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巨皎,繆同霞,方 超
金湖縣人民醫(yī)院,江蘇 211600
肺癌是胸外科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具有高發(fā)病率、高病死率特點,手術是肺癌病人主要治療方式,可以延長病人的生存時間,改善預后[1]。但手術也會對病人肺部及胸腔造成一定的損傷,易引發(fā)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等并發(fā)癥,影響病人術后康復訓練依從性,不利于肺功能恢復。術后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以改善病人的預后[2]。肺康復訓練是針對病人情況采用有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多學科、全面干預的非藥物治療方法,以改善肺癌術后病人肺部癥狀,減輕病人的負性情緒,提高生存質量[3]。本研究擬探討肺癌術后病人肺康復訓練干預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接受手術治療的100例肺癌病人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40~78(55.71±4.59)歲;疾病類型:鱗癌15例,腺癌18例,腺鱗癌17例;TNM分期[4]:Ⅰ期17例,Ⅱ期23例,Ⅲ期10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及以上30例;手術方式:單肺葉切除術28例,雙肺葉切除術22例。觀察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1~79(55.24±4.28)歲;疾病類型:鱗癌15例,腺癌20例,腺鱗癌15例;TNM分期:Ⅰ期16例,Ⅱ期25例,Ⅲ期9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及以上31例;手術方式:單肺葉切除術27例,雙肺葉切除術23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獲得批準(批號:2021IC218),病人及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納入標準
1)符合肺癌臨床診斷標準[5];2)無手術禁忌證;3)首次接受肺癌手術治療;4)術后預計生存期不低于6個月;5)意識清楚。
1.2.2 排除標準
1)伴有其他惡性腫瘤疾病;2)存在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3)手術耐受性差;4)存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認知障礙、精神性疾病,治療依從性差;5)轉移性肺癌;6)合并其他肺部疾病;7)既往有肺部手術史。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進行常規(guī)健康宣教,內(nèi)容包括肺癌疾病與手術相關知識等;鼓勵、安慰病人,減輕負性情緒;同時指導病人配合術后護理工作,給予藥物、飲食及康復訓練等指導。觀察組:給予肺康復訓練干預,從術后病人麻醉清醒開始,為期1個月。為保證運動安全、有效,本研究前期對10例病人進行了運動安全性測試,效果良好;病人院內(nèi)運動期間均給予生命體征監(jiān)測,確保安全。運動過程中病人如感覺不適,立即停止。病人出院后護理人員通過微信方式提醒病人每日訓練,每周電話訪談2次,進行質量控制。肺康復訓練方案由院內(nèi)、院外兩部分組成。
1.3.1 院內(nèi)干預
1.3.1.1 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
根據(jù)病人文化程度、理解能力,通過發(fā)放宣傳手冊、播放視頻等形式為其講解肺癌致病機制、危害性、手術治療效果、術后相關知識及疾病自我管理知識等,提升病人對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定期組織健康知識講座,邀請權威專家為病人詳細講解肺癌術后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以及處理方式、術后肺康復訓練的意義,進一步提升病人對相關知識的知曉度;為病人示范肺康復運動訓練方法(如呼吸訓練、運動訓練等)及測量脈搏方式,提升病人自護能力與治療信心。護理人員針對病人心理狀況給予心理疏導,舒緩負性情緒;鼓勵病人積極參與肺癌病人交流會,共同分享治療經(jīng)驗,互相鼓勵,提升康復信心,促使病人以良好心態(tài)面對治療;加強對家屬的健康宣教,講解家庭支持與監(jiān)督的重要性,邀請家屬共同參與護理,幫助病人保持樂觀心理,接受治療與護理;還可邀請康復效果良好的病人現(xiàn)身說法,進一步提升病人的治療信心。
1.3.1.2 呼吸訓練
病人麻醉清醒后即可開始進行訓練。1)縮唇呼吸訓練:病人取坐位或臥位,放松肌肉;閉嘴,利用鼻腔進行深呼吸,屏氣2~3 s后,唇部以口哨狀緩慢呼氣4~6 s,同時收縮上腹部,呼吸比以2∶1為宜;可由病人對其縮唇大小程度進行自行調(diào)整,需保持大小適中,并確保所呼出的氣流能將距離口唇15~20 cm處的蠟燭火焰吹至傾斜但不熄滅。每輪重復以上方式5~8次,每次20 min,每日3次。2)腹式呼吸訓練:病人取舒適坐位或立位,放松肌肉;雙手分別置于胸前與腹部,緊閉嘴唇,而后通過鼻子緩慢深吸氣,同時盡量鼓腹,促使肺底舒張;吸氣至最大程度后屏氣3 s左右,后以口呼氣;呼氣時下腹部隨之收縮。開始時以1次或2次為宜,而后逐漸增加次數(shù),最后達到每次5~10 min,每日3次或4次。3)咳痰訓練:取舒適體位,以腹式深呼吸法,用力吸氣至無法再吸入后屏氣,抬高膈肌;接著將聲門放開并用力咳嗽,反復進行5次訓練,每次10 min,每日2次。同時結合病人康復情況,對訓練方案進行適當調(diào)整。4)呼吸操訓練:指導病人保持站立或坐位,上舉上肢時吸氣,前伸、雙臂外展擴胸,呼氣時雙臂自然下垂。每日3次,每次10~15 min。
1.3.1.3 運動訓練
術后第2天鼓勵病人在病房內(nèi)進行適當?shù)拇蚕逻\動,運動過程中需保持心率在110/min之內(nèi),血氧飽和度應保持在90%以上,每次20 min,每日2次。
1.3.2 院外干預
1.3.2.1 下肢訓練
出院后指導病人進行快走、打太極拳、有氧運動操、慢跑以及騎自行車等運動。
1.3.2.2 上肢訓練
指導病人進行上舉、擴胸、前伸等運動,并逐步過渡到手舉啞鈴訓練,啞鈴重量由1 kg開始逐漸增加,每次運動時間為5~10 min,每日3次。運動訓練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運動方式采用間歇式訓練法,即每完成1項運動后需要休息5 min;訓練強度以呼吸和心率較正常值提升30%為限,停止訓練10 min后恢復至平靜狀態(tài)為宜。
1.4.1 認知水平
護理前后采用醫(yī)院自制的調(diào)查表評估病人認知水平,內(nèi)容包括癥狀表現(xiàn)、發(fā)病原因、手術配合和訓練要點等4項,每項25分,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病人認知水平越高。該量表的信度為0.982。
1.4.2 血氣分析
采用血氣分析儀器(丹麥雷度公司,型號ABL800)測定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分壓(PaO2)。
1.4.3 6 min步行距離(6MWD)與肺功能
護理前后采用Zugck提出的6MWD測評,于地面上畫30 m的直線,讓病人來回走6 min,對病人的步行距離進行測量;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武漢醫(yī)捷迅安商貿(mào)有限公司,京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42210413,型號:MSA99]測定病人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并計算FEV1/FVC值。
1.4.4 生活質量
護理前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6]對病人生活質量進行測評。GQOLI-74包括物質生活(10個條目)、社會功能(20個條目)、心理功能(20個條目)、軀體功能(20個條目)4個維度,共70個條目。每個條目以1~5分計分,最終分值均以百分制換算,分數(shù)越高,表明病人生活質量越好。
表1 兩組病人認知水平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血氣分析結果比較
表3 兩組病人6MWD與肺功能比較
表4 兩組病人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單位:分
肺癌屬于肺部支氣管黏膜或腺體的惡性腫瘤,中老年人為該病高發(fā)群體[7]。外科手術能夠緩解肺癌病人臨床癥狀,延長生命[8]。因肺癌病人肺功能下降,加之手術所致的應激反應和機體損傷,均會對病人術后呼吸功能造成影響,進而影響其術后康復和生活質量[9]。常規(guī)護理缺乏系統(tǒng)與規(guī)范的呼吸訓練干預方案,對改善病人術后生活質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肺康復訓練是通過科學、規(guī)范的訓練改善病人的肺功能,保障手術效果,提高生活質量[10]。肺癌病人術后均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加之疼痛刺激,增加呼吸肌疲勞與氣道阻力,嚴重影響病人的心肺功能[11]。研究顯示,肺康復訓練過程中,病人可通過深、慢呼吸調(diào)節(jié),增加潮氣量及肺泡通氣量,促進氧彌散能力,提高骨骼肌線粒體氧化能力,改善心肺耐力[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護理后,認知水平、血氣分析、6MWD、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等指標均得到明顯改善,說明肺康復訓練能夠有效提升病人運動耐力,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病人對自身疾病認知水平有限,對護理和治療依從性較差,影響治療效果與預后。肺康復訓練模式以病人為中心,制定有效的護理干預模式。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根據(jù)病人實際情況將健康教育始終貫穿康復訓練全過程,滿足病人的健康需求,提升其對肺康復訓練的認知水平。肺康復訓練是以系統(tǒng)呼吸訓練作為核心護理環(huán)節(jié),結合病人具體情況制定更加實用、更加規(guī)范的肺康復訓練方案[13]??s唇呼吸鍛煉是以微弱阻力減緩病人呼氣流速的一種訓練方式,可減輕氣道塌陷狀況,預防小氣道閉合速度過快,有效緩解呼吸困難癥狀,還能提升呼氣肌功率,進而增加氣道壓力,控制氣道萎縮速度,提升呼吸時肺部氣體交換速率,加快肺泡氣體排出速度,從而增大潮氣量,改善氣體交換,有效提高PaO2,降低PaCO2;改善氣道通氣,增加肺部組織血流灌注,提升其肺部張力和呼吸肌肌力,進而緩解呼吸困難,提升肺功能;有利于提高運動耐力,增加6MWD水平,促進病人生理機能恢復,改善生活質量。腹式呼吸是通過腹肌、膈肌的收縮,使病人呼吸道阻力下降,增加潮氣量,減小無效腔,提升肺泡通氣量,降低呼吸功耗,緩解呼吸困難,改善換氣功能。腹式呼吸還能松弛膈肌,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呼吸訓練能有效鍛煉呼吸肌,改善呼吸功能,提高運動耐力,增加6MWD。病人經(jīng)縮唇呼吸、腹式呼吸訓練,以呼-吸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作為導向展開鍛煉;通過短暫、迅速的吸氣訓練促使病人體內(nèi)膈肌、肋間外肌等吸氣肌全部做功,并參與整個吸氣過程,幫助病人建立正確的呼吸模式,使病人支氣管內(nèi)壓上升,呼吸肌張力得以提升,降低支氣管閉塞風險,改善肺部通氣功能,確保肺部獲得充足氣體,進而最大限度地擴大肺容積,促使肺內(nèi)殘氣排出,促進肺泡換氣,緩解呼吸困難和缺氧狀態(tài),并可改善氣道功能受限癥狀,促進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增強呼吸肌耐力和肌力。同時輔以咳嗽咳痰訓練,幫助病人正確排痰,提高病人術后氣道廓清能力,減少術后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發(fā)生的可能性,提升肺功能與生活質量。運動耐力能有效反映肺癌病人術后康復狀況,也是評價手術療效的指標之一[14]。6MWT是反映病人術后運動耐力的客觀指標;由于肺癌術后創(chuàng)傷大,導致肺癌病人術后運動功能下降[15]。運動訓練是身體大肌群參與的活動,通過指導病人早期下床活動能保持身體直立和運動,逐漸增加運動強度,使其肢體運動肌力、耐力以及腹肌功能均能得到提高,不僅改善機體對上肢運動的適應能力,降低氧耗,增強通氣功能;還可增加功能性肺容量和潮氣量,有利于增強病人的心肺功能,提升運動能力和耐力,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肺癌術后病人給予肺康復訓練干預,可有效改善病人認知水平與血氣分析指標,促進運動耐受力的提升,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