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珍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強調“關注主題意義,制訂指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教育部2020)。大觀念是實現(xiàn)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橋梁,是指引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有助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形成對主題的認知、價值判斷和行為取向,從而達成育人目標(王薔、周密、蔡銘珂2021)。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是以單元為基礎,按照一定的邏輯整合單元內容,在充分研讀教材與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明確單元主題、制訂單元教學目標、設計學習活動的過程(胡潤、陳新忠2020)。
一個單元包括若干個多模態(tài)語篇,涵蓋聽、說、讀、看、寫等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教師要全面梳理、整合、解讀各語篇,挖掘語篇背后的深層意義,明晰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線,圍繞單元主題語境搭建單元大觀念,基于單元大觀念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建立各語篇小觀念之間的關聯(lián),幫助學生建構單元主題結構化知識,在完成單元學習后運用所學知識表達對單元主題的完整認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取向,凸顯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的價值,更好地發(fā)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育人目標。
教師通過全面分析單元教學內容,確定單元大觀念及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從What、Why、How 三個維度回答三個基本問題:第一,單元的內容和主題是什么(What)?第二,單元主題意義的深層含義是什么?或者代表了什么樣的價值取向(Why)?第三,為了實現(xiàn)主題意義,單元選編了什么樣的語篇(How)?教師通過三個問題的回答,梳理、概括出本單元主題意義相關聯(lián)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然后依據(jù)可達成、可操作和可檢測的教學目標設定原則,并根據(jù)學情,確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和課時目標;以單元主題為引領,創(chuàng)設有意義、真實的教學情境,并據(jù)此設計一系列體現(xiàn)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的教、學、評一體化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基于大觀念的單元整體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師的教案上,更要讓學生的學習可見、可遷移。學生要在大觀念聯(lián)結的單元整體教、學、評活動中有機融入語言學習,分析問題,完成對知識的理解;運用所學語言,圍繞單元主題意義,通過深度思考與合作交流,創(chuàng)造性地輸出語言,表達觀點,解決問題,完成對能力的遷移,從而實現(xiàn)深度學習(衡很亨2022)。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三Unit 1 Art 為例,具體闡述基于大觀念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實踐。
本單元的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圍繞“藝術”主題展開,介紹西方繪畫藝術發(fā)展簡史及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和他們的代表作,展示中國水墨動畫作品,提供藝術展覽推介信息,啟發(fā)學生探究藝術的價值和意義,并指導其欣賞藝術作品,感受藝術的魅力,從而激發(fā)其對藝術的熱愛。單元內容包括7 個多模態(tài)語篇和1 個綜合性項目,如表1所示。
表1:單元內容
本單元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圍繞“藝術”主題展開單元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在深度學習中感受西方藝術之美,傳承中華藝術之美,創(chuàng)造生活的美,從而形成“藝術就是對美的創(chuàng)造”的大觀念。
本單元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語境中的“文學與藝術”,基于單元主題,教師研讀單元各語篇,提煉各語篇的主題,梳理、發(fā)現(xiàn)各語篇主題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歸類、整合,形成小觀念;發(fā)現(xiàn)小觀念之間的關聯(lián),建構起單元大觀念的結構圖。Opening Page 板塊選取“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意大利著名畫家拉斐爾的壁畫作品《雅典學院》,畫面上古希臘以來不同領域的文化名人齊聚一堂,搭配美國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關于美的論述“對美的喜愛是品味,對美的創(chuàng)造是藝術”。學生結合畫作和引言,感悟藝術家如何通過作品表達深刻的思想內涵。Reading and Thinking板塊的主題是學習西方繪畫藝術的不同風格,介紹了西方繪畫藝術發(fā)展歷程中的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杰出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引導學生學會分享、交流自己喜愛的西方繪畫風格,探討藝術的內涵。WB 的Reading and Writing 板塊介紹了梵高的作品《星月夜》。通過研讀文本,教師建立起這三個板塊主題之間的聯(lián)系,提煉出第一個小觀念“感受西方藝術之美”。接著,教師繼續(xù)研讀、挖掘其他語篇的主題。Using Language 板塊聽說部分的主題是“談論藝術作品”,通過主題演講介紹了我國水墨動畫片的代表作品,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興趣,增強其文化自信,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該板塊讀寫部分的主題是寫一則藝術展覽公告,使學生通過閱讀藝術展覽推介文,積極應用實踐,寫一則藝術展覽公告,并積極參與各種藝術交流活動。Video Time 板塊的視頻介紹了我國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深刻感受我國優(yōu)秀藝術作品的魅力與藝術價值,激發(fā)其對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據(jù)此,教師建立起這三個板塊主題之間的聯(lián)系,提煉出第二個小觀念“傳承中華藝術之美”。最后,WB Listening and Speaking 板塊通過一則采訪,并設計學生選擇合適的藝術作品裝飾校園墻壁的活動,引導其明白藝術的目的是創(chuàng)造生活中的美。據(jù)此,教師提煉出第三個小觀念“創(chuàng)造生活的美”。通過這三個小觀念的提煉與學習,學生獲得藝術知識,理解藝術內涵,比較中外藝術異同,汲取藝術精華,形成正確的藝術價值觀,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教師通過研讀本單元語篇并重組語篇,圍繞發(fā)現(xiàn)藝術之美,建構“感受西方藝術之美—傳承中華藝術之美—創(chuàng)造生活的美”的融合式教學路徑,據(jù)此提煉出本單元的大觀念:藝術就是對美的創(chuàng)造。為了鼓勵學生主動探究中外藝術家的作品與成就,從而提升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本單元的Project 通過整合各語篇的主題內容,設定了一個采訪藝術家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完成藝術家訪談秀活動。訪談秀包括藝術是什么、怎么做、為什么三個層面的內容。在完成訪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等活動,對藝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進一步深化了單元大觀念的形成。
在提煉單元大觀念后,下一步要明確制訂單元整體教學目標(見表2),圍繞主題語境設計系列教學活動和具體課時安排,有機整合課程內容六要素,在單元各語篇的教學中幫助學生感受西方藝術之美,傳承中華藝術之美,學會創(chuàng)造生活的美,從而落實單元的大觀念“藝術是對美的創(chuàng)造”。制訂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要可達成、可操作、可檢測,有助于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融合發(fā)展。
表2: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及課時安排
(續(xù)表)
每個課時目標的細化設定都要服務于單元整體目標的達成。以本單元Reading and Thinking 的語篇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為例,說明如何圍繞本單元大觀念的主題意義和學習目標,通過對語篇的深入研讀分析,細化具體課時目標,助力單元整體目標的實現(xiàn)。
語篇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感受西方藝術之美,激發(fā)其對西方繪畫藝術的興趣,融入了美育。教師需要從What、Why、How 三個維度對語篇進行深入研讀,把握主題意義,探究文體結構和語言特點的關聯(lián),設計合理、恰當?shù)慕?、學、評活動,提煉出這一小觀念的結構化知識。
該語篇是一篇知識性說明文,為“總—分”結構,分述部分以獨立的小標題切分。第一段是引言,介紹文章的主題和寫作目的;其余段落以時間為主線,選取代表人物,依次介紹了四個不同時期的西方繪畫特點和變化發(fā)展,并在文末留下思考空間。文章結尾的“What they attempted to do was no longer show reality,but instead to ask the question,‘What is art?’(他們所作的嘗試不再是展示現(xiàn)實,而是提出這一問題:‘藝術是什么?’)”引發(fā)學生對藝術本質的思考。雖然全文四個小標題段落獨立成文,但是在內容過渡、行文邏輯和語言銜接上是一個串聯(lián)的整體。據(jù)此,教師把對語篇的深度研讀設計成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意義的學習活動,從而逐步建構大觀念。教師設定語篇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的課時教學目標如下:
在本課學習結束后,學生能夠:
1.梳理和概括西方繪畫藝術發(fā)展的幾個重要歷史時期的風格特點。
2.提煉語篇的寫作目的與信息組織結構特征。
3.推斷影響西方繪畫藝術發(fā)展變化的因素。
4.通過角色扮演討論、評價西方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在確定內容與目標后,關鍵是設計教學活動和評價活動?!墩n程標準》明確提出以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目標,設計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有情境、有層次、有實效的英語學習活動;處理好教、學、評的關系,實現(xiàn)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教育部2020)。基于大觀念的教、學、評一體化活動貫穿單元教學的全過程,按照以下三個基本步驟進行:第一,教師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不斷探索單元大觀念;第二,通過活動推進學生持續(xù)學習,進行自評、互評;第三,教師適時進行建設性評價和反饋,引導學生朝著學習目標調整前進。
1.學習理解類活動
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呈現(xiàn)法國巴黎盧浮宮中的幾幅西方藝術名作,讓學生觀看,并提問:“What can you see?”同時,啟發(fā)其思考:“How do the paintings make you feel?”這樣,通過鋪墊相關語言,激活學生的已有認知,引出本課主題“Learn about different painting styles in Western art.”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標題、小標題、看插圖,關注語篇要素,梳理并獲取文本布局信息“What is the text about?Where can you find this kind of text? Who is the target reader? And what order is the text developed?”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尋讀(scanning),梳理歸納各個時期的發(fā)展變化(見表3),識別語篇中含有“變化”(Change)意思的詞匯,深入體會“變化”的各種顯性和隱性的描述,并進一步推斷影響西方繪畫藝術發(fā)展變化的因素。
表3:西方繪畫藝術發(fā)展史變化
2.應用實踐類活動
在讀后應用實踐類活動環(huán)節(jié),學生運用教材所學西方繪畫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分組討論教材活動3 的四幅西方著名畫作,并分享自己最喜愛的時期的畫作。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六個維度展開分析,進行美學欣賞與判斷,同時實現(xiàn)語言和知識的內化。
(1)What is the painting about?
(2)Who is the painter?
(3)In which period was the painting created?
(4)Why was the painting created?
(5)How do you feel about it?
(6)Which period of Western art do you like most?And why?
3.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
學習活動要與學生的生活建立關聯(lián),讓其體驗在生活中學習英語、使用英語,提升學習興趣。結合文末提出的問題“什么是藝術?”,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藝術的價值,并提問:“How do you answer the question,‘What is art?’”接著,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你所在的城市將舉辦國際藝術節(jié)活動,正在招募西方藝術展館的講解志愿者,要求對西方繪畫藝術有一定的了解,英語口語表達流利,有意者準備一段個人陳述參加應聘。這個應聘活動實踐性強,學生需要整合所學內容,結合自身的感悟談論對藝術的理解,評價西方繪畫藝術價值,在新的情境中體驗、探究所學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輸出主題語言,解決問題,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創(chuàng)新,不斷建構單元大觀念。至此,完成本課時全部四個教學目標,達到知行合一。
在活動中,教師要采用合適的評價工具,通過師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進行持續(xù)性評價反饋,并根據(jù)評價反饋信息不斷地反思和改進教學活動,以確保教學活動取得效果,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通過表格填空、問題回答、小組展示、角色扮演等評價工具,多維度、綜合性評價學生表現(xiàn),促進單元大觀念的形成,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目標落地課堂(王薔、周密、蔡銘珂2021)。例如,在上述志愿者應聘活動中,設計學習自主評價表(見表4),引導學生自主評價反思,更好地內化所學知識。
表4:志愿者面試演講活動自主評價表
基于大觀念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對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實踐,指導學生在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構建起大觀念引領下的結構化知識,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在新的語境中理性表達觀點、情感和態(tài)度,解決新問題,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能力轉化為素養(yǎng),實現(xiàn)深度學習,達到學科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