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招募36名留學加拿大中國大學生和36名加拿大當?shù)卮髮W生,參與124篇英語文章的朗讀測試,探索中國學習者在語流當中的異常停頓現(xiàn)象、產(chǎn)生異常停頓的語言環(huán)境以及相應的發(fā)音問題。研究結(jié)果顯示:(1)中國英語學習者產(chǎn)生異常停頓的頻率顯著高于母語者,停頓位置出現(xiàn)在單詞、慣用語串和句子中;(2)高水平學習者在單詞里的停頓頻率顯著低于中級學習者,但這兩組受試者在句子與慣用語串里的停頓頻率并無顯著差異;(3)停頓常發(fā)生于以下濁輔音的發(fā)音之前:[b][d][g][d][z][]。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表明發(fā)音問題可能會引發(fā)中國英語學習者異常停頓,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鞏固學生的英語語音知識,加強發(fā)音訓練。
[關鍵詞] 異常停頓;語音環(huán)境;英語發(fā)音
[中圖分類號] H319[文獻標識碼] A[文獻編號] 1002-2643(2023)05-0069-11
A Study of Irregular Pauses in Oral Production by EnglishLanguage Learners[JZ)]
KANG Shuo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Luoyang 471003,C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recruited 36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36 local students from a Canadian university to participate in a reading aloud test.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irregular pauses made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identify the linguistic contexts in which these pauses occur, and examine the underlying pronunciation issu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comparing with native speakers,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exhibit a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y of irregular pauses that occur within words, idiomatic phrases, and sentences; (2) advanced learners produce fewer pauses within words than intermediate learners,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requency regarding irregular pauses within sentences and idiomatic phrases; (3) pauses often occur before the realization of voiced consonants including[b][d][g][d][z].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ronunciation problems among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may lead to irregular pauses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reinforcing students English phonetic knowledge and enhancing pronunciation training in teaching practices.
Key words: irregular pauses; phonetic environment; English pronunciation
1.引言
流利的口語表達是二語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二語課堂的重要一環(huán),因為口語表達是體現(xiàn)二語交際能力的關鍵因素(Tavakoli, 2011)。然而,口語是最難掌握的語言技能之一,其發(fā)展水平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如學習者年齡、個體差異、跨語言因素等。口語表達或口語產(chǎn)出(oral production)一直是國內(nèi)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界的研究熱點(OBrien et al.,2007; Foster, 2020; Tavakoli & Uchihara, 2020; 馬冬梅, 2014;于涵靜, 2020)?,F(xiàn)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口語產(chǎn)出的因素包括:學習者的工作記憶能力、學習者對目的語語音和音位知識的掌握程度、口語表達任務的難度、口語產(chǎn)出中的停頓現(xiàn)象等(OBrien et al.,2007;Ellis, 2009;Tavakoli, 2011)。
康碩 英語學習者口語產(chǎn)出中的異常停頓研究
山東外語教學 2023年第5期
在諸多影響因素中,異常停頓(irregular pauses)是阻礙口語表達最直觀的因素之一(Riggenbach, 1991)。停頓頻率越高,口語流利性越差。Tavakoli(2011)指出,二語學習者的停頓頻率和時長明顯高于母語者;學習者的停頓模式也與母語者存在顯著差異。比如母語者很少在單個句子中出現(xiàn)停頓,而學習者則會在此環(huán)境下頻繁出現(xiàn)停頓。此類異常停頓嚴重影響學習者的口語表達的流利程度。然而,二語學習者在哪些情況下發(fā)生停頓、有哪些因素導致停頓、學習者的母語如何影響他們對目的語的發(fā)音,解答這些問題需進一步的實證研究。本研究利用朗讀任務考察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產(chǎn)出中的異常停頓現(xiàn)象,旨在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的發(fā)音問題,為二語口語教學實踐提供啟示。
2.文獻綜述
2.1 理論基礎
Levelt的言語產(chǎn)出理論(1989; 1993)將言語產(chǎn)出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構(gòu)思(conceptualization)、生成(formulation)、發(fā)音(articulation)。在構(gòu)思階段,說話者生成交際意圖,并決定將要傳達的信息。在此過程中,說話者會根據(jù)當前交際語境不斷監(jiān)測交際目的,使信息符合表達意圖。第二階段需要將意圖表達的信息編織為具體的詞匯和音節(jié),即生成階段。此階段,說話者要經(jīng)歷語法編碼和音位編碼。語法編碼是選擇適當?shù)木浞?、詞匯或詞基(lemma)的過程。所選詞基會激活與意圖表達的信息相對應的句法框架。音位編碼將詞匯分解為音節(jié),激活說話前的發(fā)音動作(preverbal articulatory gesture),把即將說出的話語按先后順序排列出來。最后一步是發(fā)音階段。說話者組織好詞匯和相應的音節(jié)后,通過控制發(fā)音器官,將詞匯以語音形式呈現(xiàn),從而完成口語產(chǎn)出形式下的信息傳遞。
已有研究指出,二語學習者口語產(chǎn)出困難主要是因為詞匯量不足(Uchihara & Clenton, 2020)以及對目的語語音和音位知識不熟悉(OBrien et al.,2007)。根據(jù)言語產(chǎn)出理論,這兩項問題可能出現(xiàn)在生成與發(fā)音階段。盡管學習者知道自己的表達意圖,也很難使用相關詞匯(詞匯量小),或者不會發(fā)音(缺乏語音知識)。關于生成階段和口語產(chǎn)出之間的相關性研究已有許多(OBrien et al.,2006),本文將重點考察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產(chǎn)出中的發(fā)音階段所產(chǎn)生的異常停頓。
2.2 異常停頓界定
口語產(chǎn)出是一個連續(xù)的、轉(zhuǎn)瞬即逝的過程。無論是母語者還是二語學習者都會出現(xiàn)填充式停頓(filled pauses)、開頭謬誤(false starts)、語義重復(repetitions)、自我修正(self-corrections)等現(xiàn)象(Taylor, 2011)。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停頓都視為異常停頓,口語中的填充式停頓通常是正常的語言現(xiàn)象,并不影響口語的流利性。填充式停頓往往在表達中不存在語義功能,只作為填充物出現(xiàn)在話語間隙中,如例(1)所示:
(1)This paper investigates, um, you know, the anomalous pauses.
例(1)中um和you know屬于填充式停頓。Gilmore(2004)認為此類停頓是正?,F(xiàn)象,反映了真實自然的即興口語表達的特征。填充式停頓并不是阻礙口語表達的重要因素,不能被認定為異常停頓。
非填充式停頓(unfilled pauses),也稱短暫沉默,是指在說話過程中出現(xiàn)的靜默間斷。Riggenbach(1991)認為非填充式停頓才是阻礙口語表達流利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短暫沉默都是異常停頓,要根據(jù)沉默時長、語境等因素來判斷。參看例(2)中例句:
(2)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 the anomalous pauses①.
例(2)中出現(xiàn)短暫沉默是一種特定時刻下的沉默(juncture pause)。若沉默時間較短,它的作用可以是為了強調(diào)后續(xù)的信息。
判斷一個非填充式停頓是否異常,其它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停頓時長與停頓的位置。已有的研究對于停頓時長沒有達成共識。Derwing et al.(2004)認為,超過400毫秒的沉默可以算作異常停頓。在后續(xù)相關實驗中,Yuan et al.(2016)把停頓時長分為三類:短促停頓(0-200毫秒)、一般停頓(200-1,000毫秒)、長時停頓(超過1,000毫秒)。只有長時停頓才被視為異常。本研究采納1,000毫秒(一秒鐘)作為判定標準,即一秒鐘以上的長時停頓才被視為異常停頓。
除時長以外,停頓位置也是判斷停頓是否異常的重要依據(jù)。首先,在母語者的口語產(chǎn)出中,停頓極少出現(xiàn)在慣用語串(formulaic sequences)當中(Tavakoli, 2011)。Grant & Nation (2006)把慣用語串分為三類:詞組、比喻性表達、慣用語。參見下文(3)中例句:
(3)a. You are supposed to take your exam. So go to school now.
b. Practice makes perfect.
c. I can pass my driving test. Its a piece of cake for me.
(3a)中be supposed to和go to school是典型的詞組。詞組中每個單詞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整體含義。(3b)為諺語,它有固定的詞語搭配,可以從其字面意思推測出整體含義。(3c)中a piece of cake屬于慣用語,類似中文成語,從字面意思通常無法推測其含義。在二語學習中,慣用語串通常以整體的形式呈現(xiàn),學習者往往不會把語串中的單詞分開處理(Jiang,2018),所以停頓不太可能出現(xiàn)在此類表達中。如果出現(xiàn),可將其視為異常停頓。
除慣用語串外,句子中的停頓位置也要納入考量。Tavakoli(2011)指出,說話者在一句話結(jié)束后會自然停頓一下,為聽者留出反應時間,也為自己留出時間組織下一句話。這種句與句之間的短暫沉默是正常的,可以充當標點符號的作用,在語流中形成一個句子邊界。反之,停頓如果出現(xiàn)在一句話中,比如:This is a (.) book,則有可能是一個異常停頓。
最后,單詞里的停頓也判定為異常停頓。楊萌和穆鳳英(2011)的研究發(fā)現(xiàn),停頓極少出現(xiàn)在單詞中,尤其是學過的或熟悉的單詞。一旦停頓出現(xiàn)在單詞里,比如:I live in the su(.) burb of Lethbridge,則有可能為異常停頓。
基于以上介紹,本研究對異常停頓的認定標準包括:(1)超過一秒的停頓時長;(2)出現(xiàn)在單詞、慣用語串或單個句子當中的非填充式停頓。同時符合以上兩種情況的停頓被視為異常停頓。
2.3 相關研究
西方學界對口語停頓的探索聚焦在話語可理解性研究中(Issacs & Trofimovich, 2012)。Derwing et al.(2004)發(fā)現(xiàn),學習者在自發(fā)性口語產(chǎn)出時停頓越少,其話語可理解性越高;而非必要停頓會阻礙他人領會說話者的意圖。此外,Kowal et al.(1975)、Suzuki & Kormos(2020)等研究發(fā)現(xiàn),停頓頻率與二語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呈負相關。高水平學習者的口語表達更為流利,停頓次數(shù)明顯少于初級學習者。
為了對比二語學習者和母語者在停頓特征上的區(qū)別,Tavakoli (2011)邀請學習者和母語者參加了一項故事復述研究。通過分析兩組參與者在復述時產(chǎn)生的停頓,該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在停頓頻率和時長方面都明顯有異于母語者,而且更容易在單個句子中產(chǎn)生異常停頓。此外,無論是母語者還是學習者,幾乎不會在慣用語串中發(fā)生停頓。
楊萌和穆鳳英(2011)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自發(fā)性口語產(chǎn)出中的停頓越多,其流利性越差,且停頓位置大多位于實詞之前和首個單詞之后。停頓的形式主要是非填充式停頓。馬冬梅(2014)通過闡述性口語任務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停頓特征是短促且頻繁的,大都發(fā)生在單個句子中。這些停頓顯著降低了口語表達的流利性。
以上研究著眼于自發(fā)口語產(chǎn)出中的異常停頓現(xiàn)象。受試者在言語產(chǎn)出的三個階段都可能出現(xiàn)問題,繼而引發(fā)停頓。為進一步縮小研究范圍,Hirano et al.(2006)采用朗讀實驗法,跳過構(gòu)思階段與生成階段中的語法編碼,著重調(diào)查學習者朗讀日文時(主要涉及發(fā)音階段)產(chǎn)生異常停頓的位置。研究結(jié)果顯示日語母語者在句與句之間會產(chǎn)生正常停頓(時間極短);而日語學習者在任何位置都會產(chǎn)生長時間停頓。
綜上,已有研究著重考察了二語學習者自發(fā)口語產(chǎn)出停頓,發(fā)現(xiàn)在口語產(chǎn)出的三個階段都可能出現(xiàn)問題。如果能集中調(diào)查其中一個階段,可以得出更加具體的結(jié)論。此外,盡管學習者的停頓特征和母語者不同,但此結(jié)論是否適用于高級和中級水平的學習者還需更多實證研究。目前已有的相關研究極少涉及停頓位置的語音環(huán)境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導致異常停頓。為填補這些研究空白,本研究使用朗讀任務,著重調(diào)查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口語產(chǎn)出第三階段——發(fā)音環(huán)節(jié)所產(chǎn)生的異常停頓,分析停頓位置及其潛在成因。
3.研究設計
3.1 研究問題
本研究探討以下問題:
(1)中國英語學習者是否比母語使用者產(chǎn)生更多的異常停頓?
(2)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哪些句法環(huán)境下會產(chǎn)生異常停頓?
(3)語言水平不同的學習者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停頓是否存在差異?
(4)什么語音環(huán)境易引發(fā)中國英語學習者的異常停頓?
3.2 研究對象
研究者招募加拿大某重點大學36名當?shù)貙W生和36名中國留學生參與研究。留學生根據(jù)托??荚嚦煽儽环譃閮山M。36名學習者中有一半處于中級水平,另一半處于高級水平。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兩組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顯著(t=23.624,p< 0.01)。36名加拿大當?shù)貙W生的母語/第一語言為英語。所有受試者為該大學工程學院一年級本科生,日??谡Z表達能力正常。 所有受試者簽署研究同意書,表明自愿參與研究,并在研究結(jié)束后可獲得學分補償。
3.3 實驗材料
朗讀所需的文本材料來源于中國留學生在大學語言班學過的課文,此舉為避免由于詞頻差異、對閱讀材料不熟悉等因素而產(chǎn)生的干擾。每位受試者分批朗讀124篇課文。朗讀文本總計26,081個單詞。
3.4 數(shù)據(jù)收集和分析
研究正式開始前,受試者需接受培訓指導。研究者做出朗讀示范,并明確告知學生朗讀課文時需錄音,每篇課文只讀一次,產(chǎn)生口誤或停頓后也無需重復錄音。研究開啟后,受試者每天朗讀三至四篇課文。在正式朗讀課文前,受試者要復習課文、生詞表及相關語法內(nèi)容。此舉意在盡量排除詞頻差異等干擾因素,保證朗讀中出現(xiàn)的異常停頓是由于發(fā)音問題,而不是由于對詞匯和語法不熟悉。
根據(jù)本研究對異常停頓的定義,筆者與團隊的另外兩位老師以及七位研究助理合作,逐一確認受試者在朗讀時出現(xiàn)的異常停頓。通過使用Praat(5.7.08)語音分析工具,研究者對所有受試者的錄音進行分析,在停頓位置做出標注,并記錄所有異常停頓的時長和次數(shù)。最終將得到的數(shù)據(jù)輸入SPSS(25.0)進行統(tǒng)計。
4.研究結(jié)果
本研究首先對比英語學習者和母語者的異常停頓差異。如表1中的t檢驗分析所示,中國學習者產(chǎn)生的停頓次數(shù)明顯多于母語使用者(t=6.68,p<0.001)。具體到每個停頓位置,結(jié)果顯示學習者在單個句子中(t=8.72,p<0.001)、慣用語串中(t=13.17,p<0.001)及單詞中的停頓次數(shù)(t= 9.62,p<0.001)明顯多于母語者。
以上結(jié)論回答了本研究的前兩個問題:(1)英語學習者的停頓頻率顯著高于母語者;(2)異常停頓的位置集中在單詞、慣用語串或句子當中。
此外,本研究也重點考察高級和中級水平學習者產(chǎn)生的異常停頓有怎樣的差異。本研究計算了高、中級學習者在每個位置產(chǎn)生異常停頓的平均次數(shù)(即每組受試者在各個位置的停頓次數(shù)相加后,除以每組受試者數(shù)量)。如表2所示,除了在單詞內(nèi)的停頓之外(t=4.52,p=0.001),兩組學習者在句子里的停頓(t=0.87,p= 0.61)、慣用語串里的停頓(t=1.90,p=0.58)以及停頓總次數(shù)(t=0.52,p= 0.285)上沒有顯著差異。
最后,通過考察學習者出現(xiàn)異常停頓的語音環(huán)境,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學習者的異常停頓常發(fā)生于以下輔音之前:[b][d][g][d][z][]。表3顯示的是每個輔音的定義、語音環(huán)境所引發(fā)的異常停頓實例、停頓出現(xiàn)的位置和相應的Praat聲譜示意圖。
如表3所示,停頓多發(fā)生在濁音發(fā)聲之前,并且在單個句子、單詞與慣用語串里都有停頓。這可能是由于英語學習者和母語者對[d][b][g]三個輔音的發(fā)聲起始時間存在差異,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習者發(fā)音,引發(fā)異常停頓。
綜上,英語學習者比母語者產(chǎn)生更多次數(shù)的異常停頓,且學習者產(chǎn)生的停頓可以出現(xiàn)在單個句子、單詞和慣用語串當中。此外,高水平學習者在單詞里的停頓次數(shù)少于中級學習者,但二者在單個句子和慣用語串里的停頓頻率沒有明顯區(qū)別,停頓總次數(shù)也無顯著差異。最后,異常停頓常發(fā)生于濁輔音之前。
5.討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在發(fā)音時產(chǎn)生的異常停頓明顯多于母語者。這種現(xiàn)象在高水平學習者中依然存在,體現(xiàn)在單個句子和慣用語串的停頓。另外,異常停頓會發(fā)生在單個詞語、慣用語串和句子里。異常停頓常發(fā)生在以下濁輔音之前:[d][b][g][z]。
5.1 異常停頓的頻率與位置
學習者異常停頓頻率明顯高于母語者,此結(jié)果與現(xiàn)有研究結(jié)論一致(Derwing et al.,2004; Tavakoli, 2011)。由于二語課堂的時長與內(nèi)容限制、二語習得關鍵期以及跨語言差異等因素(Gan, 2012),學習者很難達到與母語者相同的口語產(chǎn)出水平,在發(fā)音階段也更容易產(chǎn)生異常停頓現(xiàn)象。
此外,異常停頓的位置集中在單個詞語和句子中。這一結(jié)果符合Hirano et al.(2006)、楊萌和穆鳳英(2011)、馬冬梅(2014)等人的結(jié)論。本研究中的受試者跳過了構(gòu)思和生成階段,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在發(fā)音時中國英語學習者仍然產(chǎn)生大量異常停頓,且在語篇的任何位置都會產(chǎn)生異常停頓。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學習者對目的語的語音知識不夠熟悉,也凸顯了發(fā)音知識對二語學習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已有研究(如Tavakoli, 2011),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在慣用語串中會產(chǎn)出異常停頓。此結(jié)果可能是由于中、英文語音和音位系統(tǒng)的差異,以及中國學習者對發(fā)音知識的不熟悉。盡管朗讀材料來源于受試者學過的教材,這并不意味著受試者完全掌握了材料中慣用語串的全部知識。Nation(2013)將詞匯知識分為形式(form)、含義(meaning)和用法(use)三方面。形式又包含口語形式和書面形式。即使受試者學會了慣用語串的含義、用法以及書面形式方面的知識,他們未必掌握了慣用語串的口語形式,即如何正確地發(fā)音。以前文所列表3中的數(shù)據(jù)為例,It fits like(.) glove,停頓前的[k]是清音,而停頓后的[g]是濁音。漢語語音系統(tǒng)里沒有這兩個塞音的清濁對立(voicing contrast),學習者可能難以準確發(fā)出這兩種不同的輔音。此外,中文里沒有濁塞音[g],學習者可能會嘗試用漢語[k]的發(fā)音方式來替代,從而產(chǎn)生負遷移現(xiàn)象。
5.2 學習者語言水平與停頓頻率
已有的研究顯示,高水平學習者口語產(chǎn)出的流利性顯著高于中級水平學習者,其語流中的停頓頻率也顯著低于后者(Kowal et al.,1975; Suzuki & Kormos, 2020)。這些發(fā)現(xiàn)并不完全符合本研究結(jié)果。本文提出以下三種可能性,來說明本研究和已有文獻在結(jié)論上的差異。
首先,本研究采用了不同的實驗任務。如前文所述,現(xiàn)有研究主要關注自發(fā)性的口語產(chǎn)出,比如Suzuki & Kormos(2020)采用的研究任務是受試者就某一話題說出自己的觀點。完成此任務,說話者需要從心理詞典中調(diào)取一些常用的、熟悉的詞語來完成口語產(chǎn)出。鑒于高水平學習者詞匯量較大,他們完全可以避免不熟悉的單詞,從而降低異常停頓的頻率。而本研究的任務是朗讀文本,受試沒有選詞的干擾,進而可以重點識別具體的語音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問題。
第二,單詞與慣用語串甚至句子的朗讀難度不同。慣用語串和句子由更多音節(jié)組成,需要學習者額外的時間來協(xié)調(diào)不同音節(jié)的發(fā)音。此過程中,學習者會更加頻繁地面對一些影響發(fā)音的因素。如果學習者不熟悉這些發(fā)音過程,在朗讀慣用語串和句子時就更容易出現(xiàn)發(fā)音困難,引發(fā)異常停頓。
最后,不同的語言背景也是重要因素之一。Kowal et al.(1975)研究中的受試者是母語為英語、目的語為德語的學習者。德語和英語在語音和音位系統(tǒng)上有許多相似點,例如相似的輔音和元音。而本研究受試者是中國英語學習者,其母語與目的語在語音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學習者在依賴漢語的元語言能力實現(xiàn)正遷移的時候,會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即使是高水平的學習者,還是會產(chǎn)生異常停頓。
5.3 個別濁輔音發(fā)音困難
本文的研究結(jié)果指出,中國學習者的異常停頓常發(fā)生在[d][b][g][d][z][]之前,可能也是由于跨語言差異和學習者欠缺目的語語音知識。這些濁輔音在中文語音和音位系統(tǒng)里并不存在,學習者難以憑借母語的元語言能力實現(xiàn)正遷移。發(fā)音問題是引發(fā)異常停頓的因素之一,嚴重時會直接影響口語表達的流利程度。另外,中國英語學習者和母語者對[d][b][g]三個輔音的發(fā)聲起始時間不同,可能會影響學習者流暢地發(fā)音,這也是跨語言差異的體現(xiàn)。如果學習者沒有熟練掌握目的語語音知識及其與母語之間的差異,可能會產(chǎn)生發(fā)音困難,引發(fā)異常停頓。
本研究中的高水平學習者可能掌握了英語語音知識,也意識到了這幾個輔音在中英文之間的差異,但是研究任務的特點以及學習者心理因素,也許會引發(fā)異常停頓。相比于自發(fā)性口語產(chǎn)出任務,本研究采用的朗讀任務在形式上更為嚴格,受試者需按規(guī)定材料完成朗讀,可能會造成受試者心理緊張,繼而產(chǎn)生過度修正的問題。即在朗讀課文時想要以完全標準、清晰的方式讀出個別輔音。認知心理學認為,二語學習者為了達到較高的口語流利性,往往會在潛意識中把即將要說出口的單詞或句子“預讀”(inner voice)一遍,這也是Levelt口語產(chǎn)出理論中一種自我監(jiān)測(self-monitoring)的體現(xiàn)。需要注意的是,自我監(jiān)測并不局限于構(gòu)思階段,而是發(fā)生在口語產(chǎn)出的每個階段,包括生成和發(fā)音階段。鑒于這一點,本研究的受試可能在自我監(jiān)測的“預讀”中產(chǎn)生了短暫猶豫,發(fā)現(xiàn)這三個輔音在英語里的標準發(fā)音并不容易,繼而引發(fā)異常停頓。
6.結(jié)語
本研究考查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在朗讀任務中的異常停頓現(xiàn)象。結(jié)果顯示,學習者的停頓頻率明顯高于母語者,尤其在慣用語串和句子里產(chǎn)生較多停頓。這一現(xiàn)象可能是源于學習者對個別濁輔音的發(fā)音困難。針對此問題,英語教學應強調(diào)發(fā)音基礎,不斷強化學生的語音知識和技能。雖然學習者可以采用詞語替換法來應對發(fā)音困難(權(quán)立宏,2014),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針對發(fā)音的教學與訓練應當貫徹學生的每個學習階段,以全面減少甚至避免異常停頓現(xiàn)象。最后,對口語產(chǎn)出中的異常停頓研究應更具針對性,明確學習者在構(gòu)思、生成和發(fā)音階段分別出現(xiàn)的問題,以獲得更具體清晰的結(jié)論。
注釋:
① (.)表示停頓產(chǎn)生的位置。
② 黑體表示引發(fā)停頓的輔音。
參考文獻
[1]Derwing, T. M., M. J. Rossiter, M. J. Munro & R. I. Thomson. Second language fluency: Judgments on different tasks[J]. Language Learning, 2004, 4(4): 655-679.
[2]Ellis, R.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three types of task planning on the fluency, complexity, and accuracy in L2 oral production[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9, 30(4): 474-509.
[3]Foster, P. Oral fluency in a second language: A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next ten years[J]. Language Teaching, 2020, 53(4): 446-461.
[4]Gan, Z. Understanding L2 speaking problems: Implications for ES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a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 in Hong Kong[J].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2, 37(1): 43-59.
[5]Gilmore, A. A comparison of textbook and authentic interactions[J]. ELT Journal, 2004, 58(4): 363-374.
[6]Grant, L. E. & P. Nation. How many idioms are there in Englis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 151(1): 1-14.
[7]Hirano, H., G. Kawai, K. Hirose & N. Minematsu. Unfilled pauses in Japanese sentences read aloud by non-native learners[R]. Pittsburgh: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SPEECH Conference Proceeding, 2006, 725-728.
[8]Isaacs, T. & P. Trofimovich. Deconstructing comprehensibility. Identifying the linguistic influences on listeners L2 comprehensibility rating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2, 34(3): 475-505.
[9]Jiang, N. Second Language Processing: An Introduction[M]. New York: Routledge, 2018.
[10]Kowal, S., D. OConnell., E. OBrien & E. Bryant. Temporal aspects of reading aloud and speaking[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75, 88(4): 549-569.
[11]Levelt, W. J. M. Speaking: 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89.
[12]Levelt, W. J. M. Language use in normal speakers and its disorders[A]. In G. Blanken, J. Dittmann, H. Grimm, J. C. Marshall & C.W. Wallesch (eds.). Linguistic Disorders and Pathologies[C]. Berlin: De Gruyter, 1993. 1-15.
[13]Nation, P.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2nd ed.)[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14]OBrien, I., N. Segalowitz., J. Collentine & B. Freed. Phonological memory and lexical, narrative, and grammatical skills in second language oral production by adult learners[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006, 27(3): 377-402.
[15]OBrien, I., N. Segalowitz., B. Freed & J. Collentine. Phonological memory predicts second language oral fluency gains in adult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7, 29(4): 557-581.
[16]Riggenbach, H.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fluency: A microanalysis of 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s[J]. Discourse Processes, 1991, 14(4): 423-441.
[17]Roever, C. Testing of second language pragmatics: Past and future[J]. Language Testing, 2011, 28(4): 463-481.
[18]Suzuki, S. & J. Kormos. Linguistic dimensions of comprehensibility and perceived fluency: An investigation of complexity, accuracy, and fluency in second language argumentative speech[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20, 42(1): 143-167.
[19]Tavakoli, P. Pausing patterns: Differences between L2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J]. ELT Journal, 2011, 65(1): 71-79.
[20]Tavakoli, P. & T. Uchihara. To what extent are multi-word sequences associated with oral fluency?[J]. Language Learning, 2020, 70(2): 506-547.
[21]Taylor, L. B. Introduction[A]. In T. Lynda (ed.). Examining Speak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Assessing Secondlanguage Speaking[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1-35.
[22]Uchihara, T. & J. Clenton.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vocabulary size in second language speaking ability[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20, 24(4): 540-556.
[23]Yuan, J., X. Xu, W. Lai & M. Liberman. Pauses and pause fillers in Mandarin monologue speech: The effects of sex and proficiency[J/OL]. 2016.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a4c465b4913c3d5999bc0d05a8ad0c8d.[2023-02-16]
[24]馬冬梅.英語專業(yè)學生闡述性口語產(chǎn)出停頓特征及其與口語成績的相關性[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4,(3): 42-48.
[25]權(quán)立宏.第二語言會話修補策略與修補啟動方式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14,(2):53-59.
[26]楊萌,穆鳳英.影響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流利性的語調(diào)短語內(nèi)部停頓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1,(6):16-21.
[27]于涵靜.中國學習者英語口語流利性動態(tài)發(fā)展研究——兼論復雜性、準確性和流利性的互動關系[J].外語界, 2020,(2): 81-89.
(責任編輯:孫炬)
收稿日期:2021-12-26;修改稿,2022-07-25;本刊修訂,2023-09-16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跨學科學術(shù)語篇中的作者話語權(quán)構(gòu)建多維度研究”(項目編號:21FYYB05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康碩,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外語教育。電子郵箱:laosai822@163.com。
引用信息:康碩.英語學習者口語產(chǎn)出中的異常停頓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23,(5):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