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玉麗,女,本科,主管護師。
【摘要】? 目的? ? 探討疼痛管理干預對實施安寧療護晚期腫瘤患者的影響。方法? ?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4月大冶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2例晚期惡性腫瘤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
2組,各31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安寧療護,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疼痛管理,2組患者均護理2周。對比2組患者疼痛緩解程度、心理狀態(tài)、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質量。結果? ? 護理后觀察組疼痛緩解率為67.74%,高于對照組的41.9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指數(shù)量表(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理、心理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個人存在、社會支持及整體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 疼痛管理干預聯(lián)合安寧療護能夠緩解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疼痛程度與負性情緒,利于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與生存質量。
【關鍵詞】? 晚期惡性腫瘤; 安寧療護; 疼痛管理; 疼痛程度; 心理狀態(tài); 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R730?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30-0060-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0.020
惡性腫瘤作為危害人類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常見疾病,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組織細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具有較大危害性。當病情進展至晚期,癌細胞出現(xiàn)轉移、浸潤,會對病灶周圍臟器造成破壞,引發(fā)癌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2]。為減輕患者痛苦及其家庭負擔,使其平靜、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我國臺灣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安寧療護的概念。安寧療護是針對晚期腫瘤患者制定的干預模式,以臨床患者和家屬為中心,目的在于盡可能為其提供緩解性、支持性的照護,以緩解病情,提高患者身心舒適度[3]。患者受到疼痛等疾病相關癥狀的影響,身心處于強烈痛苦與恐懼狀態(tài),護理依從性較低,進而影響護理效果。疼痛管理干預以疼痛為重點,在充分了解患者疼痛情況與程度的基礎上,實施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以達到減輕疼痛、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4]。本研究選擇2018年1月—2019年4月大冶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晚期腫瘤惡性患者62例,探討疼痛管理干預在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安寧療護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4月大冶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2例晚期惡性腫瘤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各31例。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齡32~78歲,平均年齡(55.79±4.22)歲;惡性腫瘤類型,肺癌10例,肝癌8例,胃癌8例,其他5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6例,中學10例,大專及以上15例。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齡31~78歲,平均年齡(55.47±4.31)歲;惡性腫瘤類型,肺癌9例,肝癌9例,胃癌7例,其他6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例,中學11例,大專及以上15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 入選標準? ? 納入標準:均經(jīng)影像學、實驗室檢查確診為晚期腫瘤患者,預計生存期≤3個月;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經(jīng)醫(yī)師認定可進入安寧療護階段。
排除標準:存在嚴重精神或認知障礙;合并免疫系統(tǒng)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伴有器質性疾病。
1.3? ? 方法? ?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安寧療護。護理人員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如有異常應及時告知醫(yī)師進行處理;常規(guī)向患者宣教疾病相關知識,告知病情、治療及預后情況;宣教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情緒狀態(tài),針對存在負性情緒的患者給予適當?shù)男睦硎鑼?,并幫助患者辨證理解、客觀接受生死現(xiàn)象;遵醫(yī)囑給予適量的鎮(zhèn)痛藥物,以減輕患者疼痛。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疼痛管理。(1)成立小組。成立由鎮(zhèn)痛科??谱o士、心理咨詢師組成的疼痛管理小組,結合患者病情、家庭等情況評估其生理、心理狀況,并制定個性化教育方案。(2)心理護理。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疾病宣教,使其充分了解腫瘤、疼痛等知識,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主動與患者溝通,耐心解答問題,傾聽主訴,給予鼓勵、支持與安慰,使其感受醫(yī)護人員的關愛;告知家屬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囑其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與理解,多花時間陪伴患者,盡量滿足患者心愿,使其處于身心舒適狀態(tài),無遺憾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尊重患者隱私與宗教信仰,于院內設置祈禱室等特殊場所,保障其得到臨終時期精神與信仰方面的關懷。(3)舒適護理。靜脈營養(yǎng)支持時,針對經(jīng)濟條件較差的患者可使用鎖骨下靜脈置管,減少反復穿刺引發(fā)的疼痛;遵醫(yī)囑給予出現(xiàn)大小便失禁的患者留置導管,定期沖洗,提升患者舒適度,降低泌尿系統(tǒng)感染風險;針對出現(xiàn)強迫體位的患者,可定時協(xié)助患者小幅度翻身。(4)藥物管理。評估患者癌痛程度,按照三階梯止痛原則選用止痛藥物,優(yōu)先選用口服用藥,嚴格掌握藥物藥理作用與半衰期等;告知患者應遵醫(yī)囑用藥,按時、按量用藥,禁止自行增減藥量或私自停藥;注意比較患者用藥前后疼痛程度變化情況與用藥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如有不良反應發(fā)生,應及時調整藥物使用方案,給予對癥干預。
2組患者均護理2周。
1.4? ? ?觀察指標? ? (1)疼痛緩解程度。結合患者疼痛自我描述對2組患者護理2周后疼痛緩解程度進行評價。未緩解為疼痛無變化,嚴重影響睡眠;輕度緩解為疼痛有所減輕,對睡眠存在一定影響;部分緩解為疼痛明顯減輕,對睡眠影響小;完全緩解為疼痛基本消失,不影響睡眠。疼痛緩解=(完全緩解例數(shù)+部分緩解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心理狀態(tài)。采用焦慮自評量(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對2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2周后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價。2個量表各包含
20個項目,均采用4級評分法,SAS評分>50分為有焦慮癥狀,SDS評分>53分為有抑郁癥狀,分數(shù)與患者心理狀態(tài)呈負相關[5]。(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指數(shù)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從洗澡、穿衣、行走、如廁等10個方面對2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2周后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總分
100分,分數(shù)與生活能力呈正相關[6]。(4)生存質量。采用McGiLL生存質量量表(McGill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MQOL)對2組護理前及護理2周后的生存質量進行評價,該量表共分為生理(4個條目)、心理(4個條目)、個人存在(6個條目)及社會支持(2個條目)4個維度,另有1條整體生存質量評分條目,各條目均采用0~10分評分法,其中生理維度中的前
3個條目(困擾患者癥狀)與心理維度均采用反向評分,其他條目及維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質量越好[7]。
1.5? ? 統(tǒng)計學方法? ? 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疼痛緩解程度? ? 護理后觀察組疼痛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 心理狀態(tài)? ? 2組患者護理前SAS、SDS、ADL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護理后SAS、SDS評分低于護理前,ADL評分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 生存質量? ? 2組患者護理前生理、心理、個人存在、社會支持及整體生存質量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理、心理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個人存在、社會支持及整體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2組患者護理后生理、心理維度評分均低于護理前,個人存在、社會支持及整體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護理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 討論
受到惡性腫瘤相關病變及抗癌治療等因素的影響,晚期惡性腫瘤患者通常會出現(xiàn)疼痛癥狀,多表現(xiàn)為慢性疼痛[8-9]。疼痛作為一種主觀感受,易受到情感、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而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生存期較短,心理狀態(tài)較差,可進一步加重其疼痛程度,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還會對其疾病的治療及預后等造成嚴重影響,進而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與生存質量。
當前臨床上通常針對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實施安寧療護,其重點在于為患者提供支持照護,通過提供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使患者有尊嚴的走向生命終點[10-11]。安寧療護在減輕患者疼痛方面效果仍不甚理想,應在此基礎上加用有效的疼痛干預措施。疼痛管理作為臨床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施多種科學、有效的鎮(zhèn)痛措施,以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本研究中,護理后觀察組疼痛緩解率高于對照組;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護理后觀察組生理、心理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個人存在、社會支持及整體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研究表明疼痛管理干預在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安寧療護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利于減輕其疼痛程度,緩解負性情緒,提升日常生活能力與生活質量。賈愛群等[12]的研究表明,疼痛管理在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安寧療護中具有較好效果,利于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增強其日常生活能力,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進一步說明了疼痛管理的優(yōu)越性。本研究將疼痛管理干預應用于晚期惡性腫瘤患者中,通過成立疼痛專科小組,強化針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癌痛知識宣教,糾正其對癌痛的認知,使其正確認知、面對疼痛,進而利于提升護理配合度,保障疼痛管理措施的順利實施。受癌痛與惡性腫瘤晚期的雙重影響,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往往出現(xiàn)極度的壓抑與郁悶。基于此,疼痛管理聯(lián)合患者家屬共同給予患者關愛與支持,尊重并鼓勵患者通過宗教信仰獲得支持,盡可能滿足其心理需求,進而利于患者緩解負性情緒,減輕心理壓力,以平和的心理狀態(tài)面對死亡,減輕患者因心理壓力過大造成的疼痛。配合管道與體位護理,最大限度幫助患者獲得舒適感受、減小心理壓力,從而利于其減輕心理依賴,保持情緒平穩(wěn)。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并結合疼痛分級實施相應的鎮(zhèn)痛措施,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提高疼痛閾值,進而利于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與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疼痛管理干預能夠有效提升實施安寧療護的晚期腫瘤患者的疼痛緩解程度,利于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與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徐媛媛,阮嘯嘯,朱秀秀,等.舒緩療護管理模式在終末期癌癥患者中應用效果[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15):2695-2697.
[2] 董桂平,陸玉,胡睿,等.安寧療護模式在老年終末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安徽醫(yī)學,2019,40(7):818-821.
[3] 黑維琛,王輝,張恒,等.安寧療護對腫瘤晚期患者臨終期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8,25(5):570-573.
[4] 田云,鄭艷.癌痛規(guī)范化管理模式對腫瘤患者生存質量及疼痛結局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8,24(26):3140-3144.
[5] 段泉泉,勝利.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的臨床效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2012,26(9):676-679.
[6] 邱紀方.護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的效度分析[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0,22(4):234-236.
[7] COHEN S R,MOUNT B M,STROBEL M G,et al.The mcGill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a measure of quali,y of life appropriate for people with advanced disease.a preliminary study of validity and acceptability[J].Palliat Med,1995,9(7):
207-219.
[8] 陶劍芳,陶建雙,陶俊潔.癌痛規(guī)范化管理結合微信平臺宣教對腫瘤患者鎮(zhèn)痛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8,33(5):89-91.
[9] 王娟,徐梟喻,黃焜.“一核多元”團隊照護模式在晚期腫瘤患者安寧療護中的應用[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20,19(3):59-64.
[10] 任乃媚,王艷,周喜春,等.疼痛護理管理對晚期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應用效果[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9,26(3):370-373.
[11] 張梅,康林瑛,李倩昀.臨終關懷護理在原發(fā)性晚期肺癌患者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8, 25(2):198-201.
[12] 賈愛群,曹明英,徐丹娟,等.疼痛管理在晚期腫瘤患者安寧療護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8,25(4): 457-460.(收稿日期:202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