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劉茜茜
心力衰竭為心內(nèi)科臨床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即靜脈回流處于正常狀態(tài)的情況下,因原發(fā)性心臟受損所致心排血量異常降低,難以滿足組織代謝需求的一種疾病綜合征[1]。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嚴重,多伴隨容量超負荷情況存在,心功能明顯受損,加之大部分患者缺乏自我護理行為與意識,心理痛苦程度加劇,生存質(zhì)量降低,臨床護理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2-3]。但常規(guī)護理方法以護理人員為主導進行,缺乏針對性,難以增強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效果有限[4]。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強調(diào)以患者病情狀況為基礎,加強容量個性化管理,使容量處于平衡狀態(tài),從而緩解病情嚴重程度[5]。近年來,本院將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應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通過臨床實踐,觀察分析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對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與心功能的影響,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2 月—2022 年2 月醫(yī)院心內(nèi)科收治的80 例心力衰竭患者,納入條件: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中相關診斷標準[7];NYHA 分級Ⅱ~Ⅳ級;年齡18~75 歲;意識清醒,認知功能正常;讀寫能力、語言溝通能力、視力及聽力均正常。排除條件:急性心力衰竭;難治性終末期心力衰竭;入組前1 個月曾出現(xiàn)心肌梗死;并發(fā)內(nèi)分泌、呼吸系統(tǒng)或造血系統(tǒng)嚴重性原發(fā)病;并發(fā)其他類型心臟疾病;精神障礙;合并惡性腫瘤或者處于其他疾病的終末期階段。將患者在組間基線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則上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7 例,女13 例;年齡47~74 歲,平均63.56±4.02 歲;病程0.2~5 年,平均3.12±0.16年;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6]心功能分級:Ⅱ級20 例,Ⅲ級15 例,Ⅳ級5 例;水腫程度:輕度11 例,中度19 例,重度10 例。觀察組中男26 例,女14 例;年齡46~76 歲,平均64.01±4.10 歲;病程0.3~5 年,平均3.16±0.13 年;NYHA 心功能分級[5]:Ⅱ級18 例,Ⅲ級16 例,Ⅳ級6 例;水腫程度:輕度10 例,中度18 例,重度12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心功能分級及水腫程度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已獲本院醫(yī)學理論學會批準(編號:Kf2023004);所有患者知曉研究內(nèi)容,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guī)護理,即以通俗語言給予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心力衰竭專業(yè)知識,講解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護理方法,及時糾正錯誤意識與行為,對生命體征作密切監(jiān)測,加強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及生活干預,安撫患者情緒,囑咐患者保證日常休息,結(jié)合其具體情況指導展開康復訓練。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具體內(nèi)容如下。
(1)心力衰竭容量健康指導:以PPT、視頻及圖冊等形式給予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心力衰竭容量管理的必要性與具體方法,講解出入量、體重的正確計算方法,并予以耐心解疑,緩解心理負擔。
(2)體質(zhì)量管理:以微型標準秤對患者體質(zhì)量進行定期測量,于晨起后空腹時、如廁后、進餐前進行,詳細記錄測量結(jié)果,并檢查其身體中的體液潴留狀況,若體質(zhì)量上升幅度>2 kg,判斷是否有隱性水鈉潴留癥狀發(fā)生,如果患者體質(zhì)量持續(xù)且迅速升高,提示心力衰竭癥狀加重,及時作出反應并進行針對性處理。
(3)血管活性藥品干預:患者接受血管擴張類藥品、利尿劑展開治療時,易發(fā)生容量負荷過重問題,可根據(jù)其具體情況,遵醫(yī)囑應用血管活性藥品進行干預,促進容量負荷平衡。用藥后,密切監(jiān)測患者心肌負荷情況,避免心肌耗氧程度加劇。
(4)出入量管理 :給予患者應用帶有刻度的碗、水杯及勺子,對患者飲水量進行嚴格控制,合理調(diào)整靜脈滴注速度,無低血容量癥狀出現(xiàn)者,將液體攝入量控制為每天1500 ml,并使出入量始終維持負平衡情況下,約500 ml 左右。對于肺水腫癥狀嚴重者,將負平衡值控制為每天1000~2000 ml 左右,干預4 d 后如果淤血癥狀、肺水腫程度緩解,酌情降低負平衡值。
(5)利尿劑應用管理 :以患者容量狀態(tài)為依據(jù),遵醫(yī)囑予以應用利尿劑,嚴格控制使用劑量,并結(jié)合患者容量狀態(tài)變化情況作出酌情調(diào)整。
分別于護理干預前及干預3 個月后,對下列觀察指標進行評估。
(1)自我護理行為:采用歐洲心力衰竭自我護理量表(EHFScBS-9)、心力衰竭自我護理指數(shù)(SCHFI)進行評估。其中,EHFScBS-9 表含9 個評分項,采取Likert 5 級評分標準,賦值1~5 分,總分9~45 分,得分與患者自我護理行為呈負相關[8]。SCHFI 含3 個分表,共22 條目,得分由(實際分數(shù)-理論最低分數(shù))÷(理論最高分數(shù)-理論最低分數(shù))×100 計算而來,轉(zhuǎn)換作0~100 分,量表總分是0~300 分,得分與自我護理能力呈正相關[9]。
(2)心功能:選用BioZ-2011-101 型無創(chuàng)血流動力學檢測儀對心輸出量(CO)進行測定,并以彩色超聲心動圖檢測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與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SD)。
(3)心理痛苦程度:以心理痛苦溫度計評定,共11 個維度,采取Likert 11 級評分標準,賦值0~10 分,0 分即無痛苦,輕度痛苦1~3 分,中度痛苦4~6 分,重度痛苦7~9 分,10 分為極度痛苦[10]。
(4)生存質(zhì)量:以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存質(zhì)量量表(MLHFQ)評定。MLHFQ 含身體(8 個條目)、情緒(5 個條目)及其他(8 個條目)3 個維度,共21 個條目,采取Likert 6 級評分標準,賦值0~5分,量表總分0~105 分,得分與生存質(zhì)量呈負相關[11]。
采取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行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3 個月后,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評分均較護理前增強,其中EHFScBS-9 表評分降低,而SCHFI 評分均升高;觀察組患者EHFScBS-9 表評分低于對照組,而SCHFI 評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行為比較(分)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3 個月后,兩組患者的心功能均較護理前改善,其中LVEF 與CO明顯升高,而LVEDD 與LVESD 則縮短;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LVEF 與CO 高于對照組,而LVEDD 與LVESD 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3 個月后,兩組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均較護理前改善,心理痛苦溫度計評分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心理痛苦程度評分比較(分)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3 個月后,兩組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量表各維度評分均較護理前提高,且觀察組患者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存質(zhì)量評分比較(分)
近年來,心力衰竭發(fā)生率逐年升高,且呈現(xiàn)出年輕化趨勢,逐漸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一種常見疾病類型,加之該疾病具有無法治愈的特征,因此臨床治療工作的重點在于延緩、抑制心力衰竭持續(xù)進展,緩解疾病癥狀,改善預后水平[12-14]。容量超負荷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之一,多伴隨淤血癥狀出現(xiàn),以肺水腫、呼吸困難及肺淤血等為主要表現(xiàn),為心力衰竭發(fā)生、進展的主要病理過程,易對氣體交換功能造成影響,導致貧血、心肌缺血、低氧血癥、心肌收縮力降低及器官灌注不足等情況出現(xiàn),加重病情,直接影響患者生存質(zhì)量[15-17]。研究表明,及時對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容量管理,對于緩解其疾病癥狀,改善預后水平,增強其自我管理能力具有積極意義[18-19]。但是,關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規(guī)護理方案缺乏針對性,難以發(fā)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無法進一步提升容量管理質(zhì)量,護理效果有待提升,因此研究適合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方案是心內(nèi)科臨床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課題。
心力衰竭患者病程遷延,且心功能明顯受損,需長時間處于居家環(huán)境中,對自我護理的要求較高,但大多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能力相對偏差,不利于心功能改善,影響疾病轉(zhuǎn)歸[20-21]。本次將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應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中,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EHFScBS-9 評分低于對照組,而SCHFI 評分則高于對照組,提示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有助于增強其自我護理行為[22-23]。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是近些年興起的新型護理干預方案,適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將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應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中,通過心力衰竭容量健康指導,增強患者對于容量管理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緩解心理負擔,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主動加強體重管理,遵醫(yī)囑應用血管活性藥品、利尿劑,并進行出入量管理,充分發(fā)揮患者主觀能動性,提高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效果提升,并增強其自我護理意識與行為[24-26]。同時,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LVEF 與CO 均高于對照組,而LVEDD 與LVESD 則短于對照組,表明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有助于改善心功能,緩解心理痛苦。通過加強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制訂容量管理措施與目標,動態(tài)評估其容量狀況,再對管理措施、目標作出合理調(diào)整,有助于緩解患者病情程度,改善肺水腫、呼吸困難及肺淤血癥狀,促進疾病轉(zhuǎn)歸,改善心功能水平[27-28]。
受病情影響,或擔心預后水平,或擔心經(jīng)濟壓力,心力衰竭患者心理負擔加劇,心理痛苦程度升高,直接影響預后水平,加重身心負擔,影響生存質(zhì)量。本次研究中,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痛苦溫度計評分、MLHFQ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還能緩解心理痛苦程度,并且促進其生存質(zhì)量進一步提高。將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應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中,通過針對性健康指導,增強患者對于疾病與容量管理方法的認知,主動配合制訂容量管理計劃與目標,堅持記錄每日出入量與體重變化情況,提高自我護理行為,主動學習容量管理具體操作方法,增強心力衰竭容量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使患者從中獲益,有效改善其病情程度,促進LVEF、CO、LVEDD 與LVESD 等心功能指標進一步改善,緩解心理壓力與身體負擔,降低心理痛苦程度,以平和心態(tài)配合醫(yī)護工作,主動加強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有助于增強患者的活動耐力,降低軀體不適感的發(fā)生風險與頻率,使患者逐漸恢復至正常的生活、工作狀態(tài),有助于提升其生存質(zhì)量[29-30]。
綜上所述,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可取得顯著臨床效果,不僅能增強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改善心功能,緩解心理痛苦程度,而且還能促進其生存質(zhì)量進一步提高。本次納入研究的對象為本院心內(nèi)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存在選擇性偏倚,且病例數(shù)與觀察指標均少,同時觀察指標的主觀性強,觀察時間短,可能影響研究結(jié)果。后期工作尚需作多中心大樣本量研究,更加客觀評價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