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德軍
摘要:高?!爸袊F代史綱要”課與中學歷史課中的中國近現代史部分存在內容高度重合的情況,而這樣的重復感,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提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教學效果。而以教學內容專題化、教學素材新穎化、教學要點問題化、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體系一體化的方式,實現重合內容的教學優(yōu)化與合理銜接,增強教學的新鮮感,減少內容重合帶給學生的重復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學歷史;重合;優(yōu)化;銜接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9-0121-04
基金項目:2020年衡陽師范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和中學歷史課重合內容的銜接與專題教學研究”(項目編號:JYKT202020);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紅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以衡陽師范學院為例”(項目編號:HNJG-2021-0801);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資助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紅色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2E10)
高?!爸袊F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與中學歷史中的中國近現代史部分存在內容高度重合的情況,這是由“綱要”本身的特性決定的,其基本知識體系不可能過多超越中學歷史的教學內容[1]。這樣,學生在接觸“綱要”時,就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有的學生甚至認為“綱要”課就是重復中學歷史課。而重合內容帶來的重復感過多、新鮮感不足,難以對學生產生吸引力,“綱要”課的教學效果因此受到影響。要想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提高“綱要”課的教學實效性,教師可在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綱要”課和中學歷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學生感受的基礎上,以“消除重復感和增強新鮮感”為中心,切實運用如下優(yōu)化與銜接策略。
教材是教學最基本的依據,在教學中,教師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脫離教材,要在把握教材基本內容和精神的前提下,使教材體系有效地轉化為教學體系。教學實踐表明,在教材內容相對穩(wěn)定的前提下,推動教材體系有效轉化為教學體系是避免教學內容重復、提升教學有效性和持續(xù)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教學內容專題化就是有效的轉化策略[2]?!熬V要”課具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要求將教與學的重點放在中國近現代史的重大歷史問題上,并以重大歷史事實來解釋相應政治道理。這就出現一個“現實悖論”,即“綱要”課教材是按照歷史教材的邏輯編寫的,陳述的是歷史,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決定了“綱要”課要借助蘊含在教材中的歷史事實說明政治道理。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研究教材,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即根據教學目標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專題,形成專題化教學體系,把教材體系蘊含的具有內在層次性和邏輯性的思想政治理論體系明晰地表達出來。這樣,教師所講的專題是精心選擇的,每個專題是有新主題的,圍繞新主題,必定有新視角,必定構筑新線索。經過新的組合建構,教學體系就會充實新的知識,上升到新的境界,即使是重合內容,也因突破原有主題、產生新結構、構筑新線索而具有新鮮感,減少了重合內容帶來的重復感,舊知識也升華到新境界。學生學習之后會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
例如,衡陽師范學院“綱要”課專題教學體系的構建緊扣教學目標,設置“近代中國國情與出路”“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歷史和人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歷史和人民選擇改革開放”五大專題,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革命、建設、改革和復興的歷史發(fā)展線索細化為“四個選擇”的線索。同時,每個專題的主題、視角、線索也與教材不一樣。即使是重合內容,也因突破了原教材框架和原主題,具有新的政治思想指向,而讓學生產生新鮮感。
以“五四運動”教學為例,“綱要”課教材和中學歷史教材都介紹“五四運動”的背景、過程、特點和意義,內容高度重合。衡陽師范學院在“綱要”課專題教學體系中,以“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專題形式體現“五四運動”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中的重要節(jié)點作用,即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凸顯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并讓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找到中國未來的堅強領導力量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所要武裝的對象———工人階級。這也促使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到工人階級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并組織工人階級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武器進行革命,從而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實現了其與工人階級的有機結合。這樣,在新專題中,教師在講授“五四運動”時,就不必一一介紹背景、過程、特點和意義,而是重點突出其與馬克思主義傳播、工人階級成長及中國共產黨成立之間的關聯,并因此產生新結構、新線索,具有新的、明顯的政治思想指向,教師的講授也可突破以前的知識框架,讓學生產生新興趣,有效減少內容的簡單重復。
我國很多高校都是中國人民在探索國家出路時建立的,其發(fā)展歷史見證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革命、建設、改革和復興的宏偉旅程,而結合高校自身的紅色校史,設置與“綱要”課關聯密切、能體現“綱要”課教學目標的小專題,也能減少因內容重合引起的重復感。例如,衡陽師范學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12年更名的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簡稱湖南三師。湖南三師是湘南地區(qū)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建立黨組織的場所,在毛澤東同志的積極推動和幫助下,被譽為湘南第一黨支部的中共湖南三師黨支部成立,其對湘南革命乃至中國革命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是湘南革命的搖籃。因此,教師就可在“綱要”課專題教學中,結合本校的紅色校史,設置與專題“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相對應的小專題———“馬克思主義在湖南三師的傳播與青年師生的信仰轉變”“湘南第一黨支部的成立”“從教育救國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衡陽師范學院的改革開放史”等,使紅色校史與整個課程的大專題互為印證,在加深學生對“四個選擇”理解的同時,避免學生產生重復感。
教學素材是指用以解釋說明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程內容的材料[3]。“綱要”課的教學素材包括有關中國近現代史的人文掌故、遺跡、遺址、文物等。教學素材新穎化就是選用或補充新的教學素材來說明重合交叉的內容,以降低重復感。對中學歷史課堂上講過的以及學生熟知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綱要”課可簡單提及,重點剖析中學歷史課堂少講或沒講過的、學生不太了解的中國近代史中的同類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靈活運用新穎的教學素材,必然會產生較強的吸引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教師本質上講述的是重合內容,但運用的材料既同類又新穎,例舉的是新人物,解讀的是新案例,通過新人物、新案例完成“溫故”或“鞏固”甚至還有“知新”,能有效防止重合內容帶來的枯燥無味的陳舊感和重復感,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大力開展工人運動,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高潮,中學歷史課和“綱要”課的教材里都有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二七大罷工、省港工人大罷工等內容。在“綱要”課教學中,對重合內容,教師可讓學生簡單回顧,然后例舉同類性質的新素材和人物。這種既“溫故”又“知新”的方式,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有效防止內容重合的陳舊感。當然,新素材的運用既要得法,又要適度,否則會適得其反。而將高校自身的紅色校史融入“綱要”課中,以其替代中學歷史課中常用且在“綱要”課中重合的素材,是一個有效降低重復感的策略。重合的素材畢竟是重要素材,講授中不可能完全棄之不顧,重復強調又沒有新意和吸引力,教師只需提及或讓學生溫故,重點是用紅色校史中的同類素材來加以分析和解讀,即使理論上的解讀沒有新意,也會因新素材的替代而有新鮮感。例如,衡陽師范學院紅色校史中就有這樣的可以例舉的新案例和新人物。1921年,毛澤東親自在湖南三師建立了中共湖南三師黨小組,1922年,在毛澤東等人的積極推動下,張秋人成立了中共湖南三師黨支部(即湘南第一黨支部)。湖南三師黨組織成立后,三師黨團員積極深入常寧水口山礦區(qū)宣傳馬克思主義,組織工人運動,并取得1922年水口山工人大罷工的勝利,其中,畢業(yè)于湖南三師的蔣先云領導了這次大罷工。教師在教學中例舉蔣先云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領導的工人運動———水口山工人大罷工等新人物、新案例,并對此進行分析和解讀,既可避免重復教材中的工人運動案例,又有新鮮感和吸引力。
重合內容的簡單重復,必定讓學生心生“炒剩飯”的厭煩之感,但“將知識內容轉化為有利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的問題,就會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研究愿望”[4]。如果把重合內容的各個教學要點設置成一個個問題,并做到“舊題新解”或“一題多解”,即對重合內容進行新思考、新解讀或新詮釋,賦予其新的含義和理解,就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既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淡化重復感,提高教學實效性。
而深刻的理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如果教師能對重合內容在理論上進行深刻分析且形成新見解,就會帶給學生嶄新的感覺,這種賦予新解讀和新含義的重合內容也不再是簡單的重合,會對學生產生新的吸引力,再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結合歷史和現實,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和研究,“綱要”課重合內容的重復感會淡化,教學實效性會增強。例如,要想解答“中國共產黨為何誕生在上海”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然后解答“中國共產黨為何誕生在上?!?。一般情況下,教師會分析和講解“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但常常忽略“為何誕生在上?!薄H绻處煂ⅰ爸袊伯a黨的誕生”和“中國共產黨為何誕生在上?!比诤显谝黄鹬v解,既闡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個重合內容,又對“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上?!钡谋尘斑M行解讀,就可在理論分析上帶給學生更深刻、更透徹、更有新意的感受,而實質上是重合內容有了新拓展和新解讀。這樣,重復感就會被淡化,教學實效也隨之提升。
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高校自身的紅色校史,將普遍性問題具體化為校史中的具體問題,亦可以紅色校史中的具體問題折射出普遍性規(guī)律。各高校的紅色校史特點不同,無論是將普遍性問題具體化為紅色校史中的具體問題,還是以紅色校史中的具體問題折射出普遍性規(guī)律,均能達到“舊題新解”或“一題多解”的效果,使問題的解答得以深化,并淡化重合內容的重復感。例如,在解答衡陽師范學院紅色校史中的“湘南第一黨支部為何誕生于湖南三師”這個問題時,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大背景及原因。湘南第一黨支部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背景下的產物,兩者緊密相關,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并與當時湖南省的社會和歷史現狀、衡陽在湘南地區(qū)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湖南三師在湘南地區(qū)的突出地位及其自身因素等密切相關。這樣的分析既深刻、透徹、全面,又把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背景、原因等內容融入其中,盡管包含重復的內容,但學生不會產生教學內容的重復感,教學效果如同初次講授一樣好。
音樂領域流行“老歌翻唱”“舊歌新唱”,即以新的形式表現原詞曲內容。這種方法對“綱要”課重合內容的教學有積極借鑒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老歌翻唱”“舊歌新唱”的創(chuàng)新形式,即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呈現重合內容,對學生形成新的吸引力,讓學生產生別樣的新鮮感。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賦予重合的教學內容以新的形式,披上多彩的“新衣”,帶給學生“未曾相聞”的新鮮感,提升重合內容的教學效果。課堂討論法、案例教學法、辯論比賽法等都是有效的教學方法,其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有利于學生從新角度理解和接受曾經學習過的內容,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5]。
要想恰當地處理教學中交叉、重合內容的教學問題,教師在選擇和運用以上教學方法時,就要遵循差異性原則。差異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針對重合的教學內容,要盡量選用與中學教師不同的教學方法。二是要采用適合“綱要”課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三是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采用不同的方法。簡言之,教師要選擇新的、適合“綱要”課和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以形式的新穎性和方法的多樣化規(guī)避重合內容帶來的陳舊感。
例如,教師可結合衡陽師范學院的紅色校史,以學生講述、討論、紅色校史故事宣講或情境再現等方式,弱化重合內容的重復感。在學期開始,可布置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就衡陽師范學院紅色校史中的某一人物或事件進行深入研究,收集相關歷史故事,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確定主題,組成一系列有中心思想的故事,形成正式的文稿,制作成課件。學生可在課堂上講授,或以模擬表演的方式再現當時的情景。這樣的方法可弱化重合內容的重復感。
對“綱要”課和中學歷史課的重合內容,高??膳c中學建設一體化教學體系,積極完善教學協(xié)同機制。這就要求高校組織“綱要”課教師深入中學歷史課堂,讓其與中學歷史教師溝通、合作,關注和了解中學歷史課程,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方面的教材、教學最新動態(tài),并針對交叉重合的內容,開展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中,高?!熬V要”課教師要全面了解中學歷史教師對重復內容的講解重點和講解程度,從而確定“綱要”課與中學歷史課交叉重合內容的講授角度和教學技巧,使“綱要”課與中學歷史課中的中國近現代史部分的教學形成體系。這樣不僅可有效避免教學內容簡單重復講授的情況,還可提高“綱要”課的教學實效。例如前文提到的“五四運動”的講授就是教學一體化的典型案例。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主要介紹“五四運動”的背景、過程、特點和意義,雖然“綱要”課教材也有同樣的內容,但“綱要”課教師不是照搬中學歷史教學內容,而是在充分了解中學歷史教學情況的基礎上,規(guī)避簡單重復,找準講授“五四運動”的新切入點、新角度,那就是“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工人階級成長及中國共產黨成立之間的重要關聯。這樣,“五四運動”在“綱要”課教學中既可避免簡單重復,又能突出“五四運動”的歷史本質和關鍵歷史作用,使學生形成新的認識和理解。
同時,高校要采取措施鼓勵教師加強對本校紅色校史的研究,形成“綱要”課與紅色校史的一體化教學體系。以衡陽師范學院為例,紅色校史的教學體系與“綱要”課教學體系的整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將紅色校史中的相關內容融入衡陽師范學院“綱要”課專題教學體系設計中。二是在紅色校史中設計出與“綱要”課類似且相對獨立的教學體系,以紅色校史的史實折射“四個選擇”的歷史脈絡和發(fā)展邏輯。這樣就會更好地規(guī)避重復感,為“綱要”課的教學,特別是重合內容的教學提供新鮮教學素材。
參考文獻:
[1]陳育欣,陳寶,張大川.《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模式的思考與探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2(03):97-100.
[2]包雙葉,陳錫喜.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及其轉化———從大學與中學思想政治教材內容重復現象談起[J].邯鄲學院學報,2010,20(02): 110-113.
[3]歐羅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素材的收集、整理與應用[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8(04):348-350.
[4]黃天弘,栗想,何聰.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材內容重復交叉問題探析[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03):58-63+70.
[5]楊曉軍.高校思政課內容重復與交叉的原因分析與應對策略[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08):69-72.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Optimization and Connection of the Overlapping Content between the"Outline" Course and the Middle School History Course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d School History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Outline" Course
Shi Dejun
(School of Marxism,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unanProvince, Hengyang 421002,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overlap between the content of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urse" course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par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courses. This sense of repeti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urse" course.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 is to achieve teaching optimization and reasonable connection of overlapping content through specialized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ve teaching materials, problem-solving teaching points,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and integrated teaching systems, enhancing the freshness of teaching, and reducing the sense of repetition brought by overlapping content to students.
Key words: outlineofmodern Chinesehistorycourse;middle schoolhistory;coincidence;optimization;conn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