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氣管切開是為了改善危重癥患者的通氣情況而常常進行的手術。然而,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很多患者在氣管切開后會出現(xiàn)肺部感染的情況,進而導致拔管失敗,需要再次進行切開處理。這樣的處理不僅對患者傷害很大,并且會產(chǎn)生很嚴重的負性情緒,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1]。針對危重癥患者在進行氣管切開手術后容易出現(xiàn)肺部感染的問題,筆者通過與中醫(yī)護理相結合的康復訓練取得了顯著的效果[2]。該方法旨在重視每一位患者的個性化差異,并在康復過程中加強護理效果,加快患者康復進度?,F(xiàn)報道如下。
患者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患者一般資料對比[±s,(n)%]
表1 患者一般資料對比[±s,(n)%]
資料 觀察組(n = 80) 對照組(n = 80) t值 P值男 44(55.00) 42(52.50)?0.519 0.265女 36(45.00) 38(47.50)年齡(歲) 62.80±3.85 62.61±4.79 0.460 0.374氣管切開時間(天) 21.47±3.89 21.25±3.57 0.399 0.467性別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
① 加強生命體征監(jiān)測。及時掌握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如意識、肢體、血壓、心跳、呼吸等狀態(tài),能夠有效的預防病情的惡化。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意識、肢體、血壓、心跳、呼吸等生命體征狀態(tài)異常,醫(yī)護人員應立即向主治醫(yī)師報告,并采取合理的處理措施,這樣便能夠有效減少病人的痛苦和可能出現(xiàn)的醫(yī)療事故。② 環(huán)境護理。保持病房的溫度和濕度相對穩(wěn)定,定時進行殺菌消毒,嚴格無菌操作,并保持室內(nèi)安靜。這些措施能有效的提高病人在醫(yī)療機構的舒適度,避免交叉感染。③ 口腔、呼吸道護理。每天進行3次口腔護理,當患者口腔分泌物過多或異味較大時,應適當增加口腔護理次數(shù)。對氣道進行專業(yè)護理,霧化吸入保持呼吸道濕潤,及時觀察傷口并換藥,防止導管阻塞等。這些措施能提高病人的呼吸和飲食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觀察組: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康復訓練和中醫(yī)護理。
康復訓練。① 通過正確的呼吸方法和腹肌收縮的方式來幫助患者進行訓練。具體操作時,需要幫助患者改變體位,確?;颊叩氖孢m度。接著,操作人員需要向患者示范咳嗽和腹肌收縮的方式,幫助患者進行深呼吸。在呼氣的時候,患者需要做2 ~ 3 次哈氣的動作,從而確保腹肌可以有效收縮,再使用英文字母“K”幫助患者進行聲帶和聲門的訓練,讓患者將這幾種動作有效地結合。② 幫助患者恢復正常呼吸的訓練。首先,患者需要仰臥位,并在上腹部放置沙袋以保持身體平衡。接著,操作人員需要指導患者使用鼻子進行呼吸,盡可能地讓上腹部隆起高度達到最高,然后縮唇緩慢地將氣呼出,確保腹肌有效收縮。在患者恢復情況良好后,可以使用呼吸訓練器進行康復練習,每天練習2 次,每次10 min。③ 在訓練過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坐位或半坐位。操作人員需要對患者的臉頰和咬肌進行按摩,以幫助促進口腔中的食物的咀嚼和混合,并增加吞咽的效率。訓練的下一步是給患者一勺水看看他們的吞咽情況。如果患者出現(xiàn)了嗆咳的情況,操作人員需要暫停訓練,以避免疼痛和不適。如果患者順利完成了一勺水的吞咽并沒有出現(xiàn)異常,操作人員可以增加水量,并讓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吞咽行為上。
中醫(yī)護理。① 按摩:取合谷、曲池和內(nèi)關等穴位進行輕柔按摩以及完成肌肉放松,每個穴位按摩時間為2 min,每天進行一次。這種方法旨在通過對經(jīng)絡的按摩刺激來達到調(diào)和氣血、活絡經(jīng)脈的功效,從而緩解疲勞、改善睡眠、促進身體恢復等多種保健效果。② 推拿:選擇開天門和運太陽等經(jīng)穴,每次推拿次數(shù)為40次,風池穴推拿15次,每天進行一次。這種方法常用于針對腰肌勞損、頸椎病、膝關節(jié)炎和失眠等常見疾病的治療和保健,有助于通經(jīng)活絡、益氣健脾、舒筋活血等多種功效。③ 艾灸:選擇患者的足三里、膻中、大椎穴,每個穴位艾灸的時間為3 min,每天進行一次。艾灸可以通過熱力刺激來調(diào)節(jié)人體的臟腑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氣血流通等功效。但需要與患者充分溝通,以避免不適。
對比2組患者呼吸系統(tǒng)癥狀改善情況、拔管情況、生活質量評級(SF-12)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等。
用SPSS 21.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用t、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觀察組呼吸系統(tǒng)癥評分與對照組差異不明顯。見表2。
表2 比較干預前呼吸系統(tǒng)癥狀評分(±s,分)
表2 比較干預前呼吸系統(tǒng)癥狀評分(±s,分)
組別 例數(shù) 咳嗽 喘息 胸膈滿悶 咳痰觀察組 80對照組 806.70±1.20 5.80±1.03 6.18±0.99 6.22±1.00 6.70±1.22 5.80±0.95 6.13±1.02 6.19±0.99 t值 — 0.591 0.469 0.969 0.397 P值 — 0.205 0.336 0.120 0.447
干預后,觀察組呼吸系統(tǒng)癥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比較干預后呼吸系統(tǒng)癥狀評分(±s,分)
表3 比較干預后呼吸系統(tǒng)癥狀評分(±s,分)
組別觀察組 例數(shù) 咳嗽 喘息 胸膈滿悶 咳痰80 3.13±0.60 2.15±0.40 3.05±0.40 3.14±0.41對照組 80 4.85±0.75 3.38±0.59 4.33±0.48 4.13±0.60 t值 — 14.111 13.639 12.524 11.229 P值 —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拔管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比較拔管情況(n,%)
干預后,觀察組SF-12 評分、SAS 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比較SF-12和SAS評分改善情況(±s,分)
表5 比較SF-12和SAS評分改善情況(±s,分)
SF-12評分 SA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80 48.57±8.84 66.67±7.35 41.44±1.77 31.75±2.75對照組 80 46.86±7.17 62.64±8.33 41.25±1.85 39.36±2.40 t值 — 0.339 8.568 1.201 10.201 P值 — 0.410 0.000 0.747 0.000組別 例數(shù)
針對呼吸和咳嗽問題的訓練方法能夠幫助肺部病變患者恢復呼吸功能[3-4]。中醫(yī)護理常用的按摩、推拿和艾灸是一種針對人體穴位的有效刺激方法,通過這些手段可以幫助患者加快血液循環(huán)速度,提高機體代謝水平,讓患者更好地恢復健康。對患者的膻中穴和背俞穴進行按摩和推拿,可以幫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增強正性肌力,促進肌力恢復,提高拔管成功率[5-6]。而艾灸則可以益氣補血,促進經(jīng)絡順暢,與推拿按摩一起幫助患者恢復相關功能,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增加中醫(yī)護理可以進一步提升護理效果,加速患者康復的速度。
中醫(yī)護理和康復訓練2種方式聯(lián)合應用,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這也提醒我們,在實踐中要著重關注患者的康復情況,并積極推廣中醫(yī)護理和康復訓練的先進技術,在臨床治療中為患者提供更優(yōu)質、更有效的醫(y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