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東區(qū)雍景園小學 沈 潔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通過“欣賞·評述”,學生學會解讀美術作品,理解美術及其發(fā)展概念。除了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感受之外,還應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以《走近大師》系列課為例,著力研究在“欣賞·評述”領域的教學中美術教師嘗試營造情境,使得“灌輸中心”的課堂教學真正轉型為“對話中心”的教學。
(一)研究目標。 通過對“多元對話式”美術欣賞課的實踐研究,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課堂教學,幫助孩子們將美術欣賞由“認知過程”過渡到“體驗過程”;由“一般知道”走向“基本理解”。逐步形成審美情趣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欣賞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讓“美”伴隨其一生。
(二)解決的問題。1.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轉型為“對話式教學”。2.學習的成果不僅是知識與技能,更多是能夠覺悟到自身的成長與變化。3.營造各種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最終培養(yǎng)他們的“真實性學力”。
(一)借助“多元對話”,創(chuàng)設新穎的情境, 激發(fā)學習積極性。 如在《走近大師—梵高》課例中,“梵高先生”來到“沈老師故事時間”節(jié)目現(xiàn)場,和大家一起賞析他各階段代表作。通過教師與“梵高先生”的對話、學生與“梵高先生”的對話、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梵高先生的作品對話,現(xiàn)場學生與觸摸到真實作品的對話等等,將欣賞課堂的對話形式多元激活。這樣,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五感”被調動起來,并在交流、體驗、感受中達到最終預設的目標。多元對話式的課堂可打破傳統(tǒng)的“三中心”(教師中心、教科書中心、課堂中心)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們自主發(fā)展。
(二)依托“多元對話”,設計新鮮的游戲,促進思維主動性。 如《走近大師——豐子愷》一課,教學重點是賞析豐子愷先生以“兒童相”“古詩新畫”“風景”“社會現(xiàn)象”“護生畫”為主題的漫畫作品。為調動大家學習主動性,本節(jié)課巧妙地設計了一個“抽盲盒”的環(huán)節(jié),將教學內容埋藏在游戲中。
沈老師:豐子愷先生,查到很多您的漫畫作品,接下來我們就一幅一幅欣賞吧。豐子愷:不不不,沈老師,這太沒有意思了,看過我漫畫的朋友都知道,我有著一顆“童心”,喜歡與眾不同的東西。咱們就玩?zhèn)€游戲好嗎?我準備了一個盲盒,孩子們來抽取,咱們一起期待抽到一些什么吧。學生:太棒了。(學生踴躍嘗試,抽取抽盲盒。)豐子愷:哈哈哈哈哈,你抽中的這幅作品里模特是我兒子。這幅畫的題目叫《爸爸回來了》,孩子看到我每次出門都戴著粘帽,穿著馬甲,手里還拎皮包,有模有樣地學了起來。孩子們,你們小時候是不是都有模仿大人的經歷呢?(學生自由回答)豐子愷:兒童生活題材的漫畫是我筆下數(shù)量最多,也是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部分,我希望以淳樸的童心,細微的體察,寫出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靈,和富于幻想的生活天地。我的孩子是我最常表現(xiàn)的對象,你看另外兩幅作品里阿寶和詹詹多可愛。
(三)聚焦“多元對話”,把握課堂節(jié)奏,提升課堂關注度。課堂教學講究“節(jié)奏感”,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理解和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變化授課的方式和推進的速度,使課堂處于有規(guī)律的變化之中。還是以《走近大師——豐子愷》一課為例,抽盲盒游戲貫穿了整個情境,為把握課堂節(jié)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推動課堂發(fā)展,特在盲盒中設置了三個與眾不用的內容:1.旅游券;2.抽了個‘寂寞’;3.體驗券。
(一)學生方面。 鐘啟泉教授編著的《課堂研究》中提到:“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精神?!蓖ㄟ^《走近大師》系列課的學習,教學成果不僅僅是學生們懂得與記住了什么,而是如何從內而外地理解思考與判斷,實現(xiàn)自由的“多元對話”,賦予美術欣賞課新的生命力。
(二)老師方面?!蹲呓髱煛废盗姓n開發(fā)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成長的過程。美術教學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教師運用多種途徑收集材料、設計課例、分析課例、修改課例,美術欣賞課從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轉型為“多元對話式教學”,其實也是美術老師從“被動教學的教書匠”轉型為“反思型教學實踐者”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