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施漫
用科學拆解“奇怪”,用知識解釋“神奇”。奇奇怪怪研究所,帶你用科學的知識探索生活,點燃學習熱情,喚醒內驅力,原來知識這么有意思!
大家的身邊有沒有這么一種人,他們的眼睛就像掃描儀,拿到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可以快速地讀完,甚至還能給你提煉出核心思想來,真的很讓人羨慕??!但怎么“我”就跟患上了“文字閱讀困難癥”一樣呢?別說讀書,看篇文章都費勁!這期咱們就來研究研究“閱讀”的那點事兒。
在這之前,小漫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在出去玩兒之前,你會做些什么?”一座城市那么大,有限的時間里,我們也很難全部了解透徹,肯定是要挑重點,做攻略,去查某一個地方最有代表性的景點,再圍繞景點規(guī)劃行程。發(fā)現沒有?這個思路其實也適用于“閱讀規(guī)劃”。
當我們拿到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時,可以把它看作一座城市,在看之前先確定一下,我希望從這里獲得什么信息,了解什么。帶著這個閱讀目標,我們去翻地圖——大綱目錄,這上面分布著每一個細小的“景點”,我們通過通讀目錄就能大概了解這本書會有什么,可能講什么。有了目標和對書的大致了解,現在我們可以開啟“文字旅行”了。
開始旅行,大家都很興奮,見到新奇的事情就想“拍照打卡”一下,結果旅行結束卻發(fā)現自己毫無收獲,這像不像讀書時拿著熒光筆劃重點的你呢?
這就是小漫想給大家的第二個提示,謹慎“打卡”,合理用好熒光筆。很多小伙伴習慣一邊讀一邊拿著熒光筆來“劃重點”,最后整本書花花綠綠,看著滿滿的成就感,其實腦袋空空,下一次打開時還不知道從哪里看起。我的建議是,可以略讀整篇文章或者整本書,讀的過程中用一張草稿紙把你認為重點的地方和關鍵詞記錄下來,再對照我們的問題目標,對所記錄的“重點”進行整合刪減,最后帶著這些結果提煉的重點和新的目標總結回到文章去精讀。
當太多東西都是“重點”時,相當于“沒有重點”。而這種略讀結合有目標的精讀,可以幫助我們更加高效地去吸收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精華,而不是花大量的時間去讀書卻毫無收獲。
最后,不要糾結、停留在一個地方反復看。重復去看一個地方并不能幫助我們解決疑問,當發(fā)現讀不下去時,可以做個標記,然后繼續(xù)往下讀。文章在段落與段落之間、章節(jié)與章節(jié)之間雖然有邏輯關聯,其實也有一定的獨立性,不會因為一個小點而變得不順暢。往下讀一方面可以推進我們的閱讀進度,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有機會在后文中找到前文的答案。就像去旅游,在這個景點進不去不影響我們認識這座城市呀,說不定下一個地方會有更好的風景呢!
讀得快是一個表象,真正重要且能夠讓我們受益的是閱讀的思維能力。我們在討論“閱讀技巧”時,并不是說希望大家可以在閱讀時有捷徑可走,而是希望大家能夠獲得一種閱讀的思維,并且享受這種思維帶給我們的閱讀的成就感,從而驅動我們可以愛上閱讀,感受閱讀文字的暢快感。這才是閱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