游于藝”的解釋,概不出于朱子之外。如王陽明曰:“藝者,義也,理之所宜者也。如誦詩、讀書、彈琴、習射之類,皆所以調(diào)習此心,使之熟于道也?!盵6][明]王守仁:《傳習錄》,《王陽明全集》上冊,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第94頁。再如劉宗周曰:“德之體即仁,非二物也,然非偏內(nèi)而遺外者也。志道之后,其所得力于六藝之途者深乎?故終以游藝合焉?!盵7][宋]劉宗周:《論語學案》,吳光主編:《劉宗周文集》第2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41頁。隨著清代考據(jù)學的大興,關(guān)于“游于藝”的詮釋曾呈現(xiàn)出注重訓詁、消解義理的傾向。[1]如黃式三:“學者高言志道、據(jù)德、依仁,而不亟亟于禮,其能不違道賊德而大遠乎仁也邪?”黃懷信主撰:《論語匯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74頁。然而此種傾向多緣于一時之學術(shù)風尚,在《四書章句集注》被懸為令甲的情況下,朱熹關(guān)于“游于藝”的注解依然是天下士子耳熟能詳?shù)摹捌毡樾灾R”。

        三、話語的遷移:藝術(shù)語境中的“游于藝”

        通過對“游于藝”詮釋史的考察我們可以見出,在不同的歷史語境和理論體系中,“游于藝”所承載的思想內(nèi)容有著深刻的差異,而這種差異的背后又關(guān)聯(lián)著廣闊的意義世界。在玄學解釋模式中,“游于藝”尚未被納入修身的系統(tǒng)中來,“藝”處于被忽視的位置。而在理學解釋模式中,“游于藝”不僅被詮釋為完善道德境界的象征,同時也是修身成德的最終途徑。但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藝”只有在與“道”“德”“仁”相聯(lián)系時才具有以上地位,如朱熹所說:“‘游于藝’,蓋上三句是個主腦,藝卻是零碎底物事?!盵2][宋]朱熹:《朱子語類》,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 修訂本》第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219頁。在衛(wèi)道者的思想世界里,“游于藝”始終是無法獲得獨立的領(lǐng)地與價值的。且由于理學家所提倡的道德境界取法乎上、微妙難言,故而“游于藝”的設(shè)想難以落到現(xiàn)實中,其更多地是作為一種道德理想而存在的。也正因如此,朱熹在具體實踐中對于“游于藝”持相當?shù)谋A魬B(tài)度,動輒以仁義道德約束之。而當“游于藝”處于藝術(shù)的語境中時,則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詮釋機制與意義世界。

        在孔子之后的思想史中,《莊子》一書對“游”之范疇的闡發(fā)最為豐富與深刻。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yǎng)中?!保ā度碎g世》)其中的“游”內(nèi)含著墮肢體、黜聰明、與天地萬物為一的自由精神?!八嚒痹谙惹貢r期已被用于指稱普遍的技藝性活動,在此后的歷史演進中,書法、繪畫、琴藝等均進入“藝”的范疇之內(nèi)?!坝巍焙汀八嚒钡脑捳Z聯(lián)結(jié)既已由孔子所確定并被廣泛接受,那么二者各自內(nèi)涵的演化便促使“游于藝”處于不斷的變遷中。正如伽達默爾所說:“通過文字固定下來的東西已經(jīng)同它的起源和原作者的關(guān)聯(lián)相脫離,并向新的關(guān)系積極地開放。”[3][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556頁。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道:“藝者,道之形也。學者兼通六藝,尚矣。次則文章名類,各舉一端,莫不為藝,即莫不當根極于道?!盵4][清]劉熙載:《藝概》,薛正興點校:《劉熙載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3頁。其所說的“藝”除經(jīng)義外,還包括著詩、文、賦、詞曲和書法。隨著“藝”之內(nèi)容的變化,“游于藝”的對象不再限于“六藝”,而是向著廣泛的藝術(shù)領(lǐng)域邁進。在儒家經(jīng)學語境中,“游于藝”尚需要特別的意義建構(gòu)和價值賦予,而在藝術(shù)領(lǐng)域,“游于藝”反而成為了價值與意義的輸出主體,從而顯示出話語權(quán)的變更與流衍。關(guān)于此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書法和繪畫兩種藝術(shù)形式進行集中的考察。

        根據(jù)《周禮》的記載,“六藝”中的“書”原指“六書”。關(guān)于“六書”的解釋最早載于西漢劉歆的《七略》,后保存在班固依據(jù)《七略》所編的《漢書·藝文志》中。其中道:“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yǎng)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zhuǎn)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盵1]施丁主編:《漢書新注》第2冊,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1264頁。此后,許慎的《說文解字》亦大體延續(xù)了這一說法。由此可見,所謂的“六書”也就是對漢字構(gòu)造規(guī)律的總結(jié)。但由于“六書”是國子之教的重要內(nèi)容,所以其也就不僅僅是理論方面的解說,同時還必然包括著識字、書寫等教學實踐。在漢代,書法理論尚包孕在文字理論之中。如同陳振濂所論:“在那個時候,六書也好,‘六藝’里的‘書’也好,實際上所反映的是一個很特殊的事實,因為當時書法與應用文字的書寫不分彼此,所以當時書法的研究也必然表現(xiàn)為偏向于應用和實用,即文字理論研究?!盵2]陳振濂:《中國書法理論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第15頁。正是由于“六書”包含著書寫的實踐以及早期書法理論與“六書”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所以后世在論及已漸趨獨立的書法藝術(shù)時,亦常常與“六書”相聯(lián)系,并由此將書法視為“六藝”之一。虞龢《論書表》道:“臣聞爻畫既肇,文字載興,六藝歸其善,八體宣其妙。厥后群能間出,洎乎漢、魏,鐘、張擅美,晉末二王稱英?!盵3][南朝宋]虞龢:《論書表》,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書論選》上冊,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51頁。在此,書法正是經(jīng)由“書”而被歸于“六藝”的。唐代徐浩說:“《周官》內(nèi)史教國子六書,書之源流,其來尚矣?!盵4][唐]徐浩:《論書》,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書論選》上冊,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246頁。更是將書法的源流明確地訴諸于《周禮》中的國子之教。正是因此,“游于藝”往往為傾心書法的文人所挪用,充當了為書法藝術(shù)正名的理論話語。劉禹錫曾如此描述書法的尷尬地位:“吾觀今之人,適有面詆之曰:‘子書居下品矣。’其人必逌爾而笑,或謷然不屑。有詆之曰:‘子握槊、奕棋居下品矣?!淙吮佤鋈欢ⅲ蝈跞欢?。”[5][唐]劉禹錫:《論書》,《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第1309頁。書法在正統(tǒng)觀念中為工具性的末節(jié)小道,文人士子不僅不甚重視,亦不會因他人的否定性評價而過于動心,其影響甚至不如博戲、弈棋之流。此種對于書法的輕視態(tài)度,正是劉禹錫所著力批判的,而其從事批判的理論工具正是濫觴于《論語》的“游于藝”。劉氏道:“《禮》曰:‘士依于德,游于藝?!抡吆??曰敏、曰至、曰孝之謂。藝者何?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謂。是則藝居三德之后而士必游之也;書居數(shù)之上而六藝之一也。……語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莿t博奕不得列于藝,差愈于飽食無所用心耳?!盵6]同上。在劉禹錫看來,孔子雖然提倡在閑暇之時從事博弈,但博弈并未被列入“六藝”,故而書法相比博弈要更為高尚和重要。可見,正是與“書”的通約,構(gòu)成了書法藝術(shù)之合理性與正當性的理論前提。

        目錄學反映著一定時代的大眾對于事物的普遍認知。從目錄學的角度來看,《舊唐志》子部的“雜藝術(shù)類”已包含繪畫的內(nèi)容,編于北宋時期的《崇文總目》進一步以“藝術(shù)”替代了“雜藝術(shù)”,繪畫與投壺、弈棋、射術(shù)、相馬等技藝同列于子部“藝術(shù)類”。[1]參見蘇金俠:《中國古代目錄學書目中“藝術(shù)類”類目的設(shè)置及其演變》,《大學圖書館學報》2020年第5期,第83頁。然而,畫家以及理論家并不滿足于繪畫與投壺、弈棋等相并列的局面,他們往往借助書畫同源、同體的觀念,將繪畫與“六藝”相關(guān)聯(lián)。北宋郭思在《林泉高致》的序中說:“《語》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書,畫之流也?!庇中稳萜涓腹鶡洠骸跋茸由購牡兰抑畬W,吐故納新,本游方外,家世無畫學,蓋天性得之,遂游藝于此以成名焉。然于潛德懿行,孝友仁施為深,則游焉息焉?!盵2][宋]郭思:《序》,[宋]郭煕:《林泉高致》,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年,第3頁。在此段論述中,郭思將書視為畫之流衍所生,書法既然是“六藝”之一,那么繪畫亦可位列“六藝”之內(nèi)。繪畫由此與“游于藝”相貫通,進而適用于“孝友仁施”“游焉息焉”等一系列的理論建構(gòu)。在傳統(tǒng)社會,畫藝通常為占據(jù)正統(tǒng)地位的士大夫所鄙薄,郭思在其父著作的序中將他與儒家思想相聯(lián)系,無疑有著提高其父身份地位的良苦用心。當居于正統(tǒng)地位的“游于藝”被移于書畫之時,也就形成了社會權(quán)力的變更與授予。此種變更與授予一旦發(fā)生,藝術(shù)家的身份色彩亦會在客觀上產(chǎn)生變化。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解釋謝赫的“氣韻生動”時道:“竊觀自古奇跡,多是軒冕才賢,巖穴上士,依仁游藝,探賾鉤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畫。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盵3][宋]郭若虛著,俞劍華注釋:《圖畫見聞志》,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4年,第17—18頁。其中的“依仁游藝”之語被用來表示畫者的修養(yǎng)、人品以及生存狀態(tài)。在郭氏看來,“依仁游藝”所促成的人格境界正是“氣韻生動”得以生成的必要條件。畫者的身份不再是技術(shù)性的工匠,而是混合著多重思想背景的品格高尚者。正是出于同樣的原因,張彥遠不同意謝赫將帶有文人高士氣息的宗炳、王微置于第四、第六品的做法,并說道:“自古善畫者,莫匪衣冠貴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時,傳芳千祀,非閭閻鄙賤之所能為也?!盵4][唐]張彥遠著,俞劍華注釋:《歷代名畫記》,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4年,第25頁。在文人所主導的評價體系中,技術(shù)往往不占據(jù)最重要的位置,而是替之以畫者的品性,如此也就使藝術(shù)的人文維度和修身價值得以開顯。

        四、“游于藝”與中國古代藝術(shù)的修身傳統(tǒng)

        中國古代的“人文”一詞源于《周易·彖傳》對賁卦的解釋?!皠?cè)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睂Υ恕吨芤渍x》解釋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盵1][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05頁。就個體生存層面而言,“人文”即表示對于自然狀態(tài)的脫離和對于道德狀態(tài)的提升,而這必然需要特定的修身策略和持續(xù)的修身活動,以實現(xiàn)對于自我身心的改造。在“游于藝”之話語的指引與影響下,藝術(shù)被納入到整體性的修身語境之中,發(fā)揮著自身的人文化成之意義。元代劉因曾道:“孔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矣,藝亦不可不游也。今之所謂藝,與古之所謂藝者不同。禮樂射御書數(shù),古之所謂藝也,今人雖致力而亦不能,世變使然耳。今之所謂藝者,隨世變而下矣,雖然,不可不察也。詩文字畫,今所謂藝,亦當致力,所以華國,所以藻物,所以飾身,無不在也?!盵2][元]劉因:《敘學》,《靜修先生文集》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6頁。明代陳獻章曰:“予書每于動上求靜,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此吾所以妙乎動也。得志弗驚,厄而不憂,此吾所以保乎靜也。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拙而愈巧,剛而能柔。形立而勢奔焉,意足而奇溢焉。以正吾心,以陶吾情,以調(diào)吾性,吾所以游于藝也。”[3][明]陳獻章:《書法》,《陳獻章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80頁。劉因曾編著《四書集義精要》,廣泛輯錄并注解朱熹的“四書”學言論,陳獻章則是明代心學的先驅(qū)和代表,當他們以“游于藝”來形容書法、繪畫等在修身養(yǎng)性方面的作用時,也就將本作為儒家話語的“游于藝”所負載的人文意義和修身價值遷移到了書法與繪畫等藝術(shù)中。康熙亦曾說道:“書法為六藝之一,而游藝為圣學之成功,以其為心體所寓也。”[4][清]世宗胤禛纂:《圣祖仁皇帝庭訓格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17冊,第191頁。將“游于藝”視為圣學法門和心體所寓,明顯是上述理學詮釋模式的創(chuàng)造,康熙以此來詮釋書法,也就形成了視域的再次融合與效果歷史的層累。由于《論語》的影響和經(jīng)典解釋模式的確立,“游于藝”已成為了凸顯藝術(shù)之修身價值的思想標志。當書法、繪畫等藝術(shù)活動以“游于藝”表出之時,其所負載的技藝性在無形中得到了消解,發(fā)生了從技藝性活動向修身性活動的轉(zhuǎn)變。個體從事書畫等藝術(shù)活動的最終目的在于人格境界的提升,與之相關(guān)的技術(shù)性要素則成為了實現(xiàn)此目的的手段。在上文所引陳獻章的言論中,書法藝術(shù)與人格修養(yǎng)之間的關(guān)系亦得到更為具體的建構(gòu)。在其看來,書法藝術(shù)亦動亦靜、亦巧亦拙、亦剛亦柔、亦立亦奔的特點可以使主體的心境收放自如、無拘無束,從而發(fā)揮誠意正心、調(diào)節(jié)性情的作用。由此可見,書法等藝術(shù)活動之所以能夠與“游于藝”相關(guān)聯(lián),是以其自身的特點為深層原因的?!坝斡谒嚒睘槊?,其自身的活動特點為實,名與實彼此契合,相互激發(fā)與印證,進而使書法等藝術(shù)的修身價值得以彰顯,獲取并確認了自我在文人生活中的意義和在文化系統(tǒng)中的定位。

        在此我們需要進一步發(fā)問的是,劉因、陳獻章等通過書畫藝術(shù)所達到的修身效果,與朱熹藉由“六藝”所達成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嗎?換言之,在劉、陳的觀念內(nèi),是否純粹是道德的成分?通過二者的具體表述來看,其所指向的是整體的生存狀態(tài),而不是像朱子那般專于道德。道德雖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并非內(nèi)容的全部。劉、陳作為儒家中人尚且如此,對于藝術(shù)中人來說更甚?!坝斡谒嚒毕蛩囆g(shù)領(lǐng)域遷移所導致的,往往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理論效果。莊子雖然對“游”之范疇進行了深入的闡發(fā)并對后世藝術(shù)影響深遠,但由于其消解了外物的差異性并否定禮樂,所以“藝”未能成為“游”之對象。后世論藝者將莊子思想融入“游于藝”之中,從而促成了“游于藝”理論內(nèi)涵的微妙變化?!缎彤嬜V》道:“‘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囈舱撸m志道之士所不能忘;然特游之而已。畫亦藝也,進乎妙,則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此梓慶之削鐻,輪扁之斫輪,昔人亦有所取焉?!盵1]王群栗點校:《宣和畫譜》,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2年,第6頁。作者雖然以“游于藝”論證了繪畫對于志道之士的不可或缺,但之后的“梓慶之削鐻”與“輪扁之斫輪”均是《莊子》中的典故。梓慶削鐻,先要忘卻慶賞、爵祿、非譽、巧拙、四肢形體,而后入山林,觀天性,以天合天。輪扁斫輪,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因此,《宣和畫譜》所說之“游”當為《莊子》中的心齋坐忘、物我混化之“游”。其中的“道”在本質(zhì)上亦是莊子的“道通為一”“道進乎技”之道,而非儒家的道德之“道”?!坝斡谒嚒钡乃枷雰?nèi)涵實際上已被改變。晚清的金紹城曾如此論道:“所以畫學雖屬小道,列于藝術(shù)中為最高尚者,因其旨趣之深邃,學理之高妙,其底蘊似淺顯而實精微。從可知游藝一端,為至理之所寓,而人之習焉,不可不察。吾人學畫,萬不可以畫之為畫,不過玩物適性之事,是當以察其理而窮神,探其微而揆要,盡其義而悟真,內(nèi)外交養(yǎng),本末兼賅。則得心者,自無見有強致假借之弊,所謂應物有余,而心亦無所放矣?!盵2][清]金紹城:《畫學講義》,王伯敏、任道斌主編:《畫學集成 明—清》,石家莊: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02年,第947—948頁。通過引文中的“至理所寓”“內(nèi)外教養(yǎng)”“本末兼賅”等用語可以見出,金氏之論對于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進行了廣泛的移植。然而,金氏思想中的“理”卻與朱子理學有著深刻的差異。在朱子理學中,天理、物理與性理是相互貫通的,理兼具認知與道德方面的意義。而在金紹城那里,理被表述為“造化天機之理”或“物之法理”,其中的道德意味不甚顯著,反而更接近于莊子的自然之理。正是因此,“游于藝”的指向不再僅僅是道德人格的養(yǎng)育,同時也包括理想畫者的形成,其最終的目的在于生存狀態(tài)的整體完善。

        余英時在評論張充和的書畫時曾說道:“后世對于‘游于藝’中‘游’字的解讀大致都是通過《莊子》而來,因為這是‘游’字用得很多的一部子書?!ㄟ^《莊子》以解《論語》的‘游于藝’,我們于中國藝術(shù)的根本精神便‘得其環(huán)中’了?!盵1]余英時:《序》,張充和著、白謙慎編:《張充和詩書畫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第12頁。孔子提供了“游”與“藝”之間的原始聯(lián)結(jié),后世將莊子的“游”之精神置入孔子的“游于藝”中,從而構(gòu)成了中國藝術(shù)的關(guān)鍵命題。而《莊子》之“游”之所以能與《論語》中的“游于藝”相結(jié)合,不僅僅由于二者用語的相似,更有著復雜的詮釋學背景。通過張載、二程、特別是朱子的詮釋,“游于藝”自由、從容、無物無我、無滯無著的特征得以開顯,從而具有了與《莊子》之“游”相溝通的基礎(chǔ)。而這些特點又并非來自于外界的強行賦予,而是早已潛藏于“游于藝”的文本中,為其自身所蘊含的思想張力。作為藝術(shù)學命題的“游于藝”,一方面在客觀上賦予了書法、繪畫等藝術(shù)以正統(tǒng)地位;另一方面,當主體以“游”的方式對待藝術(shù)時,便會讓藝術(shù)的專業(yè)性和技術(shù)性得到消解,使之轉(zhuǎn)化為與人的精神存在息息相關(guān)的修身活動。劉因說道:“古人于藝也,適意玩情而已矣,若畫則非如書計樂舞之可為修己治人之資,則又所不暇而不屑為者。魏晉以來,雖或為之,然而如閻立本者,已知所以自恥矣?!盵2][元]劉因:《輞川圖記》,《靜修先生文集》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0頁。在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影響之下,文人士子表現(xiàn)出對于繪畫的矛盾心態(tài)。他們既為繪畫的審美性所吸引,不可抑制地參與到繪畫活動中去,同時又對工匠性質(zhì)的社會身份充滿警惕?!坝斡谒嚒碧峁┝艘环N方便,順應了繪畫由技藝性活動向修身性活動的轉(zhuǎn)變,從而有助于消解文人士子面對繪畫時的矛盾心態(tài)。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命題是事實與世界的投影和圖像化。正是在命題的指引之下,人們達成對于事實與世界的最初理解。“游于藝”何嘗不是一種圖像式的解釋。它象征著古典時期的文人對于藝術(shù)的理解與定位,構(gòu)成了他們對待藝術(shù)的基本態(tài)度。而在儒家思想失去制度建構(gòu)和一尊地位的現(xiàn)代社會,“游于藝”的儒學背景更是盡數(shù)褪去,其作為純粹的藝術(shù)學命題被大眾使用著,成為了另一種“百姓日用而不知”。

        猜你喜歡
        六藝朱熹論語
        陋室聽歌
        當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18:26:20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如何讀懂《論語》?
        論馬一浮對六藝論儒學經(jīng)典體系的重建*
        長沙市六藝天驕星城園學生作品展示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武夷山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與朱熹
        海峽姐妹(2016年4期)2016-02-27 15:18:14
        《論語·為政第二》
        成人永久福利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 | 日本高清视频xxxxx| 牛牛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m|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久久伊人精品色婷婷国产| 国产精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vr老人| 国内视频一区|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亚洲成人小说| 亚洲AV无码日韩一区二区乱| 日本午夜剧场日本东京热|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 爽妇网国产精品|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av影院在线免费观看不卡|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亚洲AV肉丝网站一区二区无码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久久综合99re88久久爱| 中国丰满熟妇av|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久久久| 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0| 中文字幕福利视频|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白浆| 国产内射一级一片内射视频| 青青草原精品99久久精品66| 亚洲国产精品中文字幕日韩| 日本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日韩精品| 久草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日本中文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国产成人91久久麻豆视频| 黄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