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寶魁
中唐詩人孟郊是一位命運坎坷,但始終都能夠堅持正道直行,永不放棄,活出了自我的詩人。在璀璨的唐詩星空中永恒閃耀,雖非一級巨星,但也是光芒可見的明星。
孟郊《登科后》,是他人生最高光時刻引吭高歌的作品,發(fā)自內(nèi)心的歡樂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關(guān)于孟郊最早什么時候參加進士考試,錢仲聯(lián)先生推測說:
孟郊于貞元八年前,已多次應(yīng)舉。其初試之年,大約在德宗建中年間或貞元初,當(dāng)時孟郊30多歲,正好是他離家北游時期。但具體年歲,無法確知。
這種推測,并沒有可靠的依據(jù)。孟郊有《湖州取解述情》詩,可證明孟郊參加進士考試是從家鄉(xiāng)直接報名,通過湖州推薦,但卻不能證明是早期行為,故沒有說服力。據(jù)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中所說“年幾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來集京師,從進士試。既得,即去”,孟郊參加科舉考試的年代應(yīng)該不會太早,但也不像韓愈說的將近50歲。
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可以確切知道的是孟郊于貞元七年秋進長安,參加貞元八年春舉行的進士考試,即與韓愈、李觀等同場。在這年應(yīng)考諸生中,孟郊年齡較大,已42歲。但他卻落榜了,其心情之憂傷可以想象。《落第》一詩抒發(fā)內(nèi)心痛苦道:
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
誰言春物榮,豈見葉上霜。
雕鶚失勢病,鷦鷯假翼翔。
棄置復(fù)棄置,情如刀刃傷。
這次考試雖落榜,但卻結(jié)識韓愈、李觀、王涯等一批大文人,對以后的生活道路產(chǎn)生重要影響。落第后,韓愈和李觀都有詩相贈,并建議他到徐州去投張建封。孟郊在返鄉(xiāng)途中果然到徐州謁見張建封,受到禮遇。但他并沒有逗留,不久便離徐返鄉(xiāng)。
貞元九年秋,孟郊再到長安參加來年的進士考試,結(jié)果再度落榜?!对傧碌凇芬辉娛惆l(fā)極度悲哀失望的心情:
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
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
從“兩度長安陌”一句來體會,孟郊首次參加的進士考試就是在貞元八年,否則這句話便無法落實。落第后,他離開長安又到處游歷。他先到朔方(今陜西西北部),創(chuàng)作《邀花伴》和《石淙十首》等詩。后經(jīng)商州(故治今陜西商縣)到復(fù)州(故治今湖北竟陵)謁見盧虔。其后曾到汨羅江畔緬懷屈原,作《旅次湘沅有懷靈均》詩。在游覽洞庭湖后又北上到河南汝州去訪汝州刺史陸長源,受到款待。
貞元十一年秋,孟郊第三次進長安參加科考。來年春天,終于如愿以償,進士及第,他已是46歲的中年人?!兜强坪蟆樊?dāng)是見到金榜題名后即興所作: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一般說來,如果開始就不去追求功名,便不會為之付出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也就不會有過多的煩惱。唐代文人絕大多數(shù)選定通過科舉走向仕途之路,像李白那樣終生沒有踏進科場的人畢竟是極少數(shù),所以李白也就沒有落榜之失望痛苦,當(dāng)然也就沒有登科后之喜悅。一旦參加考試而落榜,很少有甘心情愿以后不考的。韓愈是四進科場方得一第,李商隱是五進考場才金榜題名,而晚唐以天下第一才子聞名遐邇的羅隱,則十進考場十場空,一生也未能進士及第。孟郊雖然已經(jīng)46歲,但畢竟是實現(xiàn)了自己人生的理想,敲開了仕途的大門?!按猴L(fēng)得意馬蹄疾”一句寫出趾高氣揚的精神狀態(tài),連馬都精神抖擻。故這首詩帶給讀者欣喜愉悅的感覺,使得本詩躋身于唐詩名篇之中。
孟郊傳誦千古的《游子吟》詩云: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詩題目下有“迎母溧上作”的自注,這便確定了此詩創(chuàng)作的時間和背景。在貞元十六年,到洛陽參加?xùn)|選,被選派為溧陽尉。這是他平生擔(dān)任的第一個朝廷命官之職,官品雖然不大,但畢竟是吃皇糧的。孟郊在獲得官職過上穩(wěn)定生活后,第一件事便是把母親接來,盡一點兒子的孝心。孟郊父名庭玢,曾任昆山縣尉。其父亡時,孟郊才10歲。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便是“少年喪父”,沒有父親的庇護和供養(yǎng),孟郊與孟鄷、孟郢三兄弟,全靠其母含辛茹苦撫養(yǎng)成人,自小就有了清貧與卑微的深刻體驗。孟郊《寒地百姓吟》詩也許就是他幼小時貧苦生活的真實寫照:
無火炙地眠,半夜皆立號。
冷箭何處來,棘針風(fēng)騷勞。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捶鐘飲,到曉聞烹炮。
寒者愿為蛾,燒死彼華膏。
華膏隔仙羅,虛繞千萬遭。
到頭落地死,踏地為游遨。
游遨者是誰,君子為郁陶。
貧窮百姓的家中沒有火可取暖,只能在臨睡前用火烤一烤地面,然后就在上面睡覺。等到半夜時,地面冰涼,人被凍醒,只好站起來跺腳、哆嗦、呻吟。寒風(fēng)如同冷箭針尖一樣刺入肌膚,實在難熬。沒有這種生活體驗的人絕對寫不出如此生動的詩句。我們不必肯定孟郊也一定被凍得如此,但他曾有過因缺少采暖炭火而受凍的經(jīng)歷是毋庸置疑的。
《寒地百姓吟》很可能是他親身生活體驗的述說。而孟郊是家中長子,要盡早協(xié)助母親承擔(dān)起家庭生活的重擔(dān)。這樣,孟郊便有很多記錄出外奔波時凄涼孤寂之感受的詩。其《商州客舍》詩云:
商山風(fēng)雪壯,游子衣裳單。
四望失道路,百憂攢肺肝。
日短覺易老,夜長知至寒。
淚流瀟湘弦,調(diào)苦屈宋彈。
識聲今所易,識意古所難。
聲意今詎辨,高明鑒其端。
風(fēng)雪很大,衣裳還是單的。大雪已把道路封住,“四望失道路”,回家受阻,怎能不“百憂攢肺肝”呢?而造成詩人這種狀況的原因還是知音太少,沒有能辨識作品中之深意的人。很明顯這是對科場考官只重聲音形式而忽略內(nèi)容的不滿。其《長安羈旅》道:
聽樂離別中,聲聲入幽腸。
曉淚滴楚瑟,夜魂繞吳鄉(xiāng)。
幾回羈旅情,夢覺殘燭光。
夢中醒來看到客舍中忽明忽暗的景象令人倍感凄涼孤苦。再看看《京山行》一詩,便可以了解孟郊當(dāng)年的窘迫與恐懼的情景了?!毒┥叫小纷盍钊擞|目驚心:
眾虻聚病馬,流血不能行。
后路起夜色,前山聞虎聲。
此時游子心,百尺風(fēng)中旌。
這絕對是詩人親身的經(jīng)歷和遭遇,這種處境想來就令人恐懼。嗡嗡叫的大瞎蒙和牛痘聚集在病馬身上,叮得馬走路都很困難了。身后面又開始朦朧,夜色已經(jīng)起來,前面的山中又傳來虎叫的聲音。走過夜路的人便能夠體會這種情景的可怕。夜色是自遠而近的,似乎在追著人一樣,前面又有虎叫,周圍沒有人的蹤跡和聲音,進退維谷?!按藭r游子心,百尺風(fēng)中旌”兩句非常生動形象,這種情況下,人的心真的是非常緊張,膽戰(zhàn)心驚。因為有過真切的經(jīng)歷,孟郊詩的感受便寫得非常的真切。而孟郊的詩里時有“游子”的字眼出現(xiàn),這與他少小時候的生活經(jīng)歷也密切有關(guān),因此,他的《游子吟》一詩雖然樸素?zé)o華,卻極其生動深刻,他用春草無法報答太陽的光輝比喻母愛的溫暖和無所不在。
孟郊族叔孟簡在《送孟東野奉母歸里序》中說:
東野學(xué)道守素,既以母命而尉,宜以母命而歸,應(yīng)不效夫哭窮途,歌式微者矣。
孟簡所寫之序是孟郊毅然辭職回鄉(xiāng)時所寫,于序中可知,孟郊出任縣尉是尊奉母親的命令,而辭去縣尉之職歸鄉(xiāng)也是尊奉母親的命令,既然是尊奉母命,當(dāng)然也就不必有阮籍窮途之哭,也不必有《詩經(jīng)》中的“式微”之嘆了。我們于史料上得知,孟郊在出任溧陽縣尉后,依然專心于詩,時??嘁饕灾炼鄰U公務(wù),以至縣令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而孟郊也不久便辭官。可見,孟郊真是將作詩看得比做官還重。
孟郊的詩風(fēng),在當(dāng)時的詩壇上并沒有產(chǎn)生什么影響,只是他個人的一種偏好而已。他一生最大的知遇就是認識了韓愈,韓愈對他的極力推崇和揄揚,才使得他開始聲名鵲起,得到詩壇和世人的重視。
孟郊出生在江南,青少年時代也是在江南度過的。大歷時期,江南一帶受戰(zhàn)亂影響較小,經(jīng)濟繁榮,文人薈萃,詩風(fēng)很濃。著名詩人韋應(yīng)物、顧況都曾在這里生活過,特別是著名詩人兼詩歌理論家皎然,組織湖州詩會,提倡新的詩風(fēng),提倡“詩教”,向往“風(fēng)雅”,同時亦委婉批評了當(dāng)時詩壇上“庸音互相傾”的不良傾向,可以看出其反對大歷詩風(fēng)的鮮明立場。他在《自惜》詩中說:
傾盡眼中力,抄詩過于人。自悲風(fēng)雅老,恐被巴竹嗔。
零落雪文字,分明銳精神。坐甘冰抱晚,永謝酒懷春。
徒有舊舊言,慚無默默新。
他自悲自己的詩作雖有風(fēng)雅的古拙蒼老,卻恐怕被流行的詩體所嗔怪指責(zé)。但他所追求的依然是“新”。末尾兩句之“新”與“舊”的意義與通常所說有別。這里的“舊”是指當(dāng)時流行的浮泛平滑的詩風(fēng),“新”則是指戛戛獨造,一反流俗的帶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詩作??梢娒辖紝Ω母镌婏L(fēng)是多么熱心和投入。他的努力影響了一大批具有相同傾向的詩人。美國學(xué)者斯蒂芬·歐文所著《孟郊和韓愈的詩》一書中對韓孟各自的詩風(fēng)有比較詳細的思索和闡釋。他認為孟郊在認識韓愈以前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詩風(fēng)。
貞元八年,韓愈與孟郊同時科考,韓愈進士及第,孟郊落榜。從二人的詩作看,二人在考試前可能不認識。如果相識是在貞元八年,也當(dāng)是夏秋之后。韓孟二人之所以能一見傾心,相互認同,就在于二人對詩歌現(xiàn)狀都極端不滿,都要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改造,而且在如何進行改造的方向和形式方面,相互間又非常默契和一致,具有共識。這就是高舉復(fù)古的旗幟,改變平滑纖弱的詩風(fēng)。在審美情趣方面,韓孟郊與愈二人又都有尚奇巧求險怪的傾向,這也就是韓孟詩派形成的內(nèi)在原因。
韓愈有兩首詩表達對孟郊的高度贊美,一首是《醉留東野》,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對孟郊的欽佩留戀之情: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兩人不相從。吾與東野生并世,如何復(fù)躡二子蹤?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低頭拜東野,愿得終始如齟蛩。東野不回頭,有如寸莛撞鉅鐘。吾愿身為云,東野變?yōu)辇?,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何由逢?
后世許多學(xué)者都感到有些奇怪,不理解韓愈為什么如此傾倒于孟郊。應(yīng)該說,這也是韓孟詩派形成的需要。李白、杜甫之后,大歷時期浮淺、平滑的詩風(fēng),彌漫于詩壇。歷史在這里徘徊,在這里沉思,呼喚著詩壇的巨擘,期待著詩風(fēng)的變革。于是一個新的詩派便應(yīng)時崛起,這就是韓孟詩派。韓愈要進行詩歌方面的革新,迫切需要有一面旗幟,需要為詩人們樹立一個榜樣,而孟郊無論從年齡輩分和詩歌才能方面,都是當(dāng)之無愧的,所以韓愈對他是真心欽佩,而以他在文壇上的領(lǐng)袖地位,進行如此大力贊美和揄揚,便有樹立旗幟的意圖。一是對孟郊的真心欽佩,一是出于為詩壇樹立旗幟的需要,他一再贊美推崇的就是孟郊的“古”,故韓愈才寫作這首詩。
韓愈在《薦士》一詩中高度評價了孟郊在唐代詩歌發(fā)展中的地位,其詩道:
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勃興得李杜,萬類困陵暴。
后來相繼生,亦各臻閫奧。
有窮者孟郊,受材實雄驁。
冥觀洞古今,象外逐幽好。
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
敷柔肆紆余,奮猛卷海潦。
榮華肖天秀,捷疾逾響報。
行身踐規(guī)矩,甘辱恥媚灶。
該詩的前半首是對唐前詩歌發(fā)展的概述,進入唐朝后韓愈將孟郊直接與李杜連續(xù)起來,可見對其詩歌才能和人品都給予很高的評價。韓孟詩派的旗手和領(lǐng)袖人物當(dāng)然是韓愈,這毋庸置疑;但開這一詩派風(fēng)氣之先的卻是孟郊。早在建中年間,他的詩就出現(xiàn)一種險怪奇崛的傾向。孟郊長韓愈17歲,是這派詩人中年輩最高的一位,所以韓愈每每稱他為“孟夫子”。當(dāng)然,光靠年輩高還不足以成為開山奠基之人。在韓孟詩派諸詩人中,孟郊不但年齡最長,而且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亦最早表現(xiàn)出創(chuàng)新傾向。而孟郊在唐代詩歌中的地位,主要還是由他是韓孟詩派主將這一身份決定的。
孟郊一生對詩歌創(chuàng)新傾注了大量心血,是個寫詩比做官更上心的詩人。
(作者系遼寧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中國唐代文學(xué)學(xué)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