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忠
摘? 要:文章基于“雙減”背景,首先概述了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變化,然后分析了加強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意義,最后結合實例探討了具體的教學策略。文章力圖促進語文習作教學與“雙減”政策目標的高質量融合,提升小學生的習作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雙減”背景;習作教學
語文課程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小學生學好語文知識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認知,還有助于弘揚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閱讀和寫作是學習、鞏固、拓展語文知識的兩種主要方式。其中,閱讀是實現(xiàn)寫作的基礎,寫作是檢驗閱讀效果的手段,兩者相輔相成。因此,小學語文的習作教學應當注重讀寫結合,以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同步提高。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雙減”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質量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探討。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變化
1. 主體要求發(fā)生變化
教師和學生是語文習作教學的主體,“雙減”政策以學生減負為核心,要求教師不能過多地干預和占用學生的課后時間,這就要求教師從多方面提高教學效率,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為確保高質量完成習作教學任務,教師要合理安排課堂時間,科學設計課程內容,不斷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的方式,學生要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積極配合教師,高效保質完成各項課堂學習任務??偟膩碚f,“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與“學”的課堂效益要求有所提升。
2. 教學模式發(fā)生變化
“雙減”背景下,為實現(xiàn)減負不減質,小學語文教學要保障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和質量。語文教師應當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課程結構進行優(yōu)化與調整,從以往的“一言堂”轉向“大家談”,從“授人以魚”轉變?yōu)椤笆谌艘詽O”。這就需要教師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翻轉課堂、微課等手段,以構建高效課堂。
3. 作業(yè)結構發(fā)生變化
頒布“雙減”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隨著學生課后作業(yè)量的縮減,會對學生課堂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提高都產生一定影響。與此同時,為了避免影響教學效果,一些教師開始將書面作業(yè)調整為口語表達作業(yè)和社會實踐活動類作業(yè),不僅豐富了作業(yè)的類型,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補充作用。但是,由于其形式開放且難以制訂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不便于給予學生充分的評價反饋,阻礙了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
二、加強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意義
1. 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習作教學旨在鍛煉學生整合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小學階段的習作教學內容主要以話題作文和看圖作文為主,內容主要來源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現(xiàn)象,學生需要仔細觀察、拓寬聯(lián)想、深入思考和回憶總結。“雙減”背景下,為了保障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布置社會觀察類任務讓學生圍繞明確的主題進行資料搜集、采訪調查和觀察比較,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以獲得寫作靈感,這種方式既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又可以激發(fā)其積極探索,主動獲知的熱情,讓學生對習作意義的認識由淺到深,學習心態(tài)從“要我學”轉為“我要學”。
2. 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雙減”政策提倡減負,但這是建立在提質增效基礎上的。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從傳統(tǒng)習作教學中以量取勝、刻板施教的狀態(tài)中走出來,通過合理設計習作主題,以及開展文本延伸閱讀和范文精講等習作教學的組合模式,著力于對學生文本理解能力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訓練,有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3. 推動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能力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缺乏科學方法的指導和持續(xù)不斷的有效訓練很難實現(xiàn)?!半p減”背景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堅持不放松、不中斷,強調習作教學的質量,強化學生對習作重要性的認識,創(chuàng)設濃厚的學習氛圍,這有利于學生習作水平的提升。同時,語文教師按照“雙減”政策的要求不斷優(yōu)化和調整習作課的教學方法,以及課后作業(yè)設計和布置的形式,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習作訓練內容,在學習中給予了學生及時且準確的指導,在思維上給予了學生引領和啟發(fā),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三、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減負增效的策略
1. 生動再現(xiàn)文本情境,引導學生模仿寫作
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文章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重要素材。為了讓學生對文本內容形成深刻印象,充分理解文本內涵,語文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再現(xiàn)的方式讓學生形成直觀體驗,同時結合文本內容引導學生觀察文本人物的行為,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語言,熟悉文本組織設計形式,然后鼓勵學生嘗試仿寫。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借助多媒體播放這則故事的動畫,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讓他們更加專注于故事情節(jié)。然后,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觀察青蛙和小鳥在對話過程中的神態(tài),分析青蛙話語中表現(xiàn)出來的傲慢和無知,體會小鳥的志向高遠,同時認識到這篇課文的文本結構為對話形式,理解“坐井觀天”這個成語是形容目光短淺。最后,讓學生嘗試選擇一個成語,同樣以對話的形式仿照文本來編寫一則哲理故事。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習作學習的趣味性,能夠起到一定的激發(fā)和引導作用,有助于學生產生寫作意愿和靈感,提高習作教學效率。
2. 鼓勵學生隨文續(xù)寫,提高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好的文章能夠吸引讀者關注、深思。開放式的結尾可以為學生留下想象空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續(xù)寫文章的方式提高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寫作的能力。在具體的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分析文本的結構和內涵,讓他們細致閱讀、品味文本,從整體上把握文本的寫作思路,以文本主角的身份把握文本表達的情感,并嘗試順著寫作線索繼續(xù)寫作。
例如,教材三年級下冊《鹿角和鹿腿》這篇課文講到小鹿從獅口逃生后就結束了,很多學生還意猶未盡。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對小鹿心理和后來的行為方式等進行續(xù)寫。學生可以從正面續(xù)寫:經歷上次危險后,小鹿開始放下自己對外表的虛榮心,它吸取上次教訓,不再關注鹿角而是苦練奔跑,提高了自己的奔跑速度。學生還可以嘗試從反面續(xù)寫:很快小鹿就忘記了上次的經歷,一天它又去河邊喝水、照鏡子,在自我欣賞時被一條大鱷魚拖下了水。通過續(xù)寫的方式,既可以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可以鍛煉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3. 搭建課外習作課堂,豐富學生素材積累
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不僅要選題新穎、結構合理,還需要內容充實、情節(jié)生動,這樣才有更強的可讀性。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是“下筆無文”,很多學生由于缺乏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對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寫作時總是找不到充足的內容支撐,要么東拼西湊,要么蜻蜓點水,文章品質不高?;诖耍凇半p減”背景下,教師可以結合語文習作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和社會活動中注意觀察、思考并積累相關素材,還要養(yǎng)成隨時記錄、閱讀的良好習慣。學生可以隨身攜帶筆和本子,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事物、新鮮的話題,以及當時的內心感受等及時記錄下來。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自主地廣泛閱讀各類優(yōu)質文本,這樣在寫作時才能文思泉涌,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練習,學生的習作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雙減”政策作為我國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其出臺和實施促使教育教學煥發(fā)了新的生機。在此背景下,語文教師只有注意教法革新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既要立足教材文本鍛煉學生的仿寫和續(xù)寫能力,又要通過拓寬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渠道,提高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馬莉.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優(yōu)化策略[J]. 教師博覽,2021(33).
[2]蔣玉東. 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J].小學生(下旬刊),2021(11).
[3]周彬. 小學語文體驗式習作教學策略析談[J].考試周刊,2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