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斌鋒
【摘要】小學數學采用生活化教學,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實施知識的傳輸,既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需要,也符合數學學科的教學特點,對教學效果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文章首先分析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其次從教學語言、教學導入、作業(yè)設計等幾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最后,讓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體會數學知識,意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提高數學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實際;教學策略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知識枯燥乏味,但如果教師將數學教學內容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采用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從生活角度看待數學問題,理解書本中的數學內容,并在生活實踐中去運用所學數學知識,不但可以讓數學知識變得更加鮮活有趣,而且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效率.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真正認識到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然后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對具體教學策略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和小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首先,數學學科本身與生活實際就有著密切關聯,學習數學不能脫離生活實際.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對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果都有著積極促進作用.具體來講,采用生活化的數學教學,能讓小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將抽象復雜的數學內容變得簡單直觀且生動有趣,降低了小學生的理解難度,有利于他們開展自主探究式數學學習,也更有利于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其次,教師結合小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實施數學教學,符合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更利于他們熟練掌握書本上的數學知識,也能夠有效促進他們的數學思維發(fā)展,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最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給數學課堂帶來了新鮮活力,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他們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采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降低小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難度
語言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主要載體,也是知識傳輸的一個重要方式.數學語言雖然要求嚴謹規(guī)范,但對于小學生來說,一味使用晦澀的數學語言往往會給他們帶來很大學習壓力,影響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挫傷他們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小學生由于年齡偏小,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存在著一定局限,面對抽象的數學理論,難免會產生畏學心理.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時,應采用生活化語言,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心理距離感,降低對數學內容的理解難度.小學數學教師采用生活化的語言表達方式,是為了將所表達的內容變得通俗易懂,更便于小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但也要注意數學語言的嚴謹性,不能為了追求語言生活化,而給學生造成認知誤差.教師采用生活化的語言實施數學教學,需針對具體教學需要,合理使用.比如,針對某些枯燥難記的數學知識點和概念,教師可借用俗語、順口溜、兒歌等方法來幫助小學生強化記憶.
例如,在講到“年月日”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利用順口溜:“一三五七八十臘(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閏年二月把一加.”來幫助小學生對年月日相關知識的快速記憶.對于數學公式、法則等枯燥晦澀的數學知識,教師同樣可借助符合小學生認知水平和理解水平的順口溜或兒歌,來幫助他們理解記憶,讓數學學習變得更具趣味性.
另外,針對小學生難以理解的一些數學名詞和數學概念,教師可采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將生活元素與數學知識融合在一起便于學生深入理解.例如,講到“利息”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發(fā)問:“我手里現在有5000元錢,帶在身邊或放在家里都不安全,怎么辦呢?哪名同學可以幫我想想辦法?”有的學生便會提到:“到銀行存起來.”從而引出利息相關的一系列數學知識.在師生對答交流中,教師便可輕松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到一起,讓小學生意識到生活與數學有著緊密地聯系.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小學生的探究興趣
教學導入是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方法得當,能夠有效激發(fā)小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他們快速進入新課內容的學習.增強他們對新內容的學習積極性.這種生活化的教學導入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較為常見,而且,教學效果也較為令人滿意.有熟悉的生活經歷作為基礎,小學生在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會更加容易.在備課時,教師通常會從互聯網搜集與教學內容密切關聯的動畫、視頻、圖畫等生活化教學素材,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場景,以作為必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降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難度.在課上,教師會利用多媒體將學生帶入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探知其中隱藏的數學元素,分析其中所體現出的數學問題,從而導出新課要講知識點.例如,在講到“克”與“千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時,教師可以截取或設計一段點心制作的動畫視頻,其制作過程中會一一呈現食材用量,如鹽2克,糖50克,牛奶100克,面粉1千克,水500克等.為了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這類視頻可以從小學生所熟悉的動畫片中截取.讓小學生通過觀看動畫視頻,了解思考“克”與“千克”之間的差異以及其換算方法.小學生在視頻觀看過程中也會自發(fā)地去探知其中的數學元素,比較不同重量單位之間的差異.這樣生活化的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生動有趣,而且能夠有效降低小學生的理解難度,幫助小學生快速實現知識內化.
當然,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環(huán)境,和學生一起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去體會所學內容.例如,針對“克”與“千克”的講解,教室可將天平、電子秤、體重秤等各種稱量工具拿到教室,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使用這些稱量工具親身體會不同物品的輕重,如,1枚硬幣,一包紙巾,一本書等.小學生在稱量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稱量工具了解事物的重量,還可以通過“手掂”來感受其輕重,更加真實地感受“克”與“千克”之間的不同,了解不同稱量工具的具體用途.
(三)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數學課堂,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自主學習能力提升
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便是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想,讓學生習慣運用數學思想來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提升小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的實際運用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經常會采用問題導入法,利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出新課要講的數學知識點.要想讓問題導學法能夠充分發(fā)揮作用,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教師還需要對于這類生活化數學問題進行精心的設計篩選,所提問題既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又要能夠有效促進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自主探究意識的形成,能夠確保小學生可以從生活角度去觀察分析數學問題.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但在采用問題導入法時,教師卻不必拘泥從教材中選擇具體事例,可以從小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際中選擇,讓學生可以更加容易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
例如,講到“統計”這一課時,教師提出本周日組織大家出去玩并給了幾處地點供大家選擇,征求全班同學意見,選取投票人數最多的地點.這就用到了統計,讓小學生初步了解數據整理過程和數據統計方法.這一與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生活實際問題,十分輕易地激發(fā)起了小學生的思考興趣.小學生會積極提出自己的統計方法,如舉手表決、投票選擇、“正”字計數法.然后教師要求學生針對提出的各種統計方法,展開討論選出其中的最優(yōu)方案,并付諸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統計方法的優(yōu)劣.這樣的問題設計,充分結合了小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際,又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且能夠有效激起小學生的參與熱情,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另外,這樣的問題設計,能夠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合作意識,對綜合素質的發(fā)展有著很好地促進作用.
(四)開展生活化的數學實驗,將數學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形象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抽象思維能力、直觀想象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還不是很強,對于某些抽象性或邏輯性較強的數學內容,理解起來會感到十分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通常會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進行數學實驗,親身體會數學概念模型的構建過程,驗證自我的數學猜想,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去發(fā)展數學思維.生活化的數學實驗不僅可以有效鍛煉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還可以有效鍛煉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推理論證能力以及實驗驗證意識.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依照以下步驟進行:
(1)設定實驗探究題目.
(2)分析具體實驗方法和實驗步驟.
(3)準備實驗材料,進行實驗驗證.
(4)結合實驗,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拓展和知識延伸,完成教學任務.
例如,課前教師會讓學生準備A,B,C三種類型的紙片若干張.A為邊長為a的正方形,B為邊長為b的正方形,C是長為b,寬為a的長方形.實驗探究題目為:用這三種圖形的紙片通過自由拼組,拼成一個邊長為2a+b、寬為a+b的長方形.小學生很快會想出多種拼組方法.教師可先讓學生自己動手拼組,然后進行展示.通常教師會結合這一圖形拼組實驗,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拓展和知識延伸,鼓勵學生去發(fā)現拼好的圖形中隱藏的等式,研究長方形的面積以及紙片數目與等式之間的關系.
(五)通過生活化的作業(yè)設計,幫助學生鞏固新知
布置數學課后作業(yè)練習的目的,便是幫助小學生鞏固新知,快速完成知識內化.這就要求每名小學生都要認真對待作業(yè)內容,積極完成相應練習,才能幫助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準確判斷.如果作業(yè)內容是完成教材中的課后習題或者練習冊中的題目,脫離小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難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作業(yè)完成積極性大大降低,作業(yè)練習效果也不理想.針對這一問題,小學數學教師需在作業(yè)設計時細心挖掘生活素材,將生活元素融入作業(yè)中,增加數學課后作業(yè)的新鮮感和親切感,激發(fā)小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小學生能夠每天主動去完成數學作業(yè).
例如,在講到“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可在作業(yè)練習中設計一個超市購物的題目.題目內容為:媽媽給了你50元錢,讓你去超市買些水果和蔬菜,如果錢有剩余,可以用剩余的錢買自己喜歡的零食.超市里各種貨品價格為:蘋果5.99元/斤,橘子2.98元/斤,梨1.98元/斤,香蕉4.99元/斤,火龍果3元/斤,西紅柿5.98元/斤,小油菜2.10元/斤,黃瓜3.20元/斤,芹菜2.80元/斤,茄子3.50元/斤,巧克力32元/斤,奶糖30元/斤,小甜點9.9元1個.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安排購物清單,確定買哪幾樣貨品,各買多少,并計算出共花費多少錢,還剩多少錢,剩余線數還夠買多少巧克力、奶糖、小甜點.該題目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答案不唯一,給了小學生充足的自主選擇空間,能夠極大地激發(fā)他們的思考興趣.這個作業(yè)內容呈現的是小學生所熟悉的一個生活場景,面對的也是熟悉的各類貨品和單價,能夠給他們帶來極大的親切感.小學生在作業(yè)完成過程中,通過對各種貨品價格的比較分析,會思考如何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多的東西,好贏得媽媽的夸獎.同時,他們會思考買完媽媽要求的蔬菜和水果后,剩余的錢還夠買多少自己喜歡的食品.在這一過程中,小學生完成了小數加減法練習,實現了對新知識的鞏固,而且充分鍛煉了他們對比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
(六)滲透生活常識,提高小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力
很多小學數學題目與生活實際密切關聯.如果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缺乏相關的生活常識,那么不論是在題目理解還是解題過程中都會感到困難,直接影響到答題的正確率.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內容的開展,可適當滲透一定的生活常識類知識內容,來彌補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足的問題.在解答某些生活化數學問題時,教師可給予小學生一定的生活常識方面的提示,幫助他們消除解題過程中的思維障礙,讓他們可以針對數學問題合理開展邏輯推理.特別是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適當增加相關生活常識的介紹,幫助小學生加深對生活常識類相關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為方便小學生的理解,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直觀呈現題目中的實際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生活提示,去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和邏輯關系,理清解題思路.
結 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是數學學科特點所決定的必然選擇.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讓生活化教學充分發(fā)揮作用更好地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需針對小學生的具體學情,從教學語言到教學方式再到教學內容,合理融入生活元素,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視角去思考數學問題的意識,讓他們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包含川.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有效結合[J].學周刊.2022(13):77-79.
[2]周琳.以教材為依托,讓小學數學教學走進實際生活[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1(06):88.
[3]袁愛華.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智力,2021(26):13-14.
[4]王蕓蕓.源于生活,回歸生活———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讀寫算,2021(24):187-188.