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
“雙減”背景下,漯河育才學校一直探索解決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途徑,致力于團體輔導技術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的應用與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找準原因,分析學生共性的心理健康問題
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很復雜,但較為突出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學校,學生來源復雜,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孩子占比較大。這些孩子大多在生活上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照顧,心靈上得不到親情滋養(yǎng),學習和生活上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因此存在厭學、沉迷游戲、性格內向、自卑等問題。
二是教育方法不當。當前,家庭教育中母親越位、父親缺位的現象普遍存在。母親或強勢管教、負面情緒教子,或溺愛過度、包辦一切,替代孩子成長;父親則是缺位,孩子缺少父愛,性格懦弱,缺少責任擔當和意志力。還有的家長觀念陳舊,專制粗暴,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意志,孩子情感需要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親子沖突不斷,家庭缺少溫馨和諧的氛圍。
三是重智育輕德育。家長只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忽視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變化和情感需求。在“唯分數論”誤導下,學生在竭盡全力獲得更高分數和升學機會的同時,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正確理解。許多孩子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以憂郁、消極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沒有明確的目標追求,缺少積極向上、奮發(fā)進取的青春姿態(tài)。總之,多種因素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
對于凸顯的個性化心理問題,學校專業(yè)教師會給予一對一的針對性心理輔導,但對于一般、共性的心理困擾和負面情緒,用什么方法解決呢?心理健康課該如何避免說教、上出實效,切實解決中學生共性的心理健康問題呢?破解這些難題,成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
研究課標,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標
教育部頒發(fā)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22年修訂)》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修訂)》都明確對心理教育課程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給出指導意見。新課標明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課可以是團體心理輔導,也可以是活動課。其中,團體心理輔導是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的,預先設定目標、內容、形式和場景,在團體情境下為學生提供心理援助,是解決學生共性問題的有效方式。
根據新課標的指導意見,學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課題組,以“會心團體”心理輔導技術與心理健康課程的有機融合為切入點,把“團體輔導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與研究”作為課題進行實踐研究,在實踐中尋找解決中學生共性心理問題的有效方法,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真正落地。
快樂“小圈圈”,解決心理健康共性問題
“會心”,顧名思義,就是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會心團體,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創(chuàng)立的一種團體心理輔導形式,其主要原則是去專家化、非指導性、真實表達,目的是創(chuàng)造一種積極、寬松的場景,讓參加成員在一種真誠、尊重、信任、溫暖的氛圍中進行情感體驗,自由表達當下的真實感受,探討自己、發(fā)現自己,同時也學會傾聽他人、接受他人,培養(yǎng)學生的接納和包容能力。
會心團體的活動流程簡單、易操作。第一步:平均分組。把參加活動的所有學生平均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成員面對面圍坐成圓圈,師生稱它為快樂的“小圈圈”。第二步:真切體驗。各小組按照教師預設的內容開展活動,要求每個成員認真體驗。第三步:真實表達。每個成員都要說出活動前和活動后的心理變化和真實感受,組內分享當下的真實感受。這是會心團體活動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要讓每一個學生都開口說話。第四步:組間分享。各組選派一個代表總結歸納本組成員的感受,進行組間分享。教師把分享的內容歸類總結,揭示活動的意義。
有一節(jié)心理健康課的主題是“在贊美中享受愛”。學生分組、圍圈坐定后,教師要求學生對身邊的同學進行贊美,至少說出學生身上五個優(yōu)點。贊美他人時要正視對方的眼睛,態(tài)度要真誠,優(yōu)點要具體。隨著活動的深入,每個孩子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自信、幸福的笑容。有一個性格內向的孩子在分享感受時說:“就連我媽媽也沒有這樣夸過我,我也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有這么多優(yōu)點?!边€有一個平常較為調皮的學生說:“我一直以為自己一無是處,沒想到在同學們眼里我還行。今后就看我的表現吧!”一個小組代表這樣總結:“每個人都渴望被看見、被肯定、被贊美,我們在這節(jié)課上發(fā)現了不一樣的自己,找到了自信和勇氣?!?/p>
還有一節(jié)課的主題是“我是誰”。在活動體驗中,教師一步步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明白“我是怎樣一個人”,叩問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和追求,規(guī)劃成長路徑。同時,學生通過梳理自己的不同角色和身份,明白對父母、家人和社會應承擔的責任,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進而更加珍愛生命,增強使命感和擔當意識。
在團體心理輔導中,教師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將學生視為具有情感和獨特潛能的人,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感悟和學習,增強學生自信心,激發(fā)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實踐證明,學生在情感體驗和分享感受的那一瞬間,就已經開始自我覺醒、自我修正、自我提高。我們利用這個快樂的“小圈圈”,給學生營造一種健康、溫暖、和諧的班級氛圍,引導學生消除負面情緒和不良心理認知,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fā)展,有效預防心理疾病,做到防患于未然。
(本文系2022年漯河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團體輔導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與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LHKT2022115)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