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青劍湖小學 215122)
語文閱讀由課內閱讀、課外閱讀組成,整合課內外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項不可或缺的重點環(huán)節(jié)?!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要激發(fā)學生讀書興趣,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積累閱讀整本書的經(jīng)驗”,要達到這一要求,僅僅依靠課內閱讀、教輔資料很難滿足學生閱讀需求,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還需科學將課內閱讀和課內課外閱讀相整合,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激活其參與閱讀活動的興趣,切實提高閱讀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從筆者授課班級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反饋情況來看,多數(shù)學生認為閱讀充滿樂趣也愿意參與到其中,但是大多數(shù)讀物是由教師和家長為學生選擇,教師會為學生推薦與課堂內容相關的課外書籍,家長也會根據(jù)孩子的成長特點為其購買適合的讀物,如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家長會為孩子購買《紅樓夢》《三國演義》《海底兩萬里》《弟子規(guī)》等,盡管具有良好文學價值與教育意義,但學生缺乏自主選擇空間,教師與家長的強迫反而讓學生閱讀成為負擔。
在語文課堂中學生學習了多元化的閱讀方法,但不少學生難以將所學方法遷移至課外閱讀中,如學生學習了精讀法之后,面對課外讀物依然無法發(fā)揮精讀的作用,閱讀過程還是蜻蜓點水,很多孩子的閱讀習慣不佳,閱讀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遷移方法不當。在課堂閱讀活動中,學生在教師監(jiān)督下進行閱讀,學生基本可完成任務但在課后脫離了教師視線后,不少學生由于沒有掌握所學閱讀方法難以靈活使用便出現(xiàn)了“淺閱讀”“不會閱讀”等問題。
從中高段學生的閱讀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對自主閱讀充滿濃厚興趣,但是其閱讀方式也是以自主閱讀為主,各類新型的閱讀方法使用較少,比如探究式閱讀、同伴共讀、親子共讀等。根據(jù)“新課標”要求,需要“聯(lián)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當前課內外閱讀的整合方式比較單一。究其原因是學生業(yè)余時間較少,沒有過多時間參與同伴閱讀,而家長工作繁忙且對閱讀方法掌握不全面,無法為孩子提供高質量親子共讀。
在整合課內外閱讀的過程中需為學生賦予自主選擇權,教師要為學生精心選擇閱讀內容,幫助每個學生在整合閱讀中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一是選擇閱讀文本應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部分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內容的選擇不當或是活動安排未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課堂閱讀中提問過多、課內外閱讀缺乏邏輯關系,這必然讓閱讀活動變得古板機械,學生自然提不起興趣。教師要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來選擇閱讀文本,將閱讀文本的價值放在次要位置。根據(jù)中高段學生的特點而言,他們更偏愛小說、童話等文學類作品,在推薦閱讀內容時可以這類型的作品為主以充分滿足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比如,與情緒、交際相關的書籍《小烏龜富蘭克林系列故事》《快樂成長叢書》《小學生十萬個怎樣做》等等,這類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緊密,可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是從教材體系出發(fā),找準課內外閱讀間的銜接點。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有著完整而又嚴謹?shù)倪壿嬻w系,根據(jù)教材來拓展課外閱讀內容可以有效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整合起來。課內外閱讀之間的銜接點是多元化的,教師可根據(jù)學生認知水平、閱讀興趣來進行選擇。比如,在學習了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伊索寓言》之后,可根據(jù)文本內容推薦相似題材的課外閱讀,如《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等;學習了《海底世界》后可推薦閱讀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在講解了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課文《師恩難忘》后,可根據(jù)主題“師生情”來引導學生閱讀課外名篇《藤野先生》;學習了《林沖棒打洪教頭》后可引導學生閱讀《水滸傳》全篇;在講解了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下冊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后,可以“村居”為主題來引入高鼎的《村居》;學習了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上冊《祖父和我》后,可閱讀蕭紅的《呼蘭河傳》。
三是閱讀內容的選擇還要充分關注學生生活,不能距離學生生活過于遙遠。如今,整個社會掀起了“國學熱”,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文言文和古詩詞的比例較高,但不少教師在選擇課外閱讀時陷入了誤區(qū),非理性地為學生引入各種經(jīng)典文學,導致學生讀不懂、不愿讀。根據(jù)中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為其推薦一些簡單、貼近生活的文言文和古詩詞,如《滿江紅》《枉凝眉》,不能為學生推薦難度過高的《赤壁賦》《離騷》等,閱讀內容的選擇要從學生生活實際來出發(fā),找到閱讀和生活之間的契合點,以更好啟迪學生思想,使閱讀能夠“真正發(fā)生”。
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十分關鍵,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提過:“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币寣W生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離不開一定的外部刺激,教師需發(fā)揮自身言傳身教作用,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使之能夠養(yǎng)成科學閱讀習慣,了解閱讀遷移與應用的具體方法。
(1)借助單篇閱讀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法指導,啟迪學生感知和理解文本內容。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活用教材,發(fā)揮出課內閱讀作用,使學生在課堂上即可輕松掌握閱讀方法,在后續(xù)課外閱讀上做到有規(guī)可循。在學生在閱讀課外文本時,教師要引導他們用已經(jīng)掌握的方法來開展閱讀訓練,不僅要學會捕捉信息、凝練語言、把握文章主旨,還要能夠深入分析思想層面的內容,并在長期的實踐和鍛煉中提升閱讀分析能力。當學生具備了這項能力后,能跟輕松的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再投入實踐中反復應用,如此以往能明顯鍛煉學生閱讀能力。
(2)在群文閱讀中提高對比分析能力
群文閱讀是當前倡導的一種閱讀教學方式,是指將同主題或者多篇結構相同的文章組成集合,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掌握文本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和表達形式,可有效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深度閱讀能力,群文閱讀也是整合課內外閱讀的一項最佳渠道。在群文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導,從課堂內文本來逐步延伸,讓學生能夠自行對比類似的多篇文本,在橫縱向對比中比較相同點、對比表達形式、分析內容、對比語言應用,發(fā)展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如在以“父愛”為議題的群文閱讀文本中,可為學生選擇《父親的秘密》《背影》《父愛晝夜無眠》《父親的半瓶酒》,讓學生通過對比來歸納幾篇文章分別從什么角度來表達主題,并結合自身對父愛的理解產(chǎn)生情感上的升華;在“偉大又平凡的母愛”議題中,可以選擇同一體裁的散文,如胡適的《我的母親》、老舍的《我的母親》以及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
(3)在整本書閱讀中收獲系統(tǒng)分析能力
整本書閱讀是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熱點,也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點組成。整本書閱讀本身難度較高,對學生的分析能力與整合能力都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方法指導十分關鍵。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精讀和略讀方法,根據(jù)文本題材類型合理甄選方法、有所側重,要求學生在閱讀材料時正確提取信息、提高閱讀效率,在閱讀時也要有所側重,可引導學生采用批注法來進行閱讀。通過上述閱讀方法的應用,學生掌握正確的整理和分析方法,深入體會文本中心思想,收獲系統(tǒng)化的思維能力。
(1)通過視頻與文本對比深化認識
進入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后,網(wǎng)絡渠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課內外閱讀整合教學的禁錮,教師可結合閱讀教學與信息技術手段以達成教學目標。以名著類閱讀作品為例,很多的經(jīng)典名著已被翻拍成影視劇,在課后閱讀時可為學生推薦相應的電視劇與電影片段,通過視頻來深化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文字、視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視頻表現(xiàn)方式更加形象直觀,在觀看視頻過程中學生可重溫閱讀過的文本內容,也可帶著問題來分析與思考,從而產(chǎn)生新的閱讀體驗。
(2)利用電子閱讀進行深化交流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提到:“從閱讀角度來看,精讀是主體,閱讀是補充;從取得的成效來看,精讀是鋪墊工作,閱讀才是主要動力”,在多種閱讀方式的組合下,可以大幅提升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促使學生樹立閱讀信心。課內外閱讀的整合要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各類社交平臺的出現(xiàn)為師生、生生之間的閱讀交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教師可為學生設置專門的課后閱讀交流群,讓學生可將自己的閱讀心得以語音、文字的形式發(fā)布到群中一起分享,在這個自由開放的交流環(huán)境中,學生可自由談論自己的閱讀體會,收獲不一樣的觀點和看法。此外,也可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引入電子讀物,彌補課內閱讀材料不足的缺陷,幫助學生節(jié)約寶貴時間。
(1)科學安排課堂時間
為了整合課內外閱讀,教師需要充分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學生合理安排閱讀時間,根據(jù)文本類型差異科學安排時間。對于精讀課文可花費較長時間進行細致分析,自讀課文則可縮短課堂講解時間,讓學生可在課余時間內進行自主閱讀。教師還要為學生推薦書單,師生一起閱讀課外材料、交流閱讀感悟,讓學生在課內與課外都收獲閱讀樂趣。
(2)精心制訂閱讀計劃
閱讀活動應有目的、有計劃進行,教師需引導學生正確評估自身情況,根據(jù)自身情況動態(tài)化制訂閱讀計劃,明確具體閱讀目的和閱讀要求便于學生自我管理,促進課內外閱讀縱深化發(fā)展。
課內外閱讀的整合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舉措之一,需要教師、學生、家長、學校之間共同配合。教師需要科學整合教學內容,發(fā)揮自身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為學生精心選擇閱讀內容,指導學生科學制訂閱讀計劃,讓學生在持續(xù)閱讀中提高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