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珊珊,徐寧寧,劉柄君
(開封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白內障為臨床常見眼科疾病,發(fā)病率約占18%。超聲乳化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主要利用超聲波能量擊碎渾濁晶體,使患者視力恢復,但該手術具有一定的侵入性,術中不可避免地損傷周圍組織結構,影響淚膜穩(wěn)定性,導致眼部出現(xiàn)灼熱感,進而發(fā)生干眼癥[1]。目前玻璃酸鈉滴眼液常用于中重度干眼癥的治療,可最大限度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單一使用起效較緩慢,難以從疾病發(fā)病機制方面直接控制干眼癥,治療效果不盡人意[2]。文獻報道[3],干眼癥是一種與炎癥因子分泌相關的非感染性疾病,可用免疫抑制劑治療。茲潤環(huán)孢素滴眼液可促進淚液分泌,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干燥癥角膜結膜炎引起的眼炎癥。本研究觀察了茲潤環(huán)孢素滴眼液輔助治療白內障術后中重度干眼癥患者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6月—2022年8月收治的白內障患者121 例,按照計算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60 例)和觀察組(61 例)。對照組男34 例,女26 例;年齡(57.29±6.32) 歲;干眼類型:水液缺乏型27 例,蒸發(fā)過強型33 例;干眼程度:中度37 例,重度23 例;術眼:左24 例,右36 例。觀察組男31 例,女30 例;年齡(57.68±6.45) 歲;干眼類型:水液缺乏型23 例,蒸發(fā)過強型38 例;干眼程度:中度36 例,重度25 例;術眼:左26 例,右3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干眼癥的診斷標準[4];疾病程度為中重度;均為單眼患病;均行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無眼瞼、淚道等異常性疾病。
排除標準:術前存在干眼癥;合并葡萄膜炎、青光眼;先天性無淚腺;有眼科手術史;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
兩組患者均接受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治療。對照組術后接受玻璃酸鈉滴眼液(潤麗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國藥準字H20053222,規(guī)格:0.4 mL∶1.2 mg)治療,每日5~6 次,每次1 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茲潤環(huán)孢素滴眼液(沈陽興齊眼藥股份公司,國藥準字H20203239,規(guī)格0.4 mL∶0.2 mg)治療,與玻璃酸鈉滴眼液間隔15 min后使用,每次1 滴,每日2 次。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4 周后觀察療效。
臨床療效[5]:治療4 周后,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單眼角膜上皮熒光素染色(FL)評分為0 分,淚腺分泌浸潤長度(SIT)>10 mm為治愈;癥狀明顯改善,單眼FL為1 分,SIT為5~10 mm為顯效;癥狀得到部分改善,FL評分為2 分,SIT<5 mm為有效;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FL評分為3 分,SIT<5 mm為無效。
淚膜穩(wěn)定性指標:治療前、治療4 周后,采用重慶康華瑞明科技生產的DED-1L型眼表綜合分析儀記錄兩組淚膜破裂時間(BUT);統(tǒng)計兩組SIT值及單眼FL評分。SIT:將淚液試紙放在患者結膜囊1/3處,囑其直視前方,然后閉上眼睛,5 min后觀察試紙上方淚液浸潤的長度。FL評分:熒光試紙放置在下眼瞼結膜囊中,用鈷藍光觀察角膜染色,染色面積≥總面積的1/2記為3 分;染色面積為總面積的1/3~<1/2記為2 分;染色面積<總面積的1/3記為1 分;未染色記為0 分。
角膜內皮細胞密度:治療前、治療4 周后,采用SW-7000型非接觸式角膜內皮細胞檢測儀測量角膜內皮細胞密度(ECD)、六角形細胞比例(HEX)、角膜內皮細胞變異系數(shù)(CV)。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治療期間統(tǒng)計兩組視網(wǎng)膜模糊、眼部不適、結膜充血的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64,P=0.029)(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單位:例(%)
治療4 周后,兩組BUT,SIT均長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長于對照組;FL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淚膜穩(wěn)定性指標比較
治療4周后,兩組ECD,HEX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CV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角膜內皮細胞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52,P=0.696)(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單位:例(%)
白內障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晶狀體混濁性病理改變性疾病,是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超聲乳化術具有成功率高、術后恢復快的優(yōu)點,已成為目前治療白內障的有效手段。但術中麻醉劑及術后激素類藥物的使用,極易破壞患者淚膜穩(wěn)定性,引發(fā)干眼癥,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效果[6]。因此,如何保護患者瞼板腺的完整性、減輕術后中重度干眼癥、加快術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臨床通常采用玻璃酸鈉滴眼液等人工淚液進行治療,但因干眼癥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單一治療效果有限,無法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故對于中重度干眼癥患者需增加其他藥物治療[7]。茲潤環(huán)孢素滴眼液為局部免疫調節(jié)劑,具有抗細胞凋亡的作用,可通過促進黏蛋白分泌增加淚液流量,改善眼部癥狀,輔以玻璃酸鈉滴眼液以治療白內障術后中重度干眼癥患者值得研究。
人工淚液是干眼癥的傳統(tǒng)治療方式,而玻璃酸鈉滴眼液是一種常見的人工淚液,作為干眼癥主要治療藥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單一使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于中重度干眼癥患者只能達到暫時緩解效果,無法有效根除疾病[8],需借助其他藥物進行治療。本研究使用茲潤環(huán)孢素滴眼液輔助玻璃酸鈉滴眼液治療干眼癥,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總有效率顯著提高,提示該藥可有效減輕患者干眼癥狀。其原因可能是茲潤環(huán)孢素滴眼液具有緩釋特性,用藥后可延長藥物作用時間,減輕干眼癥狀,且該藥具有水溶性,作用于眼表,生物利用度更高,更有利于發(fā)揮藥物的作用,可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保護瞼板腺完整性,有效緩解干眼臨床癥狀[9]。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輔以茲潤環(huán)孢素滴眼液并不會增加患者藥物不良反應,故可在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有效確保用藥安全性。與沈瀅瀅等[10]研究結果一致。
干眼癥是一種非感染性的免疫炎癥性疾病,以眼干、異物感和視力下降為主要癥狀,由于其臨床癥狀類似于眼部疲勞等其他眼部疾病,因此之前的臨床治療主要集中于緩解癥狀。然而,近年來,有研究人員在干眼癥患者的結膜組織中檢測到炎性細胞和凋亡因子,表明炎癥反應在干眼癥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11]。因此,他們認為臨床應在緩解癥狀的同時積極抗炎,以促進淚液分泌,改善眼表環(huán)境。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BUT,SIT明顯延長,FL評分明顯降低,提示該藥能夠有效保護患者淚膜穩(wěn)定性。其原因可能是茲潤環(huán)孢素是一種免疫抑制劑,不僅可以調節(jié)人體黏蛋白的合成分泌,有效抑制患者淚腺腺泡細胞凋亡,還可以抑制T淋巴細胞及下游細胞因子的活化生成,有效避免上皮細胞凋亡標志物的表達,促使結膜杯狀細胞密度增加及上皮細胞鱗狀化生減少,從而抑制結膜炎癥介質分泌,有效維持淚膜穩(wěn)定[12]。茲潤環(huán)孢素滴眼液由11 種氨基端多肽組成,具有極強的細胞調節(jié)能力,可通過抑制通透性轉換孔的開放阻止可溶性蛋白進入細胞質,繼而抑制機體抗體的產生,以保護受損神經(jīng),延緩眼表組織細胞凋亡,進一步改善炎癥因子分泌異常狀態(tài),增強淚液分泌神經(jīng)反射調控,促進水液分泌,有效提高淚膜穩(wěn)定性。申海靜和陳鐵紅[13]采用環(huán)孢素治療干眼癥發(fā)現(xiàn),治療后患者BUT,SIT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各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結論與其基本吻合,均提示茲潤環(huán)孢素滴眼液療效安全可靠,能有效改善患者眼表環(huán)境。
白內障患者在手術期間受房水成分變化、手術器械進出前房以及角膜的牽引變性等因素影響,常存在角膜內皮損傷,加之術后眼內炎性滲出物的增加,加重對角膜內皮細胞的刺激,導致細胞壞死,并在脫落后形成暗區(qū),單核細胞趁機進入,進一步加重內皮細胞損傷,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白內障患者的ECD水平逐漸降低,平均細胞面積逐漸增加,HEX逐漸減少[14]。本研究將茲潤環(huán)孢素滴眼液輔助用于白內障術后中重度干眼癥患者發(fā)現(xiàn),治療后患者ECD,HEX明顯增高,CV明顯降低,提示該藥能夠改善患者角膜內皮細胞。其原因可能是茲潤環(huán)孢素滴眼液在用藥24 h內會產生一種突釋現(xiàn)象,釋放量可達40.20%,用藥后可附著在眼表,長時間保持一定用藥濃度,有效避免傳統(tǒng)藥物在油性制劑載體下導致眼部刺激性增加而引起的角膜上皮細胞損傷;同時該藥具有強大的免疫抑制作用,可通過抑制T淋巴細胞活化,減少炎性細胞浸潤,促使杯狀細胞分泌黏蛋白,有效避免結膜充血,以此來增加淚液基礎分泌,減少上角膜皮膚病變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