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解密》的翻譯對話模式與翻譯質量評估

        2023-11-21 08:10:45陳大亮
        山東外語教學 2023年5期

        [摘要] 《解密》充滿了各種類型的對話,但尚未發(fā)現(xiàn)有人探討其翻譯對話模式及其應用。本研究從敘事學視角聚焦小說翻譯的對話模式,把隱含作者、隱含譯者、意向讀者、隱含讀者、敘述者、聽敘者引進到對話理論中,描寫譯前、譯中與譯后三個不同階段的對話參與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重點論述五種翻譯對話模式,發(fā)展了翻譯對話理論。在此基礎上,文章從隱含作者意圖、譯文的可讀性以及人稱代詞添加與轉換三個方面評價譯本的翻譯質量,驗證了翻譯對話理論的實用價值。

        [關鍵詞] 中國文學走出去;《解密》;翻譯對話論;對話模式;翻譯質量評估

        [中圖分類號] H059[文獻標識碼] A[文獻編號] 1002-2643(2023)05-0111-12

        Dialogues in Decoded: A Novel and Thei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s

        CHEN Dali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China)

        Abstract: Decoded: A Novel abounds with polyphonic dialogues, but few scholars touch on this topic. The current dialogue theory of translation is not feasible to interpret novel translation. The paper distinguishes between implied reader and intended read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implied author, implied translator, intended reader, narrator, and narratee. On the basis of close read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the author describes five kinds of dialogues, and assesses the translation effec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uthorial intention of implied author, the readability of the target text, and conversion of narrative perspectives. This research result verifies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dialogue theory of fiction translation.

        Key words: overseas prese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Decoded: A Novel; dialogue theory; dialogue model;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1.引言

        麥家的《解密》是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典型案例,其成功秘訣值得深入研究。現(xiàn)有的研究多關注譯本的海外傳播與接受,對文本本身的研究較少。筆者在做文本細讀以及中英對照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解密》充滿了各種類型的對話,但鮮有人從對話視角系統(tǒng)、深入挖掘文本背后蘊藏的翻譯問題。《解密》的對話模式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敘述視角是如何頻繁轉換的?誰在說?誰在聽?誰在感知?誰在評論?誰的立場與觀點?譯本是否改變原作的視角與人稱?這種改變對小說的藝術效果有何影響?本文從敘述學理論和對話理論入手,探究《解密》復雜的敘述視角,解讀其對話模式,評價其翻譯效果,嘗試回答以上研究問題,希望能給中國文學走出去提供一個理論工具和評價模式,為小說翻譯貢獻一個新視角。

        2.翻譯對話理論

        翻譯與對話的關系引起部分學者關注。加達默爾(1999:494)指出:“翻譯的情況與談話完全相同,他必須找到一種語言,但這種語言并不僅僅是翻譯者自己的語言,而且也是適合于原文的語言?!绷_賓遜借鑒巴赫金和布伯的對話理論先后提出“翻譯的對話性” (the dialogics of translation)(Robinson, 1991:65)以及“雙聲翻譯”(double-voiced translation)(Robinson, 2003:113)等翻譯對話理念。國內一些學者借鑒加達默爾和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分別從理論層面、共時與歷時對話關系、主體間性、自譯對話機制、合作翻譯等視角展開研究(賀微,1999;彭利元、蔣堅松,2005;陳歷明,2006;朱獻瓏、屠國元,2009;李文婕,2017;王姍姍等,2020)。翻譯對話理論方興未艾,尚處于初探階段,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在肯定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筆者擬從敘事學視角聚焦小說翻譯的對話模式,把隱含作者、隱含譯者、意向讀者、隱含讀者、敘述者、聽敘者引進到對話理論中,目的在于豐富發(fā)展翻譯對話理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本文所講的小說翻譯對話模式不包括小說人物之間的對話。

        筆者認為,對話的參與者不僅僅是作者、譯者、讀者,而且還有隱含作者(implied author)、隱含譯者(implied translator)、意向讀者(intended reader)、隱含讀者(implied reader)、敘述者(narrator)、聽述者(narratee)之間的對話。探討小說翻譯對話,需要區(qū)分“真實”(real or actual)、“隱含” (implied)、 “意向”(intended)概念的差異,描寫譯前、譯中、譯后三個階段的不同對話模式,

        隱含作者不同于真實作者,這個區(qū)分非常必要。小說修辭學家布斯(2017:69)把隱含作者看作真實作者的“一個理想的、文學的、創(chuàng)造出來的替身”。申丹(2018:36-37)認為,“隱含作者”這一概念既涉及作者的編碼又涉及讀者的解碼。就編碼而言,“隱含作者”就是處于某種創(chuàng)作狀態(tài)、以某種立場和方式來“寫作的正式作者”;就解碼而言,“隱含作者”則是文本“隱含”的供讀者推導的這一寫作者的形象。

        同樣的道理,隱含讀者也不同于真實讀者,是真實讀者的替身或代言人。意向讀者(intended reader)是指譯者在翻譯創(chuàng)作過程中頭腦中預設的讀者,不是真實讀者,也不同于伊瑟爾(Iser)提出的隱含讀者(implied reader)。伊瑟爾的隱含讀者是在英伽登的圖式結構基礎上發(fā)展而來,意思是指“一種文本結構”(a textual structure),這種結構期待著接受者的出現(xiàn),卻又不必對他進行限定”(Iser, 1978:34)。伊瑟爾稱之為隱含讀者,用他本人的話說,是因為沒有更好的術語(for want of a better term)。

        譯前對話發(fā)生在真實作者、真實譯者、經(jīng)紀人、發(fā)起人、委托人等文本外參與者之間。這一個層次的對話適用于翻譯行為的發(fā)起、溝通、協(xié)商、樣章翻譯、簽約階段。對話發(fā)生在社會現(xiàn)實中有血有肉的真人之間。對話可以是面對面的交流,也可以通過郵件、電話、社交媒體、沙龍、座談等多種形式。對話目的是作者與譯者協(xié)商版權、討論翻譯問題。

        譯中對話發(fā)生在翻譯過程中,主要指隱含作者、隱含譯者、意向讀者、隱含讀者、敘述者、聽敘者等文本內參與者之間的對話。對話的媒介是語言,對話的中介是文本,對話的目的是準確地理解、表達以及解釋,對話的結果是譯本的生產(chǎn)。譯者首先以隱含讀者身份進入文本深入理解原作的意圖,然后再以隱含譯者的身份用目標語表達原作的全部信息,包括小說主題思想、故事情節(jié)、意義與意境、語言藝術、作品風格,等等。如果具體到小說翻譯,還包括敘述視角、話語呈現(xiàn)方式、講述與展示、敘事時間、敘述距離、敘述結構等方面。理解的過程就是隱含譯者與隱含作者對話的過程。表達的過程就是隱含譯者與意向讀者對話的過程。在理解和表達之間還有一個敘述者與聽述者之間的對話。

        譯后對話發(fā)生在譯本出版發(fā)行之后的傳播與接受階段。對話的參與者主要包括真實作者、真實譯者、真實讀者、專業(yè)批評家、普通讀者、出版人等。譯后階段的對話與譯前一樣都發(fā)生在真實的社會場域。

        3.《解密》的翻譯對話模式

        根據(jù)前邊描述的翻譯對話理論,我們來分析《解密》的翻譯對話模式。譯前對話是指麥家、譚光磊、米歐敏(Milburn)、佩恩(Payne)之間的對話。譯中對話是指麥家在文本中的代言人和米歐敏、佩恩在文本中的替身之間的對話,以及隱含譯者與意向讀者的對話,還包括敘述人與聽敘人之間的對話。譯后對話包括《解密》多語種譯本出版之后涉及的相關參與人之間的對話。考慮到譯前和譯后的文獻已經(jīng)很多,筆者重點講譯中階段的對話模式,略講譯前和譯后的對話模式。

        3.1 真實作者與真實譯者的對話模式

        米歐敏受過良好的中文教育,漢語水平很高。在翻譯過程中,米歐敏并沒有聯(lián)系過麥家,作者與譯者沒有就翻譯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過探討。因此,真實作者與真實譯者的對話主要發(fā)生在譯前和譯后兩個階段。

        《解密》翻譯行為的發(fā)起是機緣巧合的結果。在接受《經(jīng)濟日報》的采訪時,麥家說:“《解密》的成功,是由一連串不可復制不可預測的偶然造成的?!苯栋堰@“一連串偶然”概括如下:“一個偶然出現(xiàn)的翻譯家,因為飛機晚點,偶然在機場看到《解密》,因為祖父從事過破譯工作而對《解密》產(chǎn)生興趣,正是這樣一個偶然接著另一個偶然,《解密》英譯本才得以誕生”(季進、姜智芹,2021:225)。米歐敏翻譯《解密》的目的特別單純,就是譯出來給她爺爺看。米歐敏翻譯了大約三分之一書稿后,聯(lián)系了麥家的海外經(jīng)紀人譚光磊。譚光磊準備好申報材料交給企鵝出版社,企鵝出版社找到藍詩玲審稿,藍詩玲給予譯本很高評價,接著與出版社簽約。

        譯作出版之后,麥家迅速在海外走紅,引起各大主流媒體、專業(yè)評論者、普通讀者等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麥家、米歐敏、佩恩開始交流互動,在各種會議、訪談、沙龍、座談上進行對話。這種對話模式是真實作者與真實譯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米歐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更喜歡把自己看成是隱身的譯者。我希望讀者能夠忽略我這個譯者的存在,我想讓譯文的讀者感覺到他們正在與原作者(麥家)做直接的溝通”(孫繼成、楊紀榮,2019:4)。這里提到了原作者、隱身譯者、讀者之間的溝通與對話。

        單就兩位真實譯者而言,兩人是有對話的?!督饷堋酚⒆g本由兩位譯者合作完成,米歐敏翻譯前半部分,佩恩翻譯后半部分。各自完成自己的分工之后,相互校對,并討論了譯名、語氣與翻譯風格等問題(Payne,2022:4)。在整個翻譯過程,兩位譯者合作得很愉快,期間也談到譯者隱身問題。關于這一點,佩恩在一篇回顧與反思文章中有具體的描述,用沉浸法(immersive approach)來概括其翻譯經(jīng)驗,意思是沉到原作里(fall into it),讓原作完全吞沒自己(allow the source text to swallow me whole)(Payne,2022:5)。

        3.2 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的對話

        這里的“隱含作者”是指處于寫作狀態(tài)下的作者,即《解密》作者在小說中的記者身份。這里的“隱含讀者”指的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小說中預設的讀者。“故事講述者有意暴露自己的作家身份,甚至就敘述機制面對讀者”(王迅,2015:50)。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的對話指的是處于寫作狀態(tài)下的作者與小說中設定的讀者之間的對話。在《解密》中,兩者之間的對話主要體現(xiàn)在小說的第二篇的開頭和第五篇的前兩章。

        在第二篇“承”的開頭,小說這樣寫道:“我在南方的幾條交叉的鐵路線上輾轉了兩個年休假,先后采訪了51位多半年邁老弱的知情者,并查閱了上百萬字的資料后,終于有信心坐下來寫作本書”(麥家,2014:15)。這里的“我”就是隱含作者,其身份是記者,不能理解為真實作者。下邊請看一段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的對話:

        坦率說,我故事的主人公到現(xiàn)在都還沒有出現(xiàn),不過,已經(jīng)快出現(xiàn)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已經(jīng)出現(xiàn),只不過我們看不見而已,就像我們無法看見種子在潮濕的地底下生長發(fā)芽一樣。(麥家,2014:15)

        在這段對話中,“我”是隱含作者,“我們”是隱含讀者。用“我們”而不是“你”縮小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

        在第五篇中,隱含作者再次現(xiàn)身,以第一人稱“我”的身份對容金珍已有的人生故事外的補充說明和追蹤報道?!斑@讓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超越故事層進入交流層,兩者之間建立了互動關系”(喬媛,2020:108)。下邊這段引文就是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的對話。

        投降不等于放棄!當讀完全文時,你們就會知道,這是黑密制造者給我的啟示。嗯,扯遠了。不過,說真的,本篇總是這樣,扯來扯去的,好像看容金珍瘋了,我也變瘋了。(麥家,2014:223-224)

        這段對話中,隱含讀者變成了“你們”,有時也用“你”。作者在這一章向讀者交代寫第五篇的“三記鞭子”,最重要的是向讀者揭開前邊四篇設置的懸念。用麥家的話說,“前四篇里包裹的所有神秘和秘密,甚至缺乏的精彩都將在本篇中依次紛呈”(麥家,2014:89)。

        當閱讀《解密》文本時,我們總是能感受到麥家預設的讀者存在?!胞溂铱偸菢酚谘埶淖x者一同體驗那種超凡入勝或絕處逢生的境界所帶來的快感。同時,麥家宛如其小說中的人物,像是天外來客,引領讀者超越世俗的空間,聆聽那些遮蔽在世外幽暗之地的天機”(王迅,2015:55)。

        3.3 隱含譯者與隱含作者之間的對話

        正如前邊所說,《解密》的真實譯者和真實作者在翻譯過程中并沒有發(fā)生對話,對話發(fā)生在翻譯過程中的隱含作者與隱含譯者之間。這里的“隱含作者”指的是譯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建構出的作者形象。這里的“隱含譯者”指的是處于翻譯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譯者。隱含譯者與隱含作者之間的對話是通過文本這個中介進行的。

        譯者首先以隱含讀者的身份進入文本閱讀過程,與隱含作者以及作者的代言人進行對話。麥家在小說中設定多個替身或代言人,讓人物說話,作者隱身?!白髡邥鶕?jù)具體作品的特定需要而以不同的面目出現(xiàn)”(申丹,2018:37)。隱含譯者就是與作者的替身與代言人對話。記者、小黎黎、容先生、希伊斯、鄭局長、洋先生、嚴實等都是作者的代言人。敘事視角有時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有時用第一人稱限知視角。在全知敘述中,敘述人站在故事之外,讓故事隨著情節(jié)自然呈現(xiàn),讀者感覺不到作者的存在。在限知視角中,敘述人在故事之內,讓人物說話,讀者在旁邊觀察。

        在對話過程中,譯者的困難在于如何判斷人物說的話哪些是可靠的,哪些是不可靠的,哪些是隱含作者的觀點,哪些是小說人物的評價,誰是敘述者,誰是感知者,等等。具體實例分析請參見后文的效果評價。不斷切換的敘述視角、曲折復雜的迷宮敘事、似真似幻的人物對話,這些都是對譯者理解能力的考驗。麥家的“新智力小說”特別“燒腦”,稍不留神,就會出現(xiàn)認知偏差。閱讀文本的過程就是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對話是聆聽,也是問答。閱讀與理解在問與答的循環(huán)往復中達到對文本意圖的深入把握。

        對話是為了理解。對于譯者而言,對話的目的在于準確理解原作,領悟隱含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實現(xiàn)與隱含作者心靈上的契合”(周曉梅、呂俊,2009:61)。在理解原作方面,米歐敏和佩恩都是精通中文的漢學家,他們對原文的理解整體說來是正確的。筆者對比原作與譯作之后發(fā)現(xiàn),即使是那些極具中國特色的方言、習語與諺語,譯者也能正確理解,這對于漢學家來說,難能可貴。在領悟隱含作者的意圖方面,“布斯多年來堅持認為讀者應尊重隱含作者的意圖,盡管其意圖難以把握,讀者也應盡力去闡釋,爭取進入跟隱含作者理想交流的狀態(tài)”(申丹,2008:142)。至于譯者是否通過對話把握住隱含作者的意圖,筆者在后文有具體實例分析。在心靈契合方面,兩位譯者可以稱得上是作者的知音,翻譯水平很高,稱得上好翻譯,譯作對得起原作。當然,譯者也有理解失誤之處,但瑕不掩瑜,翻譯批評不能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3.4 隱含譯者與意向讀者的對話

        如果說隱含譯者與隱含作者之間的對話重在理解的話,隱含譯者與意向讀者的對話則重在表達?!胺g起于閱讀,終于寫作”(顧明棟,2020:107)。理解和表達是翻譯過程最重要的兩個方面。譯者是原作的讀者,同時也是譯作的作者。作為原作的讀者,譯者以隱含讀者的身份與隱含作者對話。作為譯文的作者,譯者以隱含譯者的身份與意向讀者進行對話。前者重在解決原作的理解問題,后者重在解決譯作的表達問題。

        翻譯的表達過程,其實就是譯者把理解的原作意義用目標語重新寫作的過程,這中間不可避免地包含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一部譯作要想在目標語語境下獲得很好的傳播與接受效果,就不能不考慮譯本的可理解性、可接受性以及可讀性??衫斫庑阅茏屪x者“知之”,可接受性能讓讀者“好之”,可讀性能讓讀者“樂之”??衫斫庑允亲畹鸵螅勺x性是最高要求,可接受性位于兩者之間。

        隱含譯者是指翻譯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譯者,是真實譯者在文本中的化身,也可以說是譯者的第二個自我。這時的譯者一邊閱讀原作,一邊開始翻譯,進入忘我狀態(tài),與生活中的她和他判若兩人。意向讀者指的是譯者心目中的讀者,是譯者在翻譯轉換過程中頭腦中虛擬出的潛在接受者,不是真實讀者。隱含譯者與意向讀者對話的目的就是要創(chuàng)造出可讀性強的譯作,讓譯文易于理解、樂于接受,且貼近目標語讀者的思維習慣和期待視野。

        對話是一種問與答的互動過程。如何對話才能讓譯本的接受效果更好呢?首先,隱含譯者要先問問心目中的讀者:“我這樣表達讀者能否理解呢?”讓讀者能夠理解,主要針對的是那些中國文化特色詞、方言、習語、諺語語言與文化現(xiàn)象。例如:“鬼畫符”“擦邊球”“腦子里是漿糊”“拉下水”“趕鴨子上架”。其次,譯者再問問心目中的讀者:“我這樣翻譯能否讓讀者樂于接受?”讓讀者樂于接受,主要針對的是那些粗俗不堪或者不符合英文邏輯的表達方式,例如:“埋在地下的屎挖出來往容家人臉上貼”“有人因此說他是用鼻子看書的,一度還有人喊他叫聞書先生”。最后,譯者再次問問自己心目中的讀者:“我這樣翻譯是否具有可讀性?”讓譯文具有可讀性,主要針對的是文學性很強的表達方式。寫景,是否能夠如臨其境?寫人,是否能夠如見其人?寫情,是否能夠如泣如訴?

        心目中裝著意向讀者,譯者才能夠有意識地為譯文提供理解所需要的必要條件,彌補讀者缺少的共享知識,建立必要的語境關聯(lián),打通互文性的障礙。對話是為了給真實讀者設定路標,指引讀者理解的方向。

        3.5 敘述者與聽述者之間的對話

        敘述者(narrator)與聽述者(narratee)是美國學者華萊士·馬?。╓allace Martin)在《當代敘事學》(2018)中提到的一對概念,用以描述誰在說、誰在聽的敘述交流模式?!督饷堋返臄⑹稣吲c聽述者之間的對話交流模式集中體現(xiàn)在筆者訪談實錄中。筆者共統(tǒng)計出29篇有明顯標記的訪談實錄:容先生14篇、鄭局長12篇、嚴實1篇、范麗麗(希伊斯的妻子)1篇、翟莉(容金珍的妻子)1篇。

        在談到訪談實錄時,喬媛(2020:114)認為,小說采訪實錄基本都是采用“容先生說”“鄭局長說”“嚴實說”這樣的獨白話語形式,讀者很少能感知到受述者的存在。其實,這種觀點值得商榷,訪談實錄并不是獨白話語,而是蘊含著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的對話,在【容先生訪談實錄】【鄭局長訪談實錄】【嚴實訪談實錄】中都能找到對話的例子。敘述者分別為容先生、鄭局長、嚴實,聽述者是采訪人。由于版面與字數(shù)的限制,我們從訪談實錄中只摘取一個例子加以具體說明。

        你想想……一句話又很可能把你一輩子的話都說盡了……時間一長,你可想象……你知道他說什么?是的,我會解釋的……我問你,靠近一只火爐你會有什么感覺?對,你會覺得發(fā)熱,燙,然后你就不敢靠近,要保持一定距離,免得被燙傷了是不?靠近一個人也是這樣的,你多多少少會受其影響……好了,現(xiàn)在你該明白我當時的震驚了……好的,我簡單介紹一下……(麥家,2014:165)

        以上這段對話出自【鄭局長訪談實錄】,字里行間充滿了“你想想”“你可想象”“我問你”“是的”“對”“是不”等對話標記。這個例子足以證明訪談實錄不是獨白,而是對話。

        綜上所述,翻譯就是一個譯者以文本和語言為中介與文本內參與者數(shù)輪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經(jīng)過理解與表達的數(shù)次對話的循環(huán)才能完成。“文本任何閱讀體驗中都具有作者、敘述者、其他人物、讀者四者之間含蓄的對話”(布斯,2017:145)。在理解過程中,譯者向原作靠近,為的是把握隱含作者的意圖。在表達過程中,譯者向讀者靠近,為的是關照讀者的理解與接受。從而形成隱含作者、隱含譯者與隱含讀者的環(huán)形對話模式。

        4.翻譯對話模式的翻譯質量評價

        麥家交叉使用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敘述視角,涵蓋全知視角、限知、外視角、內視角等多種類型。小說的敘述者有時是隱含作者,有時是小說人物,有時讓書信、日記、心理獨白展示故事,構成多聲部的復調對話。原作迷宮式的敘述結構和多聲部的復調對話給譯者的翻譯構成巨大挑戰(zhàn)。翻譯對話理論對譯作的翻譯質量評估是否具有解釋力?下邊我們通過具體實例來評價《解密》英譯本的對話效果。

        4.1 譯作是否忠實隱含作者的意圖?

        對于小說翻譯來說,譯者應該忠實的是隱含作者,而不是真實作者。因為真實作者在文本之外,譯者翻譯的是作者的作品,而不是作者本人。隱含作者的意圖可以通過講述(telling)(Booth,1983:10)、評論(commentary)(Booth,1983:17),或者通過控制人物的視角(point of view)、呈現(xiàn)人物的內部視點(inside view)(Booth, 1983:17-18)來表達(王樹槐,2023:93)。

        【例1】用銅鎮(zhèn)人的話說,惟一變的是他這個西洋歸來的小兒子——如今也不小了,他不但多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姓氏:黎黎,約翰·黎黎,而且,還多了不少古怪的毛病,比如頭上的辮子沒了,身上的長袍變成了馬甲,喜歡喝血一樣紅的酒,說的話里時常夾雜著鳥一樣的語言,等等。(麥家,2014:8)

        To quote the inhabitants of Tongzhen on the subject: The only thing that was different was the young man who had gone abroad—he wasnt so young any more, and he had acquired a really peculiar name: Lillie. John Lillie. Furthermore, he was now afflicted by all sorts of strange habits: he didnt have a queue, he wore a short jacket rather than a long silk gown, he liked to drink wine that was the colour of blood, he larded his speech with words that sounded like the chirping of a bird, and so on.(Mai, 2014:5)

        翻譯這段話的關鍵在于確定這樣幾個問題:誰在說?誰在聽?誰在評論?在例1中,隱含作者沒發(fā)表評論,而是通過銅鎮(zhèn)人的眼光來看從國外留洋歸來的容家小兒子的變化。如果譯者能夠識別這段話的描寫是銅鎮(zhèn)人的有限視角,翻譯時就能模仿銅鎮(zhèn)人的口吻與態(tài)度表達。在譯文中,“小兒子”變成了the young man,視角發(fā)生了改變,不像是銅鎮(zhèn)人的口吻。he was now afflicted by all sorts of strange habits把銅鎮(zhèn)人的眼光轉變成了容自來的感知。原作中特意把“紅酒”說成是“血一樣紅的酒”,這顯然是銅鎮(zhèn)人的眼光和視角。作者特意把小黎黎中文中夾雜著外文說成是“鳥一樣的語言”,這也是銅鎮(zhèn)人的眼光和視角。這種前景化的藝術手法在譯文中得以較好地保留,忠實再現(xiàn)了作者的文體風格,讓讀者體驗到陌生化的審美效果。

        【例2】死鬼是何許人,哪條根的哪只瓜,這只瓜是臭是香,是明的還是暗的,貴的賤的,榮的辱的,旁人或許云里霧里,而他是心知肚明的。(麥家,2014:15)

        So when it came to this baby, other people might be completely in the dark, but Mr Auslander knew exactly which branch of the family he came from and what scandals surrounded his birth. (Mai, 2014:15)

        這個例子的原文背景發(fā)生在容金珍剛出生之后不久。孩子沒名沒姓,沒有尊嚴,受人歧視,左鄰左舍的人都喊孩子“死鬼”。這里的“他”指給容家老奶奶圓過夢的那個西洋人?!八拦怼憋@然不是隱含作者的語氣和態(tài)度,“這只瓜是臭是香”也不是洋先生的眼光與立場。要想準確翻譯上邊這段話,譯者須放到隱含譯者的位置,沉浸在文本的語境中,尋找隱含作者的聲音,準確再現(xiàn)其價值觀??梢钥闯觯g者是站在隱含作者和洋先生立場來理解與表達譯文的,準確再現(xiàn)了隱含作者的意圖與價值觀。

        【例3】“雖說都是煞星,但大頭鬼克死的是我容家大才女,所以叫他鬼是最合適不過的?!保溂?,2014:15)

        “Although people called his father horrible names too, in the case of the Killer, he was actu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death of his mother, a truly wonderful woman and a great credit to the Rong family.”(Mai, 2014:16)

        說這話的是小黎黎的長嫂,如今是容家在銅鎮(zhèn)的當家人。洋先生給無名女子生下的孩子起名叫“大頭蟲”,想表達的是這孩子生來無爹無娘的悲苦和必將自生自滅的命運。長嫂對無名女子生的孩子沒有好感,但對這孩子的祖母卻充滿自豪感,所以用了“我容家大才女”。雖然這種自豪感出自長嫂之口,但卻是隱含作者的代言人。天才女子容幼英聰慧過人、神機妙算,讓N大學聲名遠揚,熟練使用七種語言,是萊特兄弟飛機的機翼設計者,只用388枚鐵釘設計出牛頓數(shù)學橋。這些輝煌成就,隱含作者在前邊專門用一章內容描寫。由此可見,“容家大才女”傳達的也是隱含作者的聲音。但是,譯者沒有把這種帶有強烈感情和自豪感的意圖譯出來,而只用一個平淡無奇、毫無感情色彩的 his mother表達,顯然沒有傳達出隱含作者的感情色彩和創(chuàng)作意圖。

        4.2 譯文是否具有可讀性?

        出版社對米歐敏和佩恩兩位譯者的要求就是要保證譯文的可讀性(readability)。這是譯本能夠在海外熱銷的一個重要原因。海外的專業(yè)批評家和普通讀者對譯本的可讀性給予很高評價。

        【例4】瘸子說:貓有貓道,狗有狗道,體育教練靠摸人骨頭選拔運動員,我要的人首先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麥家,2014:49)

        Every discipline has its own requirements, right?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ey pick athletes by feeling their bones. The person I am looking for has to have an independent mind-set.(Mai, 2014:73)

        例4中“貓有貓道,狗有狗道”是中文的習語或方言,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表達方式。機械的直譯只能導致目標語讀者不理解。譯者是英國漢學家,充分為目標語讀者著想,在原文具有一定不可譯性的時候,采用功能對等,或者等效譯法,大大提高了譯文的可讀性,而且又符合原文的語境意義。譯本中類似的例子很多:“嘴上沒毛,辦事不牢”(still wet behind the ears),“搞上綱上線一套”(liked making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he was the sort of person that always leaps to the very worst conclusions),“埋在地下的屎挖出來往容家人臉上貼”(rattling the skeletons in the family closet),“塞翁失馬”(kind of like dropping a sesame seed and picking up a pearl),等等。

        【例5】因為最堅強的人都被屋子里漫長又困難的生產(chǎn)驚險嚇壞了,生的喜悅已不可避免地被死的恐懼籠罩,生和死之間正在被痛苦的時間無情地改寫、翻轉。(麥家,2014:16 )

        Even the toughest were appalled by the length and difficulty of the labour; it became clear that even the joy of welcoming the new arrival would not be able to make up for the horror of the death of his mother. Sometimes her death seemed imminent, at other times it appeared as if she might pull through, as time marched inexorably on towards its merciless decision.(Mai, 2014:10)

        這段話描寫的是容家大才女容幼英生孩子難產(chǎn)的情景?!吧退乐g如何被改寫、翻轉”的翻譯方法值得討論與學習。中文是意合、濃縮、簡潔、含蓄的語言,總有一種言猶未盡的感覺。譯者對“改寫、翻轉”的表達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和藝術魅力,是表達效果上譯文優(yōu)于原文的一個例子。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表妹又把她母校的名望帶上了天”(she took the reputation of Lillies Academy of Mathematics into the stratosphere)“跟家里人已產(chǎn)生了隔閡”(a wedge had already been driven between him and his family)。

        4.3 人稱代詞的添加是否合理?

        《解密》在敘事結構上是一個迷宮,在敘述聲音上是復調對話,在敘述者和聽述者的切換上讓很多讀者“霧失樓臺,月迷津渡”。再加上中文的意合特點,原文用了無數(shù)無主句。這些都給漢學家的翻譯帶來挑戰(zhàn)。英語是形合語言,注重語法和邏輯,原文省略的,譯文要添加。關于這個問題,喬媛(2020:111-114)有討論。她研究了14篇訪談實錄,統(tǒng)計得出英譯本中共有三十二句出現(xiàn)了第二人稱“you”,認為對應原文沒有使用第二人稱。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原文訪談實錄中“你”“我們”的出現(xiàn)頻率很高,幾乎接近一半的訪談實錄中都能找到“你”,舉例說明:

        【例6】比如現(xiàn)在我把你關進一個漆黑的房間里,只要明確告訴你房間里有什么東西,請你去把它找出來,即使里面漆黑一片,你未必找不到,只要你有腦子,腳會走,手會摸,一片片摸索過去,應該是找得到的。但如果我不告訴你屋子里有什么,那么你要從這屋子去得到這個什么的可能性就很小,幾乎沒有。(麥家,2014:28)

        I could shut you up in a dark room, having told you in considerable detail about its contents. If I then demanded that you find me a particular object, even though the room was pitch-dark, you might well still be able to find it. If you used your intelligence, if you moved your feet carefully and felt with your hands, gradually working out what things have been put where, you ought to be able to find what I have asked you to look for.(Mai, 2014:36)

        這一段引文出自原作第2篇的【容先生訪談實錄】。原文共出現(xiàn) 7次“你”,是容先生和采訪人之間的對話。既然是訪談,就得說者和聽者雙方同時在場,既使聽者不發(fā)言,敘述者也會用到“你”,以拉近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的心理與空間距離。

        【例7】類似的事情還多,后面再說吧。(麥家,2014:27)

        I could cite lots of other examples of similar kinds of behaviour, and perhaps I will tell you about them later on)。(Mai, 2014:35)

        【例8】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天才們長期刻苦鉆研……(麥家,2014:99)

        well, if you look at it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geniuses put in an enormous amount of time assiduously studying...(Mai, 2014:156)

        例7出自容先生訪談錄,例8出自嚴實訪談錄。兩個例子原文中都沒有第二人稱“你”,譯文均添加了you,這又該如何解釋呢?筆者認為譯者添加是合理的。除了前邊講過的原因之外,這兩個例子盡管原文沒有“你”,但預設了聽者的在場,“后面再說吧”的言外之意就是“以后再告訴你吧”?!傲硗庖粋€角度講”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你換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

        【例9】要說這個人,確實非常引人注目,他一看就是那種有問題、不正常的人。(麥家,2014:85)

        The man was unusually conspicuous, and upon closer inspection you could see that he had problems, that he wasnt normal.(Mai, 2014:135)

        【例10】讀者可以看,也可以不看。(麥家,2014:106)

        You can choose to read this section or not.(Mai, 2014:166)

        這兩個例子和前邊幾個略微有些不同:前幾個要么原文有“你”,要么省略“你”?!纠?】“他一看就是不正常的人”顯然是口語化的說法,也是中文的一個特點。麥家其實想表達的是“你一看他就是不正常的人”,而不是“他一看”。英文是非常講邏輯和語法的語言,譯者翻譯時轉換成you could see that沒有什么不對。譯文中添加的第二人稱 you不是敘述視角的改變,而是邏輯和語法的轉換?!纠?0】的英文把原文的“讀者”轉換成第二人稱 you,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心理距離,比譯成reader更好。

        本節(jié)內容從隱含作者意圖、譯文可讀性以及人稱代詞添加三個方面實例分析了翻譯對話模式的翻譯效果。例子是舉不盡的,每一部分列舉的例子數(shù)量雖然有限,但很能說明問題,對前邊的翻譯對話理論以及對話模式具有很強的解釋力。

        5.結論

        《解密》充滿了復調對話,涉及文本內與文本外很多交際參與者。翻譯對話發(fā)生在譯前、譯中、譯后三個不同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對話模式。譯前和譯后對話發(fā)生在真實的譯者、讀者、發(fā)起人、經(jīng)紀人、贊助人、出版者、批評家等社會場域之中,屬于顯形對話,比較容易描述。譯中對話發(fā)生在隱含作者、隱含譯者、隱含讀者、意向讀者、敘述者、聽述者之間,屬于隱形對話,較難描述,是翻譯對話的難點,同時也是翻譯重點。本文基于《解密》翻譯的實際情況,描寫出五種對話模式,并從隱含作者意圖、譯文的可讀性以及人稱代詞添加與轉換三個方面評價翻譯對話模式的翻譯效果。在翻譯效果評價部分,筆者用抽樣法對部分翻譯實例進行質量評估,在全面性方面尚待完善。盡管如此,翻譯對話理論對小說翻譯具有很強的解釋力,能夠為文本分析與翻譯效果評價提供可行的理論工具。

        參考文獻

        [1]Booth, W. C. The Rhetoric of Fiction(2nd e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2]Iser, W.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

        [3]Mai, J. Decoded: A Novel[M]. O. Milburn & C. Payne(trans.). London: Allen, 2014.

        [4]Robinson, D. The Translators Turn[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5]Robinson, D. Performative Linguistics: Speaking and Translating as Doing Things with Words[M]. London: Routledge, 2003.

        [6]Payne, C. Falling into it: My experience of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reflection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s profess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 2022, 2(2): 1-6.

        [7]布斯. 小說修辭學[M]. 華明等譯. 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

        [8]陳歷明. 翻譯:作為復調的對話[J]. 外國語,2006,(1):60-68.

        [9]顧明棟. 讀者型翻譯與作者型翻譯——談一個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翻譯理念[J]. 山東外語教學,2020,(6):106-117.

        [10]華萊士·馬丁. 當代敘事學[M]. 伍曉明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11]賀微. 翻譯:文本與譯者的對話[J]. 外國語,1999,(1):41-47.

        [12]季進,姜智芹. 麥家作品的世界之旅[M]. 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21.

        [13]加達默爾. 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M]. 洪漢鼎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14]李文婕. 從《雁南飛》翻譯的對話模式看自譯活動的動態(tài)平衡機制[J]. 中國翻譯,2017,(3):84-89.

        [15]麥家. 解密[M]. 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

        [16]彭利元,蔣堅松. 語境·對話·翻譯——巴赫金語境對話理論對翻譯的啟示[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9):47-51.

        [17]喬媛. 麥家《解密》英譯本的再視角化研究[J].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12):100-117.

        [18]申丹. 何為“隱含作者”?[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37-145.

        [19]申丹. 敘事、文體與潛文本:重讀英美經(jīng)典短篇小說[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20]孫繼成,楊紀榮.從晏子到麥家:解密中國文化——訪英國漢學家、韓國首爾國立大學教授米歐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2-14,第2版.

        [21]王姍姍,劉振前,李丹. 學術外譯對話合作模式構建[J]. 上海翻譯,2020,(5):36-41.

        [22]王迅. 極限敘事與黑暗寫作:麥家小說論[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23]王樹槐. 文學翻譯的敘事批評模式建構[J]. 外國語,2023,(2):88-98.

        [24]周曉梅,呂俊. 譯者——與隱含作者心靈契合的隱含讀者[J]. 外國語,2009,(5):60-67.

        [25]朱獻瓏,屠國元. 譯者主體的缺失與回歸——現(xiàn)代闡釋學“對話模式”的啟示[J]. 外語教學,2009,(5):97-99.

        (責任編輯:楊彬)

        收稿日期:2023-04-28;修改稿,2023-08-01;本刊修訂,2023-09-12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本質量評價與接受效果研究”(項目編號:19BYY13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大亮,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文學外譯、中西翻譯理論的比較與會通。電子郵箱:darlingcdl@163.com。

        引用信息:陳大亮.《解密》的翻譯對話模式與翻譯質量評估[J].山東外語教學,2023,(5):111-122.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αv|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狼人| 精品国产亚洲级一区二区| 免费无码高潮流白浆视频| 国产av国片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性爱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日韩av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熟妇色ⅹxxx欧美妇| 日本特黄a级高清免费大片|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不卡二区|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日韩制服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亚洲sss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激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av | 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情久久久精品黄色| 老师开裆丝袜喷水视频|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喷| 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av日韩专区| 国产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國产一二三内射在线看片| 视频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18p| 特级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尤物|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顶级熟妇高潮xxxxx|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亚洲|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精品国产迪丽热巴在线| 国产老熟女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 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久久无码一一区| 日本免费精品免费视频|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国产国产人精品视频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