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比如自然災害、戰(zhàn)爭等。甚至,在股市這個本應理性的領域,也有太多的無序和混亂。
A股市場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股市的變幻莫測,讓無數人絞盡腦汁想要尋找一條長久的真理,卻鮮有人成功。
如果你是一個A股投資者,你一定深有感觸。過去幾個月來,A股市場的波動越來越大,讓投資者感到不安和恐慌。股票價格在短時間內忽高忽低,沒有一點規(guī)律。匆匆一年走過,A股除了漲漲跌跌,也沒少了讓人眉頭一皺的奇葩事,這讓股民感到很失望,也很無力。
據傳,智翔金泰“三無企業(yè)”、無收入、資不抵債,3年虧損13億元,6月20日IPO募集資金34.73億元,上市第一天就提示退市風險。
金泰股份,6月20日上市第一天,高管、核心員工就融券賣出全部股票,做空自家公司,上市就流入市場,違反證券法、公司法的規(guī)定。
華虹公司8月7日在上交所科創(chuàng)板掛牌上市,募集資金212.03億元,半異體晶圓硅代加工企業(yè),8月25日轉手拿去210億元購買理財產品。
而隨著浙江國祥IPO發(fā)行按下暫停鍵,保薦承銷券商東方證券預計的1.87億元保薦承銷費的收取隨之也將充滿懸念。
A股的魔幻暴露無遺。
投資者們憤怒地質問:A股究竟怎么了?
兩個月,兩個事件,暴露了A股“肉食者們”的玩法。
先是在9月份,爆出金帝股份的事件。這只股票,上市第一天就被“天量”融券賣出,上市當天融券凈賣出量高達458萬股,占流通市值比例為9.35%。神奇的是,金帝股份上市首日融券凈賣出458萬股之后,接下來的幾個交易日,雖然每天仍舊有融券賣出,但賣出量基本上都沒有超過50萬股關口。與此同時,每個交易日還有幾萬、十幾萬至幾十萬股不等的償還量,以至于好幾天的凈賣出量甚至是負數。
10月份,浙江國祥IPO事件引爆了輿論。
浙江國祥的前身——國祥股份,是一家主營冷中央空調相關業(yè)務的制造業(yè)企業(yè),早在2003年12月就在上交所上市。后來,公司經營不善,連年虧損面臨退市。
2011年,實控人陳、徐夫婦二人將國祥股份“賣殼”給華夏幸福借殼上市,上市公司更名為華夏幸福。由于華夏幸福主業(yè)是房地產,與空調制造業(yè)不是一個頻道,于是在2012年,陳徐二人控股的浙江國祥又以8 000萬元的價格接手了華夏幸福置出的空調業(yè)務資產。
今年6月,浙江國祥IPO順利過會,東方證券為保薦機構。
9月27日,浙江國祥IPO定價為68.07元/股,市盈率高達51倍。其本計劃在10月9日啟動申購,不料在國慶期間被媒體爆出猛料——浙江國祥與當年的國祥股份明擺著是同一資產的二次上市。
這兩家公司,不僅主營是同一種業(yè)務
(制冷空調),還是同一幫人馬(實控人仍舊是陳徐夫婦二人),用的是同一個商標,還都計劃在同一個交易所上市。
爆料一出,質疑聲鋪天蓋地。面對壓力,交易所暫停了浙江國祥的IPO,并表示要專項核查。核查結果轉天就出來了:當年的國祥股份主營業(yè)務是商用中央空調,如今的浙江國祥主營業(yè)務是工業(yè)中央空調,所以不構成二次上市。
散戶不買賬,又挖出猛料。從某種程度上說,媒體繼續(xù)起到了資本啄木鳥的作用,幫助人們“啄開”了眼睛,讓我們得以知道,并促成了將事情還原成它本該有的樣子。
東方證券不僅擔任保薦機構,而且還通過旗下子公司間接投資了浙江國祥。此事件爆出后,東方證券閃崩8%,其多位高管集體離職。
浙江國祥51倍的市盈率怎么來的呢?答案很簡單,線下配售對象高報價給“抬出來的”,拿著“基民”的錢踴躍參與,紛紛給出離譜報價。
在眾多推手的運作下,平平無奇的浙江國祥,計劃募資7.37億元,實際募資凈額高達21.56億元,超募比例超過200%。東方證券的承銷保薦費高達近2個億,輿論嘩然,這便是浙江國祥事件。
國祥最有名的手段是“五同,重復循環(huán)上市”,即:同一家公司、同一幫人馬、同一種業(yè)務、同一個商標、同一個交易所,先上完了市,退市,賣殼,然后原高管又買回,又來上市,IPO圈錢23.84億元,第二次IPO融資也是第一次IPO融資的10倍多,原公司董秘身家一下就突破20億元!
最厲害之處,是他們把IPO這事產業(yè)化了。從上市到退市,再上市到再退市,這家公司實現了IPO無限循環(huán)。
在整個鬧劇中,大股東一連串閃轉騰挪、華麗包裝讓人眼花繚亂。其竭盡全力謀求公司二次上市,明顯不是為了盡心竭力經營好公司、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做貢獻、為投資者謀回報,而是為了斂財自肥。如果不是媒體和股民質疑之聲一浪高過一浪,大股東二次斂財的計劃就會陰謀得逞。
浙江國祥相同資產二次上市,暴露了上市公司、保薦機構、公募保險等機構存在的部分問題。
浙江國祥不缺錢也要上市融資,把上市當成發(fā)財的手段,賬面上躺著9個億做現金管理,卻還要到二級市場融資,原因已經很明顯了,就是彼時A股在減持方面很寬松。尤其是在減持新規(guī)出來前,幾乎就沒什么阻攔措施,解禁期一過就相當于發(fā)了橫財。減持獲得的收益是正常做生意幾十年都做不到的,所以說在A股估值低到不能再低的時候,依然有大量企業(yè)排隊IPO。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問題,讓我們以一個具體案例為例。某上市公司計劃募集7億元,然而一些保薦券商卻竭力將發(fā)行價推高,最終使公司超募16億元,總計23億元。高發(fā)行價的背后,不僅是保薦券商的利益驅動,還有一些上市公司股東的不正當行為。
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的股東可能會協(xié)助機構股東進行轉融通出借證券,以牟取暴利。這一波收割后,股價怎么走似乎已經不再重要,因為他們在限售解禁后可以利用公募基金再度推高股價,然后完美減持。
一系列操作反映了中國資本市場中的某些“中介機構”和股東,無視市場的健康和規(guī)則,只為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這種不誠信的行為損害了市場的聲譽,使投資者對市場失去信任。
中國股市上的許多上市公司被指責為圈錢的工具,這引發(fā)了廣泛討論。許多公司上市后,不斷進行融資,即使賺了錢也不分紅,而大股東趁著市值高漲時頻繁減持套現。
這樣的事件,不禁讓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為何要等到媒體和股民不斷地爆出問題,才引起關注?此次事件徹底暴露出的種種亂象何時休?股市的真實意義到底是什么?
A股市場,曾經是許多中國中產家庭的投資天堂。然而,近年來,這個市場頻繁的IPO發(fā)行、減持、轉融通操作,已被嘲笑為A股特有的"騙錢產業(yè)鏈"。
類似的案例一次又一次地刺激了資本市場投資者的痛苦記憶。
盡管在A股市場上有著將近十億的股民和基民,覆蓋了幾乎整個中國中產家庭,但卻似乎束手無策,難以對抗僅僅幾個人設計的這條產業(yè)鏈。A股的股價不斷下跌,股民們節(jié)節(jié)敗退,令人深思。
經濟學家馬光遠曾說,“很多公司上市就是為了圈錢,圈的錢甚至100年都賺不來”。這種行為只存在于經營條件不好,故意上市來吸引資產,從而破產獲利的企業(yè)。但是由于現在上市機制的逐漸完善,這種企業(yè)越來越少。
圈錢,就是把不屬于自己的錢,通過某些貌似合法的手段掏到自己袋中。不良企業(yè)通過股市來吸引投資者,從而變現自己的資產,然后企業(yè)倒閉所有股東賠償,這樣自己不僅毫無損失,還能獲得巨大利潤。
上市公司做空自己,既是股市“奇跡”,也是股民的悲哀。
3月,成都先導公告稱,公司多名股東擬合計減持公司不超18.95%的股份,此次減持計劃更是創(chuàng)下了A股紀錄。減持理由很簡單,自身財務需求及安排。
5月,傲農生物發(fā)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傲農投資、實控人吳有林計劃通過協(xié)議轉讓或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合計不超8 710.58萬股。
6月,粵海飼料大股東Fortune Magic計劃減持公司不超14.24%的股份。
……
除了清倉式減持外,A股大股東們還玩起離婚式、套路式、組團式等花式減持套路,讓人應接不暇。
不管是合法合規(guī)減持,還是玩套路違規(guī)減持,會大量抽血市場也是不爭事實。上半年,A股大股東減持套現總計4 767億元。再回顧過往10年,更是觸目驚心。
“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更應當專注于事前的風險防范和事中的危機應對,重視合規(guī)管理‘治未病的功能,應當大力建立、完善證券合規(guī)管理機制?!?/p>
馬光遠認為,由于發(fā)行估值過高,融來的錢是公司經營100年都賺不來的,于是選擇減持躺平就是大股東最好的選擇,哪怕辭職也要選擇減持。
馬光遠的觀點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現象:公司上市的目的和投資者的利益之間存在的矛盾。投資者在股市中難以賺錢,很大程度上與這個矛盾有關。
一般來說,公司上市是為了籌集資金以擴大經營、投資新的項目或者購買資產等。然而,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和創(chuàng)業(yè)板股東的利益并不總是一致的。當創(chuàng)業(yè)者從二級市場圈到錢是他們一輩子都賺不回來的時候,他們與二級市場投資者的目標就出現了偏差。
針對這一現象,經濟學家馬光遠認為,由于過高的發(fā)行估值,來錢太快,因此減持就成為創(chuàng)業(yè)者的最好選擇。這種情況下,投資者自然難以從公司的發(fā)展中獲得足夠的回報。
A股市場的持續(xù)下跌背后隱藏著許多問題和挑戰(zhàn)。
它似乎已經失去了正常市場運作的邏輯,而且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對其失去信心。
網友不禁感嘆:“我們的A股需要多少這樣的代價,才能摸著石頭過到河對面?。俊?h3>找準石頭,去河對面
圈錢這個詞偏貶義,用融資來形容上市公司的上市動機可能更加合適。
當然,一些公司背后老板上市的目的還不是融資,他們想的是套現,這類情況還真的可以用圈錢來表述。
浙江國祥IPO暫停,上交所也對浙江國祥開展了專項核查。從市場的角度出發(fā),此次浙江國祥的疑點不止一個,還包括了新股發(fā)行定價過高、企業(yè)上市前實施清倉式分紅等。
A股市場的IPO“堰塞湖”長期存在,即使近兩年IPO發(fā)行節(jié)奏保持活躍,但依然有數百家企業(yè)排隊,期盼上市的企業(yè)依然很多。但凡有長期密集排隊的現象,背后必然離不開利益的驅使。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企業(yè)才會鋌而走險,哪怕被擠得水泄不通,也想要擠進A股市場,哪怕最后原形畢露,他們也無所畏懼。
針對新股發(fā)行定價偏高的現象,一些專家表示不妨增加更多的約束規(guī)則,嚴格規(guī)范所有限售股繞道減持行為,解禁日之后才允許減持。
針對限售股繞道減持行為,這個規(guī)則漏洞必須要堵上。加大資本市場的違法違規(guī)成本,從根本上提升市場的震懾力。
在全面實施注冊制的背景下,注冊制的實質是形式性的審查,不同于核準制的實質性判斷。在形式性審查的背后,關鍵要加強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與準確性,但凡出現信披違法的行為,那么就會損害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只要存在損害二級市場投資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都應該從重處罰。
同時,針對欺詐上市、財務造假、信披違法等行為,不妨參考海外成熟市場的做法,讓上市公司與中介機構承擔巨額罰款,并列入長期黑名單,同時對投資者進行全額賠償,保障投資者的切身利益。
現在的A股,處在風口的前夜,響鼓仍需重錘,至少需要幾次“東風”的吹拂,才能最終把“股市春天”送到A股市場,送到投資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